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甲虫论文_刘明迪,蓝帅,焦晓丹,潘绪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铃薯甲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马铃薯,甲虫,抗性,杀虫剂,生物防治,生活史,烟碱。

马铃薯甲虫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迪,蓝帅,焦晓丹,潘绪斌[1](2019)在《马铃薯甲虫对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的经济损失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甲虫是世界性毁灭性害虫之一,现已入侵我国新疆及东北的部分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农业损失。本文根据马铃薯甲虫的入侵情况,在现有的有害生物经济损失评估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管理条件下的计算方法。由于黑龙江地区马铃薯产业具有经济重要性,本文结合马铃薯甲虫在黑龙江省的适生情况、主要寄主的分布情况及经济产量等,重点对马铃薯甲虫对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经估算,在35%的防治前产量损失率下,若未进行任何检疫管理措施,无防治下马铃薯甲虫对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造成的潜在年经济损失约为28亿元,防治后为1.76亿元;若优先对前沿区域进行检疫管理,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因防控马铃薯甲虫的经济成本为1 000万元。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区域管理、源头清查、物理清除、种植结构调整和公众科学5条管理建议。(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9年06期)

焦晓丹,李军[2](2019)在《黑龙江省马铃薯甲虫发生规律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展黑龙江省马铃薯甲虫的监测与防控,在两个疫情发生县市的网室内开展了越冬成虫发育、卵孵化、幼虫生长发育、老熟幼虫入土羽化、一代羽化成虫生理发育过程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调查,得到了马铃薯甲虫在黑龙江省的发生规律,确定马铃薯甲虫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寄主田越冬,越冬成虫一般在第二年6月中旬出土,4~7 d后交尾产卵,卵孵化期5~6 d,后卵孵化为一代幼虫取食为害,13~15 d后老熟幼虫入土羽化,土层深度5~10 cm。蛹期10~12 d羽化为一代成虫。一代成虫发育10~12 d后,交尾产卵,孵化为二代幼虫,为害7~10 d后入土化蛹,蛹期10~12 d,羽化为二代成虫,二代成虫入土越冬。(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黄未末,马虎,周晓静,刘娟,廖江花[3](2019)在《不同间套作种植模式下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作物布局作为害虫生态调控的重要内容,一直是保护性生物防治的研究热点。为进一步明确马铃薯田块作物种植模式对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的影响,探索马铃薯甲虫可持续防控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本研究以作物间套作技术为落脚点,设计了马铃薯—玉米、马铃薯—向日葵、马铃薯单作3种种植模式,在马铃薯甲虫发生期进行田间种群数量调查,分析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的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差异。百株虫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植模式田块内,12次调查的虫口平均数显示,幼虫及成虫数量大小均为:马铃薯单作>马铃薯—玉米>马铃薯—向日葵。间套作玉米和向日葵区域与马铃薯单作区域的马铃薯甲虫数量差异显着(P<0.05)。种植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在田块内,间套作向日葵或玉米对越冬代马铃薯甲虫的扩散有影响,马铃薯播种初期间套作向日葵或玉米能在一定程度上阻隔马铃薯甲虫的定殖扩散。(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李莎,丁新华,姜卫华[4](2019)在《马铃薯甲虫对新烟碱类药剂抗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世界性的马铃薯毁灭性害虫,也是我国对外重大检疫对象和重要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新烟碱类杀虫剂是目前生产上防治马铃薯甲虫的常用药剂,国内外研究发现该虫对新烟碱类药剂已产生了不同水平的抗性,有关抗性机制的研究是制定马铃薯甲虫有效抗性治理措施的重要前提,对于延长新烟碱类药剂的使用寿命也有重要意义。因此就近年来马铃薯甲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发生发展以及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9年08期)

焦晓丹[5](2019)在《黑龙江省马铃薯甲虫疫情扩散风险及分区阻截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马铃薯甲虫在黑龙江省扩散传播的风险因素,介绍了利用当地山脉自然阻隔条件,并有侧重地在交通要道等危险地区设置诱集区及监测点,分区进行疫情阻截的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9年07期)

米热古丽·胡尔西达,付开赟,徐晴玉,吐尔逊·艾合买提,丁新华[6](2019)在《马铃薯甲虫RNA干扰高效致死基因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备选基因RNA干扰后的致死效果评价,筛选出高效致死基因。【方法】通过在赤拟谷盗中已的报导和相似性搜索获得马铃薯甲虫致死基因Ldpp1alpha-96a、LdRpt3、Ldalpha snap、LdSrp54k、LdRpn6、LdRop、LdGawky、Ldshi、Ldcact、Ldinr-a,以及阳性对照基因LdATPaseA和LdATPaseE,构建dsRNA表达载体,经饲喂马铃薯甲虫二龄幼虫不同浓度的dsRNA,分析对幼虫的20%取食剂量AD_(20)、化蛹中量PD_(50)和幼虫7 d致死中量LD_(50 ),经分析和评估,筛选出高效致死基因。【结果】12个基因的dsRNA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的AD_(20 )在1.18±0.10(μg/mL)~61.07±10.17(μg/mL);PD_(50 )在0.06±0.01(μg/mL)~31.20±1.89(μg/mL);LD_(50 )在1.39±0.13(μg/mL)~228.13±6.72(μg/mL)。其中AD_(20 )最高与最低的基因分别为Ldinr-a、LdRpn6;PD_(50 )最高与最低的基因分别为Ldinr-a、LdGawky;LD_(0 )最高与最低的基因分别为Ldinr-a、Ldsrp54k。【结论】12个基因的dsRNA对马铃薯甲虫幼虫均有一定的抑制取食、抑制化蛹及致死活性。其致死活性随浓度增高而增大,表现出剂量依赖效应,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通过综合比较AD_(20)和LD_(50),Ldalpha snap、LdRpn6、LdSrp54k、LdRpt3个基因的毒力较ATPaseE和ATPaseA更强,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提出并推荐AD_(20)和LD_(50)是评价备选基因dsRNA对幼虫致死效果的关键指标。(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张方梅,刘杨,李祥瑞,张云慧,程登发[7](2019)在《马铃薯甲虫气味结合蛋白的序列和基因表达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昆虫气味结合蛋白(OBPs)在昆虫嗅觉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是马铃薯上一种最主要的毁灭性害虫。为阐明该虫嗅觉识别分子机制,本研究对马铃薯甲虫26个OBP基因序列特征及组织表达谱进行研究。【方法】基于马铃薯甲虫触角转录组测序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及qRT-PCR技术,分别对马铃薯甲虫26个LdecOBPs (LdecOBP1-LdecOBP26)的系统进化及基因的组织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除LdecOBP26基因外,其余25个LdecOBPs基因序列均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20~255个氨基酸残基,预测的蛋白分子量为13.66~29.38 kD,等电点为4.12~8.42,它们属于两个亚家族,其中13个为Classical-C OBPs, 12个为Minus-C OBPs。除LdecOBP3和LdecOBP26外,其他24个LdecOBPs的N端均由16~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序列。不同的OBPs亚家族均具有各自典型保守的Cys残基。LdecOBPs之间高度分化,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在3.20%~41.91%。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LdecOBPs与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的GdauOBPs亲缘关系最近。基因表达谱分析显示,26个LdecOBPs基因在马铃薯甲虫的不同组织中表达,其中有12个LdecOBPs基因(LdecOBP2,LdecOBP4,LdecOBP6,LdecOBP9,LdecOBP10,LdecOBP12,LdecOBP13,LdecOBP16,LdecOBP20-22和LdecOBP24)在触角中高表达,2个LdecOBPs基因(LdecOBP5和LdecOBP17)在足中高表达,其他12个LdecOBPs基因(LdecOBP1,LdecOBP3,LdecOBP7,LdecOBP8,LdecOBP11,LdecOBP14,LdecOBP15,LdecOBP18,LdecOBP19,LdecOBP23,LdecOBP25和LdecOBP26)在触角、头(去除触角)、胸、腹、足和翅这些组织中均表达。【结论】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马铃薯甲虫嗅觉识别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布阿加·阿布拉米提[8](2019)在《马铃薯甲虫的发生与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章论述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马铃薯甲虫防治原则、特征和生活史、寄主范围、危害情况、传播途径、防治措施等技术。1防治原则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控原则。2马铃薯在阿勒泰地区种植情况阿勒泰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比较适易种植马铃薯,所以,马铃薯在阿勒泰种植历史较长,近几年地区与马铃薯甲虫为害有加重的趋势,使马铃薯的种植情况呈下降趋势,即(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9年10期)

丁新华[9](2019)在《如何防治马铃薯甲虫》一文中研究指出种植马铃薯重点就是要注意防治马铃薯甲虫,具体方法:一是做好预防工作,主要包括秋耕、冬灌和轮作,可有效降低马铃薯甲虫种群密度;在早春马铃薯甲虫发生区,提早植种一定面积的马铃薯诱集带(面积不低于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通过化学防治集中杀灭诱集的越冬成虫,(本文来源于《新疆科技报(汉)》期刊2019-03-08)

杨方园[10](2019)在《基于SSR标记的马铃薯甲虫种群遗传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是世界着名的入侵性害虫,严重危害马铃薯等茄科作物,该虫于1993年被发现传入了中国新疆的塔城地区和伊犁地区,并于2013年出现在中国东北的吉林省。截止2018年,马铃薯甲虫已入侵了中国3个省区共46个县市,对全国马铃薯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揭示马铃薯甲虫在入侵和扩散过程的遗传变异规律和扩散路径,本研究利用了9对微卫星标记,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中国新疆及邻国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共计11个马铃薯甲虫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演化历史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所有种群的等位丰富度A_R和期望杂合度H_E平均值为3.23和0.55,相比Grapputo(2006)报道的欧美种群平均遗传多样性(A_R和H_E分别为6.4和0.68)有明显下降。在中国,新疆各种群的平均值为3.18和0.54,东北地区各种群的平均值为3.44和0.60,马铃薯甲虫种群在东北地区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新疆地区,但差异并不显着(P>0.05)。吉尔吉斯斯坦种群的A_R和H_E分别为2.96和0.43,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中国所有的种群。哈萨克斯坦种群的A_R和H_E分别为3.12和0.56,接近中国新疆种群遗传多样性平均水平。本研究中所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海拔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因此海拔可能是影响马铃薯甲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因素。2)马铃薯甲虫在入侵的过程中,所有种群都经历了明显的瓶颈效应,并且地理的隔离阻断了除哈斯克斯坦和塔城地区向内陆地区以外的其他种群间的基因流,使中国马铃薯甲虫种群分化为两个不同的支系。第一个支系包括位于天山北坡的所有种群(塔城至木垒);第二个支系包括伊犁河谷、阿勒泰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种群。新疆的两个支系被天山和古尔邦通古特沙漠隔离,地理阻隔是种群遗传格局形成和限制马铃薯甲虫扩散的重要因素。3)近似贝叶斯算法(ABC)结果显示,东北地区的种群和伊犁河谷地区的种群共同来源于欧洲;在新疆,除伊犁河谷地区种群以外,其他种群都是欧洲向伊犁河谷地区扩散过程中分化出的旁支,其中新疆内陆的种群(木垒县和乌鲁木齐县)属于最年轻的一支,来源于塔城。4)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显示,东北地区的3个种群相互间表现出较疏远的系统发育关系,暗示东北地区的种群可能存在多个来源,可能的来源地包括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东北叁个种群间基因流非常弱,这表明东北的种群还处于入侵初期,种群没有稳定建立。(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3-01)

马铃薯甲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开展黑龙江省马铃薯甲虫的监测与防控,在两个疫情发生县市的网室内开展了越冬成虫发育、卵孵化、幼虫生长发育、老熟幼虫入土羽化、一代羽化成虫生理发育过程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调查,得到了马铃薯甲虫在黑龙江省的发生规律,确定马铃薯甲虫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寄主田越冬,越冬成虫一般在第二年6月中旬出土,4~7 d后交尾产卵,卵孵化期5~6 d,后卵孵化为一代幼虫取食为害,13~15 d后老熟幼虫入土羽化,土层深度5~10 cm。蛹期10~12 d羽化为一代成虫。一代成虫发育10~12 d后,交尾产卵,孵化为二代幼虫,为害7~10 d后入土化蛹,蛹期10~12 d,羽化为二代成虫,二代成虫入土越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铃薯甲虫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明迪,蓝帅,焦晓丹,潘绪斌.马铃薯甲虫对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的经济损失浅析[J].植物检疫.2019

[2].焦晓丹,李军.黑龙江省马铃薯甲虫发生规律调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

[3].黄未末,马虎,周晓静,刘娟,廖江花.不同间套作种植模式下马铃薯甲虫种群动态[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李莎,丁新华,姜卫华.马铃薯甲虫对新烟碱类药剂抗性的研究进展[J].农药.2019

[5].焦晓丹.黑龙江省马铃薯甲虫疫情扩散风险及分区阻截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19

[6].米热古丽·胡尔西达,付开赟,徐晴玉,吐尔逊·艾合买提,丁新华.马铃薯甲虫RNA干扰高效致死基因的筛选[J].新疆农业科学.2019

[7].张方梅,刘杨,李祥瑞,张云慧,程登发.马铃薯甲虫气味结合蛋白的序列和基因表达谱分析[J].昆虫学报.2019

[8].布阿加·阿布拉米提.马铃薯甲虫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9

[9].丁新华.如何防治马铃薯甲虫[N].新疆科技报(汉).2019

[10].杨方园.基于SSR标记的马铃薯甲虫种群遗传结构[D].贵州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4种马铃薯甲虫虫生真菌菌落形态不同品种马铃薯甲虫成虫变化极...新疆马铃薯甲虫分布地区的环境...不同施磷量下马铃薯甲虫成虫变...不同寄主植物对马铃薯甲虫取食量...不同施氮量下马铃薯甲虫成虫变...

标签:;  ;  ;  ;  ;  ;  ;  

马铃薯甲虫论文_刘明迪,蓝帅,焦晓丹,潘绪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