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瘿椒树为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种群中雄株与两性株共存,为罕见的雄全异株繁育系统。通过该古老被子植物雄全异株的起源和进化研究,对探明被子植物繁育系统进化动力和演化方向及植物生活史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瘿椒树为研究对象,比较雄花与两性花个体发育过程、性别分化的时空模式。利用转录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和原位杂交实验等试验方法分析瘿椒树性别分化的形成机制。阐明瘿椒树繁育系统演化与性别二态性形成相关性,验证瘿椒树雄全异株起源于雌雄同花祖先的假说,揭示瘿椒树繁育系统进化历史、动力和方向,为完善被子植物繁育系统进化理论增添新证据。结果如下:1.瘿椒树超长花、果实发育周期的形成(1)在自然种群,瘿椒树果进化出一系列越冬策略适应低温环境。(2)独立起源的不同科、属的物种采取相似的越冬休眠的繁育策略是趋同进化的结果。(3)瘿椒树的分化时间大约是在99Ma,其超长的花、果实发育周期可能是在中始新世以后形成的。(4)瘿椒树的花果同期造成两性个体的繁殖压力,资源分配严重偏雄的两性种群不稳定,雄性突变体的出现为瘿椒树的种群延续提供了机会。2.瘿椒树雄全异株性别系统起源于古老的两性花配子发生是高等植物产生胚珠或花粉的关键步骤。与雌雄同花相比,瘿椒树雄花雌性不育的一个显著原因是早期雌蕊原基分生组织不能正常分化。两性花发育的早期,心皮原基正常启动,形成环分生组织,最终发育成可育的雌蕊。然而,雄花早期第四轮花器官原基不能正常分化,最终形成一个是指状的而不是心皮状的雌蕊。花发育和系统发育的证据表明:(1)瘿椒树属于I型单性花发育模式;(2)雄全异株作为一种过渡性性别系统可能是从两性花进化而来的:第一步是雌性不育突变(存在败育雌蕊),导致雄全异株形成;第二步是两性花倾向于通过退化的雄性功能(花粉败育/花粉活力降低)进化为雌性。瘿椒树的雌雄同花向雌雄异株的进化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退化。3.多种调控途径参与瘿椒树的性别分化转录组数据分析数据分析表明:(1)乙烯可能是瘿椒树雌蕊发育的上游因子,而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信号转导是雌蕊原基形成的基础。50mg/L的乙烯利处理雄花后,可以促使其发生性别转变,说明乙烯参与了瘿椒树的性别分化。(2)Mads-box基因参与了第四轮花器官的决定,原位杂交的结果表明Ts AG与雌蕊原基的形成有关,并参与了雄蕊的发育。(3)瘿椒树两性花的花粉活力低,部分花粉败育,生长素信号通路被认为与花粉败育有关,并对雌配子体发育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瘿椒树性别分化的一个有价值的新的调控模式,进一步研究性别相关基因的功能将有助于阐明瘿椒树雄全异株的性别决定机制。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辛桂亮
导师: 刘文哲
关键词: 瘿椒树,雄全异株,繁育系统,繁殖压力,性别多态性,性别分化
来源: 西北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西北大学
基金: 导师刘文哲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瘿椒树属的性别决定及雄全异株繁育系统的进化(31770413)”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号: Q941
DOI: 10.27405/d.cnki.gxbdu.2019.000337
总页数: 162
文件大小: 24233K
下载量: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