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血流论文_陈雪杰,王艳红,马艳丽,王涛,马乐天

导读:本文包含了局部血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局部,尼莫地平,脑出血,艾灸,脑卒中,正电子,缺血性。

局部血流论文文献综述

陈雪杰,王艳红,马艳丽,王涛,马乐天[1](2019)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局部脑氧饱和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患者双侧局部脑氧饱和度(rSO_2)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SGB是否改善脑氧代谢及是否有围术期脑保护作用等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2018-06—10间收治的45例头、面部疼痛或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单侧SGB(颈6水平注射0.2%盐酸罗哌卡因4 mL)。利用近红外光谱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仪观察SGB前(T_0)及SGB后5 min(T_1)、10 min(T_2)、15 min(T_3)、20 min(T_4)、25 min(T_5)、30 min(T_6)的阻滞侧rSO_2(b-rSO_2)与非阻滞侧的rSO_2(nb-rSO_2)。记录患者上述时间点的SBP、DBP、MAP、HR、SpO_2。结果 T_(1~6)的b-rSO_2较T_0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6)的nb-rSO_2与T_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6)的b-rSO_2均较同时间点的nb-rSO_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6)的SBP、DBP、MAP、HR、SpO_2与T_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SGB后b-rSO_2升高,nb-rSO_2无明显变化。超声引导下SGB可改善脑氧代谢,可能在围术期脑保护方面有积极作用;对无心血管疾病的清醒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河南外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杨勇昆,徐海荣,黄真,张文,丁宜[2](2019)在《地诺单抗对骨巨细胞瘤局部血流和肿瘤学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地诺单抗对骨巨细胞瘤局部血流和肿瘤学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收治的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骨巨细胞瘤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1.6(18~48)岁。其中9例肿瘤位于骶骨或骨盆(骶骨7例,髂骨和坐骨各1例),11例肿瘤位于肢体骨(胫骨和桡骨各3例,肱骨2例,股骨、腓骨和尺骨各1例)。药物治疗方案:地诺单抗120 mg,每4周1次,初次用药后第8天和第15天各增加1次用药。使患者在药物治疗前和药物治疗后每3个月接受病灶增强CT检查,测量并计算CT强化率,同时评估是否可停药接受手术治疗。计算并比较药物治疗前后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记录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的CT强化率、组织学变化,手术计划和手术难度,同时记录药物治疗后的临床获益、严重不良反应和术后复发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药物治疗后病灶平均CT强化率显着降低(1.40比2.02,P<0.001),平均平扫CT值显着升高(84.7 Hu比45.9 Hu,P=0.012),骶骨和骨盆骨巨细胞瘤CT强化率比四肢骨巨细胞瘤下降更为显着(P=0.015)。药物治疗后病灶多核巨细胞几乎消失,单核细胞减少,肿瘤组织MVD显着降低。所有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均有临床获益,包括疼痛减轻、肢体活动度增加和肢体功能改善等。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药物治疗后18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手术级别均比原计划降低。术后平均随访21.5(12~32)个月,5例复发,复发率为27.8%,其中4例为骶骨肿瘤。结论应用地诺单抗治疗骨巨细胞瘤可以减少肿瘤局部血流,在骶骨和骨盆病灶尤为显着;还可以降低手术级别,清晰的肿瘤边界使得切除手术更易操作;但可能使刮除手术难度增加,同时骶骨肿瘤术后复发率较高。(本文来源于《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于杰,孙忠人,李洪玲,赵惠[3](2019)在《艾灸对压疮大鼠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艾灸对压疮大鼠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压疮造模装置通过缺血-再灌注损伤方式建立2~3期压疮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70只SD雌性压疮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35只。每组根据干预时间的长短再分为1、3、5、7、10 d 5个亚组,每个亚组分别纳入7只实验大鼠。将35只正常健康大鼠作为空白组不予造模处理,在模拟其他两组大鼠造模部位处给予碘伏处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3、5、7、10 d 5个亚组,每个亚组纳入7只大鼠。模型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后只给予碘伏常规处理,捆绑方式同其他两组。艾灸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后,先给予碘伏常规处理,而后施以艾灸干预,采用直接艾灸压疮局部,以压疮创面为中心,1 cm长度为半径,进行回旋灸操作,其中艾条燃烧端距压疮创面3 cm左右。每日艾灸治疗1次,每次持续15 min。通过非接触式电子温度仪及时调整艾条燃烧端与压疮创面的距离,使温度计的显示数值控制在适宜范围内(40~42℃),每0.5 min测量一次创面的皮肤表面温度,温度仪探头距离创面中心3 cm左右。自造模第5天开始对造模成功的实验大鼠进行干预方法的介入,分别于1、3、5、7、10 d 5个时间点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对压疮创面进行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的测定。结果:压疮损伤出现后,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升高。经过艾灸干预后,艾灸组组内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模型组组内趋势与艾灸组大致相同,两组均在7 d时降至最低血流灌注量,但艾灸组10 d的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已接近正常皮肤血流灌注量,而模型组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恢复至正常皮肤血流灌注量所需时间明显超过10 d。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在1、3、5 d 3个时间点碘伏处理前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升高。模型组在7、10 d 2个时间点碘伏处理前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降低,同一时间点进行两组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显着(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在3、5 d 2个时间点治疗前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降低,同一时间点进行两组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显着(P<0.01)。艾灸组在1、7、10 d 3个时间点治疗前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升高。模型组大鼠在1、3、5、7、10 d 5个时间点碘伏处理前与碘伏处理后即刻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艾灸组大鼠在1、3、5、7、10 d 5个时间点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比较,治疗后即刻血流灌注量均显着提升,两者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结论:艾灸对压疮组织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艾灸干预即刻后能够显着增加压疮组织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井钰弘[4](2019)在《尼莫地平对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脑水肿及不同时间用药临床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并研究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脑水肿和不同时间用药的临床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选入本研究150例,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75例,治疗组患者分为发病前12 h以内用药组和发病12 h以后用药组,同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了解患者的局部脑血流、脑水肿和不同时间的用药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局部脑血流水肿带与临床治疗效果的改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12 h以内用药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2 h以后用药的临床效果。结论早期为患者选择采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脑血流情况,能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减轻脑水肿周围水肿的可能性,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16期)

王芳芳,吴晓翠[5](2019)在《尼莫地平对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脑水肿及不同时间用药临床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尼莫地平不同时间用药对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脑水肿及临床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96例脑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4组,A组为发病24 h内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对照组),B组发病24~48 h给药、C组发病48~72 h给药、D组发病72 h后给药,比较各组治疗后局部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等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对比,随着给药时间推移,病灶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缺血体积等指标逐渐增加,而生活能力评分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时间越早,尼莫地平对脑血流、脑水肿的改善效果越好,其差异显着(P<0.05)。结论对于脑出血患者采用尼莫地平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流、脑水肿状况,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且24 h内用药治疗可以获得更加的疗效和预后效果。(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9年05期)

李聪颖,杨伟民,黄文祥[6](2018)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局部血流灌注与失语类型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失语类型与局部血流灌注的相关性并分折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01-2017-10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失语量表对其进行失语评分及分类。对纳入的患者进行颅脑血管成像(CTA)及CT灌注成像(CTP)检查,记录病灶局部及镜像侧血流灌注参数,观察不同类型失语与脑局部血流灌注的相关性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27例失语患者中69例存在病灶区灌注不足,不同的语言功能障碍与相应区域的脑血流低灌注有关(P<0.05),失语严重程度与受累病灶区低灌注的程度关系密切(P<0.05)。结论以ABC量表所得评分及波士顿诊断性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作为卒中后失语患者评价失语严重程度标准,进行语言功能与局部脑灌注的相关性分析,语言功能障碍程度与不同区域的脑血流灌注减低量呈正相关,即局部灌注越差,语言功能障碍程度越高。年龄>60岁、入院NIHSS评分较高及病灶局部脑血流减少是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20期)

胡宝玉,隋启军[7](2018)在《神经松动术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及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松动术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及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的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入院日期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手功能训练,每2周进行1次手功能评定;观察组在常规手功能训练基础上给不同恢复时期的偏瘫患者实施尺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的松动技术。比较神经松动术在偏瘫不同恢复时期对手功能恢复的疗效。结果治疗后4、6、8周末观察组FMA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39. 15±8. 23)分/(32. 31±8. 06)分,(44. 27±10. 55)分/(35. 18±10. 12)分,(50. 27±10. 55)分/(39. 18±10. 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4、6、8周末观察组MBI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12. 02±3. 24)分/(10. 66±2. 79)分,(19. 15±3. 62)分/(15. 11±3. 79)分,(23. 27±5. 55)分/(19. 18±4. 12)分,(27. 27±2. 55)分/(22. 18±3. 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4、6、8周末观察组FTHUE-HK表评分高于对照组[(5. 25±1. 13)分/(4. 11±0. 98)分,(7. 27±1. 54)分/(4. 54±1. 05)分,(8. 21±1. 43)分/(5. 20±1. 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4、6、8周末,观察组PI及Vm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随干预时间的延长,神经松动术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恢复,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8年20期)

朱君艳[8](2018)在《利用~(13)N-氨水PE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观察Beagle犬心脏局部放疗后血流及功能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13)N-氨水(~(13)N-NH3)PE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ated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GMPI)评价局部心肌血流灌注及整体和局部心功能参数在监测放射性心脏损伤(radiation induced heart disease,RIHD)动态变化方面的价值。方法:6只1岁龄健康雄性Beagle犬于照射前1周及照射(单次20Gy)后3、6、12个月分别行~(13)N-NH3 PET GMPI。结果用Myovation软件和QGS/QPS软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第一部分定性分析与照射前相比,受照射区照射后3个月心肌血流灌注增加;照射后6个月,心肌血流灌注减低;照射后12个月,心肌血流灌注进一步下降。第二部分定量分析⒈整体心功能参数与照射前相比,EDV、ESV、LVEF在照射后3个月未见明显变化,在照射后6个月ESV增大,LVEF减小,EDV未见明显变化;照射后12个月ESV进一步扩大,LVEF进一步减小,EDV开始增大。⒉局部心功能参数⑴左室局部运动参数与照射前相比,2个心肌节段(前间隔中段、心尖下部)WM(2/20,10%),4个心肌节段(前壁心尖段和中段、前间隔心尖段、心尖上部)WT(4/20,20%)在照射后3个月即可出现变化且表现为功能增强(P<0.05);照射后6个月3个心肌节段(前壁心尖段、前侧壁心尖段、心尖上部)WM(3/20,15%),4个心肌节段(前壁心尖段和基底段、前侧壁中段、心尖上部)WT(4/20,20%)出现下降(P<0.05);照射后12个月7个心肌节段(前壁中段、前间隔心尖段、后间隔中段、后侧壁中段和基底段、前侧壁心尖段、心尖上部)WM(7/20,35%),9个心肌节段(前壁心尖段、中段和基底段,下壁心尖段,后侧壁基底段,前侧壁心尖段和中段,心尖上部和下部)WT(9/20,45%)下降更加明显(P<0.05)。⑵左室局部心肌灌注参数与照射前相比,2个心肌节段(前壁心尖段、心尖上部)EDP(2/20,10%)及3个心肌节段(前壁心尖段和中段、前侧壁心尖段)ESP(3/20,15%)在照射后3个月即可出现变化且表现为功能增强(P<0.05);照射后6个月3个心肌节段(后侧壁心尖段、前侧壁心尖段、心尖下部)EDP(3/20,15%)及5个心肌节段(下壁中段、后侧壁心尖段、前侧壁心尖段和基底段、心尖上部)ESP(5/20,25%)出现下降(P<0.05);照射后12个月8个心肌节段(前壁心尖段、前间隔中段、后间隔基底段、后侧壁心尖段和基底段、前侧壁心尖段和中段、心尖下部)EDP(8/20,40%)及12个心肌节段(前壁心尖段和中段,前间隔心尖段和基底段,下壁中段,后侧壁心尖段、中段和基底段,前侧壁心尖段、中段和基底段,心尖上部)ESP(12/20,60%)下降更加明显(P<0.05)。结论:⒈~(13)N-NH3 PET GMPI可用于早期发现RIHD。与整体心功能参数相比,局部心功能参数(WM,WT,EDP及ESP)更加灵敏,或许可作为RIHD的早期指标。⒉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可用来显示RIHD的动态变化,可能有助于RIHD的分期,指导临床治疗。(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6-28)

赵丽琴,李晨,熊云霞,陆学海,郭英[9](2018)在《Ginsenoside Rb1对大鼠缺血海马VEGF及局部脑血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1(Ginsenoside Rb1,GS-Rb1)对缺血海马CA1区脑血流量(regional cortical blood flow,r CB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将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于术后4 h腹腔注射不同药物。通过免疫组化法,免疫印迹法和激光多普勒仪检测手术后24 h海马CA1区VEGF和r CBF的表达。结果 r CBF:GS-Rb1剂量依赖性的增加缺血后海马r CBF(P<0.05),其中以高剂量GS-Rb1组明显;VEGF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GS-Rb1剂量依赖性的增加VEGF的表达(P<0.05),尤其以高剂量GS-Rb1组显着,且与尼莫地平组相似。结论 GS-Rb1作为一种有效的神经保护药,可能是通过增加r CBF,并上调VEGF的表达而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8年06期)

贾慧,王彦辉,朱艳萍,柴政,丁毅[10](2018)在《糖尿病足溃疡中医局部辨证与疮周血流灌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探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和踝肱比值与糖尿病足溃疡不同辨证分型的关系,为糖尿病足溃疡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糖尿病足疮面局部的临床表现,将120例患者辨证分为湿毒蕴阻型、经络阻滞型、阳虚血瘀型,比较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激光多普勒及踝肱比值的差异。结果不同证型患者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湿毒蕴阻型>阳虚血瘀型>经络阻滞型;不同证型患者踝肱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湿毒蕴阻型>阳虚血瘀型>经络阻滞型。结论糖尿病足溃疡局部辨证与局部血运循环有关,湿毒蕴阻型较其余2型血运循环更好。(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期刊2018年05期)

局部血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地诺单抗对骨巨细胞瘤局部血流和肿瘤学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收治的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骨巨细胞瘤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1.6(18~48)岁。其中9例肿瘤位于骶骨或骨盆(骶骨7例,髂骨和坐骨各1例),11例肿瘤位于肢体骨(胫骨和桡骨各3例,肱骨2例,股骨、腓骨和尺骨各1例)。药物治疗方案:地诺单抗120 mg,每4周1次,初次用药后第8天和第15天各增加1次用药。使患者在药物治疗前和药物治疗后每3个月接受病灶增强CT检查,测量并计算CT强化率,同时评估是否可停药接受手术治疗。计算并比较药物治疗前后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记录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的CT强化率、组织学变化,手术计划和手术难度,同时记录药物治疗后的临床获益、严重不良反应和术后复发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药物治疗后病灶平均CT强化率显着降低(1.40比2.02,P<0.001),平均平扫CT值显着升高(84.7 Hu比45.9 Hu,P=0.012),骶骨和骨盆骨巨细胞瘤CT强化率比四肢骨巨细胞瘤下降更为显着(P=0.015)。药物治疗后病灶多核巨细胞几乎消失,单核细胞减少,肿瘤组织MVD显着降低。所有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均有临床获益,包括疼痛减轻、肢体活动度增加和肢体功能改善等。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药物治疗后18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手术级别均比原计划降低。术后平均随访21.5(12~32)个月,5例复发,复发率为27.8%,其中4例为骶骨肿瘤。结论应用地诺单抗治疗骨巨细胞瘤可以减少肿瘤局部血流,在骶骨和骨盆病灶尤为显着;还可以降低手术级别,清晰的肿瘤边界使得切除手术更易操作;但可能使刮除手术难度增加,同时骶骨肿瘤术后复发率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局部血流论文参考文献

[1].陈雪杰,王艳红,马艳丽,王涛,马乐天.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局部脑氧饱和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9

[2].杨勇昆,徐海荣,黄真,张文,丁宜.地诺单抗对骨巨细胞瘤局部血流和肿瘤学预后的影响[J].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2019

[3].于杰,孙忠人,李洪玲,赵惠.艾灸对压疮大鼠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4].井钰弘.尼莫地平对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脑水肿及不同时间用药临床变化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

[5].王芳芳,吴晓翠.尼莫地平对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脑水肿及不同时间用药临床变化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9

[6].李聪颖,杨伟民,黄文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局部血流灌注与失语类型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

[7].胡宝玉,隋启军.神经松动术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及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8

[8].朱君艳.利用~(13)N-氨水PE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观察Beagle犬心脏局部放疗后血流及功能动态变化[D].山西医科大学.2018

[9].赵丽琴,李晨,熊云霞,陆学海,郭英.GinsenosideRb1对大鼠缺血海马VEGF及局部脑血流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8

[10].贾慧,王彦辉,朱艳萍,柴政,丁毅.糖尿病足溃疡中医局部辨证与疮周血流灌注关系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8

论文知识图

神经影像的成像模态另外一种成像技术...对比[41]对比[82]并联双室模型(局部血流模型)的...同一等级的丁5N1型直肠肿瘤在(a)轴向,...1患者,男,59岁,左肺下叶孤立性肺结...

标签:;  ;  ;  ;  ;  ;  ;  

局部血流论文_陈雪杰,王艳红,马艳丽,王涛,马乐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