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调节蛋白论文_吴世舜,余文博,刘梦元,张海谋,熊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补体调节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补体,蛋白,肾病,氯乙烯,因子,抑制,黄汤。

补体调节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吴世舜,余文博,刘梦元,张海谋,熊君[1](2018)在《免疫补体调节蛋白C1抑制物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免疫补体调节蛋白C1抑制物(C1INH)调节巨噬细胞向经典活化巨噬细胞(M1)和选择性激活巨噬细胞(M2)的极化作用。方法:首先从人血中分离单核细胞后,单核细胞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作用下转变为静态巨噬细胞;静态巨噬细胞在干扰素-γ(IFN-γ)或白细胞介素4(IL-4)+IL-13刺激作用下分别转化为M1或M2。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C1INH对巨噬细胞CD14、CD163、CD206表型标志物的作用;应用RTPCR分析C1INH对巨噬细胞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相关酶基因表达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探讨在炎症条件下C1INH对巨噬细胞CD14结合Toll样受体4(TLR4)的影响。结果:C1INH抑制M-CSF源性M1的CD14、CD163和GM-CSF源性M2的CD206表型。C1INH减少M1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6表达,而增加M2的15脂氧合酶(ALOX15)和IL-10表达。C1INH抑制M1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 mRNA,而提高M2的精氨酸酶1(Arg1) mRNA表达。C1INH促进M1的杀菌活性和M2对菌的吞噬功能。C1INH阻断CD14-TLR4介导信号传导通路。结论:C1INH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张超[2](2018)在《表达人补体调节蛋白的异种移植供体猪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猪是异种器官移植的优良供体,但从猪到灵长类的异种器官移植中,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也是异种器官移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敲除α-1,3半乳糖苷转移酶基因(α-1,3-galactosyltransferase knockout,GTKO)供体猪的制备,基本解决了异种器官移植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但补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仍是机体排斥外源移植物的主要方式之一。高效表达人补体调节蛋白(Human 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hCRP)基因hCD55、hCD46等,能有效地降低异种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本研究采用随机整合的方法,在转入人膜辅助因子蛋白(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MCP)基因hCD46的GTKO巴马五指山杂交小型猪(Sus scrofa)耳成纤维细胞的基础上,转入人衰变加速因子(Decay accelerating factor)hCD55基因,获得了hCD55转基因猪1头;又采用定点敲入的方法,利用GTKO巴马小型猪耳成纤维细胞,转入hCD55基因,以期制备高效表达DAF的定点整合hCD55的耳成纤维细胞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转hCD55和hCD46克隆猪制备利用GTKO/hCD46巴马五指山杂交猪的耳成纤维细胞系,将人衰变加速因子蛋白基因hCD55随机整合到猪基因组中,制备表达人双补体调节蛋白的异种移植供体猪。构建广泛性表达启动子CAG调控的hCD55基因表达载体pCAGhCD55,转染猪耳成纤维细胞,嘌呤霉素筛选阳性细胞52个。PCR鉴定目的基因hCD55的整合情况,获得整合hCD55基因的克隆点27个。RT-PCR鉴定目的基因hCD55的表达情况,表达hCD55的克隆点有17个。选取表达较高的克隆点细胞,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制备hCD55转基因猪,选取596个融合胚胎移植4头代孕母猪,获得阳性仔猪1头。PCR鉴定克隆仔猪基因型(genotype),克隆仔猪成功整合hCD55基因。RT-PCR鉴定hCD55、hCD46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CD55、hCD46基因在仔猪体内能正常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hCD55在转基因猪的各个器官中的表达量,检测发现hCD55基因在克隆仔猪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胰脏、肌肉、小肠和大肠等器官都有表达,在肝脏、肺脏、肾脏中的表达水平较高。2.猪Rosa26位点敲入Loxp修饰的hCD55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高效表达人补体调节蛋白基因hCD55,在异种器官移植中尤为重要。本研究在GGTA1基因敲除(α-1,3-galactosyltransferase knockout,GTKO)巴马小型猪(Sus scrofa)耳成纤维细胞的基础上,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猪Rosa26基因座敲入hCD55基因,以制备hCD55基因高效表达的细胞系。分别构建靶向切割pRosa26(Reverse orientation splice acceptorβ-geo26,Rosaβgeo26)位点intron 1(内含子1)的Cas9表达载体,及pRosa26位点同源重组hCD55的表达载体,后者包含异源Loxp序列间的EF1α(polypeptide chain elongation factor 1α)启动子调控的hCD55基因、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hygromycin B phosphotransferase,HPH)基因、胸腺激酶(thymidine kinase,TK)基因为正负筛选基因。将Cas9-Rosa26表达载体和pEF1α-hCD55表达载体共电转染猪耳成纤维细胞系,培养液中加入丙氧鸟苷(Ganciclovir,GCV)和潮霉素(Hygromycin,Hyg)进行筛选,培养至单细胞克隆,获得94个克隆点。利用跨5’端和3’端同源臂的两对引物PCR检测目的基因整合情况,定点整合hCD55的阳性克隆点2个。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CD55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阳性细胞都能正常表达hCD55基因。结论:本研究利用GTKO/hCD46巴马五指山杂交猪的耳成纤维细胞系,成功制备了GTKO/hCD46/hCD55表达人双补体调节蛋白的异种移植供体猪;在GTKO巴马小型猪耳成纤维细胞系基础上,成功构建了定点整合并表达目的基因hCD55的细胞系。验证了克隆实验平台的稳定性,为异种移植供体猪的制备提供了资料基础。(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翼飞,麻微微,张淑华,何电,余焕玲[3](2018)在《叁种膳食油脂对人血清补体、细胞炎性反应因子和趋化因子及其相关蛋白水平的调节作用及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膳食油脂棕榈液油(palm oil,PO)、可可脂(cocoa butter,CO)、大豆油(soybean oil,SO)对人血清补体成分C3、C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活性调节蛋白(secreted regulatory proteins,RANTES)水平的影响。方法以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健康青年大学生作为受试者,按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棕榈液油组、可可脂组、大豆油组,每组31名,共93名,分别摄入受试油脂12周,分别在实验开始的第0周和实验结束的第12周检测受试者血清补体成分C3、C4、细胞炎性反应相关因子包括TNF-α、IL-10、趋化因子及RANTES水平。结果各组受试者实验前后比较,受试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棕榈液油组和大豆油组受试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性降低(P<0.05);大豆油组受试者血清IL-10水平显着性升高(P<0.05);3组实验前后受试者血清RANTE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前比较,实验后,3组油脂血清补体成分、细胞炎性反应因子和活性调节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棕榈液油、可可脂和大豆油这3种膳食油脂均可能降低人体炎性反应状态,尤其是大豆油的效果更加显着。(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吴世舜[4](2018)在《免疫补体调节蛋白C1抑制物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免疫补体调节蛋白C1INH调节修饰巨噬细胞向经典活化巨噬细胞(M1)和选择性激活巨噬细胞(M2)的极化作用。方法:首先从人血中分离单核细胞后,单核细胞扩大培育,经M-CSF或GM-CSF的诱导作用下转变为静态巨噬细胞;静态巨噬细胞在干扰素-γ(IFN-γ)或白细胞介素4(IL-4)+IL-13刺激作用下分别转化为M1或M2。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C1INH对巨噬细胞CD14、CD163、CD206表型标志物的作用;应用RT-PCR分析C1INH对巨噬细胞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相关酶基因表达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探讨在炎症条件下C1INH对巨噬细胞CD14结合Toll样受体4(TLR4)的影响;从蛋白质和mRNA水平,进一步探讨C1INH调节巨噬细胞DNMT3b是通过改变Sp3活性。结果:C1INH 抑制 M-CSF 源性 M1 的 CD14、CD163 和 GM-CSF 源性 M2 的 CD206表型。C1INH减少M1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6表达,而增加M2的15脂氧合酶(ALOX15)和IL-10表达。C1INH抑制M1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而提高M2的精氨酸酶1(ARG1)mRNA表达。C1INH促进M1的杀菌活性和M2对菌的吞噬功能。C1INH阻断CD14—TLR4介导信号传导通路。C1INH加强了 DNA整体水平甲基化,激活转录因子Sp3,控制与DNA甲基转移酶(DNMT)相关联的一种亚型DNMT3b的活性,从而提高了 DNA甲基转移酶(DNMT)的活性。此外我们证明了C1INH通过改变转录因子Sp3,影响与之相关联的DNA甲基化和DNMT3b活性。结论:C1INH抑制炎症反应是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作用,主要表现:(1)巨噬细胞极化表面标志物再分布;(2)巨噬细胞与炎症相关的成分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相关酶基因表达改变;(3)巨噬细胞生物学活性的改变如吞噬功能和杀菌作用;(4)巨噬细胞内炎症信号途径的改变;(5)巨噬细胞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如DNMT3b。(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4-09)

李博栋,王贤,杨小东,张澄,杨鹏[5](2017)在《补体调节蛋白CD46在聚肌胞苷酸加重叁氯乙烯致敏小鼠肝损伤中的表达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补体调节蛋白CD46在聚肌胞苷酸(poly I∶C)加重叁氯乙烯(TCE)致敏小鼠免疫性肝损伤中的表达和转录水平。[方法]6~8周的雌性BALB/c小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4只),溶剂对照组(4只),TCE组(15只),TCE+poly I∶C组(13只),适应性喂养1周,于第1、4、7、10天作致敏处理,第17、19天作激发处理,TCE+poly I∶C组于末次激发前3 h腹腔注射100μL含50μg poly I∶C的液体。末次激发24 h后进行皮肤评分,48 h后取小鼠血清及肝脏,试剂盒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CD46和C3片段的表达,RT-PCR法检测肝脏CD46 m RNA表达水平。[结果]空白对照组与溶剂对照组小鼠背部皮肤无水肿与红斑,TCE处理组致敏率33.3%(5/15),TCE+poly I∶C处理组致敏率38.5%(5/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溶剂对照组比较,TCE致敏组和TCE+poly I∶C致敏组肝脏系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LT和AST值在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以及未致敏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CE致敏组和TCE+poly I∶C致敏组ALT和AST值升高,TCE+poly I∶C致敏组ALT和AST值相对TCE致敏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病理检测发现TCE致敏组小鼠细胞形态异常,部分区域出现细胞水肿,而TCE+poly I∶C致敏小鼠肝脏出现大面积的细胞空泡样变性,肝细胞浆疏松且伊红染色变浅。小鼠肝脏免疫组化显示TCE致敏组C3片段少量沉积,TCE+poly I∶C组C3片段大量沉积,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与未致敏组则未发现。小鼠肝脏免疫组化显示CD46在肝脏细胞膜部位表达,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以及未致敏组高表达,TCE致敏组表达减少,而TCE+poly I∶C致敏组CD46表达极少。肝脏CD46转录水平在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以及未致敏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CE致敏组和TCE+poly I∶C致敏组CD46转录水平下降,TCE+poly I∶C致敏组CD46的转录水平较TCE致敏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D46可能在poly I∶C加重TCE致敏小鼠免疫性肝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与职业医学》期刊2017年12期)

王洪霞,郎睿,杨从旭,徐建龙,王耀巍[6](2017)在《血尿安片对IgA肾病大鼠补体调节蛋白CR1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血尿安片对IgA肾病(IgAN)大鼠补体调节蛋白CR1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血尿安片组,建立IgAN模型。成模后血尿安片组从第10~12周给予血尿安片7.0 g·kg~(-1)灌胃,qd;对照组和模型组以生理盐水灌胃。检测各组大鼠第10周、11周、12周时24h尿蛋白定量、第12周末各组大鼠红细胞CR1,观察大鼠肾脏病理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肾脏组织的CR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血尿安片组大鼠的24 h蛋白尿定量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CR1数量明显增加(P<0.05),肾组织中的CR1表达上调,肾组织的损伤较轻。结论:血尿安片可能通过调控CR1来干预IgAN的补体活化,从而治疗IgAN。(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7年11期)

杨小静[7](2016)在《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血清补体及补体调节蛋白CD55和CD59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补体和补体调节蛋白、细胞因子、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情绪等指标的变化以及健脾滋肾法对其干预作用,从补体和补体调节蛋白角度进一步探讨健脾滋肾法干预SLE可能的作用机制。2方法2.1理论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研究,分析SLE患者补体系统病变与脾肾亏虚的关系,总结SLE患者补体系统病变的中医学病因病机,阐释SLE患者补体系统病变从脾肾论治的基本理论依据。2.2临床研究2.2.1 SLE患者补体系统病变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选取20名健康对照组人员,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与SLE组相匹配,均为身体健康、无明显器质性疾病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对照组和SLE患者外周血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ELISA)检测健康对照组和SLE患者TNF-α、IFN-γ及抗C1q抗体的变化,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测健康人和SLE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指标,采用魏氏法测健康人和SLE患者的血沉,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分别测健康人和SLE患者的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补体C3、补体C4、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24h尿蛋白定量等一般实验室指标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2.2健脾滋肾颗粒联合西药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实验室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将60例SLE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健脾滋肾颗粒+硫酸羟氯喹+醋酸泼尼松)和对照组(硫酸羟氯喹+醋酸泼尼松)各30例,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SLEDAI评分和相关实验室检测方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情况、焦虑抑郁情绪情况、中医症状积分情况、疾病活动情况和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补体C3、C4,抗C1q抗体及一般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3结果3.1理论研究结果3.1.1补体系统在SLE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3.1.2补体系统紊乱是“脾肾亏虚”中医症状的重要体现;3.1.3 SLE中医学病机涉及到“脾肾亏虚”;3.1.4“健脾滋肾法”是中医治疗SLE的关键治法之一。3.2临床研究结果3.2.1 SLE患者外周血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变化SLE组外周血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2.2 SLE组患者血清补体C3、C4及抗C1q抗体变化SLE患者补体C3、C4均较健康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C1q抗体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3 SLE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及24h尿蛋白定量变化SLE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及24h尿蛋白定量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4 SLE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变化SLE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2.5 SLE患者血分析(RBC、WBC、HGB、PLT)指标的变化SLE患者血分析指标(RBC、WBC、HGB、PL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2.6 SLE患者血液免疫学指标(ESR,CRP,Ig G,Ig A,Ig M)的变化SLE患者ESR,CRP,Ig G,Ig A,Ig M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2.7 SLE组患者焦虑和抑郁变化SLE患者焦虑和抑郁自评评分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8 SLE患者外周血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1)SLE患者外周血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与补体C3、C4和抗C1q抗体的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表明,SLE患者红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5水平与补体C3、C4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抗C1q抗体水平呈负相关(P<0.05);红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9水平与补体C3、C4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抗C1q抗体水平呈负相关(P<0.05);粒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5水平与C3、C4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抗C1q抗体水平呈负相关(P<0.05);粒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9与补体C3、C4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抗C1q抗体水平呈负相关(P<0.05)。(2)SLE患者外周血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与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及24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表明,SLE患者红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5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及24h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P<0.05);红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9水平与尿β2微球蛋白呈负相关(P<0.05);粒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5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呈负相关(P<0.05或P<0.01);粒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9与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及24h尿蛋白定量呈负相关(P<0.05)。(3)SLE患者外周血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与血分析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表明,SLE患者红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5水平与RBC水平呈正相关(P<0.01);红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9水平与RBC水平呈正相关(P<0.01);粒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5水平与WBC水平呈正相关(P<0.05);粒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9与WBC水平呈正相关(P<0.05)。(4)SLE患者外周血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与血清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表明,SLE患者红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5水平与ESR、CRP、Ig G、SLEDAI呈负相关(P<0.05或P<0.01);补体调节蛋白CD59水平与ESR、CRP、Ig G、SLEDAI呈负相关(P<0.05或P<0.01);粒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5水平与ESR、CRP、Ig G、SLEDAI呈负相关(P<0.05或P<0.01);粒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9与ESR、CRP、Ig G、SLEDAI呈负相关(P<0.05或P<0.01)。(5)SLE患者外周血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与血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的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表明,SLE患者红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水平与细胞因子IFN-γ、TNF-α水平无相关性;粒细胞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水平与细胞因子IFN-γ、TNF-α水平无相关性。3.2.9健脾滋肾颗粒联合西药对SLE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健脾滋肾颗粒联合西药能显着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能显着降低Ig G、Ig A、ESR、CRP、抗C1q抗体、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血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等指标,升高WBC、RBC、PLT、Ig M、补体C3、补体C4、外周血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的含量,还能改善SLE患者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及中医症状等情况;健脾滋肾颗粒联合西药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健脾滋肾颗粒联合西药能降低SLE患者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但与单纯西药组无差异;健脾滋肾颗粒联合西药在改善部分实验室指标方面优于单纯西药,而在改善生活质量、中医症状和补体系统等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并且健脾滋肾颗粒联合西药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提示健脾滋肾颗粒联合西药的全面综合作用优于单纯西药。4结论4.1 SLE的发病与补体系统密切相关;4.2 SLE患者外周血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的水平与血分析指标RBC、WBC、HGB、PLT,补体系统损害指标补体C3、C4和抗C1q抗体,肾脏早期损害指标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等和24h尿蛋白定量,血清免疫学指标ESR、CRP、Ig G、Ig A、Ig M,血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等密切相关,提示补体系统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致病过程,加重患者的症状和体征;4.3健脾滋肾颗粒联合西药能够明显升高SLE患者补体C3、C4和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降低抗C1q抗体等补体系统指标水平,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等肾脏早期损害指标水平,降低CRP、ESR、Ig G、Ig M等血清免疫学指标水平,降低细胞因子IFN-γ的含量;升高HGB、PLT等血液学指标水平,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4.4 SLE患者健康调查简表各维度积分下降并伴有焦虑抑郁情绪,说明SLE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下降;4.5健脾滋肾颗粒联合西药能够显着提高SLE患者的中医临床疗效,降低中医症状(神疲体倦、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少气懒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食少纳呆、大便异常)积分值,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4.6健脾滋肾颗粒联合西药能够显着降低SLE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提高SLE患者生活质量水平,降低焦虑、抑郁评分,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4.7 SLE患者的致病过程与补体系统紊乱有关,同时与补体调节蛋白CD55、CD59表达水平降低有关,健脾滋肾颗粒联合西药治疗SLE有效的机制包括免疫抗炎作用,调节补体、补体调节蛋白和细胞因子含量,改善机体代谢,增强SLE患者免疫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水平,降低焦虑抑郁情绪。(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3-18)

何泽云,何雅琴,廖春来,彭亚军,李旭华[8](2015)在《六味地黄汤对IgA肾病模型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补体调节蛋白CR1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对IgA肾病模型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补体调节蛋白CR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按完全随机方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组、六味地黄汤组。采用复合方法建立IgA肾病模型,成模后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4周。检测各组大鼠尿常规、尿红细胞计数和24 h尿蛋白,取血检测肌酐、尿素氮、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取肾组织HE、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肾脏组织TGF-β1和CR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六味地黄汤组模型大鼠蛋白尿、血尿及肾脏纤维化减轻(P<0.05),TGF-β1表达下降、CR1表达上调(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可能通过降低TGF-β1的生成,促进CR1的表达,延缓IgA肾病模型大鼠肾脏纤维化。(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欧阳倩雯[9](2015)在《补体调节蛋白CD59调控乳腺癌增殖和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是迄今为止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14年美国估计有232670例新病例确诊为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的29%),约有40000人死于乳腺癌(排在肺癌和支气管癌之后),整体死亡率排名第二(死亡率15%),尽管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能提高乳腺癌患者临床治愈率,延长生存时间,但是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尤其是肺转移(确诊为肺转移后,乳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时间不超过2年)仍然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目前临床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明确乳腺癌肺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能准确预测乳腺癌肺转移的标志物。CD59是一种以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着于细胞膜表面的补体调节蛋白(Membrane 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mCRP)蛋白,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具有靶细胞杀伤效应的补体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的形成,最终抑制补体的激活,保护宿主细胞免受补体的攻击。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免疫认识的不断加深,许多研究已经证实CD59在很多实体肿瘤中呈现高表达,它能帮助肿瘤细胞逃避补体的攻击;研究还发现肿瘤细胞高表达的CD59可能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相关。然而CD59在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并不明确,因此深入探讨CD59在乳腺癌细胞增殖、浸润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揭示CD59对于乳腺癌肺转移患者的预后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第一章CD59在乳腺癌高肺转移潜能细胞中高表达,激活Akt/ERK信号通路本部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鉴定CD59在乳腺癌高肺转移潜能细胞MDA-MB-231-HM中的表达与其在亲代细胞MDA-MB-231中的表达差异,并且进一步分析CD59在MDA-MB-231-HM差异表达的可能机制,为下一步继续探讨CD59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方面的影响,建立CD59移植瘤动物模型奠定理论基础。首先,我们选择了实验室构建的具有高肺转移能力的MDA-MB-231-HM和其亲代细胞MDA-MB-231,对MDA-MB-231-HM和MDA-MB-231进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补体调节蛋白的表达,我们发现:与MDA-MB-231相比,补体调节蛋白中只有CD59在MDA-MB-231-HM中的表达呈现有差异地增高,而补体调节蛋白中的CD46和CD55并没有呈现出表达差异。流式细胞学检测进一步证实了CD59在MDA-MB-231-HM中的表达较其在MDA-MB-231中的表达显着增高(P<0.05),而不是CD46和CD55;然后根据已知文献报导和实验室的前期工作,我们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导致CD59出现高表达的可能机制,有可能影响和调节CD59的细胞信号通路中的上、下游的细胞信号因子。我们首先研究了核转录因子NF-κB的Spl和核磷酸化水平的Spl,结果表明:NF-κB信号通路的Spl在这两个细胞系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然而,另一个转录调控因子CREB磷酸化后在MDA-MB-231-HM中的表达较其在MDA-MB-231中的表达显着增高,已经证实:CREB可以通过磷酸化Akt和磷酸化ERK直接或间接地被磷酸化,所以我们进一步检测了Akt和ERK以及它们的磷酸化后的水平,发现磷酸化Akt和磷酸化ERK在MDA-MB-231-HM中的表达较其在MDA-MB-231中的表达显着增高。通过比较高、低(或无)转移潜能细胞系、或者是比较原发灶与转移灶的差别,运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手段,比较蛋白质在表达数量、表达位置和修饰状态上的差异,以发现与病理改变有关的蛋白质和疾病特异性蛋白质,是目前研究肿瘤转移分子机制的主要思路。我们选用高肺转移潜能的细胞系MDA-MB-231-HM和MDA-MB-231,运用蛋白质印迹法和流式细胞术发现在这两组细胞系中,补体调节蛋白中只有CD59在MDA-MB-231-HM中呈现差异性高表达。CD59是补体系统这个大家族的一个成员,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补体活化的终末阶段,通过阻止具有靶细胞杀伤效应的MAC的形成,从而在补体级联反应的终末期抑制补体的激活,是补体系统的"抑制蛋白"。除此之外,CD59还具有其他的补体非依赖性功能,包括参与T细胞的粘附及活化信号的转导;通过酪氨酸激酶活化中性粒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参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参与肢体组织的再生;并可作为肿瘤干细胞的生物标记物等。CD59的转录调控机制非常复杂,目前研究认为涉及很多途径,我们的研究显示CD59在MDA-MB-231-HM中高表达,同时伴随着磷酸化Akt和磷酸化ERK的高表达。研究报导Akt和ERK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推测CD59在MDA-MB-231-HM中的高表达可能与其高肺转移能力有关,而且可能由Akt和ERK信号通路的活化介导。第二章下调MDA-MB-231-HM中CD59的表达能抑制细胞增殖,减少肺转移本部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探讨CD59在MDA-MB-231-HM中对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影响,进一步分析CD59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价值。我们采取了如下研究方案:(1)利用特定的小干扰siRNA下调C59的表达,我们设计了2套特异性shRNA,实验组为231-HM-shCD59和231-HM-shCD59'(对照组相应分别为231-HM-Vector和231-HM-Vector'),通过慢病毒包装、细胞转染及抗生素筛选等一系列步骤,构建相对应的稳转shRNA的细胞株,利用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稳转细胞株中CD59的表达。(2)采用CCK8法检测下调CD59在调节细胞增殖方面的影响,同时建立两组稳转细胞的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分别在雌性无胸腺的裸小鼠的左边第四个乳腺脂肪垫植入两组稳转细胞,监测乳腺肿瘤的生长,第5周处死裸鼠,剥离乳腺肿瘤及肺脏,计量肿瘤的大小及重量,HE染色法检测动物的肺脏组织。通过以上实验方案,我们分别得到了以下结果和结论:(1)CD59在MDA-MB-231-HM-Vector中的表达与在MDA-MB-231-HM中的表达没有显着性的差异,然而CD59在MDA-MB-231-HM-shCD59细胞中的表达较其在MDA-MB-231-HM细胞中的表达显着性地降低(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插入的空白载体构建的MDA-MB-231-HM-Vector没有影响CD59的表达,插入的 shRNA载体构建的MDA-MB-23 l-HM-shCD59 和MDA-MB-23 l-HM-shCD59'显着下调CD59的表达,表明稳转细胞株构建成功。(2)CCK8实验结果显示:从细胞铺板后第四天开始,231-HM-shCD59的细胞增长比231-HM-Vector明显减慢,下调CD59的表达能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P<0.01);(3)原位移植瘤模型中,实验组荷瘤鼠的肿瘤的大小比对照组荷瘤鼠的肿瘤大小显着性减小,相关的肿瘤重量显示一致的结果(P<0.01)。在HE染色切片动物的肺脏组织,我们发现对照组中10只动物有3只荷瘤鼠的肺脏组织中发现了转移灶,而在实验组中无裸鼠出现肿瘤转移,这些数据表明:下调CD59的表达,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在体外和体内的增殖,并进一步减少体内肺转移的发生。通过特异性shRNA下调CD59的表达,我们意外地发现不论是体外实验还是体内实验,MDA-MB-231-HM细胞的生长明显被抑制。正如我们所期望的,下调MDA-MB-231-HM细胞CD59的表达,在原位移植瘤模型中显着减少肺转移的发生。这个结果充分说明CD59与MDA-MB-231-HM的高肺转移能力有关,证明我们前一步的设想是正确的。补体调节蛋白,尤其是CD59,可以保护肿瘤细胞免受补体的攻击,促进肿瘤细胞得以生存,从而又可以阻碍以抗体介导的肿瘤免疫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此外,有研究报导CD59的高表达不仅可以保护乳腺癌细胞MCF-7免受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而且还可以通过抑制BCL-2促进MCF-7细胞的增殖;相反,下调CD59还可以促进Fas和Caspase-3从而诱导细胞凋亡。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下调CD59的表达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HM的增殖,减少裸鼠体内肺转移的发生。我们的结论是:MDA-MB-231-HM的高肺转移能力与CD59的高表达有关,下调CD59的表达能抑制乳腺癌MDA-MB-231-HM的增殖,降低肺转移的发生。第叁章高表达CD59的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出现肺转移,预后更差本部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理论联系临床,探讨CD59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联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可能影响,为此,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 120例临床乳腺癌患者的CD59的表达水平,同时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随访结果,卡方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与CD59表达水平的相关性,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D59的预后价值。我们在临床收集了 12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其中58例患者随访出现了肺转移,62例患者随访没有出现肺转移。所有患者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CD59的表达水平,同时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有无脉管癌栓,雌激素受体状态(ER),孕激素受体状态(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HER-2)。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CD59的表达只与患者出现转移事件呈现显着性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0l)。在这些患者中观察到CD59表达高的患者呈现出更高比例的表现为HER-2缺失的状态;而CD59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淋巴结状态、ER、PR、HER-2均无显着性相关。在这120例乳腺癌患者中,随访出现肺转移的患者占48.3%(58/120),我们采用了逻辑回归模型,进行了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去预测这些患者是否出现肺转移。单变量分析的结果显示:肺转移的发生与患者的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ER、PR、HER-2均无显着性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淋巴结状态,有无脉管癌栓以及CD59的表达呈现显着性相关(P<0.05)。当患者具有以下特征时更加倾向于容易发生肺转移:年龄≤35岁、淋巴结阳性、有脉管癌栓、CD59高表达。多因素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患者的CD59的表达、淋巴结状态、以及是否伴有脉管癌栓是预测患者出现肺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分别为0.041、0.032和0.008)。此外,我们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CD59的表达与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证明:CD59表达水平与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呈现负相关性(P<0.01),CD59的表达更高的患者与CD59的表达较低的患者相比,预后差。Madjd和Mikkel等曾经报导:CD59的表达缺失提示乳腺癌患者更差的预后,CD59的表达水平与转移能力呈现负相关,而我们的研究表明CD59的高表达提示乳腺癌的预后差,CD59的表达水平与MDA-MB-231-HM细胞的生长与转移呈现正相关。在由Madjd报导的包含520名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并没有把肺转移作为研究的变量参数,然而我们专注于肺转移并由此选择了 120名乳腺癌患者,把患者区分为转移和非转移两组;此外在我们的研究中,CD59高表达的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激素受体阴性,Her-2阴性的患者,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我们得出不同的结论。乳腺癌临床治疗中的复发风险评估中认为患者年龄≤35岁、淋巴结阳性、伴有脉管癌栓是复发的危险因素,我们的结果与之是一致的。Mikkel等的研究显示:CD59是与转移的侵袭性相关,而不是与转移的本身相关;而在我们的研究中,下调CD59的表达能抑制裸鼠肿瘤的生长,减少肺转移的发生,这些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的原因引起。事实上已经有研究报道CD59能通过Src的家族成员Lck介导T细胞的信号传导,我们不能排除在乳腺癌细胞MDA-MB-231-HM中,可能通过CD59传输的信号促进细胞增殖和转移。作为一个生物标志物,CD59在乳腺癌中可能扮演着复杂的角色。由此,我们的研究最终证实:CD59的高表达是乳腺癌细胞MDA-MB-231-HM具有高肺转移能力的重要原因,下调CD59的表达能显着抑制乳腺癌MDA-MB-231-HM的增殖,降低肺转移的发生。临床乳腺癌患者中CD59的高表达与肺转移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P<0.01),与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呈现负相关性(P<0.01)。(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5-03-25)

贺伸[10](2014)在《人补体调节蛋白CD46转基因猪的生产及其补体调控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等方法,研究构建人CD46转基因表达载体,并利用该表达载体制备转基因五指山小型猪;对获得的转基因猪进行体外功能验证。得到了如下结果:1、利用基因捕获技术捕获人CD46基因起始调控序列,人工合成人CD46基因cDNA序列,二者重组拼接形成拼接载体,添加抗性标记基因获得本试验所需转基因表达载体;体外转染成纤维细胞获得较好的转基因表达。2、构建原代五指山小型猪成纤维细胞,利用电转技术对构建的成纤维细胞进行转基因载体的转染;48h后在培养液中添加嘌呤霉素进行筛选;对获得的阳性克隆点进行RT-PCR鉴定和FITC标记抗体染色。3、将筛选到的阳性克隆细胞进行体细胞核移植,并进行胚胎移植;共计移植胚胎数1260枚,移植受体6头,妊娠5头,分娩3头,产仔11头,经PCR和RT-PCR初步鉴定,10头为转基因阳性。4、采集转基因猪不同的组织器官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CD46微小基因表达载体具有类似于人体内源性CD46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不同的组织表现出不同方式的染色,其中多管腔组织染色更明显,并且染色集中在上皮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5、采集转基因猪主动脉血管和耳组织分别构建主动脉内皮细胞系和耳组织成纤维细胞,FITC标记抗体染色后,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所获得的转基因猪内皮细胞表达出高水平的CD46,主动脉内皮细胞转基因表达水平高于耳成纤维细胞。6、对转基因猪主动脉内皮细胞进行人ABO血型血清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分析表明,CD46转基因猪内皮细胞受到了明显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同时观察到B血型血清补体介导的细胞死亡细胞比例要明显低于其它血型血清补体介导的细胞死亡。本研究为异种器官移植研究在小型猪品种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将有效地促进在小型猪品种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异种器官移植研究,为国内异种移植研究提供研究素材。(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补体调节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猪是异种器官移植的优良供体,但从猪到灵长类的异种器官移植中,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也是异种器官移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敲除α-1,3半乳糖苷转移酶基因(α-1,3-galactosyltransferase knockout,GTKO)供体猪的制备,基本解决了异种器官移植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但补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仍是机体排斥外源移植物的主要方式之一。高效表达人补体调节蛋白(Human 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hCRP)基因hCD55、hCD46等,能有效地降低异种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本研究采用随机整合的方法,在转入人膜辅助因子蛋白(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MCP)基因hCD46的GTKO巴马五指山杂交小型猪(Sus scrofa)耳成纤维细胞的基础上,转入人衰变加速因子(Decay accelerating factor)hCD55基因,获得了hCD55转基因猪1头;又采用定点敲入的方法,利用GTKO巴马小型猪耳成纤维细胞,转入hCD55基因,以期制备高效表达DAF的定点整合hCD55的耳成纤维细胞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转hCD55和hCD46克隆猪制备利用GTKO/hCD46巴马五指山杂交猪的耳成纤维细胞系,将人衰变加速因子蛋白基因hCD55随机整合到猪基因组中,制备表达人双补体调节蛋白的异种移植供体猪。构建广泛性表达启动子CAG调控的hCD55基因表达载体pCAGhCD55,转染猪耳成纤维细胞,嘌呤霉素筛选阳性细胞52个。PCR鉴定目的基因hCD55的整合情况,获得整合hCD55基因的克隆点27个。RT-PCR鉴定目的基因hCD55的表达情况,表达hCD55的克隆点有17个。选取表达较高的克隆点细胞,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制备hCD55转基因猪,选取596个融合胚胎移植4头代孕母猪,获得阳性仔猪1头。PCR鉴定克隆仔猪基因型(genotype),克隆仔猪成功整合hCD55基因。RT-PCR鉴定hCD55、hCD46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CD55、hCD46基因在仔猪体内能正常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hCD55在转基因猪的各个器官中的表达量,检测发现hCD55基因在克隆仔猪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胰脏、肌肉、小肠和大肠等器官都有表达,在肝脏、肺脏、肾脏中的表达水平较高。2.猪Rosa26位点敲入Loxp修饰的hCD55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高效表达人补体调节蛋白基因hCD55,在异种器官移植中尤为重要。本研究在GGTA1基因敲除(α-1,3-galactosyltransferase knockout,GTKO)巴马小型猪(Sus scrofa)耳成纤维细胞的基础上,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猪Rosa26基因座敲入hCD55基因,以制备hCD55基因高效表达的细胞系。分别构建靶向切割pRosa26(Reverse orientation splice acceptorβ-geo26,Rosaβgeo26)位点intron 1(内含子1)的Cas9表达载体,及pRosa26位点同源重组hCD55的表达载体,后者包含异源Loxp序列间的EF1α(polypeptide chain elongation factor 1α)启动子调控的hCD55基因、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hygromycin B phosphotransferase,HPH)基因、胸腺激酶(thymidine kinase,TK)基因为正负筛选基因。将Cas9-Rosa26表达载体和pEF1α-hCD55表达载体共电转染猪耳成纤维细胞系,培养液中加入丙氧鸟苷(Ganciclovir,GCV)和潮霉素(Hygromycin,Hyg)进行筛选,培养至单细胞克隆,获得94个克隆点。利用跨5’端和3’端同源臂的两对引物PCR检测目的基因整合情况,定点整合hCD55的阳性克隆点2个。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CD55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阳性细胞都能正常表达hCD55基因。结论:本研究利用GTKO/hCD46巴马五指山杂交猪的耳成纤维细胞系,成功制备了GTKO/hCD46/hCD55表达人双补体调节蛋白的异种移植供体猪;在GTKO巴马小型猪耳成纤维细胞系基础上,成功构建了定点整合并表达目的基因hCD55的细胞系。验证了克隆实验平台的稳定性,为异种移植供体猪的制备提供了资料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补体调节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吴世舜,余文博,刘梦元,张海谋,熊君.免疫补体调节蛋白C1抑制物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

[2].张超.表达人补体调节蛋白的异种移植供体猪的制备[D].甘肃农业大学.2018

[3].王翼飞,麻微微,张淑华,何电,余焕玲.叁种膳食油脂对人血清补体、细胞炎性反应因子和趋化因子及其相关蛋白水平的调节作用及机制初探[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8

[4].吴世舜.免疫补体调节蛋白C1抑制物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D].湖北大学.2018

[5].李博栋,王贤,杨小东,张澄,杨鹏.补体调节蛋白CD46在聚肌胞苷酸加重叁氯乙烯致敏小鼠肝损伤中的表达规律[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7

[6].王洪霞,郎睿,杨从旭,徐建龙,王耀巍.血尿安片对IgA肾病大鼠补体调节蛋白CR1的影响[J].中国药师.2017

[7].杨小静.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血清补体及补体调节蛋白CD55和CD59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

[8].何泽云,何雅琴,廖春来,彭亚军,李旭华.六味地黄汤对IgA肾病模型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补体调节蛋白CR1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

[9].欧阳倩雯.补体调节蛋白CD59调控乳腺癌增殖和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

[10].贺伸.人补体调节蛋白CD46转基因猪的生产及其补体调控功能验证[D].四川农业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转基因猪胰岛移植到糖尿病猴的门静...年轻与年老红细胞补体调节蛋白...、V七setnr印迹检测人补体调节蛋白补体调节蛋白Crry诱导同种移植免...体外保存红细胞表面补体调节蛋白人MCP和CD59可保护宿主细胞抑制人补体...

标签:;  ;  ;  ;  ;  ;  ;  

补体调节蛋白论文_吴世舜,余文博,刘梦元,张海谋,熊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