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性别分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别,日本,高等教育,私立,确权,生存率,珠江。
性别分层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1](2019)在《性别分层下社区体检居民胆红素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性别分层下珠江叁角洲(以下简称珠叁角)地区某地社区体检居民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病情况以及胆红素水平与MS及其各组分患病风险的关系,以期为医务人员提供防治MS的新思路。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以珠叁角地区某地社区体检居民为目标人群,选择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最终得到样本量为4209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通过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资料;(2)通过体格检查获得身高、体重、收缩压和舒张压等人体测量指标;(3)通过实验室检查获得相关实验室指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叁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血尿酸(Uric Acid,UA)、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和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4)MS的诊断标准采用2005年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修订标准(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Ⅲ,NCEP-ATPⅢ)。调查数据通过Epidata 3.1进行双人录入,使用SPSS21.0进行分析,并使用Excel绘制图表。连续性变量由均数和标准差表示,计数变量由频数、率或构成比表示。定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c2)检验。偏相关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胆红素水平与MS及其各组分的关联性,其中偏相关分析中控制了年龄的影响,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中调整了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ALT、AST、GGT、ALB、TC、WBC、PLT、LDL-C、HbA1c、UA变量,这些变量均以原始观察值的形式引入模型。此外,本研究将胆红素进行四分位划分,在该回归模型中将第四分位作为参照组,分别观察叁种胆红素亚型不同水平时MS的患病风险(全变量进入法),上述假设检验均以P<0.05(双侧)作为检验标准。结果(1)本调查共纳入4209人,其中男性1918人,占45.57%,女性2291人,占54.43%,平均年龄为55.55±12.23岁,60岁以上人群最多。(2)TBIL、DBIL、IBIL的水平为男性高于女性,未患MS(No Metabolic Syndrome,NMS)组高于患MS组,且TBIL、DBIL和IBIL水平均随着代谢异常组分个数的增加而下降。(3)社区体检居民中MS的总患病率为31.1%,其中男性为27%,女性为34.7%。(4)在男性中,46-59岁的MS患病率最高;而在女性中,≥60岁人群的患病率最高,且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5)在MS患者群体中,低HDL-C患病人数所占比例最高,最常见的患病组合形式是中心性肥胖+高血压+低HDL-C血症。(6)胆红素水平与MS各组分患病风险的多因素回归显示,男性人群中,低HDL-C血症的患病风险在血清TBIL、DBIL和IBIL低分位水平时与高分位相比均增加,高TG血症的患病风险在TBIL和DBIL低分位水平与高分位相比升高,而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在DBIL第一分位时较第四分位而言降低了28.1%。女性人群中,高TG血症的患病风险在血清TBIL、DBIL和IBIL低分位水平时与高分位相比均增加,低HDL-C血症的患病风险在TBIL第一分位较第四分位而言增加了43%,中心性肥胖的患病风险在DBIL第二和第叁分位时,与第四分位相比分别增加了57.5%和37.1%。(7)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的TBIL、DBIL和IBIL与MS患病风险的Logistics回归模型中,男性人群中,MS在TBIL第一分位的患病风险较第四分位而言增加了68.7%,在DBIL第一和第二分位水平的患病风险较第四分位而言分别增加了88.9%和60.9%。女性中MS在TBIL第一分位的患病风险较第四分位而言增加了53.2%,而在DBIL第二分位的患病风险较第四分位增加了32.3%。结论(1)中年男性和高龄女性人群是MS患病的高危人群。(2)高TG血症、低HDL-C血症和中心性肥胖患病风险与胆红素相关,但这种关系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3)低胆红素水平时MS的患病风险增加,男性中DBIL变化对MS患病风险影响最大,而女性中TBIL与MS患病风险相关性更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Mukdad,L,Heineman,TE,Alonso,J,赵泽亮[2](2019)在《口腔舌鳞状细胞癌生存率的年龄和性别分层: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标:利用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阐明按年龄和性别分层的口腔舌鳞状细胞癌(OTSCC)生存预测因子的差异。方法:SEER用于计算1973年至2012年间OTSCC患者的生存趋势。然后根据年龄(≤40岁与> 40岁)和性别对患者数据进行分层,分析种族、肿瘤分期、分级和治疗方法,计算并比较总体生存率(OS)和疾病别生存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李慧英[3](2018)在《宅基地确权引发的性别分层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宅基地的集体分配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农村,政府始终没有将其作为一项公共政策,而是交给了村集体讨论决定。从1960—1970年,农民个人可以申请宅基地,对于妇女申请没有限制。1980年至今,相当多的村庄对妇女申请宅基地提出限制。2000年以来,新农村建设开始,农民可以直接分配住房,村庄对男女区别对待成为普遍状况。这导致农村男女必须男娶女嫁,也强化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父权制,并加剧了中国农村的性别分层。(本文来源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晓禛[4](2018)在《高校在职教师学术能力性别分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科研事业蒸蒸日上。高等院校在职教师群体作为从事科学事业探索的中坚力量存在着全面而显着的性别分层现象,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学术界对于高等院校在职教师性别分层状况尤其是学术能力的性别分层研究较少,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分析研究高校在职教师群体的学术能力性别分层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对于高校教师个人学术能力的提高和高校科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论,主要的调查方法是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本研究以山东大学为例,在山东大学以学科分类的六个学部中进行随机抽样,各抽取一个学院作为研究对象。获取六个学院中在职教师的个人基本信息和相关学术信息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定量的相关性分析,考察各个学科在职教师的学术能力的性别分层情况。以性别为主要自变量,测量相应的学术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经过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第一,在职教师群体存在着显着且全面的性别分层现象。第二,在职称结构和学科结构中男女教师的分布都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第叁,在职教师群体在科研绩效和学术影响力上具有显着差异,存在明显的性别分层现象,总体上男性教师的科研产出能力和学术影响力是高于女性教师的。第四,在职称结构和学科结构中男女教师的科研产出能力和学术影响力都有很大差异。教授群体普遍情况是男性教师优于女性教师,副教授和讲师群体则相反。第五,相关性分析表明性别并不是在职男女教师学术能力存在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论文最后探讨了性别分层的成因及其相应的对策,认为造成高校教师群体分层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家庭分工占用女性教师过多的自由时间。第二,女性教师群体存在角色冲突与社会角色认同倾向的问题。第叁,高校在职教师存在职业性别偏好。为了积极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高女性教师对自我角色的认同;亟需在全社会范围内打破传统性别分工观念;高校应为男女教师提供均等的科研和晋升机会。(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0)
王瑞祥[5](2018)在《基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分析职业流动与性别分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视角,建立"教育—职业"的二元分析框架分析职业结构中性别分层的形成及职业流动中的性别差异,并讨论了布迪厄理论的局限及有关教育概念的分歧。研究认为,教育是理解职业结构及性别分层关系的重要中介变量;职业结构中性别分层的形成经过两个阶段:入学前传统文化的筛选机制和学校教育场域的再生产机制,前者给男性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后者通过教育机制对性别文化和职业阶级进行再生产,形成男性职业阶级整体高于女性的分层体系,最终导致女性职业流动的不平等。(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潘晓静[6](2015)在《传统与当代:性别分层现象的本土化探索——基于对西方性别分层理论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分层理论是西方传统社会分层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关于性别分层的实证研究也不断丰富。本文基于对西方性别分层理论和当前国内实证领域性别分层研究的总体描述,从理论和事实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和当代社会中性别分层问题,最后呼吁在西方性别分层理论和中国本土化现实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进而实现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5年28期)
杨宏源[7](2013)在《征婚广告视角下择偶标准性别分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择偶是构建婚姻家庭的最重要前提;而在当今社会,公众选择配偶都会持有特定的标准体系、具体规则,无规则、无差异的现象几乎是不存在的。以征婚广告为切入点,研究人们的择偶标准,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以此为视角,对我国当代社会公众择偶标准性别分层作粗浅研究。(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3年08期)
永泽诚[8](2013)在《日本私立大学中的性别分层》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私立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研究热潮,其中性别平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就像社会阶级和种族问题,性别问题是当今世界主流社会热切关注的问题,日本也关注这种潮流。据最新研究显示,日本私立大学数占日本高校总数的比例为86%,招生数为77%;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在学术水平提升方面紧跟公立大学。然而,要理解诸如性别那样的问题,不仅需要从私立和公立的维度来挖掘,还需要从私立(本文来源于《教育》期刊2013年08期)
永泽诚,胡建伟[9](2012)在《日本私立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分层》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各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迥然不同,如印度的私立高校大多数依靠政府公共资金资助得以生存;日本的高等教育接受者在公立、私立大学的各个层面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且天主教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生存危机;韩国的私立高校极度依赖学费,面临经济危机;马来西亚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借助于国际合作;菲律宾的私立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但公众对他们又爱又恨,因为他们营利目的强,学术研究少。研究亚洲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借鉴意义。本刊上期已刊登菲利普.G.阿尔特巴赫《私立高等教育:全球革命》(2005年)一书的部分文章,这期继续刊登该书亚洲私立高等教育的部分文章,标题"亚洲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系编者所加,以飨读者。(本文来源于《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翟立丹[10](2012)在《论城市化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以性别分层理论和赋权理论为研究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虑影响女性职业发展的诸要素时,城市化发展的因素是不应被忽视的。城市化发展对女性职业发展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有利因素。社会要建立便于女性进入非正规就业的服务渠道,职业女性要在城市化发展中得到历练、有所作为。性别分层理论、赋权理论对于研究妇女问题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性别分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标:利用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阐明按年龄和性别分层的口腔舌鳞状细胞癌(OTSCC)生存预测因子的差异。方法:SEER用于计算1973年至2012年间OTSCC患者的生存趋势。然后根据年龄(≤40岁与> 40岁)和性别对患者数据进行分层,分析种族、肿瘤分期、分级和治疗方法,计算并比较总体生存率(OS)和疾病别生存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别分层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晓.性别分层下社区体检居民胆红素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9
[2].Mukdad,L,Heineman,TE,Alonso,J,赵泽亮.口腔舌鳞状细胞癌生存率的年龄和性别分层: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9
[3].李慧英.宅基地确权引发的性别分层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8
[4].刘晓禛.高校在职教师学术能力性别分层研究[D].山东大学.2018
[5].王瑞祥.基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分析职业流动与性别分层[J].文化学刊.2018
[6].潘晓静.传统与当代:性别分层现象的本土化探索——基于对西方性别分层理论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5
[7].杨宏源.征婚广告视角下择偶标准性别分层研究[J].学理论.2013
[8].永泽诚.日本私立大学中的性别分层[J].教育.2013
[9].永泽诚,胡建伟.日本私立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分层[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10].翟立丹.论城市化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以性别分层理论和赋权理论为研究视角[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