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质论文_张晓晶,卢俊平,张圣微,马太玲,张自豪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有机质,同位素,组分,土壤,稳定性,河口,南沙。

有机质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晶,卢俊平,张圣微,马太玲,张自豪[1](2019)在《大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来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分析水库生态系统的污染来源和水环境的营养状况,本文对大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的分布特征,碳同位素(δ13C)、氮同位素(δ15N)和C/N值的组成进行分析,探讨了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结果表明:大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以远源搬运的风成沉积物为主,TOC含量在1.38%~3.52%,平均值为2.34%;TN分布范围在0.06%~0.21%,平均值为0.11%;δ~(13)C分布范围在-2.69%~-2.41%,平均值为-2.54%,δ~(15)N范围在0.19%~0.54%,平均值为0.39%。通过端元混合模型对沉积物有机质来源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表明,陆生C3植物、土壤有机质和淡水水生植物是大河口水库沉积物有机质的3种主要来源,其中陆生C3植物贡献最大,其次是土壤有机质,个别断面有淡水水生植物来源。研究表明,大河口水库整体的初级生产力不高,有机质来源组成差异较小,有机质来源大都为外源。(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杨振兴,周怀平,解文艳,刘志平[2](2019)在《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质、氮动态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在褐土条件下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通过对8个不同试验处理的土壤养分动态监测,探讨褐土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氮动态变化的影响,以期为该类型区域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连续施肥25 a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氮含量均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不施肥处理土壤全氮含量较试验初下降了19%;有机无机配施可以显着提高土壤全氮含量,N 120 kg/hm~2+P_2O_537.5 kg/hm~2+有机肥22.5 t/hm~2(N_2P_1M_1)、N 180 kg/hm~2+P_2O_575 kg/hm~2+有机肥67.5 t/hm~2(N_3P_2M_3)、N_240 kg/hm~2+P_2O_575 kg/hm~2+有机肥45 t/hm~2(N4P2M2)这3个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44.7%,21.3%和74.5%;施肥各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均较不施肥处理显着增加,且变化趋势与氮肥施用量密切相关,会随着无机肥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氮磷有机肥配施时土壤碱解氮增加更为显着,N3P2M3处理较不施肥处理20 a间平均提高了51.13%;氮磷有机肥配施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施用氮磷化肥处理,并随着有机肥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N3P2M3与N4P2M2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处理,分别比不施肥增加了59.6%和38.1%。(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周萌,肖扬,刘晓冰[3](2019)在《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分类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活性有机质对农田管理措施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且快速,是表征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成为土壤生态学及环境土壤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归纳了土壤活性有机质的物理组分(轻组有机质、颗粒有机质、大团聚体有机质、酸碱提取有机质和溶解有机质),化学组分(酸水解有机质和易氧化有机质),生物学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潜在可矿化碳和氮)和联合分组组分(游离态团聚体有机质、物理保护有机质和游离活性有机质)的分类方法,分析了不同组分的来源、典型数量(占土壤总有机质的比例)、性质和意义,评述了相关组分的研究进程、作用和影响因素,探讨了土壤活性有机质分组方法的整合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提出了补充和验证土壤活性有机质数量测定的不确定性和难比较性的可能技术途径,以期为科学解析土壤活性有机质在土壤质量变化研究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9年04期)

邢启鑫,饶良懿,王志臻,胡剑汝,徐也钦[4](2019)在《内蒙古砒砂岩不同类型区土壤有机质与速效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不同类型砒砂岩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试验,研究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特征,并探讨不同土层、坡位和坡向以及植被丰富度等因子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覆土区、覆沙区和裸露区有机质含量介于6.65~7.41 g/kg,处于低水平,速效钾含量介于74.61~137.38 mg/kg,处于中高水平。(2)覆土区地形因子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影响最明显,根据3个不同类型区坡向、坡位及坡向与坡位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呈现的显着或者极显着关系出现频数,初步判断其影响程度大小为坡位(6次)>坡向(4次)>坡向×坡位(2次)。(3)3个类型区植被丰富度指数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相关性较高,是进行土壤养分研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梁仕华,周锦程,罗祺,林焕生[5](2019)在《有机质对水泥固化淤泥土的力学特性影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有机质对水泥固化淤泥土强度的不良影响,在南沙淤泥土干粉中添加腐殖酸配制得到不同有机质质量分数的淤泥土,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水泥对其进行固化,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探讨了水泥及有机质质量分数、龄期对固化的有机质淤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质的存在严重阻碍水泥的水化反应,但有机质质量分数对水泥固化淤泥土强度的影响是有极限的,超过5%时,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增加对固化土强度下降的影响就不明显了;固化土的强度随水泥质量分数的增加呈幂函数形式增长;随龄期的增长,含有机质的水泥土强度仍远低于普通水泥土的强度,表明有机质的影响并不会随龄期增长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殷陶刚,窦向丽,刘晶婧,李玉泽[6](2019)在《兰州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兰州新区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土壤,测定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及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测定结果表明,农耕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含量最高,与其相比城市绿地分别低14.7%、12.2%和13.0%,未利用地分别低57.7%、46.3%和26.2%,有机质、全氮及水解氮含量皆呈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趋势;而城市绿地表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与其相比农耕地分别低14.2%和18.4%,未利用地分别低84.7%和30.7%,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皆呈城市绿地>农耕地>未利用地的趋势。土壤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脲酶活性为农耕地(1.15 mg·g-1)>城市绿地(0.82 mg·g-1)>未利用地(0.35mg·g-1);过氧化氢酶活性为农耕地(1.90 mL·g-1)>城市绿地(1.62 mL·g-1)>未利用地(0.79 mL·g-1);蔗糖酶活性为农耕地(13.02 mg·g-1)>城市绿地(11.64 mg·g-1)>未利用地(8.61 mg·g-1)。同一土壤深度垂直剖面的脲酶、过氧化氢酶及蔗糖酶活性皆呈农耕地>城市绿地>未利用地的趋势;上述3种土壤酶活性皆呈随土壤垂直剖面加深而降低的趋势,且0~20 cm层显着高于40~60 cm层。在兰州新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有显着影响,并且影响基本上是有利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6期)

姚灿康[7](2019)在《土壤有机质与多环芳烃混合物荧光光谱的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中有机物的荧光扰动是精准检测土壤里PAHs的瓶颈顶端。经过叁维荧光光谱可以结算出平行因子的基本算法,可以明确察觉出土壤有机质里含有PAHs的混合物。而如今实验结果也说明,目前发现的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地分解和探析土壤有机质混合物和多环芳烃,给予了研究多环芳烃的准确定量分析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研究》期刊2019年15期)

李楚雄,肖七林,陈奇,蒋兴超[8](2019)在《页岩纳米级孔隙在有机质熟化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是控制页岩纳米级孔隙形成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利用室内含水封闭热解系统对松辽盆地长岭凹陷嫩江组二段湖相页岩开展了生烃全过程模拟实验(R_o=0.61%~4.01%),并对处于不同热演化阶段的样品进行了索氏抽提,基于抽提前后有机碳含量、N_2吸附和矿物组成等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研究了有机质成熟过程中纳米级孔隙形成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页岩在模拟实验后BJH孔体积和BET比表面积均大幅增加,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006 73~0.101 61 cm~3/g和0.60~15.75 m~2/g。成熟—高熟阶段干酪根热降解和残留烃热裂解促使纳米级孔隙快速发育,过熟阶段随着有机质生烃能力减弱,纳米级孔隙发育速率变缓;生油高峰期液态烃生成并充注在纳米级孔隙内,抑制了纳米级孔隙形成。油气生成和排出过程对纳米级孔隙发育起主导作用,固体焦沥青在不断富集的同时其本身发育纳米级有机孔隙,黏土矿物的伊利石化和石英溶蚀均有利于纳米级孔隙发育。(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熊健,林海宇,刘向君,梁利喜,黄宏[9](2019)在《高温对富有机质页岩岩石物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温处理后页岩岩石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同时也探讨了高温对页岩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页岩岩样的色调逐渐由黑色变为灰白色;页岩样品质量随着温度增加先缓慢下降后再快速下降,而孔隙度和渗透率先缓慢上升后快速上升,即质量、孔隙度和渗透率在温度增加的过程中发生了较明显变化,说明该过程中存在一个阈值温度,龙马溪组页岩的阈值温度范围在300~400℃;随着温度的增加,页岩样品纵横波时差降低,而纵横波衰减系数增大;随着温度增加,页岩样品单轴抗压强度降低,弹性模量下降,泊松比变化规律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何磊,陈欣,唐建军[10](2019)在《基于稳定性同位素的有机质分解测定在生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生态学的重要研究手段,该文将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应用于生态学开放实验教学,设计了基于稳定性同位素的有机质分解测定实验。该实验探究性强,学生参与度高,拓宽了学生对生态学研究方法的认知,有助于学生了解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设计、参与相关生态学实验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有机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在褐土条件下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通过对8个不同试验处理的土壤养分动态监测,探讨褐土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氮动态变化的影响,以期为该类型区域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连续施肥25 a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氮含量均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不施肥处理土壤全氮含量较试验初下降了19%;有机无机配施可以显着提高土壤全氮含量,N 120 kg/hm~2+P_2O_537.5 kg/hm~2+有机肥22.5 t/hm~2(N_2P_1M_1)、N 180 kg/hm~2+P_2O_575 kg/hm~2+有机肥67.5 t/hm~2(N_3P_2M_3)、N_240 kg/hm~2+P_2O_575 kg/hm~2+有机肥45 t/hm~2(N4P2M2)这3个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44.7%,21.3%和74.5%;施肥各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均较不施肥处理显着增加,且变化趋势与氮肥施用量密切相关,会随着无机肥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氮磷有机肥配施时土壤碱解氮增加更为显着,N3P2M3处理较不施肥处理20 a间平均提高了51.13%;氮磷有机肥配施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施用氮磷化肥处理,并随着有机肥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N3P2M3与N4P2M2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处理,分别比不施肥增加了59.6%和38.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质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晶,卢俊平,张圣微,马太玲,张自豪.大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来源解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2].杨振兴,周怀平,解文艳,刘志平.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质、氮动态变化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9

[3].周萌,肖扬,刘晓冰.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的分类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土壤与作物.2019

[4].邢启鑫,饶良懿,王志臻,胡剑汝,徐也钦.内蒙古砒砂岩不同类型区土壤有机质与速效钾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5].梁仕华,周锦程,罗祺,林焕生.有机质对水泥固化淤泥土的力学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9

[6].殷陶刚,窦向丽,刘晶婧,李玉泽.兰州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7].姚灿康.土壤有机质与多环芳烃混合物荧光光谱的辨析[J].当代化工研究.2019

[8].李楚雄,肖七林,陈奇,蒋兴超.页岩纳米级孔隙在有机质熟化过程中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石油实验地质.2019

[9].熊健,林海宇,刘向君,梁利喜,黄宏.高温对富有机质页岩岩石物理特性的影响[J].石油实验地质.2019

[10].何磊,陈欣,唐建军.基于稳定性同位素的有机质分解测定在生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论文知识图

五指山-美姑地区长坪剖面五峰组烃源...研究区牛蹄塘组与龙马溪组页岩有机模型中CENTURY-based土壤有机表面活性剂胶束化示意图播种造林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有机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总粗颗粒有机质

标签:;  ;  ;  ;  ;  ;  ;  

有机质论文_张晓晶,卢俊平,张圣微,马太玲,张自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