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界线论文-黄清华,白雪峰,王辉,程宏岗,朱政源

地质界线论文-黄清华,白雪峰,王辉,程宏岗,朱政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质界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

地质界线论文文献综述

黄清华,白雪峰,王辉,程宏岗,朱政源[1](2019)在《内蒙古林西地区中上二迭统界线碳酸盐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林西地区二迭系哲斯组和林西组分布广泛,发育一套暗色泥板岩、砂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组合,是区域上重要的烃源岩。利用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方法,对林西县官地镇哲斯组与林西组界线附近的碳酸盐岩进行了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林西组/哲斯组界线上、下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构成差异明显。哲斯组稀土元素(∑REE+Y)总量均值为40. 51×10~(-6),明显小于林西组的均值82. 12×10~(-6); PAAS标准化后,二者均具有轻稀土相对于中稀土和重稀土亏损的特征,且哲斯组碳酸盐岩相对于林西组显示更明显的δEu正异常和δCe正异常,与正常海相和湖相碳酸盐岩具有不同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哲斯组/林西组界线碳酸盐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呈现突变特点。其中表征陆源混染作用的Cu、Zn、Rb、Zr等微量元素含量在界线之上显着增大。Sr/Ba>1、V/Cr> 4. 25和V/(V+Ni)> 0. 54等特征参数表明研究区中、晚二迭世之际沉积主体为海相、强还原环境。古亚洲洋板块俯冲和岩浆作用及其产生的极端强还原环境和热液影响,是导致研究区哲斯组/林西组界线碳酸盐岩δEu显着正异常和δCe普遍正异常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罗毅超[2](2019)在《基于激光点云及地质数据的露天金属矿爆破后矿石界线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国内的大部分金属露天矿都采用台阶凿岩爆破的方法对矿山进行开采。矿业生产企业对矿体空间分布的圈定,即矿体的圈定,往往依靠地质钻孔数据进行人工推断和线性插值进行,而且在爆破后基本不会对矿体进行二次圈定。爆破是一种短时间内剧烈的能量释放与气体膨胀过程,会对地下矿体的分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该影响往往未被考虑。与此同时,矿山的测量一般依靠着全站仪,RTK等传统测量仪器。因此在矿业生产中常常存在矿体空间分布的认识不清,矿山测量效率低下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选择德兴铜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矿区地质资料和爆破参数,结合叁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爆堆爆破前后点云数据提取爆破后爆堆位移参数,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将对爆破作用下矿体位移情况进行整体上的估计,将其量化为爆堆的位移,并发现其中的一定规律,构造了爆破作用爆堆位移预测模型,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并将该作为矿体位移的主要指标,期望以此提高矿体二次圈定的准确性,减少矿山开采的贫化损失,提高矿山开采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成果如下:(1)基于爆前岩粉钻品位化验数据,在分析各种空间插值方法特点的基础上,利用交叉验证和对比实验提出了适合江西省德兴铜矿的空间插值方法,实现了爆破区域内地下矿体分布情况的模拟,提取了10处开采区域的矿体界线。(2)针对研究区域内点云数据的特点,手动提取同名特征点,利用ICP点云拼接算法对多站点云数据进行拼接,并采用基于反射率的阈值法、层次距离去噪法和基于投影变换的人机交互法先后对点云进行了去噪声处理,最后利用相应的叁维建模平台,完成了矿山爆堆表面叁维建模。(3)将地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引入矿山爆破开采的实际地理问题当中,解决了爆破位移和方向的量化问题。利用表面分析、空间迭置分析、坡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爆破前后采场的地形变化进行提取。(4)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矿山爆破作用下的矿体位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获得了矿山爆破作用下的矿体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作为输入参数,输入优化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实现了对爆破作用下矿体整体位移和方向的预测,将该位移和方向角迭加在爆前矿体界线上,即能实现爆破后矿体边界的二次圈定。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优于传统BP神经网络。本文创新点:(1)将叁维激光扫描技术用于对矿山爆破作业场地的监测,提高了监测的精度和效率,生成了高精度的爆堆表面模型。将GIS空间分析技术用于对矿山爆破作用的分析,从测绘和GIS学科的角度入手,量化了矿山凿岩爆破效果;(2)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在预测方面的优势,建立在德兴铜矿的地质条件下爆破参数和矿岩边界位移的预测模型,希望能够指导矿山企业对矿体的二次圈定和铲装,从而减少由于矿体边界位移所造成的贫化损失。(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喜洋[3](2019)在《华南及南秦岭二迭系-叁迭系界线微生物岩: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地质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迭纪-叁迭纪之交,大规模火山喷发、温度急剧升高、海洋酸化和缺氧等相继出现,与此相伴生的是地质历史时期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嗣后,微生物岩在特提斯洋的浅海碳酸盐台地中大量出现。前人关于微生物岩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出现的时间、类型、群落结构,以及生态意义,但对于微生物岩代表的底栖微生物群落的关注较少,其矿化的机理和过程还不清楚。本文选取华南和南秦岭地区的二迭系-叁迭系微生物岩剖面,采用沉积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手段,对微生物岩和其中的钙质微生物开展研究,还原从底栖微生物群落到微生物岩的形成过程,并探讨二迭系-叁迭系界线微生物岩的控制因素。研究剖面中微生物岩的最低层位不低于Clarkina meishanensis牙形带。其中华南微生物岩段主要位于Hindeodusparvus牙形带。秦岭微地块中的迭层石时代属于Isarcicella isarcica牙形带,是迄今为止层位最高的界线微生物岩。华南二迭系-叁迭系界线微生物岩自下而上依次发育迭层石-层状凝块石-斑块状凝块石-树枝状凝块石,反映水体逐渐加深,与早叁迭世最早期广泛的海侵有关;南秦岭地区仅发育迭层石,与该区的板块沉降有关。华南微生物岩中普遍可见蓝细菌化石Polybessurus。Polybessurus是球形蓝细菌胞外聚合物(EPS)的钙化残余,它们的排列方式和微生物岩的类型密切相关。迭层石中的Polybessurus保存完好,成层排列,组成暗色微晶纹层。凝块石中的Polybessurus成团出现,在成岩过程中逐渐转化为囊泡,后者继续经成岩作用改造,形成凝块。指状凝块是Polybessurus在碳酸盐矿物过饱和的水体中形成的特殊结构,是有机和无机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Polybessurus的钙化方式有两种:(1)蓝细菌光合作用驱动的EPS的钙化,这种钙化方式在蓝细菌处于活体状态时进行,碳酸盐矿物在相对完整的EPS上沉淀,使得该生物结构得以保存;(2)硫酸盐还原作用驱动的钙化作用。硫酸盐还原菌将蓝细菌的EPS分解成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并诱导碳酸钙在其上沉淀,因而此种钙化方式只能形成微晶矿物而不能记录细菌的形态。微生物岩的形成受生物因素、海水化学条件和沉积环境条件的控制,这叁个因素缺一不可,共同决定了二迭纪-叁迭纪之交微生物岩的全球广布性。二迭系-叁迭系界线微生物岩的开始受控于二迭纪末的广泛海退、灭绝事件导致的底栖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的锐减、以及过饱和的海水条件。其中海退为底栖微生物群落提供了宽阔的栖息地;灭绝导致的后生动物的锐减造成的捕食压力的减少有助于底栖微生物群落稳定的生长;饱和的海水有利于微生物的钙化。微生物岩上覆地层中生物和海水化学条件均没有明显变化,微生物岩的终止主要与水体深度的变化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10)

刘萍[4](2019)在《上扬子地区P-T界线与地质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经历着气候变暖、大量物种消失的环境剧变,这是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升高、环境污染等环境恶化的结果?还是地球演化历史中生物进化的“正常”更替事件?这一科学问题目前已成为地球系统研究中所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研究深时地质记录中的类似事件,应该是寻找这一科学问题答案的有效途径。显生宙以来地球上曾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其中二迭纪-叁迭纪期间、即P-T之交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最为突出,成为研究这一问题最好对象。我国二迭纪、叁迭纪发育有囊括海相地层各相带在内的连续地质记录剖面,具有研究P-T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本论文选择上扬子地区广元杨家岩剖面、华蓥山地区涧水沟剖面和重庆中梁山地区尖刀山剖面的二迭系-叁迭系界线地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野外界线地层剖面,系统采集牙形刺化石样品和沉凝灰岩、碳酸盐岩、硅质岩和泥质岩等各类岩石和地球化学样品,研究P-T之交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特征,沉凝灰岩特征及其火山喷发期次及喷发强度,沉积地球化学响应特征,再现上扬子地区P-T之交的古构造、古环境和古生态特征,识别P-T之交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及其地质演化过程,探索该时期生物大灭绝事件的成因,深入和客观地认识生物大灭绝事件的成因机制,主要取得以下几点重要认识:(1)上扬子地区发育不同位置和性质的二类PTB界线:其一为岩石地层PTB(R)界线,该界线之下发育有多个与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有关的古暴露面、古土壤层和渗滤豆层,其上被飞仙关组一段底部紫灰色薄板状泥质灰岩沉积超覆;其二为生物地层PTB(B)界线,以首现Hindeodus parvus牙形刺为划分P-T界线标志。二类界线都具有特定的识别标志和很好的区域对比关系。(2)杨家岩、涧水沟和尖刀山剖面分别位于深水盆地-前缘斜坡过渡带、浅水台地内浅滩带、台地边缘浅滩-台盆斜坡过渡带,有不同的岩性组合、剖面结构和沉积演化序列,可作为不同岩相类型和古地理位置的PTB界线地层代表。(3)建立了上扬子地区P-T之交的牙形刺化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Neogodolella changxingensis.带,Neogodolella yini.带、Neogodolella meishanensis.带、Hindeodus parvus带和Isarcicella lobate.带,各剖面牙形刺化石带都可与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牙形刺带进行对比,相互之间也都有良好对比关系。(4)剖面中可识别的重大地质事件主要有海平面下降事件、生物大灭绝事件、火山喷发事件和地球化学事件。所有事件都是分阶段进行的,其中:海平面下降事件由海平面下降幅度逐渐加大的四个期次迭加而成;生物大灭绝事件被划分为生物富集期、生物衰减期、生物绝灭期、生物萧条期四个渐进的演化阶段;火山喷发事件被划分为先渐强渐频、后衰竭消停的四个旋回;C、O、Sr同位素负偏移为代表的地球化学事件也有多幕式演化特点。有意义的是,上述各重大地质事件具有相对应的同步演化性质。(5)对产于杨家岩剖面P-T之交的的沉凝灰岩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上扬子地区沉凝灰岩沉积环境自下而上具有从缺氧经次富氧至富氧的强还原环境向弱还原-弱氧化环境演化的过程,提出渐强渐频的火山爆发时的内动力作用造成海洋表层的富氧水体向深海底间歇对流循环作用,造成强还原环境的深海底间歇转化为弱还原-弱氧化环境,此特征有悖于P-T之交杨家岩剖面处在强还原的深海底环境中,但证明了火山爆发时内动力作用可造成海洋表层的富氧水体向深海底对流循环,致使深海底出现强还原与弱还原-弱氧化环境的频繁交替变化,也造成了沉凝灰岩在大套暗色细粒岩系中呈非常醒目的灰白色夹层的方式出现。(6)由杨家岩剖面沉凝灰岩的主量元素化学分析结果,结合沉凝灰岩所具有的异常高的锆石晶屑丰度、粒度和具有振荡型较宽环带结构,及其多呈缺乏搬运和磨蚀改造的棱角状或撕裂状外形,总体上显示了基偏中性的高铝碱性玄武岩的原始岩浆性质,认为供给沉凝灰岩的火山碎屑为就近来源,推测扬子板块西北缘存在与西伯利亚大火山岩省同时存在的火山岛弧,由P-T之交火山岛弧频繁的喷发活动,是扬子西缘较近源的火山灰主要来源。(7)P-T之交由大规模的板块拼合构造运动所导致的火山爆发具有全球性,由全球性火山爆发所引发的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不仅具有全球性色彩,而且相互之间都有着成因上的密切联系,都可重创海洋生物生存的空间和生态环境。(8)结合四个火山喷发旋回与四个海平面下降和四个生物灭绝阶段的同步演化过程,以及各事件均可重创海洋生物生存空间和生态环境的性质,提出高强度和高频率火山爆发为主导因素的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是造成P-T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1)

张文婧,黄清华,贾琼,席党鹏[5](2018)在《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阶界线层型及其地质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是白垩纪亚洲古陆上最大的陆相沉积盆地,是我国陆相白垩系发育最为完整的地区,晚白垩世青山口阶发育巨厚层的富含有机碳的黑色泥岩、页岩,在盆地内广泛分布,构成了这一时期具独特特色的沉积建造。2002年,全国地层委员会正式出版颁布《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说明书》,认为青山口阶与国际地层表中的Cenomanian阶大致相当(全国地层委员会,2002)。2006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在松辽盆地北部实施了第一口陆相白垩系科学钻探全取心工程井-茂206井,茂206井全井获取了青山口阶497.02m的岩心资料,岩性以黑色、灰黑色泥岩为主,夹少量泥灰岩、粉砂岩和介形虫钙质层。青山口阶中、下部发育的巨厚层深灰色、黑灰色泥岩,尤其是其底部10~30m区域的黑色泥岩夹叁组黑褐色油页岩,在盆地中央坳陷区分布非常稳定,是盆地内地层划分青山口组与泉头组界线的一级标志层。青山口阶顶部多发育块状紫红色泥岩与绿灰色粉砂质泥岩,其上为姚家阶底部的浅灰色粉砂岩、砂岩。茂206井青山口阶发育丰富的介形类、叶肢介、沟鞭藻和孢粉等化石。青山口阶底部以Triangulicypris torsuosus初始出现并迅速大量繁盛为显着特征,其后出现Cypridea dekhoinensis,C.adumbrate,C.vicina,C.panda,Limnocypridea copiosa,L.bucerusa,L.inflata等重要介形类带化石(叶得泉等,2002)。叶肢介化石主要出现于青山口阶中、上部,主要分子有Nemestheria lineata,N.qingshankouensis,N.robusta,N.jiutaiensis,N.furcata,Jilinestherianonganensis,J.qianguoqiensis,J.insculpta,Orthestheriabayanensis,Cratostracus merus等(崔同翠,1987)。沟鞭藻类则以Kiokansium declinatum,K.regulatum,Dinogymniopsis spinulosa,Sentusidinium bifidum等出现并相对繁盛为特征(高瑞祺等,1992)。青山口阶底部,孢粉已出现一些具重要时代意义的被子植物花粉,如Cranwellia,Lythraites,Complexiopollis等,同时在青山口阶中部出现了Borealipollis,Buttinia,Areicipites,Sabalpollenites等,显示青山口阶具有晚白垩世Turonian期以后的被子植物花粉色彩。同时,在茂206井青山口阶湖相暗色泥岩中发现3层灰白色凝灰岩(火山灰)薄夹层,分别出现于青山口阶一段(井深1780.1m和1705.8m)和青山口阶二段(井深1673.1m)处,3层火山灰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实测数据分别为91.4±0.5Ma、90.1±0.6Ma和90.4±0.4Ma。火山灰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青山口阶底界对应于海相Turonian阶,而非目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Cenomanian阶(高瑞祺等,1999;叶得泉等,2002;全国地层委员会,2002)。(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刘萍,郑荣才,常海亮,梁宁,周刚[6](2018)在《川东地区二迭纪—叁迭纪界线地层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PTB界线是地学界长期以来讨论最热烈、最前缘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之一。以华蓥山涧水沟和重庆尖刀山2个PTB界线地层剖面为例,按生物演化过程和沉积相特征,将剖面中的PTB界线地层划分为生物富集层、生物绝灭层和生物萧条层3个生物演替层组,从中识别出生物地层PTB(B)界线和岩石地层PTB(R)界线2种性质的PTB界线,其中位于下部的PTB(B)界线以Hindeodus parvus牙形石首现为标志,上部的PTB(R)界线以古暴露面和暴露面两侧岩性、岩相突变的沉积超覆面为标志,两者相距约4.56 m,分别为3个生物演替层的组分界线。P—T之交发生的所有海平面下降、生物绝灭、火山喷发及晚二迭世晚期正常海向早叁迭世早期文石海转化等复杂地质事件,都发生在此2个不同性质的PTB界线之间。Fe、Mn、Sr微量元素和C、O、Sr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规律性变化与相关控制因素,也都出现在此2个PTB界线之间,与PTB界线地层中所出现的各种复杂地质事件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和沉积学响应特征。(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8年01期)

石先滨,邓杰,段先锋,罗红,翁茂芝[7](2017)在《湖北恩施叁岔口二迭系-叁迭系界线附近黏土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恩施地区二迭系-叁迭系界线附近含凝灰质黏土岩的野外地质学特征调查,采用锆石U-Pb同位素测试分析,取得其206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251.6±1.2Ma,该年龄值为二迭系-叁迭系界线附近的火山喷发事件的年龄。结合碳和氧同位素分析,二迭系-叁迭系界线附近黏土层之上碳同位素明显负偏,这与该时期生物绝灭事件关系密切。通过区域对比,发现该套黏土岩在区域上可进行连续追踪,不同地区界线附近岩石组合差异性明显,二迭系顶部自西向东总体表现为碳酸盐岩比例逐渐减少、碳硅质岩逐渐增加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侯卫生,杨翘楚,杨亮,崔婵婕[8](2017)在《基于Monte Carlo模拟的叁维剖面地质界线不确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维剖面地质界线是构建叁维地质结构模型的重要基础数据,其不确定性会影响叁维模型的几何形态和属性分布。以单一分布为假设前提的统计学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掩盖了其他概率分布特征对模型的影响。突破单一误差分布条件的假设前提,本文使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不同概率分布情况下地质剖面数据中地质界线的抽样采集,以及地质界线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依托地质界线空间位置与地质属性的耦合关系,提出了用地质属性概率分布实现地质界线空间不确定性的定量可视化,并结合实际地质剖面探讨了多种概率分布条件下地质界线的空间不确定性。实例研究表明,基于Monte Carlo模拟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可以突破单一误差分布假设条件,结合地质属性概率可充分揭示出建模数据的内在不确定性与模型外在要素形态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姚蒙蒙,李安波,陈楹,吴春莹[9](2017)在《地质界线图层的自动化生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质界线要素是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基本要素之一。地质界线图层通常是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中图元最多的一个图层,其数字化和质量检验工作较为繁重。针对已有地质体面图层,而地质界线图层缺失的情况,本文提供一种快速补充地质界线图层的方法。该方法也可对原生地质界线图层进行属性数据的自动化质量检验。其主要处理环节包括:首先,基于地质体面图层,构建地质体邻接关系图,可实现对地质界线高效、准确地提取;其次,基于产状数据与断层数据,运用地层接触关系识别规则,可分别实现对基本地层接触关系和断层接触关系的自动识别;最后,针对两邻接地质体面实体多段界线间的接触关系识别结果不一致的情形,运用"平行不整合优先"原则和"长度优先"原则,进行了合理的综合判别。基于1:50 000庐山幅地质界线图层的自动化生成实验表明,本文方法可高效、快捷、准确地生成地质界线图层,既能够满足自动化补充地质界线图层的需要,又可作为检验地质界线图层属性的有效工具。(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方宇恒,陈中强,Stephen,Kershaw,杨浩,罗茂[10](2015)在《广西作登二迭纪—叁迭纪界线附近的微生物岩:生物地质和古海洋环境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套厚度约6米的微生物岩出露在广西田东县作登乡地区出露二迭纪-叁迭纪界线(P-Tr)附近。微生物岩底部为迭层石(最大厚度约5厘米),之后过渡为凝块石(厚度约6米)。微生物岩与下部晚二迭纪世生物碎屑灰岩呈明显的不规则接触关系。迭层状微生物岩呈现柱状和穹窿状几何形态,纹层较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0)

地质界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在,国内的大部分金属露天矿都采用台阶凿岩爆破的方法对矿山进行开采。矿业生产企业对矿体空间分布的圈定,即矿体的圈定,往往依靠地质钻孔数据进行人工推断和线性插值进行,而且在爆破后基本不会对矿体进行二次圈定。爆破是一种短时间内剧烈的能量释放与气体膨胀过程,会对地下矿体的分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该影响往往未被考虑。与此同时,矿山的测量一般依靠着全站仪,RTK等传统测量仪器。因此在矿业生产中常常存在矿体空间分布的认识不清,矿山测量效率低下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选择德兴铜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矿区地质资料和爆破参数,结合叁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爆堆爆破前后点云数据提取爆破后爆堆位移参数,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将对爆破作用下矿体位移情况进行整体上的估计,将其量化为爆堆的位移,并发现其中的一定规律,构造了爆破作用爆堆位移预测模型,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并将该作为矿体位移的主要指标,期望以此提高矿体二次圈定的准确性,减少矿山开采的贫化损失,提高矿山开采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成果如下:(1)基于爆前岩粉钻品位化验数据,在分析各种空间插值方法特点的基础上,利用交叉验证和对比实验提出了适合江西省德兴铜矿的空间插值方法,实现了爆破区域内地下矿体分布情况的模拟,提取了10处开采区域的矿体界线。(2)针对研究区域内点云数据的特点,手动提取同名特征点,利用ICP点云拼接算法对多站点云数据进行拼接,并采用基于反射率的阈值法、层次距离去噪法和基于投影变换的人机交互法先后对点云进行了去噪声处理,最后利用相应的叁维建模平台,完成了矿山爆堆表面叁维建模。(3)将地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引入矿山爆破开采的实际地理问题当中,解决了爆破位移和方向的量化问题。利用表面分析、空间迭置分析、坡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爆破前后采场的地形变化进行提取。(4)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矿山爆破作用下的矿体位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获得了矿山爆破作用下的矿体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作为输入参数,输入优化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实现了对爆破作用下矿体整体位移和方向的预测,将该位移和方向角迭加在爆前矿体界线上,即能实现爆破后矿体边界的二次圈定。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优于传统BP神经网络。本文创新点:(1)将叁维激光扫描技术用于对矿山爆破作业场地的监测,提高了监测的精度和效率,生成了高精度的爆堆表面模型。将GIS空间分析技术用于对矿山爆破作用的分析,从测绘和GIS学科的角度入手,量化了矿山凿岩爆破效果;(2)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在预测方面的优势,建立在德兴铜矿的地质条件下爆破参数和矿岩边界位移的预测模型,希望能够指导矿山企业对矿体的二次圈定和铲装,从而减少由于矿体边界位移所造成的贫化损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质界线论文参考文献

[1].黄清华,白雪峰,王辉,程宏岗,朱政源.内蒙古林西地区中上二迭统界线碳酸盐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世界地质.2019

[2].罗毅超.基于激光点云及地质数据的露天金属矿爆破后矿石界线预测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9

[3].张喜洋.华南及南秦岭二迭系-叁迭系界线微生物岩: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地质过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4].刘萍.上扬子地区P-T界线与地质事件[D].成都理工大学.2019

[5].张文婧,黄清华,贾琼,席党鹏.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阶界线层型及其地质时代[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6].刘萍,郑荣才,常海亮,梁宁,周刚.川东地区二迭纪—叁迭纪界线地层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论评.2018

[7].石先滨,邓杰,段先锋,罗红,翁茂芝.湖北恩施叁岔口二迭系-叁迭系界线附近黏土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J].地层学杂志.2017

[8].侯卫生,杨翘楚,杨亮,崔婵婕.基于MonteCarlo模拟的叁维剖面地质界线不确定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7

[9].姚蒙蒙,李安波,陈楹,吴春莹.地质界线图层的自动化生成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

[10].方宇恒,陈中强,Stephen,Kershaw,杨浩,罗茂.广西作登二迭纪—叁迭纪界线附近的微生物岩:生物地质和古海洋环境的指示意义[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标签:;  ;  ;  ;  

地质界线论文-黄清华,白雪峰,王辉,程宏岗,朱政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