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强
摘要:本文通过在数学课堂上的三个教学片断,谈论了笔者对师生对话所产生的作用的一些体会和看法,期望能给同行带来启示。
关键词:数学课堂;师生对话;教学片断
课堂是师生的主阵地,而课堂师生对话是教学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和主要手段。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逐渐摒弃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师生对话。通过师生对话,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通过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及时优化学生的思考,克服困难的难点;通过对话,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对话,学生的个性有了展示的平台;通过对话,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也拉近了……对话有这么多好处,但是,我们的师生对话一定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吗?看似流畅,全面的对话是否就一定完美?下面我们看几个片段:
得最小值。结果情况不是很理想,问其原因得知,一部分学生根本无从下手,一部分学生知道运用两点间距离转化,但苦于不知道接下来如何处理。反思这样的课堂对话,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第一处问题太空,不具有针对性,学生无从下手,本身题目综合性较强,如何能让学生一步到位地就能处理呢?像这种缺乏明确指向的问题也不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话倾向的;第三处“你看出两个动点的特点了吗”,此言直接给学生指明了方向,致使学生失去自己判断和寻找方向的机会,更失去对学生出现方向性问题时调整策略的训练。而在这几处对话中,都是用一个学生的正确回答替代了必要的分析性对话,导致部分学生在一些地方出现障碍;第二处对话看似自然流畅,其实也存在上述问题:学生们就一定会从距离公式入手?有人会试着去平方展开吗?我想有.有人会去想研究这两个变量的关系吗?我想也有,只是还没胆量开始实施就被其他学生的回答打消掉了,打击了一部分人创造的积极性。到最后两处对话,看似老师在提问学生,其实是老师在自己作答,所以像这样的对话也根本就不需要了.
师:大家说对不对啊?
生:对!
师:那刚才那个繁琐的讨论和计算是不是就简化了?
生:对!只有一种情况了,能够计算了.
通过这个片段,我们也不难发现对话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过程很正常——分类讨
论,只是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出现了障碍,那老师是不是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分析解决呢?而这时我们往往会显得过于急躁,急于想把一个简洁方便的方法展示给学生,当学生能跟着你的思路进行解题时,你就觉得大功告成了。像刚才的对话中,老师完全可以带着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也自然而然被激发出来了。然而,就因为老师接下来的那句话,学生们都停止了探索的脚步,进而步入了老师事先设定好的程序中,这个问题是解决了,但能保证下次出现类似地问题学生们一定会这样做吗?不见得,因为你只是在这节课中影响了一下学生的思维,但在以后的学习中,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必然还会再现。
师:哦!那大家试试看呢?是不是可以这样因式分解,如果没想到的同学可以再想想:我的目标是因式分解,因式分解重在找到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主要是去发现是否有公因式.
师:对,如果有同学真的发现不了,也可以再想想是否有其他办法,比如二次求导确定符号呢?
一会儿
师:那大家对这道题目的两种思路有了认识了吗?这是我们常见的两种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方法——参变量分离和直接构造函数,大家可以在课后先比较比较两种做法,然后选择一种进行完整的书写.
我们似乎觉得这段对话很流畅,也反映出了学生的想法,也帮助学生去解决了问题。但课后,有学生又向教师提供了一种解法。他说:既然这是一个在区间上恒成立的问题,那我是不是可以取两个值先观察一下?我代了一个1进去,发现马上就得到的结果.所以,我只要在刚才的结果基础上,结合刚才的第二种方法就能很快得到最后答案,而且不需要分类讨论了。看完这个解答,我们不禁为其喝彩:非常漂亮的解法,完全打破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定势,运用了一个特殊值点带动了整个问题。反思教学中的对话,不难发现教师往往低估了学生的创造性,满足于常规解法,缺乏激励学生寻求自己的不同见解。
通过上述三个片段,我们可以发现课堂中的有些对话看似流畅,其实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波利亚认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解题的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和对话,提高他们的才智与推理能力。”所以,教师要精心备课。不仅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同时要照顾到全体同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2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