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早疫病论文_王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番茄早疫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疫病,番茄,杀菌剂,症状,鉴定,芽孢,苗期。

番茄早疫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1](2019)在《番茄早疫病有多种药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辉11月11日发微信:请问巴斯夫的“尊保”可以用在大棚番茄上防治早疫病吗?微信中提到的“尊保”应为巴斯夫公司的23%醚菌·氟环唑悬浮剂,含氟环唑11.5%、醚菌酯11.5%,登记用于水稻防治纹枯病、稻瘟病,每亩制剂推荐用量为40~60毫升。其中醚(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技报》期刊2019-11-16)

李翠英[2](2019)在《番茄早疫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早疫病又名轮纹病,是各地番茄生产上的重大病害之一,不论大棚、温室和露地栽培均可发生。该病发生早、流行的时间长,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一般减产15%~20%,重发时减产多达30%以上。病害症状早疫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幼苗期和成苗期均可(本文来源于《农资导报》期刊2019-10-11)

王芳,黄少贞,胡玲玲[3](2019)在《7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的防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通过测定7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的防效筛选对番茄早疫病的最优菌剂。对番茄早疫病叶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和提纯,鉴定出病叶上的病原菌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采用含毒培养基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番茄茄链格孢菌的防效。结果表明:药后48 h,世高和施加乐的EC50值分别为0.27、0.81 mg/L,毒力指数最大,对茄链格孢菌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效果;唑菌胺酯和克菌星的防效良好,EC50值为1.29、1.54 mg/L;扑海因和敌力脱也有较高的防效,EC50值为2.07、2.79 mg/L;大生防效较低,EC50值为5.17 mg/L。药后72 h,各药剂对番茄茄链格孢菌的防效与48 h相似。(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5期)

李维根[4](2019)在《31%唑菌酮·氟噻唑吡乙酮悬浮剂对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31%唑菌酮·氟噻唑吡乙酮悬浮剂对番茄早疫病的防效效果及推荐用药量。[方法]通过开展田间药效试验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 31%唑菌酮·氟噻唑吡乙酮悬浮剂可有效防治番茄早疫病,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推荐用药量为90~165 g a.i./hm~2。(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9年08期)

谢红战[5](2019)在《50%二氯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防治番茄早疫病田间药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验证50%二氯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对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作物的安全性,特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0%二氯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00g/亩末次药后10d对番茄早疫病的防效达61.15%,病果防效达81.84%,商品形状好,保产效果明显,建议大规模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基层农技推广》期刊2019年04期)

史晓晶,任璐,王华杰,韩佳音[6](2019)在《山西省番茄早疫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及抗性突变体的适合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山西省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对苯醚甲环唑的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该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分析了抗性水平和抗性指数;同时通过室内诱导获得了苯醚甲环唑抗性突变体,检测了突变体的抗性遗传稳定性、交互抗性和适合度。结果表明:分离自大同、忻州、长治、晋中和运城5市的101株菌株的EC50范围为0.005~3.315 mg/L,均值为0.428 mg/L,其中敏感菌株占97.03%,低抗菌株占2.97%;抗性指数范围为0.295~0.447,均值为0.343。10株中抗突变体抗性均不能稳定遗传、生长速率减慢、产孢量降低、孢子萌发能力减弱、致病力下降;但在药剂压力下,突变体的致病力强于敏感菌株。苯醚甲环唑与代森锰锌、多抗霉素、啶酰菌胺无交互抗性,而与啶菌恶唑存在交互抗性。因此,今后需加强番茄早疫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田间抗性监测,在生产过程中轮用或混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以延缓该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抗性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尚春明,高振江,李秀华,高娃,王亮明[7](2018)在《番茄早疫病抗性材料的苗期接种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番茄品种‘1501黄’为试材,采用喷雾接种法,研究了4株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的致病性和分生孢子适宜接种浓度,于番茄苗期接种鉴定其抗性水平,以期为番茄早疫病的抗病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GY7和GY9为番茄早疫病致病菌株,适宜接种浓度为1×10~6个·mL~(-1);分生孢子形态各异,倒棍棒至长椭圆形,0~7个横膈膜,0~3个纵膈膜,大小多在(60~150)μm×(15~30)μm,具喙,喙宽约5μm;供试15份番茄材料中有9份属于早疫病抗性材料,3份中抗材料,3份中度感早疫病材料。(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8年14期)

赵颖,张兰香,岳弘辰,黄金光[8](2018)在《青岛市番茄早疫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山东青岛地区番茄早疫病发生严重,危害较大。为明确引起番茄早疫病的病原菌,以番茄早疫病病叶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菌物形态学特征并结合rDNA-ITS和His基因序列分析等分子检测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青岛市城阳区番茄早疫病的病原菌为极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此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在室内离体条件下极细链格孢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咪鲜胺4种杀菌剂的EC_(50)值,以期筛选出防治番茄早疫病高效低毒杀菌剂,为番茄早疫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极细链格孢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但不同药剂之间存在差异。极细链格孢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咪鲜胺的EC50值分别为1.088、1.684、3.924、0.476mg·L~(-1)。其中以97%咪鲜胺原油抑制效果最佳,97%吡唑醚菌酯原粉、98%戊唑醇原粉次之,97%丙环唑原油抑制效果最差。(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8年13期)

段海明,余利,孙甜甜,黄伟东,余海兵[9](2018)在《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发酵上清液及其混剂对番茄早疫病菌抑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fj-4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化学杀菌剂复配剂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抑制活性。文章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接种量、发酵培养时间对抑菌物质的影响及发酵上清液、脂肽粗提物、发酵上清液与化学杀菌剂混配剂的病菌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种子液最适接种量为0.125%(V/V),最适发酵时间为96 h。生防菌发酵上清液和脂肽粗提物对番茄早疫病菌EC50分别为3.774和0.943μL·m L-1。番茄早疫病菌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敏感性较高,其中咪鲜胺对病菌EC50达0.095μg·m L-1。发酵上清液和吡唑醚菌酯混配主要表现为相加和增效作用,其中以8.2比例混配毒性比最高为1.26。研究结果可为番茄早疫病防治措施更新和研制新配方农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如意[10](2018)在《植物源药物筛选及小檗碱抑制番茄早疫病菌作用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是世界上种植面积居于第二的农作物,番茄早疫病是番茄上的主要病害,造成全球性的番茄田间和产后巨大的经济损失。番茄早疫病的防治迫在眉睫。目前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手段主要为化学农药,然而农药残留造成环境污染,人畜中毒以及致病菌抗药性增加产生变种等一系列问题。经济、安全、高效的植物源农药恰恰能克服化学农药的缺点,植物源农药具有环境友好、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不易产生抗性、作用方式特异、促进作物生长并提高抗病性、种类多、开发途径多等特点。植物源农药有望成为代替化学农药的新一代药物。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代替化学农药的新型植物源农药并探究其抗菌机制,为植物源农药防治早疫病奠定基础。本实验设计与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研究旨在寻找出防治番茄早疫病的经济、安全、高效的植物源药物。此部分测定了 13种植物源药物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情况,小檗碱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对小檗碱进一步进行毒力测定,其EC50仅为60 μg/mL,MIC为300 μg/mL。在显微镜下观察小檗碱处理前后菌丝形态,发现小檗碱处理后,菌丝表面变形,褶皱。把番茄早疫病菌转接到番茄上进行活体实验,番茄上产生病斑,说明此菌确实对番茄具有致病性。添加小檗碱后,病斑明显变小,且当小檗碱浓度达到300μg/mL时,番茄基本不产生病斑,说明小檗碱确实能有效防治番茄早疫病。2.通过上一部分中的研究,成功从13种植物源药物中筛选到了有效抑制番茄早疫病菌的药物小檗碱,EC50仅为60 μg/mL,MIC为300μg/mL。本章成功筛选到与小檗碱复配的5种植物源药物,分别是藜芦碱、白藜芦醇、厚朴酚、百里酚和黑胡椒水提物。进一步对各物质进行毒力测定,EC50分别为 180μg/mL、322μg/mL、245μg/mL、192μg/mL和0.16 g/mL。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可以发挥出比单一药物更高的抑菌功效,这样可以减少剂量,节约成本,本章成功筛选到与小檗碱复配产生协同增效的物质黑胡椒水提物。小檗碱与5种植物源药物复配,结果显示,当小檗碱与黑胡椒水提物复配比为5:1时,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小檗碱与黑胡椒水提物复配比为2:3时,产生相加作用;当小檗碱与厚朴酚复配比为1:5、1:2和1:1时产生相加作用,其他复配效果均为拮抗作用。胡椒碱是黑胡椒中的主要抑菌成分,为确定黑胡椒中与小檗碱复配协同增效的成分,本研究对胡椒碱进行了毒力测定,发现其EC50为197μg/mL,与小檗碱进行复配,结果显示胡椒碱与小檗碱复配没有产生协同增效的效果。说明黑胡椒水提物中与小檗碱复配产生增效效应的有效成分不是胡椒碱,其具体成分还有待探究。3.目前对植物源药物的抑菌机制尚不明确,有待深入研究。本小节对小檗碱抑制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DARSTS是探究小分子靶蛋白的有效方法,设定不同的酶解时间及不同蛋白酶和蛋白质的比例,SDS-PAGE电泳后都没有靶蛋白,说明小檗碱的抗菌靶点可能不是可溶性蛋白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小檗碱作用前后菌丝形态,发现小檗碱处理后,菌丝表面变得褶皱,凹陷,并且当小檗碱浓度为120 μg/mL,发现质壁分离现象,推测小檗碱通过抑制细胞膜来发挥抑菌功效。通过测定小檗碱处理前后电导率的大小,小檗碱处理的菌液电导率较空白对照变大,说明小檗碱造成胞内物质泄漏。测定小檗碱处理前后麦角甾醇的含量,小檗碱处理后的菌体麦角甾醇含量降低,说明小檗碱抑制麦角甾醇合成。上述研究表明小檗碱作用于细胞膜,膜蛋白是A.alternat 细胞膜重要组成部分,在致病性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A.alternata膜蛋白有助于寻找抗菌药物靶点,所以本章统计了A.alternata 中95个功能明确的膜蛋白,并对功能进行分类;通过TMHMM server v.2.0在线分析,预测了几个重要膜蛋白的跨膜区信息,包括其跨膜区的数量,疏水性大小,有无信号肽等;并对几种重要膜蛋白在其他植物致病菌中分布情况进行了总结,发现了A.alternata 特异性蛋白以及同源蛋白。(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0)

番茄早疫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番茄早疫病又名轮纹病,是各地番茄生产上的重大病害之一,不论大棚、温室和露地栽培均可发生。该病发生早、流行的时间长,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一般减产15%~20%,重发时减产多达30%以上。病害症状早疫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幼苗期和成苗期均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番茄早疫病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番茄早疫病有多种药防治[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9

[2].李翠英.番茄早疫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治[N].农资导报.2019

[3].王芳,黄少贞,胡玲玲.7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的防效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19

[4].李维根.31%唑菌酮·氟噻唑吡乙酮悬浮剂对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效果[J].农药.2019

[5].谢红战.50%二氯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防治番茄早疫病田间药效试验[J].基层农技推广.2019

[6].史晓晶,任璐,王华杰,韩佳音.山西省番茄早疫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及抗性突变体的适合度[J].植物保护学报.2019

[7].尚春明,高振江,李秀华,高娃,王亮明.番茄早疫病抗性材料的苗期接种鉴定[J].北方园艺.2018

[8].赵颖,张兰香,岳弘辰,黄金光.青岛市番茄早疫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J].北方园艺.2018

[9].段海明,余利,孙甜甜,黄伟东,余海兵.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发酵上清液及其混剂对番茄早疫病菌抑制活性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8

[10].王如意.植物源药物筛选及小檗碱抑制番茄早疫病菌作用机制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标记菌株在小白菜根表的分布1011菌株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番茄早疫病菌的致病性测定和鉴...内生菌Fb9菌株对番茄早疫病菌拮...4011菌株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菌...石油醚萃取物对苹果腐烂病菌和番茄

标签:;  ;  ;  ;  ;  ;  ;  

番茄早疫病论文_王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