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向血流论文_陈剑,任秋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前向血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前向,肺动脉,心室,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心静,脉压。

前向血流论文文献综述

陈剑,任秋婷[1](2018)在《肺动脉内舒张末期前向血流评价法洛氏四联症术后右心室限制性生理的临床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法洛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是常见的先天性紫绀型心脏病,手术根治是治疗法洛四联症的主要方法 ,但右室限制性生理(restrictive right ventricular physiology r-RVP)仍然是右心术后常见并发症如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之一。肺动脉内舒张末期前向血流(End-diastolic forward flow EDFF)常被用于判断是否出现右室限制性生理的超声指标,本文旨在探讨法洛四联症患者术后肺动脉内舒张末期前向血流(EDFF)的发生机制及其在右心室限制性生理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60例法洛氏四联症手术患者,所有外科手术均由同一名外科医师完成,分别在术前、术后10天、一个月、叁个月、六个月、一年进行超声检查。测量右心室功能相关指标:右室基底段短径(RVDd base)、右室中间段短径(RVDd mid)、右室长径(RVLd)、右室壁厚度(RVFT)、叁尖瓣口E峰及A峰、E/A比值,叁尖瓣口血流减速时间、叁尖瓣环侧壁组织多普勒测量e‘、a',右室心肌工作指数[RIMP],测量叁尖瓣反流压差、下腔静脉内径及回缩率估测肺动脉收缩期(PASP),采集右室叁维全容积图像,导入Tom—Tec工作站,启动4D RV—function分析软件分析后得到右室叁维收缩末期容积(RVESV)、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室射血分数(RVEF)、右室游离壁长轴应变(RVLS(Free wall))及右室室间隔长轴应变(RVLS(Septum))。记录患儿术前经皮氧饱和度、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患儿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检测患儿每天的脑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水平、静脉血氧饱和度等参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正态分布检验,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洛氏四联症术后右室限制性生理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0例法洛氏四联症患者术前均未探及EDFF,术后10天复查有19例出现EDFF,发生率31.7%,与无EDFF患者相比,出现EDFF的患者年龄更小,肺动脉(瓣)返流程度更重,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更大;有无EDFF患者右心房大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EDFF组右室壁舒张期速度与应变率明显减低;术后10天合并叁尖瓣E/A<0.8或E/A>2.1,或者叁尖瓣口血流减速时间<120ms共12例,此组患者较无EDFF患者年龄更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结论对TOF术后右室限制性生理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及体征而缺乏有效的客观指标,既不能早期发现轻型病例,也不能准确判断右室限制性生理的程度及评价治疗效果。肺动脉舒张末期前向血流(EDFF)在法洛氏四联症手术患者中的功能意义尚不完全清楚,其产生与肺动脉(瓣)返流、右心室大小、舒张末期右心房与肺动脉舒张压差以及右心室限制性生理均有相关。我们认为EDFF可做为的r-RVP筛查指标,但单独运用EDFF做为诊断有无r-RVP存在的指标特异性不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当合并叁尖瓣E/A<0.8或E/A>2.1,或者叁尖瓣口血流减速时间<120ms时r-RVP的诊断可能更为准确。(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2-07)

张涛[2](2018)在《积极维持肺前向血流策略在格林手术治疗单心室类畸形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双向格林手术是单心室类心脏畸形生理矫治的常用手术,Fontan类手术的中间过渡或有Fontan类手术高危因素患者的终结性手术。对于实施格林术后前向肺血流的处理目前仍存在争议,鉴于目前国内格林术后全腔手术完成率偏低的状况,本中心在格林术后均保留前向肺血流,即使术后上腔静脉压力明显偏高也是通过肺动脉捆绑而非截断肺动脉来维系前向肺血流,此次研究回顾了积极维持肺前向血流策略在格林术中应用。方法:2008-2013年共420例单心室畸形患者在阜外心血管病中心实施格林手术,排除一个半心室矫治手术47例、术中添加B-T分流5例和肺动脉闭锁74例,纳入此次研究的患者共294例。其中270例肺前向血流未予以处理的(未控制组,组1),24例通过肺动脉捆绑术使格林术后CVP(中心静脉压)<16mmHg而对前向血流予以控制的(控制组,组2)。在组1中2008.1-2011.12期间实施格林手术151例,随访期间42例完成后续全腔手术(全腔组),109例未完成后续全腔手术(非全腔组)。所有患者均去除附加的体肺分流(分流管道或动脉导管),体肺侧枝在格林术前予以封堵,完成格林手术后均不截断主肺动脉,组1术中结扎奇静脉,而组2则保留奇静脉开放。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心血管造影检查,记录肺血管发育指数(Nakata值)和平均肺动脉压,随访期间记录患者的体重、经皮血氧饱和度,复查心脏彩超评估心脏功能及房室瓣返流情况,若拟接受后续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则实施心脏导管造影评估肺动脉发育情况和肺动脉压力变化等。采用SPSS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需实施肺动脉捆绑及共同房室瓣返流加重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术后30天内共死亡3例(0.8%),组1因低心排死亡1例,因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死亡1例(0.7%),组2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4.2%),随访期间组1死亡9例(组4死亡3例),组2无死亡,各组间累计生存率无差别(p=0.51)。术后平均随访期为39±20月。组1后续实施全腔肺动脉吻合术43例,组2完成5例,两组的全腔完成率(15.9%vs 20.8%,p=0.42)及等待时间无差异(2.3 ±1.1年vs 1.8 ±1.0年,p=0.38),总的全腔手术完成率为16.3%,平均等待时间为2.2±1.1年。组2术前的平均肺动脉压较组1高(19.1 ±5.9mmHg vs.15±3.7mmHg,p<0.01),但术后及随访期间两组无差别(p>0.05)。组1与组2在格林术后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0.2±3.7%vs.88.4±3%,p=0.063),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且在随访期间维持稳定(85.6±4.3%vs.83.3±1.3%,p=0.35)。组1、2的Nakata值在随访期间仍维持在术前较高的水平(252±125mm2/m2vs.277±129mm2/m2,p=0.476;234±122mm2/m2vs.223±87mm2/m2,p=0.9)。组1和2的主心室的射血分数(EF)值在格林术后及随访期间较术前均无差异。组2的主心室舒张末期直径(SVEDD)及共同房室瓣返流程度在术后及随访期间较术前无变化,而组1在随访期间单心室的主心室趋于扩大(25.5±8.5vs.29.8±10.8mm,p=0.02),共同房室瓣返流加重(1.6±1.1vs.2.1±0.8,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术中合并共同房室瓣成形、肺静脉异位引流畸形矫治术提示需要控制前向肺血流,右室型单心室是术后随访期间房室瓣返流加重的危险因素。全腔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在格林术后24月显着升高,而非全腔组出现血氧饱和度轻度下降,但两组患者体重保持稳定增长,且在各时间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相对于无前向肺血流的格林手术,积极维持肺前向血流可较好维护肺血管发育和经皮血氧饱和度,而且可以保证全腔手术等待期间的生存率及体重的增长,但未加控制的前向肺血流可能会出现心室功能下降及共同房室瓣返流加重的情况,需密切随访,缩短全腔手术等待时间,提高全腔手术完成率。(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9-19)

吕晋浩[3](2016)在《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前向血流及侧支循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其病变动脉的供血区域血流一般认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通过狭窄血管的血流,即前向血流,二是来自其他动脉并逆行流入脑组织的血流,即侧支血流,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血流到达目标区域脑组织的时间不同。与前向血流相比,侧支血流到达目标脑组织的时间会有所延迟。叁维准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pCASL)是一种无创且无需造影剂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方法,特点是可以对特定时刻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进行在体定量测量。多个时刻灌注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多个标记后延迟时间(Post labeling delay, PLD)来完成。基于此,我们以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狭窄率50%-9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两个PLD 3D pCASL的方法,进行了前向血流及侧支循环初步定量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了来自两个研究中心的罹患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的连续性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头颅磁共振成像及叁维准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采用1.5s及2.5s两个标记后延迟时间。分别测量PLD为1.5s及2.5s时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平均CBF。早到血流百分比定义为患侧CBF2.5s/健侧CBF2.5s X 100%;延迟到达逆向血流百分比定义为[患侧(CBF2.5s-CBF1.5s)-健侧(CBF2.5s-CBF1.5s)]/健侧CBF2.5sX100%。对本研究同时行DSA检查的患者进行了前向血流评分和侧支循环评分。患侧及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1.5s及2.5s标记后延迟时间平均脑血流量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将DSA评分与早到血流百分比及延迟到达逆向血流百分比分别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1名(平均年龄46.0±12.0岁,男性29名)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平均早到血流百分比为78.3±14.9%,平均延迟到达逆向血流为7.9±5.3 mL/100g/min,平均延迟到达逆向血流百分比为16.1±10.2%。共有21名患者(平均年龄47.7±9.5岁,男性17名)同时进行了DSA检查,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这21名患者中DSA前向血流评分与早到血流百分比中等相关(r=0.53,95%置信区间,0.11-0.79,p<0.01),DSA侧支循环评分与延迟到达逆向血流百分比明显相关(r=0.81,95%置信区间,0.56-0.92,p<0.0001)。结论:两个PLD的3D pCASL;灌注成像技术能够量化早到血流及延迟到达血流,进而为量化前向血流及侧支循环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6-05-18)

张浩,张涛,花中东,李守军[4](2014)在《双向格林术治疗单心室畸形:肺前向血流保留还是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格林手术是单心室类心脏畸形生理性矫治的必要手术。格林术后附加的肺血流主要包括经肺动脉的前向肺血流。对于格林术后附加的前向肺血流保留还是控制目前仍存在争议。方法:回顾2008至2013年在单中心因单心室畸形接受格林手术的297例病例。格林术后以上腔中心静脉压(CVP)为基准,当CVP平均压大于16~18 mmH g则实施肺动脉捆绑(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大会2014论文汇编》期刊2014-08-07)

覃秀川,王春梅,索旻,文勃[5](2013)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预注射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前向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及其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前预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前向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STEMI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拟行PPCI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均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及氯吡格雷300~600 mg,术中均给予标准剂量肝素(100 U/kg)。替罗非班组造影后通过指引导管在3 min内缓慢推注替罗非班10μg/kg,随后用微量注射泵以0.15μg/(k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输注36 h;对照组未经指引导管注射任何药物。PPCI术后2组均给予常规抗凝处理。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临床预后及轻、中、重度出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分析冠状动脉内预先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共737例。替罗非班组324例,男性233例,女性91例,平均年龄(62±10)岁;对照组413例,男性301例,女性112例,平均年龄(60±11)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情况、前壁心肌梗死占比、发病至就诊时间、术前心肌梗死溶栓(TIMI)试验0级血流者占比、PPCI术中血栓抽吸导管使用率、中度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重度出血。替罗非班组患者术后TIMI 3级血流者占比、心肌呈色分级3级者占比、ST段回落率和轻度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6.0%(311/324)比91.3%(377/413),92.3%(299/324)比87.2%(360/413),91.4%(296/324)比85.7%(354/413),6.8%(22/324)比2.7%(11/413)],院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0.9%(3/324)比3.1%(13/4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冠状动脉内预注射替罗非班是术后TIMI 3级血流独立影响因素(OR=1.947,95%:1.156~4.022,P=0.036)。结论 PPCI术前预注射替罗非班能改善STEMI患者冠状动脉前向血流及心肌组织灌注,可增加轻度出血发生率,但不需要临床干预,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本文来源于《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邵靓[6](2011)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改善大鼠炎症相关无复流的前向血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利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预先进行干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促进大鼠炎症相关无复流的前向血流。方法:将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急性缺血再灌注组,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干预组,每组至少有成功的模型6只。利用伊文思蓝、硫磺素S、TTC染色可见有缺血风险的区域、无复流的区域和心肌坏死区域。利用心脏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检测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无复流时的心肌功能的影响。结果: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后,出现一定面积的无复流和心肌梗死,阿托伐他汀能显着减少炎症相关的无复流和梗死面积(p>0.05)。超声显示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左室部分室壁活动减弱,但各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未发现明显变化,血流动力学显示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左心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显着降低(p>0.05),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对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左心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显着提高(p>0.05)。但大小剂量阿托伐他汀之间对于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功能的影响差异未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剂量依赖效应(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减少急性缺血灌注后的炎症相关无复流面积和心肌梗死面积,改善缺血灌注后受损的心脏舒张功能。第二部分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促进大鼠炎症相关无复流的前向血流的机制研究目的: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利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进行预先干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促进急性缺血再灌注大鼠无复流时前向血流的可能机制。方法:留取第一部分各组心肌组织和外周血。用HE染色、纤维素(MSB)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变化、心肌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以及心肌fgl-2的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心肌和外周血的fgl-2表达水平。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TNF-α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急性缺血再灌注组心肌有心肌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结构紊乱,阿托伐他汀干预组心肌改变较轻。纤维素(MSB)染色和Masson染色显示急性缺血再灌注组心肌微血管内有原位微血栓形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急性缺血再灌注组心肌微血管壁上有fgl-2的显着表达。同时,Western Blotting检测fgl-2在急性缺血在灌注组的心肌和外周血中有显着表达(p>0.05),阿托伐他汀能显着减少fgl-2的表达(p>0.05)。ELISA检测显示TNF-α在急性缺血再灌注组的外周血中表达(p>0.05),阿托伐他汀能减少TNF-α的表达(p>0.05)。但大小剂量阿托伐他汀之间对于fgl-2和TNF-α的影响差异未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剂量依赖效应(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急性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和外周血中TNF-α和fgl-2的表达,减少急性缺血再灌注大鼠无复流时的原位微血栓形成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陈友佳,彭俊[7](2011)在《择期PCI术前强化调脂治疗对冠脉前向血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5天给予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后对术中冠脉前向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确诊的ACS病人,PCI术前5天给予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标准组20 mg及强化组40 mg)各98例,研究2组患者PCI术中发生慢血流(干预血管前向血流<TIMI3级)的例数。结果:标准组PCI术中发生慢血流11例,强化组3例,比较两组患者慢血流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发生慢血流率为3.06%,优于标准组的11.22%。结论:ACS患者PCI术前辛伐他汀强化降脂可有效降低手术慢血流发生率,使手术更具安全性。(本文来源于《赣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周密,王晓舟,陈群,王志辉,张昆[8](2008)在《非体外循环下保留肺动脉前向血流的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分流术两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病例1,女,17个月,体重8 kg。出生3个月体格检查时发现青紫及心脏杂音,生长发育迟缓。入院体格检查:第二心音肺动脉瓣成分消失,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为72%。心脏超声心动图:叁尖瓣闭锁;室间隔缺损直径为11 mm,左向右分流为主;肺动脉瓣重度狭窄,压差为102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肺动脉内(本文来源于《上海医学》期刊2008年03期)

郭舜奇,陈平,蔡志雄,蔡建生,陈康文[9](2007)在《前列腺素E_1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前向血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coronary angioplasty,PTCA)联用脂微球载体前列腺素E1(lipo-prostaglandin E1,Lipo-PGE1)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术后前向血流的影响。方法117例AMI病人随机分组后分别采用单纯PTCA和PTCA联用Lipo-PGE1治疗,观察两组间无前向血流发生率、血管复流时间的差异。结果单纯PTCA组有13例出现了无前向血流,联用Lipo-PGE1组中有7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493,P>0.05);PTCA联用Lipo-PGE1组的平均复流时间短于单纯PTCA组,分别为108s和13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45,P<0.05);但两组间术后半小时ST下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TCA联用Lipo-PGE1治疗AMI能缩短无前向血流的复流时间,提示急诊PTCA联用Lipo-PGE1在解决无前向血流方面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07年05期)

翟庆华,赵亚平[10](2004)在《肺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加快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肺动脉内血流速度加快的意义及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内分流及肺动脉瓣狭窄的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 4 6例肺动脉内前向血流速度和频谱形态的变化 ,结合心脏形态学改变、瓣膜情况等探讨其他先天性心脏病与肺动脉瓣狭窄的区别并与手术对照。结果 房间隔缺损中肺动脉内血流速度最快达2 .5 m/ s,室间隔缺损中肺动脉内血流速度最快达 3.5 m/ s(多见于干下型室间隔缺损 ) ,肺动脉瓣狭窄中 ,肺动脉内血流速度最快达 4 .5 m/ s。结论 房间隔缺损时肺动脉前向血流速度一般不超过 2 .5 m/ s,且肺动脉内血流速度与房间隔缺损大小呈正比 ,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时肺动脉前向血流速度可明显加快 ,达 3.5 m/ s,肺动脉瓣狭窄者肺动脉前向血流速度显着加快可达 4 m/ s以上 ,同时要结合房室腔大小的变化及瓣膜情况综合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诊断杂志》期刊2004年12期)

前向血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双向格林手术是单心室类心脏畸形生理矫治的常用手术,Fontan类手术的中间过渡或有Fontan类手术高危因素患者的终结性手术。对于实施格林术后前向肺血流的处理目前仍存在争议,鉴于目前国内格林术后全腔手术完成率偏低的状况,本中心在格林术后均保留前向肺血流,即使术后上腔静脉压力明显偏高也是通过肺动脉捆绑而非截断肺动脉来维系前向肺血流,此次研究回顾了积极维持肺前向血流策略在格林术中应用。方法:2008-2013年共420例单心室畸形患者在阜外心血管病中心实施格林手术,排除一个半心室矫治手术47例、术中添加B-T分流5例和肺动脉闭锁74例,纳入此次研究的患者共294例。其中270例肺前向血流未予以处理的(未控制组,组1),24例通过肺动脉捆绑术使格林术后CVP(中心静脉压)<16mmHg而对前向血流予以控制的(控制组,组2)。在组1中2008.1-2011.12期间实施格林手术151例,随访期间42例完成后续全腔手术(全腔组),109例未完成后续全腔手术(非全腔组)。所有患者均去除附加的体肺分流(分流管道或动脉导管),体肺侧枝在格林术前予以封堵,完成格林手术后均不截断主肺动脉,组1术中结扎奇静脉,而组2则保留奇静脉开放。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心血管造影检查,记录肺血管发育指数(Nakata值)和平均肺动脉压,随访期间记录患者的体重、经皮血氧饱和度,复查心脏彩超评估心脏功能及房室瓣返流情况,若拟接受后续全腔肺动脉吻合术,则实施心脏导管造影评估肺动脉发育情况和肺动脉压力变化等。采用SPSS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需实施肺动脉捆绑及共同房室瓣返流加重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术后30天内共死亡3例(0.8%),组1因低心排死亡1例,因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死亡1例(0.7%),组2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4.2%),随访期间组1死亡9例(组4死亡3例),组2无死亡,各组间累计生存率无差别(p=0.51)。术后平均随访期为39±20月。组1后续实施全腔肺动脉吻合术43例,组2完成5例,两组的全腔完成率(15.9%vs 20.8%,p=0.42)及等待时间无差异(2.3 ±1.1年vs 1.8 ±1.0年,p=0.38),总的全腔手术完成率为16.3%,平均等待时间为2.2±1.1年。组2术前的平均肺动脉压较组1高(19.1 ±5.9mmHg vs.15±3.7mmHg,p<0.01),但术后及随访期间两组无差别(p>0.05)。组1与组2在格林术后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0.2±3.7%vs.88.4±3%,p=0.063),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且在随访期间维持稳定(85.6±4.3%vs.83.3±1.3%,p=0.35)。组1、2的Nakata值在随访期间仍维持在术前较高的水平(252±125mm2/m2vs.277±129mm2/m2,p=0.476;234±122mm2/m2vs.223±87mm2/m2,p=0.9)。组1和2的主心室的射血分数(EF)值在格林术后及随访期间较术前均无差异。组2的主心室舒张末期直径(SVEDD)及共同房室瓣返流程度在术后及随访期间较术前无变化,而组1在随访期间单心室的主心室趋于扩大(25.5±8.5vs.29.8±10.8mm,p=0.02),共同房室瓣返流加重(1.6±1.1vs.2.1±0.8,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术中合并共同房室瓣成形、肺静脉异位引流畸形矫治术提示需要控制前向肺血流,右室型单心室是术后随访期间房室瓣返流加重的危险因素。全腔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在格林术后24月显着升高,而非全腔组出现血氧饱和度轻度下降,但两组患者体重保持稳定增长,且在各时间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相对于无前向肺血流的格林手术,积极维持肺前向血流可较好维护肺血管发育和经皮血氧饱和度,而且可以保证全腔手术等待期间的生存率及体重的增长,但未加控制的前向肺血流可能会出现心室功能下降及共同房室瓣返流加重的情况,需密切随访,缩短全腔手术等待时间,提高全腔手术完成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向血流论文参考文献

[1].陈剑,任秋婷.肺动脉内舒张末期前向血流评价法洛氏四联症术后右心室限制性生理的临床应用价值[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2].张涛.积极维持肺前向血流策略在格林手术治疗单心室类畸形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8

[3].吕晋浩.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前向血流及侧支循环[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

[4].张浩,张涛,花中东,李守军.双向格林术治疗单心室畸形:肺前向血流保留还是控制?[C].中国心脏大会2014论文汇编.2014

[5].覃秀川,王春梅,索旻,文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预注射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前向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及其安全性[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3

[6].邵靓.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改善大鼠炎症相关无复流的前向血流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7].陈友佳,彭俊.择期PCI术前强化调脂治疗对冠脉前向血流的影响[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

[8].周密,王晓舟,陈群,王志辉,张昆.非体外循环下保留肺动脉前向血流的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分流术两例[J].上海医学.2008

[9].郭舜奇,陈平,蔡志雄,蔡建生,陈康文.前列腺素E_1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前向血流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7

[10].翟庆华,赵亚平.肺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加快的探讨[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

论文知识图

彩色多普勒频谱示二尖瓣前向血流孕29周脸儿肺你脉血流,显示叁期均为流...1 冠状动脉血流显像表现为乳内动脉桥血...:冠状动脉前向、逆向血流a:彩色多普勒...二尖瓣前向血流彩色多普勒超声像...平流灌注和心电活动消失A,B:由于ECMO逆...

标签:;  ;  ;  ;  ;  ;  ;  

前向血流论文_陈剑,任秋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