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面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面,汶川,柴达木盆地,方程,风机,地震烈度,地震波。
地面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陈彦阳,王彦宾,古村孝志[1](2019)在《2008年青海大柴旦M_W6.3地震地面运动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11月10日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发生了大柴旦M_W6.3地震,为了研究该地震的区域地震波传播与地面运动特征,本文利用地质资料和地壳速度结构研究成果,构建了柴达木盆地及周边区域叁维传播介质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模拟了大柴旦地震波场传播过程以及地面运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对波场传播有明显影响,表现为地震波传入盆地后在边界产生次生面波,盆地沉积物对地震波具有围陷作用,地震地面运动在盆地内振幅增大、持时延长.模拟结果给出的地震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分布以及理论地震图均和观测结果符合较好,反映数值模拟较好地给出了观测地面运动的主要特征以及传播介质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霍涛[2](2019)在《长周期地面运动对风机塔筒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建造在软弱地基上的大功率风机结构在长周期地面运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的研究甚为缺乏。从世界地震记录数据库中选择了1条普通波(EI-Cento波)和2条长周期波(HKD054波和CDAO波),并对两种波的时频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基于风机结构整体有限元模型,对风机塔筒结构在2类地震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叶片与塔筒的碰撞问题、门框区域的应力集中、机舱内主轴的剪力失效以及基础失效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波,长周期地震作用会放大塔筒结构的动力响应。因此针对建造在软弱地基上的风机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长周期地震作用影响。另外,塔顶竖向加速度过大会影响到机舱内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在设计中需加以考虑。塔筒与门框连接区域、机舱内主轴和基础等薄弱区域需要适当加强。(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19)
杨磊,岳云泽,李埔丞,章涛,杨桓[3](2019)在《多地面运动目标大动态SAR成像稀疏表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证对多个地面运动目标同时进行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时具有足够的响应动态范围,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化贝叶斯机器学习的压缩感知稀疏表示方法,在对运动目标稀疏特征增强的同时可以显着地提高多目标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响应动态范围。首先,利用渐进线性的吕氏分布时频表示方法获得多运动目标的多普勒调制参数,并构建二阶多项式傅里叶字典;然后,针对该字典可能导致的压缩感知有限等距特性欠佳的问题,研究利用字典的互相关度进行定量评估;最后,引入地面运动目标相对背景杂波的稀疏先验概率分布,建立层级贝叶斯模型,应用变分贝叶斯期望最大算法实现合成孔径雷达地面运动目标成像的稀疏表示,同时对可能存在的目标高阶运动和载机运动误差造成的相位失调进行校正,以保证运动目标雷达图像的聚焦性能。仿真及实测数据的处理结果验证了应用该方法可以显着地提升多目标成像响应动态范围,相比传统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吴志宇,刘齐建[4](2019)在《SH波作用下边坡地形的地面运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SH波作用下边坡地形的地震动响应,采用辅助圆弧将计算区域分为2个部分,应用波函数展开法分别求得了各局部坐标下的位移场。通过局部坐标间的几何关系和傅里叶级数展开,统一了各位移场的表达形式。根据虚拟圆弧面的位移连续和应力协调条件,得到了波函数展开系数的线性代数方程组,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求解。通过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参数分析表明,边坡的地面运动取决于其几何形状以及入射波特性,边坡对水平入射SH波有明显的遮拦效应。(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柳丽召,王力[5](2019)在《基于OFDM波形的机载雷达地面运动目标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波形的机载雷达对于地面运动目标的检测。OFDM波形作为一种新型的动目标检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频谱利用率和动态分配能力,并且能够利用单通道来实现信号的发射接收从而节约成本、降低复杂度。建立了考虑机载雷达与地面静止杂波相对运动的回波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广义似然比检验(generalized likelihood ratio,GLR)来解决杂波抑制和目标检测的问题。该方法采用最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MLE)估计杂波抑制所需但未知的参数。此外,本文还推导了目标的检测与虚警概率的关系,获得了不同信杂比(target-to-clutter ratio,TCR)下的目标最小可检速度(minimum detection velocity,MDV)。为测试GLR检验的性能,基于若干仿真数据进行了实验。(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陆新征,程庆乐,孙楚津,顾栋炼,许镇[6](2019)在《基于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和实测地面运动的地震破坏力速报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后准确快速地评估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对抗震救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和实测地面运动记录,提出了一套近实时的地震破坏力分析评价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系统。该方法通过地震台站获取发震地区实测地面运动记录,将实测地面运动记录输入到典型单体建筑的有限元模型和发震区域典型的建筑群模型中,对其进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评价该次地震对典型单体建筑和目标区域建筑的破坏情况。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在多次地震中得到应用,主要结论如下:(1)本文建议的方法基于实测地面运动记录,能较好地解决地震输入的不确定性问题;(2)该方法基于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可以充分考虑地震动的幅值、频谱和持时特征以及不同建筑物的刚度、强度和变形特征;(3)本文建议的方法对典型单体建筑物和目标区域进行分析,可以评价地震对典型建筑物和目标区域建筑群的破坏能力;(4)本文所建议的近实时地震破坏力评价方法及相应的地震破坏力速报系统,在地震发生后短时间内给出地震破坏力评估结果,为科学制定抗震救灾决策和普及公众防灾减灾知识提供了有力手段。(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许康生,李英[7](2019)在《汶川M_S8.0地震前的地面运动排列熵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排列熵理论引入地震学领域,采用四川地震台网22个地震台的数据,每小时计算一个垂直分量排列熵值,研究汶川M_S8.0地震前地面运动排列熵的时空变化特征,试图提取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关的信息。结果显示,震前22 h内,震中附近形成一个排列熵高值区,这个高值区与位于龙门山断裂系北侧的高值区显示出此消彼长的态势;震中东侧的低值区在南北方向拉伸运移,并在震中东北侧向西北方向分叉凸出,汶川地震就发生在新的高值区和低值区陡变部位。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认为,这些现象很可能与汶川地震的发生有关联。基于地面运动排列熵的时空变化特征推测,这次地震不仅是巴颜喀拉块体与四川盆地对抗的结果,处于龙门山断裂系北侧的鄂尔多斯块体的运动也参与了此次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06期)
朱伟[8](2019)在《超临界反射SmS对强地面运动衰减关系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研究表明超临界反射SmS震相会导致地面运动在一定震中距内增强,从而会改变GMPE(地面运动预测方程)模型在该震中距范围内的形态。鉴于此,本文首先回顾了地面运动衰减关系的发展过程,并且介绍了考虑SmS对GMPE影响的研究现状。而目前在国内,基于2008年汶川Mw7.9级地震的一些强地面运动研究表明,在震中距100到300 km范围内,水平分量峰值地面加速度(PGA)值显着增强。为了解释这一观测现象,本文通过观测汶川余震单个地震多个台站及单个台站多个地震的记录波形图,确认了该地区临界震中距内(约100~300 km)有大振幅SmS震相的存在,其振幅是直达S波的3~5倍。根据余震的地面运动衰减关系,本文发现相同震中距范围内水平分量平均峰值地面速度(PGV)和PGA值也有明显增大的趋势。为了进一步确认该地区大振幅SmS震相的存在及其对地面运动衰减关系的影响,本文利用当地的地壳速度模型进行理论测试,结果发现,在相同震中距范围内仍然可以观测到大振幅SmS,并且会使得地面运动幅值增大,这也说明了汶川主震在临界震中距内PGA值增大的原因。同时,根据盆地台与山区台的观测特征,本文发现SmS不一定会对地面运动产生显着影响。因此,本文还测试了SmS强弱的影响因素(地壳结构、震源参数和频率范围)。结果表明,地壳结构越简单越有利于SmS的发育;震源深度会改变SmS发生超临界反射的震中距范围,震源深度越大,SmS发生全反射的临界震中距越小;而震源机制解对SmS的影响较为复杂,没有明显规律,这可能与地震的辐射花样有关;SmS(1~2 Hz)是比直达S(约1 Hz)更加高频的震相。此外,本文还以龙门山地区为例,定量分析了SmS对地面运动的影响,结合汪素云的模型,采用线性拟合的方法,提出了符合汶川主震PGA衰减趋势的叁段式衰减模型。综上所述,本文认为SmS对地面运动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对于地壳结构相对简单的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26)
冯梦琦,田杰,王志涛,李吉超[9](2019)在《基于场地和地震环境的地面运动傅氏振幅谱统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傅氏振幅谱分段衰减模型。根据5060条实际地震动记录,统计了傅氏振幅谱与震级、震中距、场地类别之间的衰减规律。最后,将实际地震动记录的傅氏振幅谱与由衰减公式计算得到的傅氏振幅谱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9年02期)
J.J.Bommer,B.Dost,B.Edwards,P.J.Stafford,J.van,Elk[10](2019)在《发展专用于诱发地震活动的地面运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合适的地面运动预测方程(GMPE)是定量计算诱发地震灾害及风险的关键因素,地面运动预测方程涵盖了诱发地震所产生的可能震动等级。和大部分地面运动预测方程所针对的构造地震相比,诱发地震震级可能更小,震源深度也更浅。此外,为使方程可应用于不同的地方,以及进行不同的应用,通常利用观测到的限定区域对于事件而言的特点,推导中到强震的地面运动预测方程。诱发地震的特征使研制专用模型成为必要。以荷兰格罗宁根气田诱发地震的初步地面运动模型为例,介绍了一种建立这些方程的可能方法。地面运动预测方程以小震的地方记录进行标定,给出了外推到更大震级事件时灾害及风险估计的认知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译丛》期刊2019年02期)
地面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对建造在软弱地基上的大功率风机结构在长周期地面运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的研究甚为缺乏。从世界地震记录数据库中选择了1条普通波(EI-Cento波)和2条长周期波(HKD054波和CDAO波),并对两种波的时频特性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基于风机结构整体有限元模型,对风机塔筒结构在2类地震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叶片与塔筒的碰撞问题、门框区域的应力集中、机舱内主轴的剪力失效以及基础失效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波,长周期地震作用会放大塔筒结构的动力响应。因此针对建造在软弱地基上的风机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长周期地震作用影响。另外,塔顶竖向加速度过大会影响到机舱内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在设计中需加以考虑。塔筒与门框连接区域、机舱内主轴和基础等薄弱区域需要适当加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面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陈彦阳,王彦宾,古村孝志.2008年青海大柴旦M_W6.3地震地面运动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2019
[2].霍涛.长周期地面运动对风机塔筒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C].第十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3].杨磊,岳云泽,李埔丞,章涛,杨桓.多地面运动目标大动态SAR成像稀疏表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9
[4].吴志宇,刘齐建.SH波作用下边坡地形的地面运动分析[J].公路工程.2019
[5].柳丽召,王力.基于OFDM波形的机载雷达地面运动目标检测[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9
[6].陆新征,程庆乐,孙楚津,顾栋炼,许镇.基于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和实测地面运动的地震破坏力速报系统[J].自然灾害学报.2019
[7].许康生,李英.汶川M_S8.0地震前的地面运动排列熵变化[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8].朱伟.超临界反射SmS对强地面运动衰减关系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9].冯梦琦,田杰,王志涛,李吉超.基于场地和地震环境的地面运动傅氏振幅谱统计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9
[10].J.J.Bommer,B.Dost,B.Edwards,P.J.Stafford,J.van,Elk.发展专用于诱发地震活动的地面运动模型[J].世界地震译丛.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