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钩蚴论文_蒋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六钩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绦虫,哈萨克,亚洲,抗体,杂交瘤,基因,免疫。

六钩蚴论文文献综述

蒋松[1](2017)在《六钩蚴侵染期抗性和非抗性哈萨克羊小肠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细粒棘球蚴病,又称囊型包虫病(CE),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羊、牛等中间宿主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绵羊是其最适宜的中间宿主,感染该病后因营养不良,导致生长发育缓慢以及毛、肉和奶的产量和质量均会受到严重影响,患病羊肝、肺病变严重,不能食用。目前,新疆绵羊存栏数为3663.2万只,出栏数为3107.5多万只,而包虫病感染率9.8%,单就包虫病所造成的畜牧业经济损失近一亿元,给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农牧民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前期成功筛选出抗包虫病哈萨克羊单倍型MHC-DRB1 Mva I bc–Sac II ab-Hin1 I ab,随后分别对带有和不带有该单倍型的绵羊进行人工感染攻虫,进一步验证其抗性和非抗性。由此,本论文着重研究抗性和非抗性的哈萨克羊六钩蚴侵染早期免疫因子和microRNA的变化,并对差异表达microRNA及其可能靶基因进行了分析。依据前期实验室研究,300只哈萨克羊采用PCR-RFLP方法进行抗性单倍型分析,筛选出具有包虫病抗性的个体(基因单倍型为MHC-DRB1 Mva I bc-Sac II ab-Hin1 I ab)和非抗性个体(基因单倍型为MHC-DRB1 Mva I bb-Sac II aa-Hin1 I aa),同时结合B超和ELISA的方法对筛选出的绵羊个体进行检测,回访后从中随机购买7只健康的绵羊,其中用于人工感染试验的抗性组绵羊3只,非抗性组3只,非抗性绵羊1只作为对照。抗性组和非抗性组绵羊每只喂约10000个成熟虫卵进行人工感染试验,随后进行以下试验:1.试验一检测抗性和非抗性哈萨克羊感染六钩蚴早期机体免疫指标的变化。人工感染后6h、8h、10h屠宰绵羊,采集绵羊各段小肠组织并匀浆取上清液,ELISA试剂盒检测小肠组织中抗体(IgM、IgG、IgE)、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IL-4、sIgA)和趋化因子(CCL8)的水平。结果表明,IgE(P<0.05)在空肠后段、Ig M(P<0.01)在回肠、SIgA(P<0.05)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以及IFN-γ(P<0.05)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抗性组显着高于非抗性组,IgG(P<0.05)在空肠前段、IL-2(P<0.05)在回肠抗性组显着低于非抗性组。而TNF-α、IL-4和CCL8在两组间没有显着差异。2.试验二研究抗性和非抗性哈萨克羊六钩蚴侵染早期(侵染6h、8h、10h)IgA、IgG、IgM在小肠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前段、空肠中段、空肠后段、回肠)中的分泌和分布情况。抗性组、非抗性组于感染6h、8h、10h后采集小肠组织,对照组采集小肠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抗性和非抗性组哈萨克羊小肠组织中抗体的分泌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绵羊感染虫卵后各时间点,IgA、IgG、IgM主要分布在小肠各段基底部肠腺细胞,但IgM在小肠各段顶层腺体及固有膜也有分布,且随着攻虫后时间的增加,抗性组各肠段IgM分泌表达量高于非抗性组,在空肠及回肠最为明显。非抗性组IgA、IgG分泌表达量高于抗性组,其中非抗性组IgA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中段最为明显,而Ig G则呈现出从基底部肠腺细胞向肠腔分泌的趋势,在固有膜有所表达。3.试验叁筛选抗性和非抗性哈萨克羊六钩蚴侵染早期小肠组织差异表达的microRNA。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抗性和非抗性哈萨克羊感染包虫虫卵后小肠差异表达microRNA,其中抗性组与非抗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抗性组与非抗性组差异表达的microRNA共83个,其中表达量上调的有75个,下调的有8个;抗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表达的microRNA有139个,其中10个表达上调,129个表达下调。非抗性组与对照组比较之后差异表达的microRNA有41个,其中10个表达上调,31个表达下调。通过实时定量PCR验证了部分差异表达microRNA((bta-mi R-93,bta-miR-192,bta-miR-92a,bta-miR-20a,bta-miR-145,bta-miR-181和bta-miR-101),发现microRNA表达与测序结果一致。差异表达microRNA的KEGG通路分析,发现排名前叁的为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s),嗅觉转导途径(Olfactory transduction)和肿瘤通路(Pathways in cancer),而样本联立分析则发现KEGG通路涉及表皮细胞细菌入侵(Bacterial invasion of epithelial cells),焦点粘连(Focal adhesion)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等途径。4.试验四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实时定量PCR等就试验叁筛选出的差异表达microRNA,miR-101和mi R-145分别对靶基因RAC1和CAV2的作用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miR-101和miR-145分别下调了RAC1和CAV2的表达。从而证明miR-101和miR-145可能通过分别抑制RAC1和CAV2的表达,促进肠道细胞的免疫反应,参与包虫病的免疫应答。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携带MHC抗性基因型的绵羊在小肠组织表现出较强的包虫病抵抗力可能与其早期IFN-γ、SIgA和IgM分泌较高有关,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一步表明IgM可能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同时,结果提示miR-101和miR-145分别抑制RAC1和CAV2基因表达,参与了小肠抗包虫粘膜免疫。(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7-11-01)

袁方园,贾斌,王绪海,杜迎春,孙丽蓉[2](2017)在《细粒棘球六钩蚴副肌球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表达、纯化细粒棘球六钩蚴副肌球蛋白及制备多克隆抗体,本研究构建细粒棘球六钩蚴副肌球蛋白原核表达载体p ET30a-M26,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内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切胶纯化的副肌球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并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对副肌球蛋白及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成功表达并纯化了细粒棘球六钩蚴副肌球蛋白,重组蛋白分子质量约41 k D,纯化后目的蛋白纯度可达85%,蛋白浓度为0.5mg/ml。副肌球蛋白可与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结合,ELISA测定的抗体效价为1∶12800,结果表明,成功表达并纯化了六钩蚴副肌球蛋白。本研究可为研究包虫病早期诊断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袁方园[3](2017)在《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M26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主要寄生于犬、狼、狐狸等犬科动物终末宿主体内,其虫卵和孕节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草料和饮水,牛、羊以及人等中间宿主吞食虫卵后感染此病,进入消化道的六钩蚴钻入肠壁经血流或淋巴散布到体内各处,主要在肝和肺脏引起病变导致生长缓慢,严重危害人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因此,防治此病在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方面非常重要。长期以来,各国研究者都在探索快速诊断此病的方法,但是并未在早期诊断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绵羊是该寄生虫的中间宿主,若在绵羊感染早期,即在六钩蚴进入血液,早期分泌蛋白时诊断出此病,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将对控制此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包虫病的诊断方式主要通过影像检测(X线射片,CT,超声,MR,DSA/SCA),皮内试验及血象检测等。但这些方法多为后期诊断(即形成包囊后)。而本试验的方法是采用六钩蚴分泌蛋白为抗原通过ELISA法对包虫病进行早期诊断,目前针对包虫病早期诊断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尚未有过报道。因此选择特异性高的抗原,建立敏感性高以及特异性强的早期诊断方法十分必要。本研究为了探索在感染早期能够检测出此病的抗原,在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上选择了六钩蚴差异表达蛋白——副肌球蛋白(M26)作为研究对象,经原核表达制备多克隆抗体和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建立ELISA方法检测感染早期宿主血清中的抗原,即六钩蚴分泌的蛋白。为寻找有效的诊断抗原和建立高效、特异的诊断方法进行了如下试验。1.细粒棘球六钩蚴抗原基因的筛选及原核表达:在本实验室以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六钩蚴,原头蚴为材料,通过i TRAQ方法分离检测差异蛋白,其中六钩蚴的差异表达蛋白可作为早期诊断抗原的前期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在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中筛选出具有高效免疫保护性的副肌球蛋白(M26),扩增其基因并成功构建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经原核表达得到大小约为41k Da的重组蛋白,蛋白浓度为0.5 mg/mL,纯度达85%。2.M26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以M26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成功制备了M26多克隆抗体,抗体效价为1:12800。经过Western blot验证,有且只有一条带,表明该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M26。采用间接ELISA法利用多克隆抗体检测人工感染绵羊包虫病早期各时间点(5-10h,24 h和48 h)血清中副肌球蛋白,结果表明,当多抗的稀释倍数在1:3200-1:12800时,各时间点的样品孔与阴性孔的数据比值均大于或等于2.1,即为阳性,说明各时间点都有该蛋白。3.M26阳性杂交瘤细胞筛选:以M26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经细胞融合、杂交瘤筛选和ELISA法,筛选出2株阳性杂交瘤细胞,通过间接ELISA法利用此细胞株检测人工感染绵羊细粒棘球绦虫早期各时间点(5-10 h,24 h和48 h)血清中副肌球蛋白,在10 h和24 h检测出该蛋白,结果说明此检测方法成功建立,可以表明利用该蛋白作为抗原采用间接ELISA法能够有效诊断出绵羊感染早期包虫病。(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7-06-01)

李亚强[4](2017)在《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侵染哈萨克羊小肠早期血清及肠道免疫因子的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细粒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的幼虫(续绦期)寄生在各种中间宿主(人和食草动物如牛、羊等)的肝脏、肺脏等器官内发育为包囊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绵羊是细粒棘球绦虫最适宜的中间宿主,在中国西部牧区,绵羊包虫病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养羊业的发展和农牧民的生活质量。细粒棘球绦虫在宿主体内经过了长期适应过程,可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而生存,并且基本上与外界环境隔绝,具有扰乱或逃避宿主机体免疫反应的能力,因此包虫病的免疫学研究仍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试验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侵染哈萨克羊小肠早期血清及肠道的免疫因子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绵羊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后血清及肠道免疫因子的变化规律,为后期包虫病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组每只哈萨克羊人工口服约10000个成熟虫卵,共6只,对照组1只不攻虫,在服喂前0h颈静脉采血,服喂后6h、8h、10h颈静脉采血,用ELISA试剂盒检测哈萨克羊血清中免疫因子的水平;在攻虫后6h、8h、10h采血后处死实验组绵羊各2只,对照组绵羊在8h处死1只,迅速采集绵羊小肠组织(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前段、空肠中段、空肠后段、回肠)用多聚甲醛固定,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哈萨克羊小肠组织中免疫因子的分泌和分布情况。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Ig M和Ig E在6h极显着升高(P<0.01),持续到10h;Ig A和IL-4在8h极显着升高(P<0.01),10h显着降低(P<0.01);Ig G在6h极显着升高,8h极显着降低,10h极显着升高(P<0.01);IL-2和CCL8分别在6h与8h极显着升高,10h极显着降低(P<0.01)。TNF-α在6h极显着升高(P<0.01),10h降低。2、Ig A、Ig G、Ig M在各组中主要分布在小肠各段基底部肠腺细胞,其中Ig M在小肠各段固有膜及顶层腺体也有分布;IL-2、IL-18、IFN-γ在各组中主要分布在小肠各段固有膜间质淋巴细胞。随着攻虫后时间的增加,实验组各肠段IL-2、IL-18、IFN-γ、Ig M分泌表达量高于对照组,Ig M在空肠及回肠最为明显;Ig A在攻虫后不同时间,在空肠中段和回肠从肠腺细胞向固有膜分泌;Ig G在空肠中段和回肠从肠腺细胞向固有膜分泌最为明显。结论:初步分析得出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侵染哈萨克羊早期血清IgA、IgM、IgE、IgG、IL-2、IL-4升高,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一步对小肠中免疫因子的分泌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提示了Ig M、IL-2在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侵染哈萨克羊早期发挥了重要的免疫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7-06-01)

陈林,杨德英,孙家刚,周英姿,农向[5](2014)在《豆状带绦虫六钩蚴Tp-dUTPase基因的表达及血清学诊断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CR方法从豆状带绦虫六钩蚴中扩增得到Tp-dUTPase基因编码区,构建了pET32a-Tp-dUTPase原核表达载体,以重组蛋白dUTPase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兔豆状囊尾蚴病Dot-ELISA诊断方法对226份兔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Tp-dUTPase基因编码区长447bp,编码148个氨基酸,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6 200,该重组蛋白能与家兔豆状囊尾蚴病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以重组蛋白Tp-dUTPase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Dot-ELISA诊断方法显示有较高的特异性(85.7%~92.9%)和敏感性(86.4%~88.0%),与其他种类兔寄生虫病阳性血清有较低的交叉反应。结果表明,纯化的Tp-dUTPase重组蛋白可作为兔豆状囊尾蚴病的诊断抗原。(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杨鹏,张万,党荣敏,谢洪书,尹丙娇[6](2014)在《紫外线致弱亚洲带绦虫六钩蚴疫苗对乳猪的免疫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接种紫外线(UV)致弱亚洲带绦虫六钩蚴疫苗对乳猪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以UV致弱六钩蚴疫苗经耳缘静脉免疫乳猪,采用ELISA法检测乳猪免疫前后血清特异性IgG,以及脾淋巴细胞体外诱生INF-γ和IL-4水平,并于免疫后35d进行虫卵攻击感染,在感染第15d和45d比较免疫组和感染对照组囊尾蚴数量变化及发育情况。结果乳猪接种UV致弱六钩蚴第10d,血清特异性IgG含量开始上升,第35d为(34.4±5.02)mg/ml,与免疫前(13.7±4.37)m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12,P<0.05);脾淋巴细胞经体外培养24h后,免疫组上清IL-4为(39.65±15.3)mg/ml,与正常对照组为(15.8±7.5)m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5,P<0.05),INF-γ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56,P>0.05);免疫组脾淋巴细胞经ConA刺激体外培养24h,上清IL-4含量为(156.94±11.81)mg/ml,正常对照组为(80.6±13.5)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82,P<0.05),INF-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7.17,P>0.05)。虫卵攻击感染第15d,免疫组囊尾蚴数总数减少,退化或钙化囊尾蚴数增多,成熟囊尾蚴数减少,第45d时免疫组未见成熟囊尾蚴。结论 UV致弱亚洲带绦虫六钩蚴疫苗可诱导乳猪产生较高水平免疫保护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王哲,赵权[7](2013)在《猪带绦虫六钩蚴HSP的克隆和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取猪带绦虫激活和未激活六钩蚴总RNA,RT-PCR扩增HSP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与pGH克隆载体连接,经酶切鉴定后,将阳性重组质粒进行测序,结果扩增出激活的六钩蚴的目的片段。将目的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HSP中,并将获得的pET28a-HSP阳性重组子转化至宿主菌E.coliBL21,IPTG进行诱导表达,并对重组抗原pET-28a-HSP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表明重组经SDS-PAGE分析可见一条约35 kDa大小的融合蛋白条带的抗原,Western-blot结果显示其能被囊虫病人阳性血清识别。这将为进一步阐明六钩蚴入侵中间宿主的机理、设计新型抗猪囊虫病和绦虫病疫苗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王媛媛,陶志勇,杨小迪,王小莉,常雪莲[8](2013)在《猪带绦虫六钩蚴TSO45-4B抗原FnⅢ结构域相应的线性B细胞表位肽免疫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载体蛋白偶联的TSO45-4B抗原FnⅢ结构域相应的线性B细胞表位肽诱导的体液免疫反应。方法:人工合成TSO45-4B抗原FnⅢ结构域2条预测表位肽,偶联钥孔血蓝蛋白免疫小鼠,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预测表位肽特异性抗体滴度。结果:免疫小鼠血清中检测到1条预测表位肽特异性抗体,其效价达到1∶1 280。结论:设计的1条TSO45-4B抗原FnⅢ结构域线性B细胞表位肽可诱导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反应。(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黄江,王宇,张爱华[9](2013)在《亚洲带绦虫六钩蚴Ta 18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亚洲带绦虫(Taenia asiatica)六钩蚴cDNA文库中克隆出亚洲带绦虫六钩蚴Ta 18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生物信息网站如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http://www.ncbi.nlm.nih.gov/)和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蛋白分析专家系统(ExPASY,http://ca.expasy.org/)中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并结合其他分析软件,分析该基因的结构并预测其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结果成功克隆出Ta 18基因,全长396 bp,编码131个氨基酸,其序列包含完整开放阅读框,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牛带绦虫18 kD蛋白的同源性最高,一致性达99%,与猪带绦虫一致性达97%;Ta 18蛋白质的理论分子量为14 810.4 Da,等电点为10.05,蛋白理化性质稳定,分析显示Ta 18蛋白质含有1个信号肽和1个纤连蛋白FnⅢ型结构域。结论成功从亚洲带绦虫六钩蚴中克隆出Ta 18基因并分析预测到所编码蛋白的功能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3年03期)

木叶萨尔·巴吐尓,贾斌[10](2012)在《MHC包虫病抗性与非抗性哈萨克绵羊六钩蚴侵染期血液生理指标的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寄生在人和动物等中间宿主的肝、肺和其他脏器内发育为包囊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主要以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为主,尤以新疆更为严重,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已成为影响当地人民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对包虫病进行有效地预防、治疗和控制是亟待解(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2年S1期)

六钩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表达、纯化细粒棘球六钩蚴副肌球蛋白及制备多克隆抗体,本研究构建细粒棘球六钩蚴副肌球蛋白原核表达载体p ET30a-M26,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内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切胶纯化的副肌球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并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对副肌球蛋白及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成功表达并纯化了细粒棘球六钩蚴副肌球蛋白,重组蛋白分子质量约41 k D,纯化后目的蛋白纯度可达85%,蛋白浓度为0.5mg/ml。副肌球蛋白可与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结合,ELISA测定的抗体效价为1∶12800,结果表明,成功表达并纯化了六钩蚴副肌球蛋白。本研究可为研究包虫病早期诊断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六钩蚴论文参考文献

[1].蒋松.六钩蚴侵染期抗性和非抗性哈萨克羊小肠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D].石河子大学.2017

[2].袁方园,贾斌,王绪海,杜迎春,孙丽蓉.细粒棘球六钩蚴副肌球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袁方园.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M26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D].石河子大学.2017

[4].李亚强.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侵染哈萨克羊小肠早期血清及肠道免疫因子的变化规律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7

[5].陈林,杨德英,孙家刚,周英姿,农向.豆状带绦虫六钩蚴Tp-dUTPase基因的表达及血清学诊断效果[J].中国兽医学报.2014

[6].杨鹏,张万,党荣敏,谢洪书,尹丙娇.紫外线致弱亚洲带绦虫六钩蚴疫苗对乳猪的免疫保护作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

[7].王哲,赵权.猪带绦虫六钩蚴HSP的克隆和表达[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

[8].王媛媛,陶志勇,杨小迪,王小莉,常雪莲.猪带绦虫六钩蚴TSO45-4B抗原FnⅢ结构域相应的线性B细胞表位肽免疫原性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

[9].黄江,王宇,张爱华.亚洲带绦虫六钩蚴Ta18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

[10].木叶萨尔·巴吐尓,贾斌.MHC包虫病抗性与非抗性哈萨克绵羊六钩蚴侵染期血液生理指标的差异研究[J].畜牧与兽医.2012

论文知识图

不同途径感染六钩蚴小鼠的解剖图不同途径感染六钩蚴小鼠的解剖图亚洲带绦虫六钩蚴和囊尾蚴的光...不同阶段的六钩蚴3重组质粒的PCR及双酶切鉴定M1:D...为空白对照组骨骼肌组织经猪带绦虫~#...

标签:;  ;  ;  ;  ;  ;  ;  

六钩蚴论文_蒋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