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婷陈小林上官盈盈(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310053)
【摘要】高职高专药学教育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该培养目标,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三方面对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097-02
Explorationandpracticeofteachingreform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ofpharmacyspecialty
DUWen-ting,CHENXiao-lin,SHANGGUANYing-ying
(ZhejiangMedicalCollege,Hangzhou310053,Zhejiang,China)
【Abstract】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ofpharmacyisdesignedtocultivatepractice-orientedandapplication-orientedpharmaceuticaltalents.Explorationandpracticeofteachingreform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ofpharmacyspecialtywerecarriedoutbasedontheoreticalteaching,practicalteachingandconstructionofteachingstaff.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PharmacyspecialtyTeachingreform
医药行业被人们誉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对药学人才求贤若渴,这也表明药学专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1]。高职高专药学教育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即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药学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随着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的行业、新的工种和新的就业岗位不断产生,对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大。高职高专药学人才的高品质培养,将为社会医药各领域输送大批量的高素质员工。
高职高专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主要面向生产技术型、市场营销型和临床药学型岗位群,这决定了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高[2006]16号文件[2]提出要加大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并要求课程建设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3]。我校药学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下,积极进行药学专业教学改革,对药学专业理论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对师资队伍提出了高要求,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理论教学改革——强化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知识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职高专药学教育培养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应让药学专业教学更贴近社会和就业岗位,杜绝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的现象。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对实用性不强的有关课程进行调整和整合(主要是内容),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药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为主,让理论与实践联系更密切;专业课教学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重点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药学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不同类型的工作岗位。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可聘请医院、药检所、药厂、医药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根据岗位实际需要更有方向性的培养学生。
首先,课堂理论教学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还要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可开展案例教学、处方讨论、课堂活动、情景模拟(如营销类课程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大家学有乐趣,学有效果。其次,现在很多专业课程都设有课程网站,如果能下功夫精致课程网站,并充分利用起来,这将是个很好的网络交流平台,任课老师可以把课件、课程大纲、习题等放在网站上,并设置在线作业、在线实训和在线聊天答疑功能,任课老师按时进网站批改作业,给学生以及时的作业反馈,经常性的跟学生对话,聊聊学生们的听课效果、课程学习的难点、课程在今后就业中的用处和地位……这不但让这些喜欢上网的学生们学得新奇、好玩,不枯燥,还能让任课老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生的心理动态有更快、更好的把握。课程网站上还可以放一些反映学科历史、现状或前沿的小故事小视频等,让学生们拓展专业知识面。最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从自我测试、完成作业、在线答疑、发帖数量等多方位进行打分,避免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比重过大,学生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让学生们学在平时,学得扎实。
针对高年级学生择业分流的需求,开展分流式培养,如“生产技术型”人才培养,设置专业方向,包括医院药学方向,药物制剂方向,药品营销方向,药品检验方向等,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素质,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不同职业方向的选修课。例如“医院药学型”人才的培养,要在药物使用、发放、保管及药事法规方面课程,包括医药交叉的实用性课程增加教学内容,提高学生适应医院环境与工作的能力;又如“市场营销型”人才的培养,可强化营销类课程,聘请医药公司有杰出销售经验的代表担任主讲或者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岗位案例。
2实践教学改革——推行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订单式培养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加强药学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我们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下,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形成三梯次的实验实训体系[4]。完成药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药学综合实验,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实行“专业顶岗实习”与“就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分段实习模式,使实践技能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针对校内药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药学综合实验的培训,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占总教学时间的比重,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锻炼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实践技能。除了理论课程的配套实验按部就班开展以外,可设置一到两个“创新实验”或者“加分实验”,只有实验目标产物,实验操作需学生们自己查阅书籍文献进而操作,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可以突破根据学生平时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进行实验成绩打分的传统办法,采用更灵活的考核方式,如学生抽签选择实验考核项目,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根据实际操作能力给分,再如平时实验成绩在前十位者免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每节实验课都做到认真努力;还可以开设“第二课堂”,定期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监督下,设计实验开展操作训练。校方应重视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加大药学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的投入,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
针对“专业顶岗实习”与“就业顶岗实习”阶段,我们系与杭州多家医药有限公司,包括正大青春宝集团、正德药业、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等大型医药公司以各种形式签定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二年,到企业实训或顶岗实习一年。现在不同层次的药学院校培养目标、课程专业设置基本相同,绝大多数的学生需要用人单位进行二次培训[5]。我校高职高专学生在学校的二年学习中,由校企双方共同商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对实践教学环节把技能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融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专业对学生进行技能鉴定,积极推进“双证书”制,使学生到企业实习前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适应企业的需要,为与企业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打下基础,并省去了用人单位的“二次培训”时间。
3建设高素质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确保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为此我们采取“请进来”以及“走出去”的方式:一是拓宽师资渠道,广泛吸纳非学校、外省市及国际优秀职教人才,尤其是实习实训教师从企事业中的高级职员中选聘,采取专兼职结合策略,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科技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二是要求专业教师下企业、医院进行专业实践和顶岗实践,派专业教师到医院、生产、经营一线接受技能培训,将实践时间列为职称评定的硬性指标;三是聘请药学行业专家或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开展学术讲座,并对现代药学人才教育教学、药学师资培养与开发、药学科研等进行指导。由于不同的师资所具有的各自社会职业背景和相关资源的拥有及影响力,使学生们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能够更紧密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及良性互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使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具备了名副其实的职前准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它是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近年来,我校本着这一培养目标,领悟教高[2006]16号文件精髓,在高职高专药学生培养上,在加强实践教学,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合作的办学道路,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扩建本院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实现了学生、学校、社会三赢。几年来,我们为省内外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活跃在药品生产、销售、质检等工作岗位的一线人员。本校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在推出“订单式”培养后,药学专业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的现状,对每届药学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评估,满意度逐年上升。
参考文献
[1]刘银花,敬美莲,李坚.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和探索[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8),268-269.
[2]教高[2006]16号文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3]庞武耀,甘柯林.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8),138-139.
[4]上官盈盈,崔勤敏,施菁等.优化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46.
[5]刘冰,侯飞燕,蔡小华.高职高专药学教育如何适应基层医疗的需求.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5),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