张悟棠[1]2004年在《脑钠素评价冠心病介入治疗改善心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寻找更早、更准确、更方便地评价冠心病(CHD)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改善心功能疗效的指标。 方法:测定连续43例成功接受PCI的CHD患者术前及术后第4天晨血浆脑钠素(BNP)及超声心动图(UCG)室壁运动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分数(FS)、舒张早期充盈峰的最大速度(E蜂)、舒张晚期充盈峰的最大速度(A蜂)及E/A。 结果:43例患者总体PCI术后第4天BNP下降显着(P<0.05);术前及术后第4天UCG的变化不明显,P>0.05;随着心肌梗死后行PCI时间的延长,术后BNP下降幅度逐渐减少,但心肌梗死后3-6月行PCI的患者术后BNP仍有下降。 结论:1.BNP是监测心功能的敏感指标。2.BNP可作为评价PCI术改善心功能近期疗效的敏感指标,BNP评价PCI的近期疗效优于UCG。3.心梗后PCI时间愈早愈好,但半年之内的患者均可考虑PCI。
张悟棠, 王凤芝, 巩书文, 邢雪琴, 李保[2]2005年在《脑钠素在评价冠心病介入治疗改善心功能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判定脑钠素(BNP)在评价冠心病(CHD)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改善心功能中的价值。方法测定连续43例成功接受PCI的CHD患者术前及术后第4天晨血浆BNP及超声心动图(UCG)室壁运动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分数(FS)、舒张早期充盈峰的最大速度(E峰)、舒张晚期充盈峰的最大速度(A峰)及E/A。结果43例冠心病患者总体PCI术前及术后第4天UCG的变化不明显(P>0.05);而PCI术后第4天BNP较术前显着下降(P<0.05),特别是心肌梗死组(尤其是前壁心梗组)、室壁运动异常组、左室扩大组、心功能不全组、叁支病变组、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组、罪犯血管再通组术后BNP较术前BNP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BNP评价PCI的近期疗效优于UCG,可作为评价PCI术改善心功能近期疗效的敏感指标。
李保, 张悟棠, 孔永梅[3]2009年在《脑钠素对冠心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预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作为冠心病(CHD)血管重建、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功能最重要的措施,近年报道血浆脑钠素(BNP)是反映心室功能方便、敏感而特异的指标[1],但用于评价PCI预后国外少见,国内未见报道。本文随访到43例择期成功接受PCI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以探讨BNP值与PCI治疗预后的相关性。
郭学佳[4]2013年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前后B型利钠肽及肾上腺髓质素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B型利钠肽(BNP)和肾上腺髓质素(ADM)水平的变化,分析其在先心病病理生理中的作用,探讨其在评价及预测先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心功能及肺动脉压力变化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医院心脏内科接受介入治疗的90例先心病患者,其中男40例,女50例,年龄在(1-10)岁之间。此90例先心病患者中动脉导管未闭(PDA)29例,房间隔缺损(ASD)40例,室间隔缺损(VSD)21例。对照组30例,为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健康查体中心体检的正常儿童。所有研究对象均于介入术前穿刺时及术后24小时、术后3天、术后3个月分别抽取静脉血4ml,置于含有EDTA-2Na30ul和抑肽酶40u1的抗凝试管中,30分钟内离心,收集上清液,置于-80℃冰箱保存备测。ADM及BNP均由专人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检测,试剂盒均由河北博海生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提供。对研究对象心功能的评价均由本院超声科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检测时间为介入术前、术后5天、术后3个月。评价心功能的指标为右房横径(RAD)、右室横径(RVD)、左房前后径(LAD)、左室舒张期末横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横径(LVESD)、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ILVESV)、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肺动脉收缩压(PASP),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在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的情况下,应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时间点测量值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变量间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以a=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先心病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先心病组与对照组年龄分别为(4.33±2.13)岁、(4.20±1.62)岁,身高分别为(105.33±16.94)厘米、(112.08±12.27)厘米,体重分别为(18.63±4.92)千克、(21.04士4.14)千克,两组的年龄以及性别的构成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先心病组身高及体重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able1)2先心病组介入治疗前后BNP、ADM水平的比较:先心病组介入治疗前后各时间段BNP、ADM水平变化有显着差异,(P<0.05)。(Fig.1,Fig.2)先心病组与对照组相比,介入术前BNP水平(84.31±±22.10ng/L),高于对照组(52.49±±17.1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BNP(80.33±20.27ng/L),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BNP水平(70.38±20.93ng/L),已逐渐下降,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BNP水平(56.01±29.58ng/L),明显低于术前,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able2)先心病组与对照组相比,介入术前ADM水平(57.78±±10.74ng/L),高于对照组(40.11±±8.69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ADM(55.47±±12.85ng/L)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ADM水平(49.52±11.02ng/L)开始下降,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ADM水平(43.84±9.20ng/L),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able3)3不同类型先心病BNP、ADM水平的比较:先心病组中PDA组BNP水平为86.72±25.44ng/L、ADM水平为61.29±9.94ng/L; ASD组BNP水平为83.44±21.39ng/L、ADM水平为56.36±11.71ng/L; VSD组BNP水平为82.63±19.03ng/L、ADM水平为55.66±9,02ng/L;叁组之间BNP、ADM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able4)4先心病组介入治疗前后心功能和肺动脉压力的比较:先心病组介入治疗前后各时间段心功能及肺动脉压力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able5)介入术前先心病组与对照组心功能的比较:LAD (24.17±2.55) mm、(18.36±1.97) mm, LVESD(26.67±4.06)mm、(20.96±1.69)mm, LVEDD (38.23±5.02) mm、(32.79±7.21) mm, RVD(26.62±7.02)mm、(22.11±2.09)mm, LVESV(20.77±4.71)ml、(15.06±2.07) ml, LVEDV(60.21±14.88)ml、(49.16±15.78)ml,FS(35.29±8.45)%、(33.71±7.09)%, EF (64.61±6.41)%、(67.10±3.12)%, PASP (29.08±1.36) mmHg、(21.68±1.75)mmHg,两组比较心功能指标及肺动脉收缩压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5天LAD (22.04±2.71mm)、LVESD (24.35±2.94mm)、LVEDD (36.45±3.00mm)、RAD (24.78±4.17mm)、RVD (24.78±8.02mm)、 LVESV(17.53±5.22ml)、LVEDV(52.40±13.70ml)、FS(35.08±9.03%)、EF (65.88±5.36%)和]PASP(25.85±1.60mmHg),除RAD无明显变化外(P>0.05),余心功能指标较术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LAD(18.58±1.92mm)、LVESD (21.36±1.84mm)、LVEDD (32.62±3.75mm)、RAD (24.83±2.39mm)、RVD (21.83±1.92mm)、 LVESV(14.23±4.61ml)、LVEDV(48.45±13.89ml)、FS(34.32±5.71%)、EF (68.27±2.08%)和IPASP (22.12±1.67mmH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先心病组介入治疗前后BNP、ADM与心功能、肺动脉压力的关系;先心病介入术前BNP水平与LAD、LVESD、LVEDD、LVESV、 LVEDV、RVD、PASP相关关系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AD、FS、EF相关关系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ADM与LAD、LVESD、 LVEDD、LVESV、RVD、PASP相关关系显着,且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AD、LVEDV、FS相关关系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Fig.3)先心病介入术后3个月BNP水平与LAD、LVESD、LVEDD、LVESV、 RVD、RAD、LVEDV、EF、PASP相关关系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S相关关系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ADM与LAD、LVESD、 LVEDD、LVESV、RVD、LVEDV、PASP相关关系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AD、FS相关关系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Fig.4,Fig.5.1,Fig.5.2)(Table6)结论:1先心病患者血清BNP、AD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介入治疗后24小时尚无明显改变,术后3天逐渐下降,至术后3个月基本接近于对照组。2先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其心功能状况及肺动脉压力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至术后3个月接近于对照组。3血清BNP、ADM水平与LAD、LVEDD、LVESD、LVEDV、LVESV、 RVD、EF、PASP相关,其动态改变与心功能及肺动脉压力变化关系密切,可以作为介入治疗预后评估的依据。
钱琦[5]2006年在《血B型钠尿肽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意义》文中指出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入住冠脉监护病房(coronary care unit,CCU)的主要原因,占了所有CCU患者总数的60%-70%。对ACS的危险分层,是治疗和预后的基础。高危患者常常能从药物治疗和早期介入治疗中获益。除以往临床特征、心电图演变、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cTnI)、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in,hsCRP)外,新的外周血生化指标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来源于心室肌细胞的B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又称脑钠素),利钠肽系统的又一成员,其分泌和释放主要与左心室容积扩张和压力负荷过重有关。它在心衰诊断中的应用已明确,但是对ACS的危险分层和预后的意义报道国内尚不是很多。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SA)患者及ACS各亚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浆BNP、cTnI、hsCRP和白细胞(blood white cell,WBC)的浓度,评价BNP单独或和cTnI、hsCRP、WBC联合检测对ACS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选择ACS患者67例为实验组,SA20例为对照组,ACS组分为叁个亚组:ST抬高心肌梗死组(ST-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27例)、非ST抬高心肌梗死组(non-ST-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nstable Angina,UA)(20例)。入院后24小时、5天分别床旁测定血浆BNP浓度、cTNI浓度,同时测hsCRP和WBC的浓度,并查心电图、心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术,记录患者病变的部位,范围,及各参数的值;并通过住院观察、门诊随诊、电话访问或上门访问患者或其家属了解30d内、3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包括梗死后心绞痛、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心脏性死亡)发生情况来判断预后。结果1.ACS组和SA组之间,血BNP(559.59±735.16pg/ml vs 23.28±11.69pg/ml)差别有显着差异(P<0.05)。ACS叁组之间血BNP水平存在差异,STEMI组血BNP明显高于NSTEMI组和UA组(1050.59±932.31 pg/ml vs 357.65±263.48 pg/ml、98.69±96.99 pg/ml,P<0.05);2.BNP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呈负相关,r=-0.76;3.冠脉3支病变组血浆BNP浓度明显高于1支病变组(972.54±224.05pg/ml vs 249.29±192.10pg/ml,P<0.01)4.冠脉造影时的罪犯血管累及左前降支者BNP浓度高(789.76±944.85pg/ml vs 336.20±332.94 pg/ml,P<0.01);5.前壁AMI患者BNP浓度高于其它壁AMI患者(806.35±973.23 pg/ml vs 347.10±327.00 pg/ml,P<0.01);6.BNP对30天死亡率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5%CI为0.81-0.97;P<0.05),当BNP>100pg/ml时的敏感性75%,特异性97%,正确性81%,BNP预测3个月心血管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95%CI为0.67-0.90;P<0.05),当BNP>100pg/ml时的敏感性84%,特异性69%,正确性64%;7.ACS组与SA组比较:cTnI(16.06±13.15 ng/ml vs0.05±0 ng/ml)、hsCRP(40.86±42.22mg/l vs4.61±4.12mg/l)、WBC(9.04±3.39×10~9个/l vs 5.63±0.97×10~9个/l)差别有意义(P<0.05)。8.血清BNP与hsCRP(r=0.46,p<0.001)及cTnI(r=0.55,P<0.001)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9.BNP阳性、cTnI阳性、hsCRP阳性、WBC阳性及四者均阳性时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6.5%、55.0%、51.0%、75.0%和80.0%;死亡发生率分别为13.2%、14.9%、12.1%、23.8%和25.0%。10.在STEMI组中,高危和中低危组,测得BNP值分别为1536.77±1157.31pg/ml和599.14±214.99 pg/m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NSTEACS分为高中低危叁组,高危组BNP值与中危、低危组BNP值446.75±234.89pg/ml vs 224.33±179.98 pg/ml、84.58±138.33 pg/m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危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11.根据患者入院时BNP的浓度分为四个等级(以BNP的中位数和另两个四分位数作为分离点将患者分为四组),可以看到当为BNP2级时,发生STEMI的风险为NSTEACS的2.07倍,当为BNP3级时,发生STEMI的风险为NSTEACS的3.00倍,当为BNP4级时,发生STEMI的风险为NSTEACS的17.00倍。结论:ACS高危患者BNP水平高;BNP水平高多见于前壁心梗、血管病变数量多、狭窄程度重、心功能分级高和心衰程度严重的患者;并与MACE呈正相关,且随着BNP等级的升高,发生STEMI的风险增加,故BNP是ACS危险分层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同时BNP联合检测cTnI、hs CRP、WBC后评估ACS风险和预后的作用更大,有利于临床医生对ACS进行有效地危险分层、判断临床预后与拟订合适的治疗方案。
郭玉萍, 徐茂椿, 高修仁[6]2007年在《冠心病者血浆脑钠素氨基末端前体浓度及超声左室射血分数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本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研究,探讨血浆NT-pro-BNP水平及LVEF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及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0例(29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与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3例和正常对照者28例;以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各个患者的心功能情况,采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法分析法,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同时对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前后上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P<0.001),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3.56±0.41 vs 2.05±0.16与1.88±0.28.P <0.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PCI术后12~24 h内血浆NT-pro-BNP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2.54±0.25 vs 3.56±0.41,P<0.01),术后24~48 h内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所升高(P< 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NT-pro-BNP含量明显升高,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明显降低,两者对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的心功能、估计预后有相当的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梗死组经介入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而血浆NT- pro-BNP含量明显降低,提示该两指标能反映治疗的效果。
董兆强[7]2005年在《NT-proB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 通过测定初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正常体检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旨在探讨血流动力学指标NT-proB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及可能的临床意义。 对象和方法 严格按入选标准选取初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0例作为研究组,男63例,女57例,年龄41~80岁(68.2±10.2)岁,其中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0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包括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并选取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0名健康体检且冠脉造影阴性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严格按试剂规定方式操作;部分患者行Killip分级及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及舒张末期容积,评价室壁运动情况。全部研究对象均经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来确诊或排除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与否和狭窄程度通过目测法来判定。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s表示;显着性检验使用t检验、ANONA;相关性检验使用多元回归分析;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257.6±148.3)pmol/L]显着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5.7±31.8)pmol/L]和正常对照者
郭宗生, 王乐丰, 王红石, 夏昆[8]2015年在《不同药物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心室重构及QT离散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对比不同药物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心室重构及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8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都给予介入治疗,介入前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治疗组给予螺内酯治疗,疗程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0.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脑钠素含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QT离散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全血脑钠素含量、LVESD、LVEDD、QT离散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美托洛尔,螺内酯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能有效逆转心室重构状况,降低全血脑钠素含量,缩短QT离散度,从而提高总体治疗疗效。
刘瑾[9]2014年在《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Pro-BNP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血浆Pro-BNP水平和不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冠心病临床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参考,为辨证分型和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发展提供客观临床依据。方法:通过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心病科住院部,2013年4月-2014年4月证型较单纯,年龄在50-75岁之间的92例冠心病患者。运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搜集病史、症状、体征等,参照证型评分表,予以中医辨证分型,然后统计冠心病常见中医证型(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阳虚证)的Pro-BNP的水平,同时选健康对照组30例,检测其血浆Pro-BNP水平;分析比较上述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浆Pro-BNP水平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90例冠心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证34例,痰浊闭阻证30例、心肾阳虚证28例叁组,叁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病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冠心病组的Pro-BNP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中心肌梗死组与心绞痛组血Pro-BNP水平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相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血Pro-BNP水平则在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阳虚证3个证型中呈现递增趋势(均P<0.05)结论:血Pro-BNP是冠心病重要的预测评价指标,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可作为冠心病有效的独立的诊断标志物;其水平变化与冠心病中医证型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也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有关;可用于指导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邢雪琴[10]2004年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动脉及静脉血清脑钠素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冠心病心力衰竭(HF)患者动脉及静脉血清脑钠素(BNP)与心功能的关系,并分析动脉BNP(BNP_A)和静脉BNP(BNP_V)与冠脉病变的程度及支数的关系。 方法:选择42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HF者,心功能按NYHA分级为Ⅱ~Ⅳ级,于术中同期检测其BNP_A和BNP_V行自身对照,并取20例健康人BNP_V的浓度作为对照组。术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测定其心功能,包括EF、FS、VE、VA及VE/VA。行冠脉造影检测其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及支数。 结果:1、冠心病HF组BNP_V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1),心功能各级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且心功能级别越高,BNP_V越高。2、冠心病HF组同一心功能级别BNP_A明显高于BNP_V(P<0.0001),且级别越高,BNP_A、BNP_V越高。3、BNP_A和BNP_V与心功能(EF、FS、VA、VE/VA)均有良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BNP_A(EF r=-0.742**FS r=-0.571**VA r=0.698**VE/VAr=-0.750**),BNP_V(EF r=-0.544**FS r=-0.436**VA r=0.526**VE/V r=-0.667**)。BNP_A的r值高于BNP_V。4、冠脉病变的狭窄程度及支数与BNP_A和BNP_V及心功能均有良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狭窄程度(BNP_A r=0.656**BNP_V r=0.532**EF r=-0.574**FS r=-0.509**VA r=0.381*VE/VA r=-0.561**),狭窄支数(BNP_Ar=0.460**BNP_V r=0.388**EF r=-0.460**FS r=-0.360 VAr=-0.466**VE/VAr=-0.514**)。 结论:1、冠心病HF患者静脉BNP高于健康者,心功能越差,静脉BNP越高。2、冠心病HF患者动脉BNP高于静脉,心功能越差,动脉BNP越高。3、冠脉狭窄程度越重、狭窄支数越多,心功能越差,动静脉BNP越高。
参考文献:
[1]. 脑钠素评价冠心病介入治疗改善心功能的研究[D]. 张悟棠. 山西医科大学. 2004
[2]. 脑钠素在评价冠心病介入治疗改善心功能中的价值[J]. 张悟棠, 王凤芝, 巩书文, 邢雪琴, 李保.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5
[3]. 脑钠素对冠心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预测分析[J]. 李保, 张悟棠, 孔永梅.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9
[4].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前后B型利钠肽及肾上腺髓质素变化的研究[D]. 郭学佳. 河北医科大学. 2013
[5]. 血B型钠尿肽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意义[D]. 钱琦. 同济大学. 2006
[6]. 冠心病者血浆脑钠素氨基末端前体浓度及超声左室射血分数的临床意义[J]. 郭玉萍, 徐茂椿, 高修仁.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7
[7]. NT-proB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 董兆强. 山东大学. 2005
[8]. 不同药物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心室重构及QT离散度的影响[J]. 郭宗生, 王乐丰, 王红石, 夏昆.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9]. 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Pro-BNP相关性研究[D]. 刘瑾.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10].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动脉及静脉血清脑钠素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D]. 邢雪琴. 山西医科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