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教育投资行为论文_马佳宏,祝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政府教育投资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政府,偏差,中央政府,义务教育,地位,政治,学校。

政府教育投资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马佳宏,祝荣[1](2004)在《我国政府教育投资行为的偏差与矫正》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教育投资的增加,既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取决于政府的教育投资行为。我国政府教育投资行为的偏差主要表现在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未能发挥教育投资的主渠道作用;教育投资的叁级分配不合理,未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公共需要”;教育投资的地区差距拉大,未能确保国民受教育的机会均等。为矫正我国政府在教育投资行为上的偏差,我们必须增强教育投资立法力度,认真落实教育投资指标,完善教育投资转移支付制度,强化社会对政府投资行为的监督,建立专家咨询制度。(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论坛》期刊2004年02期)

祝荣[2](2003)在《我国政府教育投资行为的偏差与矫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强调“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国家的、民族的和人民的事业,因此从根本上说,教育投资主要依靠国家和政府。由于人力资源的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关系极大并且教育投资是形成和积累人力资本的主体和核心,因此,在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等不断发展变化,世界范围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增加教育投资,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和开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国家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地位来看,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国家教育投资主渠道的作用,以弥补家庭和社会对教育投资的不足,保证整个教育的正常发展。资金保障是加快教育发展步伐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资金,实现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无从谈起。教育是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因为人们投资受教育,在个人获得直接利益(如增加收入、提高地位)之外,还间接地给社会带来广泛的利益(如促进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教育兼具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价值和功能。它不能只成为个人或家庭的追求目标,而应作为一种社会或国家所追求的共同需要和公共利益,由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并通过政府的投入加以实现。实现国民受教育机会均等(特别是入学机会均等)的任务,也只能由政府担当起来,并通过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或直接办教育,或对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相应资助)加以完成。如何保障社会上每一个人特别是孩子的“学习权”,是现代政府实现民主精神的重要议题。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及网络时代的冲击下,无法获得同等知识及资讯来源的学习者将处于更劣势地位。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教育已成为决定一个人未来收入水平高低乃至其前途命运的关键性因素,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或少受教育,对终生的收入将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如何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大环境,使得“任何一个有意就学的人,都不能因为先天条件弱势的理由,而被摒除于教育之外”,这是政府的责任。在市场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需求千变万化的情况下,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而协调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宏观调控职能主要表现为确立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调整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学校布局。<WP=4>政府的关注重点首先是“雪中送炭”,其次才是“锦上添花”;同时,在重点建设上既要有投资的重点倾斜,更要注重运用政策效应和市场机制,在改革中增加教育投资和提高投资效益,即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实现公平与效益的动态平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和改进经费管理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说实现了重大突破。 但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矛盾。穷国办大教育是中国的现实,教育经费短缺是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政府投入不足则是我国教育经费短缺的根本原因。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GDP)的比例在2001年首次突破百分之叁达到3.19%,还是远远低于1995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GNP4.9%的比例,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1%的水平,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20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我国目前初、中等教育尚未普及,理应保障对初、中等教育的投资,但庞大的经费投至高等教育领域,各级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分配结构不合理,造成教育经费配置错位,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影响全民素质的提升。我国不同地区教育财政资源的不均等达到了惊人程度。教育投入不仅没有发挥缩小不同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反而导致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这有违教育的公平原则。我国教育经费既有严重短缺的一面,又存在着使用效率不高的一面。造成以上这些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是对教育投资的重要意义缺乏理性认识;其次是地方政府教育扩张的内在欲望过强;第叁是教育投资安排盲目而随意;第四是教育经费预算上缺乏约束力;第五是对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督不严。矫正我国政府教育投资行为偏差的主要对策与措施是:1.转变对教育投资的观念;2.增强教育投资立法力度;3.客观落实教育投资指标;4.切实实行教育经费计划单列;5.改进教育投资筹措方式;6.强化社会监督机制;7.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其中,关于教育合作银行的产权设计与开办、高校资产证券化试点、政府教育投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建立等进行的还只是初步探索,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的批评指正。当我们开始大步迈向小康社会征程的时候,教育的经费投入问题一定会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3-03-01)

赵宏斌,陈平水[3](2003)在《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行为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义务教育是公共品 ,应由政府投资 ,但长期以来政府对义务教育投资严重不足。这与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行为密切相关。政府对义务教育投资的等价行为、投机行为和增级减效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因此 ,需要建立一套合理、规范的投资制度来约束和激励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行为。(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1期)

赵滨[4](2001)在《地方政府教育投资行为动机及特点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教育投资行为是政府国民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机构共同参与作出的。具体指在一定时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未来趋势以及教育发展状况和趋势,确立教育投资额占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以及财政支出的教育投资在总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政府教育投资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影(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索》期刊2001年04期)

政府教育投资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强调“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国家的、民族的和人民的事业,因此从根本上说,教育投资主要依靠国家和政府。由于人力资源的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关系极大并且教育投资是形成和积累人力资本的主体和核心,因此,在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等不断发展变化,世界范围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增加教育投资,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和开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国家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地位来看,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国家教育投资主渠道的作用,以弥补家庭和社会对教育投资的不足,保证整个教育的正常发展。资金保障是加快教育发展步伐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资金,实现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无从谈起。教育是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因为人们投资受教育,在个人获得直接利益(如增加收入、提高地位)之外,还间接地给社会带来广泛的利益(如促进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教育兼具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价值和功能。它不能只成为个人或家庭的追求目标,而应作为一种社会或国家所追求的共同需要和公共利益,由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并通过政府的投入加以实现。实现国民受教育机会均等(特别是入学机会均等)的任务,也只能由政府担当起来,并通过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或直接办教育,或对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相应资助)加以完成。如何保障社会上每一个人特别是孩子的“学习权”,是现代政府实现民主精神的重要议题。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及网络时代的冲击下,无法获得同等知识及资讯来源的学习者将处于更劣势地位。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教育已成为决定一个人未来收入水平高低乃至其前途命运的关键性因素,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或少受教育,对终生的收入将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如何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大环境,使得“任何一个有意就学的人,都不能因为先天条件弱势的理由,而被摒除于教育之外”,这是政府的责任。在市场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需求千变万化的情况下,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而协调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宏观调控职能主要表现为确立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调整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学校布局。<WP=4>政府的关注重点首先是“雪中送炭”,其次才是“锦上添花”;同时,在重点建设上既要有投资的重点倾斜,更要注重运用政策效应和市场机制,在改革中增加教育投资和提高投资效益,即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实现公平与效益的动态平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和改进经费管理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说实现了重大突破。 但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矛盾。穷国办大教育是中国的现实,教育经费短缺是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政府投入不足则是我国教育经费短缺的根本原因。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GDP)的比例在2001年首次突破百分之叁达到3.19%,还是远远低于1995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GNP4.9%的比例,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1%的水平,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20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我国目前初、中等教育尚未普及,理应保障对初、中等教育的投资,但庞大的经费投至高等教育领域,各级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分配结构不合理,造成教育经费配置错位,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影响全民素质的提升。我国不同地区教育财政资源的不均等达到了惊人程度。教育投入不仅没有发挥缩小不同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反而导致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这有违教育的公平原则。我国教育经费既有严重短缺的一面,又存在着使用效率不高的一面。造成以上这些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是对教育投资的重要意义缺乏理性认识;其次是地方政府教育扩张的内在欲望过强;第叁是教育投资安排盲目而随意;第四是教育经费预算上缺乏约束力;第五是对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督不严。矫正我国政府教育投资行为偏差的主要对策与措施是:1.转变对教育投资的观念;2.增强教育投资立法力度;3.客观落实教育投资指标;4.切实实行教育经费计划单列;5.改进教育投资筹措方式;6.强化社会监督机制;7.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其中,关于教育合作银行的产权设计与开办、高校资产证券化试点、政府教育投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建立等进行的还只是初步探索,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的批评指正。当我们开始大步迈向小康社会征程的时候,教育的经费投入问题一定会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府教育投资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马佳宏,祝荣.我国政府教育投资行为的偏差与矫正[J].当代教育论坛.2004

[2].祝荣.我国政府教育投资行为的偏差与矫正[D].广西师范大学.2003

[3].赵宏斌,陈平水.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行为及其影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赵滨.地方政府教育投资行为动机及特点浅析[J].教育探索.2001

论文知识图

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附录2006年北京地区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目...

标签:;  ;  ;  ;  ;  ;  ;  

政府教育投资行为论文_马佳宏,祝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