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电镜观察论文_夏晓飞,刘磊,王俊杰,曾朝辉,刘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扫描电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镜,性状,触角,熊蜂,芽接,尺蠖,红光。

扫描电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夏晓飞,刘磊,王俊杰,曾朝辉,刘刚[1](2019)在《北京地区两种鹬类羽毛的扫描电镜对比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反嘴鹬科Recurvirostridae的鹮嘴鹬Ibidorhyncha struthersii、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不同部位羽毛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飞羽、尾羽和体羽主要有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构成;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相互啮合形成坚实的羽面来减少飞行阻力。两种鸟类的飞羽、尾羽及体羽的有钩羽小枝中的小钩、纤毛及腹齿数目恒定且相同,可以作为科级鉴定标准。无钩羽小枝中的疣状突起为新发现,数目恒定且不同,可以与绒羽中节状羽小枝节间长度指标作为属级鉴定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6期)

马涛,黄志嘉,朱映,温秀军[2](2019)在《灰茶尺蠖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灰茶尺蠖触角上主要存在3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 ST)、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 SC)和栓锥形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a, SS)。感器的种类和分布在雌雄成虫触角上没有差异。(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6期)

郭鑫,彭雄,杨卓霖,陈茂华[3](2019)在《禾谷缢管蚜复眼外部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两种生活史(全周期型和不全周期型)及5种蚜型(有翅孤雌蚜、无翅孤雌蚜、雄蚜、雌性蚜和产雌性母)成蚜复眼外部形态,分析了其视觉能力差异,为进一步探索禾谷缢管蚜生殖转换及寄主搜寻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全周期型和不全周期型禾谷缢管蚜无翅孤雌蚜及其低温短日照(12℃,光周期8L∶16D)诱导条件下全周期型所产5种蚜型成蚜的复眼外部形态。【结果】禾谷缢管蚜成蚜复眼着生于头部触角基部,呈卵圆形,小眼间无感觉毛。全周期型和不全周期型禾谷缢管蚜无翅孤雌蚜的复眼大小(长轴直径及短轴直径)、复眼弧高、小眼数量和小眼直径均没有显着差异。而这5个复眼指标在低温短日照诱导全周期型禾谷缢管蚜产生的5种蚜型的成蚜中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雄蚜、有翅孤雌蚜和产雌性母的复眼区域较大,小眼数量较多;雌性蚜的复眼区域最小,小眼数量也最少。【结论】综合以上指标结果,推测5种蚜型的视觉能力由大到小是:雄蚜>有翅孤雌蚜>产雌性母>无翅孤雌蚜>雌性蚜。复眼和小眼的这些差异可能与禾谷缢管蚜生殖转换及寄主搜寻存在一定的联系。(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丹丹,陈子乾,王星[4](2019)在《红光熊蜂触角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及气味受体基因BiOr119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克隆红光熊蜂气味受体基因、分析蛋白质结构特性与理化性质,确定其在工蜂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表达量的差异。以红光熊蜂工蜂为材料,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触角感受器,RT-PCR技术扩增获得气味受体基因c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编码蛋白质的结构特性,MEGA7.0软件邻接法构建氨基酸同源性系统进化树;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红光熊蜂气味受体基因 BiOr119在工蜂不同组织(触角、头、胸、腹、足和翅)、不同发育阶段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工蜂触角具4种感受器,即板型感受器、锥状感受器、毛型感受器和腔型感受器; BiOr119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1 077 bp,编码358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41.48 ku,理论等电点(pI)7.04,是一种稳定的碱性疏水蛋白;含有6个跨膜结构(7tm-6),蛋白氨基端位于膜内;氨基酸同源性分析,BiOr119与地熊蜂BtOr9a一致性高达96.2%; BiOr119基因在同日龄下触角的基因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1),腹部表达量最低。综上所述, BiOr119具有昆虫气味受体的典型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卢世栋,张新民,杨斌,赵宁[5](2019)在《云南切梢小蠹雌雄成虫触角结构及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云南切梢小蠹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云南切梢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形态、触角长度、感受器类型和分布均无显着差异;触角上共存在包括毛形感受器、栓锥形感受器、锯齿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和芽形感受器在内的5种类型感受器以及少量腺孔,锯齿形感受器又分为2种亚型。其中毛形感受器数量最多,占感受器总数的约90%。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触角锤头部的带状区域,该区域分布了92%的感受器,鞭节和柄节也有少量分布,分别占2%和4%。(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宁天云,罗菁菁,李全利,许小会[6](2019)在《直流电场辅助琼脂凝胶矿化体系诱导类釉质微结构再生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体外构建釉质矿化模型,在脱矿的釉质表面重建类釉质晶体结构。方法:将特制的Y型叁通管底端封闭,从上端加入含有CaCl_2的琼脂凝胶,脱矿的釉质片放在其表面,同时在牙片表面覆盖CaCl_2琼脂和纯琼脂凝胶,再加入含或不含氟的Na_2HPO_4溶液,并连接阴极;叁通管侧端加入CaCl_2溶液,并连接阳极,施加40 mA直流电场。分别在不同的矿化时间,取出釉质片,进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在不加电流情况下,不含氟离子时,在脱矿的釉质表面形成了少量且不均匀的条带状晶体;含有氟离子时,在脱矿的釉质表面形成了六边形的且层层密集堆积的片状晶体。在直流电场情况下,不含氟离子时,在釉质表面沉积的晶体量增多,晶体的形态也发生改变为片状晶体;在含有氟离子时,脱矿釉质表面形成了棒状的晶体且相互平行排列,类似釉柱结构。结论:外加电场的载钙磷氟离子的琼脂凝胶矿化体系可以仿生釉质矿化的过程,可使脱矿的釉质表面沉积类似釉柱样的晶体结构。(本文来源于《口腔生物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蒋晓红,常琼琼,段琛,侯晓晖[7](2019)在《基于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新替库蠓成虫形态观察(双翅目:蠓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发现更多的形态特征,以实现库蠓属Culicoides近似种的准确鉴定和区分。【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新替库蠓Culicoides newsteadi Austen成虫的形态特征细节,包括具有重要鉴定意义的结构特征,如两性成虫的复眼、触角、触须、口器、中胸盾板、小盾板、翅、后足胫节、爪和生殖器等结构。【结果】发现新替库蠓雌成虫具有6种触角感器,包括腔锥感器、短毛形感器、长毛形感器、刺形感器、直锥形感器和弯直锥形感器;雌雄成虫的盾斑均呈卵形;雄成虫的阳基侧突端部具复杂分支。雌成虫的复眼连接处距离为1.3个小眼面;雌成虫大颚呈剑状,具14~17枚叁角形齿;雄成虫后足胫节具16~19枚端梳。【结论】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获得的形态特征不仅为蠓科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且为流行病研究和疾控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进而为蠓科昆虫形态信息的数字化、立体化和网络化提供资料。(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邹蓉,蒋立全,何志红,史艳财,唐健民[8](2019)在《异裂菊属花粉和叶表皮微形态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异裂菊属(Heteroplex Chang)5个种的花粉和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其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异裂菊属的5个种中,小花异裂菊、异裂菊、凹脉异裂菊、柳州异裂菊4个种的花粉为近球形,绢叶异裂菊为长球形;5个种外壁都有明显的刺状突起,小花异裂菊、绢叶异裂菊的刺长和刺基部直径都较大;凹脉异裂菊和柳州异裂菊上表皮无腺毛或附属物;绢叶异裂菊上表皮分布有较长、较密集的腺毛,小花异裂菊和异裂菊上表皮分布相对较少的附属物;异裂菊属植物叶下表皮纹饰集中在气孔器周围,呈辐射状,气孔器为椭圆形,内部纹饰为浅波状;小花异裂菊下表皮无附属物或腺毛,异裂菊则下表皮分布有乳状附属物;凹脉异裂菊、柳州异裂菊和绢叶异裂菊3个种下表皮分布有腺毛;异裂菊属植物叶片表面微形态特征表现出良好的种间差异性。(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赵登超,刘丙花,舒秀阁,梁静,李萍萍[9](2019)在《早实核桃芽接愈伤形成过程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完善核桃芽接繁育技术提供参考,选用山东地方品种‘鸡爪绵’核桃实生苗为砧木,采用大方块芽接方法嫁接早实核桃品种‘香玲’和‘元林’,利用扫描电镜观测其砧穗组合体愈伤形成和嫁接口愈合过程。结果表明:2个早实核桃品种嫁接愈合过程相似,嫁接后第6天砧穗嫁接体愈合完成。第1天,嫁接口接穗上有愈伤组织细胞产生,同时有少量无机、有机分泌物或晶体;第2天,嫁接口处产生大量愈伤组织细胞,‘香玲’和‘元林’接穗愈伤组织细胞直径分别为17.5~35.0和14.1~33.3μm,‘元林’接穗愈伤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香玲’;第4天,愈伤细胞延伸分化出明显的愈伤组织,愈伤组织不断分裂;第5天,砧穗愈伤组织相互交叉连接;第6天,接穗和砧木间的维管束已重新连接,嫁接愈合完成。(本文来源于《经济林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张锋,洪波,王远征,任平,李英梅[10](2019)在《枣食芽象甲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镜对枣食芽象甲(Scythropus yasumatsui Kono et Morimoto)(鞘翅目:象甲科)雌、雄成虫触角的感器进行观察,比较它们的形态及分布。结果表明,枣食芽象甲雌、雄成虫触角均呈膝焰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含7个鞭亚节)构成,共有7类8种感器,分别为鳞形感器、2种端指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芽孢形感器。其中,端指形感器和毛形感器数量较多。各种感器的数量分布以鞭节上最多,柄节次之,梗节最少;触角感器类型及其分布在雌、雄成虫间差异不大,仅雄虫触角平均长度较雌虫长。(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扫描电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灰茶尺蠖触角上主要存在3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 ST)、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 SC)和栓锥形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a, SS)。感器的种类和分布在雌雄成虫触角上没有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扫描电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1].夏晓飞,刘磊,王俊杰,曾朝辉,刘刚.北京地区两种鹬类羽毛的扫描电镜对比观察[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马涛,黄志嘉,朱映,温秀军.灰茶尺蠖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植物保护.2019

[3].郭鑫,彭雄,杨卓霖,陈茂华.禾谷缢管蚜复眼外部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J].昆虫学报.2019

[4].王丹丹,陈子乾,王星.红光熊蜂触角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及气味受体基因BiOr119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9

[5].卢世栋,张新民,杨斌,赵宁.云南切梢小蠹雌雄成虫触角结构及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6].宁天云,罗菁菁,李全利,许小会.直流电场辅助琼脂凝胶矿化体系诱导类釉质微结构再生的扫描电镜观察[J].口腔生物医学.2019

[7].蒋晓红,常琼琼,段琛,侯晓晖.基于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新替库蠓成虫形态观察(双翅目:蠓科)(英文)[J].昆虫学报.2019

[8].邹蓉,蒋立全,何志红,史艳财,唐健民.异裂菊属花粉和叶表皮微形态扫描电镜观察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

[9].赵登超,刘丙花,舒秀阁,梁静,李萍萍.早实核桃芽接愈伤形成过程扫描电镜观察[J].经济林研究.2019

[10].张锋,洪波,王远征,任平,李英梅.枣食芽象甲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西北农业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不同干污泥掺入量所制得熟料的SEM图:...卸压后复合发泡材料泡孔截面的SEM图...岩石微观破坏形式锰矿石鲕粒显微结构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在ZW-F-PU...聚苯乙烯粒子、磺化粒子和复合粒子的...

标签:;  ;  ;  ;  ;  ;  ;  

扫描电镜观察论文_夏晓飞,刘磊,王俊杰,曾朝辉,刘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