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滑肌收缩的非钙依赖性调节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宿蕾艳,张莎莎,张明明,魏春秀,方素萍,王颖,胡瑛,庄曾渊[1](2021)在《目舒丸对兔眼睫状体平滑肌细胞内舒缩传导信号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目舒丸对兔眼睫状体平滑肌细胞内钙依赖性及非钙依赖性舒缩信号传导的影响。方法分离提取原代新西兰大白兔眼睫状体平滑肌细胞均匀接种于孔板中,随机选出27个接种孔,并随机分为9组,每组3个孔,分别命名为A组~I组。其中A~G组分别予8、4、2、1、0.5、0.25、0.125 mg/mL 7个不同浓度目舒丸进行干预,在不同干预时间点观察目舒丸对兔眼睫状体平滑肌细胞舒缩作用,确定最佳干预时间及最佳药物浓度。H组予0.5 mmol/L氯化乙酰胆碱培养,I组先予1.0 mg/mL目舒丸溶液培养,再予相同浓度的氯化乙酰胆培养,检测2组细胞内蛋白激酶C(PKC)、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的基因表达,观察目舒丸对睫状体平滑肌细胞内与舒缩有关的钙依赖性及非钙依赖性信号传导的影响。结果 (1)细胞直径:与给药前比较,A组给药后所有时间点细胞直径均缩短;C组给药后4、10 min细胞直径均伸长;D组给药后1、2、4、10 min细胞直径均伸长;E组给药后2、4、10 min细胞直径均伸长,以上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A组给药后各时间点比较,B~G组细胞直径均伸长;与B组给药后10 min比较,E组细胞直径缩短;与C组给药后0.5 min比较,E组细胞直径缩短;与C组给药后1 min比较,D、G组细胞直径伸长;与D给药后10 min比较,E组细胞直径伸长;与E组给药后0.5 min比较,F组细胞直径伸长;与F组给药后2min比较,G组细胞直径伸长,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PKC及RhoA的表达:与H组比较,I组的PKC及RhoA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KC=-3.566,P=0.023;tRhoA=-8.895,P=0.001)。结论目舒丸能影响睫状肌舒缩,并呈一定的时间依赖关系,其中1.0 mg/mL的浓度作用最强,可能与干预兔眼睫状体平滑肌细胞钙依赖性及非钙依赖性信号因子有关。
帕力旦·赛买提,姚伟娟[2](2021)在《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血管中的平滑肌细胞位于中膜,具有维持血管形态和保持血管张力的重要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平滑肌细胞处于一种收缩表型,而当其受到生物化学物质、机械刺激作用后会转变成分泌表型,表现为收缩力下降,迁移、增殖能力增强以及分泌细胞外基质能力增强。这些异常变化会促进血管再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研究其分子机制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概括论述参与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段晨阳[3](2020)在《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线粒体作为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缺血缺氧后较早发生损害的细胞器之一。以往针对线粒体的治疗措施主要以抗氧化应激、抗凋亡等线粒体功能障碍发生后的效应为靶点,缺乏针对线粒体质量调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防治措施,治疗效果有限。近年研究表明,线粒体质量失衡如线粒体过度分裂、融合受损、自噬和代谢紊乱等关键环节异常与缺血缺氧损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机体物质能量代谢紊乱的发生密切相关。Drp1作为经典线粒体动力蛋白,主要影响了线粒体质量调节中的线粒体分裂过程。以往研究认为Drp1只有在内质网和线粒体接触(ER-Mito接触)引起线粒体预收缩后才会被招募到线粒体上参与线粒体分裂过程,但招募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并且正常情况下转位到线粒体上参与线粒体分裂的Drp1仅占总Drp1含量的6%,还有大量Drp1存在于胞浆中。那么大量存在的细胞质Drp1具有哪些功能?在被招募到线粒体之前是否已经开始参与线粒体分裂过程?对于ER-Mito接触形成及线粒体预收缩是否有调控作用?对除了线粒体分裂的其他线粒体质量调控环节比如线粒体自噬、线粒体代谢等是否也有影响呢?此外,目前研究认为Drp1被招募到线粒体上后主要是通过其GTPase活性切割线粒体膜介导分裂的,但是Drp1介导线粒体分裂结束后下一步如何发展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问题。近年来在多种疾病模型中发现Drp1参与了线粒体和细胞功能调节,但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线粒体mPTP通道过度开放是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细胞坏死等发生的先决条件,而ROS大量堆积可能是引起上述线粒体和细胞功能障碍的重要诱因。那么缺血缺氧后线粒体Drp1除了介导线粒体分裂外,是否对线粒体外膜mPTP通道开放和ROS的产生及清除也有影响?为此,本研究利用整体失血性休克和细胞糖氧剥夺方法复制急性缺血缺氧损伤模型。首先我们了解了缺血缺氧损伤后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其次我们探究了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重点研究了细胞质Drp1介导ER-Mito接触对线粒体预收缩的启动机制以及线粒体Drp 1对mPTP和ROS等线粒体功能的调控机制。最后,我们观察了使用Drp 1抑制剂Mdivi-1或者Drp 1敲除干预等措施对缺血缺氧损伤后多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为从维持线粒体质量平衡角度调整急性缺血缺氧损伤临床救治方案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靶点。[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研究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和糖氧剥夺细胞模型,观察缺血缺氧不同时相点(0.5h、1h、2h、3h、4h)血管组织、肠组织、心肌组织及其对应细胞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以及ATP产生、ROS含量、线粒体膜电位等线粒体功能变化,以了解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第二部分: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1.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动力蛋白Drp1表达、分布及修饰变化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和糖氧剥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模型,观察缺血缺氧不同时相点线粒体动力蛋白表达、分布情况;观察缺血损伤后血管和肠组织Drp1修饰变化。2.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中作用及对ER-Mito接触的调控机制(1)Drp1介导线粒体分裂对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的调控作用利用Drp1干扰/过表达腺病毒转染的VSMC细胞,观察干预线粒体Drp1对正常情况下和缺氧后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的影响,以明确Drp1介导线粒体分裂对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的调控作用。(2)细胞质Drp1介导ER-Mito接触对线粒体预收缩的启动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和Drp1敲除小鼠(Drp1+/-)模型、糖氧剥夺VSMC细胞模型,观察缺血缺氧不同时相点ER-Mito接触情况;观察干预细胞质Drp1对ER-Mito接触和线粒体预收缩的影响;观察干预Drp1-Shroom4复合体对肌动蛋白束化、ER-Mito接触以及线粒体预收缩的影响,以阐明细胞质Drp1通过Shroom4束化肌动蛋白启动ER-Mito接触形成的机制。(3)细胞质Drp1加速线粒体转位的发生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和糖氧剥夺VSMC细胞模型,观察缺血不同时相点Calnexin、Fundc1表达及分布情况;观察干预内质网蛋白Calnexin对缺氧早期Drp1和Fundc1的线粒体转位、线粒体预收缩和线粒体分裂的影响,以了解细胞质Drp1在ER-Mito接触位点Calnexin-Fundc1环的招募作用下加速线粒体转位的发生机制。(4)Drp1介导线粒体自噬对破损线粒体的清除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Drp1敲除小鼠(Drp1+/-)模型和糖氧剥夺Drp1干扰腺病毒转染的VSMC细胞模型,基因组学分析生理和缺血损伤情况下Drp1可能参与的调控通路;观察干预Drp1对缺血缺氧后线粒体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形成的影响;观察干预Drp1对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及分布的影响,以阐明Drp1通过Clec16a-Parkin途径介导线粒体自噬的机制。3.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mPTP开放和ROS堆积等线粒体功能变化中作用及调控机制(1)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mPTP通道开放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SD大鼠、Drp1敲除小鼠(Drp1+/-)模型和糖氧剥夺VSMC细胞模型,观察缺氧不同时相点mPTP开放情况;观察缺血缺氧不同时相点mPTP结构蛋白表达和分布情况;观察干预mPTP结构蛋白HK2表达活性对缺氧后mPTP开放的影响;观察干预线粒体Drp1-LRRK2结合对HK2活性、分布和mPTP开放的影响,以阐明线粒体Drp1对缺血缺氧损伤mPTP过度开放的调控机制。(2)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ROS堆积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利用失血性休克Drp1敲除小鼠(Drp1+/-)模型和糖氧剥夺VSMC细胞模型,观察机体能量代谢变化;代谢组学检测干预Drp1对缺血损伤后线粒体代谢的影响;观察干预Drp1介导谷胱甘肽代谢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以阐明Drp1通过影响线粒体代谢参与ROS生成和清除的潜在调控通路。第三部分:干预Drp1对急性缺血缺氧损伤重要器官功能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使用Drp1抑制剂Mdivi-1以及Drp1敲除干预观察缺血缺氧损伤后(1)血管反应性、血管管径变化、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张力以及动态血压维持情况;(2)肝肾血流灌注、肝功、肾功、心输出量、心损和心肌细胞收缩力;(3)肠上皮紧密连接情况、肠道菌群组成及肠屏障功能;(4)血流动力学指标(LVSP、±dp/dt max)、血气指标(Lac、HCO3-、BE、pH等)以及72h存活情况,以阐明干预Drp1对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重要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研究1.缺血缺氧损伤后血管、肠和心脏组织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均发生明显变化,但变化时间、变化程度和变化形式存在差异。血管组织变化起始于缺血缺氧后1h并逐渐加剧。肠组织在缺血缺氧后0.5h即发生明显变化,但后续并没有进一步加重。心脏组织变化不如血管和肠组织明显,缺血缺氧后2h才有稍许增加,并且不同于血管和肠组织线粒体缺血缺氧后表现为线粒体过度分裂和碎片化线粒体数量增多,缺血缺氧损伤对心肌线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心肌线粒体排布紊乱和内部嵴结构的破坏。2.缺血缺氧损伤后血管、肠和心脏组织线粒体功能均发生明显变化,且缺血缺氧损伤后相同组织线粒体功能变化均晚于线粒体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第二部分: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1.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动力蛋白Drp1表达、分布及修饰变化(1)缺血缺氧损伤1h后Drp1发生从细胞质到线粒体转位,且其时相变化规律与线粒体碎片化程度呈正相关,提示Drp1线粒体转位在缺血缺氧早期线粒体过度分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发现转位到线粒体上的Drp1主要富集在线粒体预收缩位点,对于线粒体分裂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缺血损伤后Drp1的磷酸化、苏木化、亚硝基化修饰明显增高,泛素化修饰轻度减低。缺血缺氧损伤后活跃的Drp1修饰变化对于线粒体质量调控具有重要意义。2.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后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中作用及对ER-Mito接触的调控机制(1)缺血缺氧后线粒体碎片化的发生是由于Drp1线粒体转位后介导线粒体过度分裂导致的。干扰Drp1后线粒体Drp1减少的同时伴随线粒体碎片数量减少。正常情况下过表达Drp1会导致线粒体过度分裂和线粒体数量的增加。上述结果明确了 Drp1线粒体转位介导线粒体分裂对线粒体形态和数量变化的决定作用。(2)缺血缺氧损伤初期Drp1发生大量线粒体转位之前,过度磷酸化和亚硝基化的细胞质Drp1通过激活细胞骨架调节蛋白Shroom4并与之结合形成Drp1-Shroom4复合体。Drp1-Shroom4复合体如“卡扣”一样将内质网周围散乱分布的F-肌动蛋白束化,增强了内质网与线粒体之间的牵引力和有效接触面积。随后内质网在束化F-肌动蛋白锚定端INF2的牵引下,缠绕在线粒体周围,形成ER-Mito接触并进一步引起线粒体预收缩。(3)缺血缺氧损伤ER-Mito接触引起大量线粒体预收缩后,内质网Calnexin会迁移到ER-Mito接触位点并与细胞质中Fundcl结合形成功能环,加速细胞质Drp1沿内质网轨迹向ER-Mito接触位点的线粒体转位过程。(4)缺血缺氧损伤后活化Drp1可上调线粒体Clec16a表达,一方面抑制了 Parkin的线粒体募集,导致线粒体碎片形成自噬小体受阻;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自噬小体向自噬溶酶体的转变,促进了缺血缺氧损伤后的自噬流过程。3.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mPTP开放和ROS堆积等线粒体功能变化中作用及调控机制(1)缺血缺氧晚期,线粒体收缩位点大量富集的Drp1除了介导线粒体分裂外,还会通过结合mPTP结构蛋白BAX,识别线粒体收缩位点附近的mPTP通道。然后通过招募线粒体LRRK2到线粒体收缩或分裂位点形成Drp1-LRRK2复合体引起mPTP通道结构蛋白HK2失活及其线粒体分离,破坏mPTP通道结构,导致mPTP通道过度开放,线粒体CytC释放增多,影响线粒体功能和细胞功能。(2)缺血缺氧后活化Drp1会造成ROS的过度堆积,进而破坏线粒体功能,引起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其潜在发生机制包括:(a)活化Drp1通过抑制辅酶Q的生物合成破坏线粒体呼吸链,导致线粒体ROS生成增加;(b)活化Drp1抑制线粒体谷氨酸-谷胱甘肽代谢,导致ROS清除减少;(c)活化Drp1通过阻断神经递质途径(包括酪氨酸-多巴胺代谢和维生素E相关通路)进一步降低ROS清除率。第三部分:干预Drp1对急性缺血缺氧损伤重要器官功能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1.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合并使用Drp1抑制剂Mdivi-1液体复苏可以明显提高血管反应性及其收缩张力。干预Drp1可以很好地维持缺血缺氧损伤后的动态血压。2.干预Drp1可以改善缺血损伤后肝肾血流灌注和肝肾功能,对于缺血损伤后心肌细胞收缩力也有一定的影响。3.Drp1敲除干预可以通过影响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的组成、恢复短链脂肪酸(SCFA)的产生,从而保护缺血损伤后的肠屏障功能。4.干预Drp1介导的线粒体质量失衡可以很好地改善缺血缺氧损伤后血流动力学、血气和存活情况。[结论]1.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Drp1的过度激活(磷酸化、苏木化、亚硝基化)”和“大量细胞质Drp1的线粒体转位”是急性缺血缺氧后线粒体形态数量和功能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2.缺血缺氧后大量存在的细胞质Drp1在被招募到线粒体之前已经开始参与线粒体分裂过程。具体表现为过度磷酸化和亚硝基化的细胞质Drp1通过Shroom4束化肌动蛋白,增强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牵引力,启动大量ER-Mito接触并引起大量线粒体预收缩,为后续细胞质Drp1转位到线粒体收缩位点介导线粒体过度分裂奠定了结构基础。3.缺血缺氧后细胞质Drp1加速线粒体转位是由于ER-Mito接触位点Calnexin-Fundcl功能环大量形成,促进了细胞质Drp1沿内质网向ER-Mito接触位点的大量迁移。4.缺血缺氧晚期Drp1介导线粒体分裂结束后下一步会进一步影响线粒体功能。线粒体Drp1一方面在线粒体收缩或分裂位点通过识别并破坏线粒体mPTP通道结构引起mPTP过度开放,CytC释放增加;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多种线粒体代谢途径影响ROS的清除和生成,导致ROS过度堆积,最终加重了缺血缺氧后线粒体和细胞功能损伤。5.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使用Drp1抑制剂Mdivi-1液体复苏或者Drp1敲除干预可以保护血管收缩张力、改善肝肾血流灌注以及肠屏障功能,弥补了常规林格液体复苏“虽然可以快速扩容但难以长时间维持血压”的缺陷,对于延长急性缺血缺氧损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时间、提高患者救治率和存活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代汝伟[4](2019)在《基于Rho/Rock2信号通路探讨E2及补骨脂素对胃排空的抑制效应》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胃动力障碍发病率明显增高。胃的运动功能即胃排空是消化系统最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正常的胃排空不仅能够传送食糜,而且推动胃内细菌及其产物的排出,对消化系统具有非特异性的免疫防御作用。新近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成年女性较同龄男性更易胃排空延迟,而在整个生理周期里,黄体期(高浓度雌激素水平),胃排空时间延长最明显。临床上雌激素替代治疗,造成血清雌激素浓度高于生理水平,患者也会表现出早饱、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胃排空抑制症状。影响胃排空的因素很多,机制复杂,其中,胃平滑肌收缩是影响胃排空的直接环节,而Rho/Rock2信号通路具有调控细胞收缩的生物学效应,雌激素可通过平滑肌上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或机体雌激素代谢产物等非受体途径干预信号通路。中医药以脾胃学说为理论指导,诊疗胃排空延迟,经验丰富、副作用小,极具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如五指毛桃、无花果、北沙参、补骨脂以及四数九里香等健脾益胃的中药里均含有少量拟雌激素药物成分-补骨脂素,其化学结构与雌二醇(17 β-Estradiol,E2)类似,都具有杂环酚羟基,还能够与ER进行分子拟合,具有雌激素样生物功能,是干预胃排空的潜能中药单体,当补骨脂素达到一定剂量时,可能会造成胃排空延迟。因此本课题将在生理状态和E2替代造成的病理状态下,展开E2及补骨脂素抑制胃排空的浓度和机制探讨,为临床用药提供剂量参考和实验依据。目的:生理状态下,验证E2抑制胃排空的浓度相关性;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为ER介导Rho/Rock2信号通路抑制胃平滑肌收缩,在此基础上,研究E2替代造成胃排空抑制,这一病理状态下的E2浓度相关性,以及雌激素代谢对Rho/Rock2信号通路的影响;最后对比外源性E2,明确补骨脂素干预胃排空的剂量、时间及对雌激素代谢的影响效应。方法:1.生理状态下,验证E2抑制胃排空的浓度相关性。采用亚甲蓝染色制备阴道上皮涂片,鉴定SD(Sprague Dawley,SD)雌性大鼠的动情期和间情期,选取生理周期规律的大鼠,用于后续实验,并随机分组(n=10)。因间情期与动情期,雌性大鼠体内血清E2水平差异最大,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方法分别检测动情期和间情期大鼠血清的E2水平值。分别对间情期及动情期大鼠灌胃0.6g固体营养糊,4小时后依照公式胃排空率(%)=1-(胃全重-胃净重)/胃内容物原重X 100%计算出胃排空率。2.体外细胞实验,验证E2抑制胃排空的作用靶标是否为其平滑肌细胞。取SD乳鼠提取并分离出胃的原代平滑肌细胞,进行鉴定,体外培养3-4代胃平滑肌细胞,分组如下:1)空白组、2)ACH 组(Acetylcholinesterase)、3)ACH+E2 组、4)ACH+E2+ATM(Tamoxifen)组。各组细胞都培养在无酚红的培养基中,按实验方案分别给予ACH,E2,ATM,培养1h后加入2.5%戊二醛细胞固定液,应用电子显微镜(10×40倍)中的测微尺,随机观察并记录50个完整的胃平滑肌细胞长度,按照细胞长度测算公式,计算出各组细胞的平均长度。3.生理状态下,验证E2干预胃平滑肌收缩是否由ER介导调控Rho/Rock2信号通路。采用免疫蛋白印迹、免疫组化和荧光等技术,首先测定间情期及动情期大鼠胃平滑肌的雌激素受体(ER α/ER β)和收缩蛋白Rock2的表达情况,并具体到胃底、胃体和胃窦等不同部位,接着测定通路下游收缩效应蛋白Rock2、F-actin及Visculin的表达变化;最后应用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和Rho/Rock2信号通路抑制剂Y-27632反向验证。4.病理状态下,E2抑制胃排空的浓度相关性,及其对雌激素代谢及胃平滑肌Rho/Rock2信号通路的干预研究。对成年雌性SD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后(Ovariectomy,0VX),连续5天腹腔注射青霉素预防感染,并继续恢复一周,辅以阴道上皮角化实验判定去势的成功与否,建立不同浓度E2干预组(0.05mg/kg、0.2mg/kg、0.8mg/kg),以去势大鼠为参比,检测血清E2、胃排空率、ER以及Rock2蛋白表达等指标。考虑到E2代谢产物的影响,进一步应用雌激素代谢酶P450阻断剂1-氨基苯并三唑(1-aminobenzotriazole,ABT)和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检测外源E2干预后大鼠的ROS、MDA含量,以及ER与Rock2蛋白的表达。5.补骨脂素干预胃排空的剂量和时间效应研究。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后,分别灌胃0.8mg/kg的E2和不同剂量补骨脂素(P-H:8mg/kg;P-M:4mg/kg;P-L:2mg/kg),按照给药一周、两周、三周、四周,观察血清E2水平、胃排空率,ROS及MDA的含量,Rock2表达量,并记录大鼠的体重变化。结果:1.阴道上皮角化实验成功地辨别了雌性SD大鼠的生理周期。动情前期阴道涂片中可见大量收缩成椭圆形的有核上皮细胞,白细胞和角质化上皮细胞很少;动情期,镜下大量无核的不规则片状角化上皮细胞占绝对数量;发情后期,片状角质化上皮细胞、有核上皮细胞和白细胞3种细胞均可见,并且比例无明显差异;而间情期则表现为大量的白细胞,极少量的有核上皮细胞。间情期E2水平较动情期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4h后,间情期大鼠胃排空率达79.70±12.47(n=8),而动情期的胃排空率是49.33±11.24(n=7),间情期胃排空率明显高于动情期,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2.分离并鉴定了大鼠胃平滑肌细胞,以10-8M ACH诱导平滑肌细胞收缩作为阳性对照组,探索不同浓度(10-4/10-3/10-2/10-1M)E2对平滑肌细胞的长度改变,其中10-2/10-1浓度E2能够明显抑制ACH诱导的细胞收缩(P<0.05),而且这种抑制作用能够被TAM所阻止(P<0.05)。3.检测间情期及动情期大鼠胃部ER的表达,发现胃部平滑肌以雌激素受体α为主要亚型表达,且动情期ERα的表达显着高于间情期(P<0.05);进一步具体到胃窦部ER α与Rock2表达呈负相关,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荧光显示间情期Visculin在细胞内呈聚集表达,而动情期则相对弥散。进行图像重合后,间情期的胃窦平滑肌细胞内Visculin及F-actin聚集明显,能够清晰地展示出平滑肌条索样细胞形态和走向,而动情期则比较模糊,不见平滑肌细胞条索形态。4.与动情期组结果一致,Rho/Rock2信号通路抑制剂Y-27632可以降低大鼠收缩蛋白Rock2、F-actin及Visculin相关蛋白的表达,但对ER α无影响。当给予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干预后,能够明显抑制ER α表达、增加Rock2以及F-actin的表达量(P<0.05)),并使Visculin具有上升的表达趋势。5.SD雌性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后,给予不同剂量外源性E2,其中E20.05组与OVX组大鼠血清E2水平无统计差异,而E2 0.2组、E2 0.8组的血清E2水平显着高于OVX组(P<0.05);此时,E2 0.2组、E2 0.8组胃排空率较OVX组降低(P<0.05);E2 0.2 组、E2 0.8 组的 ER α 表达较 OVX 组高(P<0.05),然而其 Rock2表达却比OVX组减少,并伴随高含量的ROS以及MDA(P<0.05),而这种ROS及MDA的高分泌可被雌激素代谢酶广谱抑制剂1-氨基苯并三唑(1-aminobenzotriazole,ABT)所抑制(P<0.05)。与外源性E2干预组比较,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均能抑制各剂量E2干预组ER α的表达(P<0.05),ABT虽然轻度降低了 ER α的表达,但组间差异无影响;而ABT却能使E2 0.2组、E2 0.8组抑制的Rock2反弹性高表达(P<0.05),而受体抑制剂ICI182,780却对E2 0.2组、E2 0.8组造成的Rock2的低表达无统计学影响。6.补骨脂素给药干预一周后,与OVX组比较,0.8mg/kg E2组胃排空受到明显抑制(P<0.05),而补骨脂素各剂量组与OVX组比较没有统计差异;给药第二周时,与OVX组比较,0.8mg/kg E2及8mg/kg补骨脂素组,胃排空抑制明显(P<0.05),而此时4mg/kg及2mg/kg补骨脂素组仍未表现出抑制胃排空的作用;第三周:趋势同第二周,与OVX 比较,8mg/kg补骨脂素抑制胃排空(P<0.05),4mg/kg及2mg/kg补骨脂素对胃排空无影响;第四周:OVX组胃排空率较第一周有下降趋势;E2以及8mg/kg补骨脂素组仍表现为抑制胃排空效应(P<0.05)。然而,相对于0.8mg/kg剂量的E2,补骨脂素组ROS、MDA含量低,不会造成雌激素代谢压力。胃排空与体重有一定相关性,胃排空抑制可影响体重的增加。结论:1.生理状态下,高浓度E2(动情期)有抑制大鼠胃排空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由ER α介导下调Rho/Rock2信号通路,抑制胃窦平滑肌收缩。2.当给予OVX大鼠高剂量(0.2mg/kg、0.8mg/kg)E2时,血清E2浓度超过生理水平,造成雌激素代谢压力,体内ROS及MDA累积,下调Rho/Rock2信号通路,这是病理状态下抑制胃排空的机制。3.补骨脂素作为拟雌激素的中药单体,具有调节胃排空的作用,8mg/kg补骨脂素在给药2周后开始出现抑制胃排空的作用,但不会造成机体雌激素的代谢压力。
曹磊[5](2019)在《泽泻乙醇提取物抑制气道平滑肌收缩》文中提出气道平滑肌(airway smooth muscle,ASM)是控制气道直径大小的关键因素,其异常收缩是导致气道阻塞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旨在从传统中草药中寻找能抑制ASM收缩的物质,并阐明作用机制,为开发治疗哮喘新药提供基础。我们发现,1 mg/mL泽泻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the tuber of Alisma orientalis,EEA)能够舒张乙酰胆碱(ACh)和80 mM K+诱导的小鼠气管环和肺内气管收缩。Nifedipine(L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选择性抑制剂)、YM-58483(钙库操纵的钙通道特异性抑制剂)和Y27632(钙敏感通路抑制剂)分别能部分舒张ACh诱导的气管环收缩,剩余收缩被EEA抑制。同时nifedipine和YM-58483分别阻断小鼠气管ASM细胞膜上的L-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L-type voltage-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s,LVDCCs)和钙库操作型钙离子通道(store-operated calcium channels,SOCCs)介导的电流,这些通道电流也能被EEA抑制。在ACh刺激下,气道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但是可被EEA抑制。在0 mM Ca2+条件下,ACh仅诱发ASM产生小的收缩,加入2 mM Ca2+后出现一个明显的收缩,但被EEA抑制。此外,EEA还能降低钙敏感通路中肌球蛋白磷酸酶靶亚基1(myosin phosphatase target subunit 1,MYPT1)的磷酸化水平,在活体水平上能降低小鼠呼吸系统阻力(Respiratory System Resistance,Rrs)。结论:EEA通过抑制LVDCCs、SOCCs和钙敏感舒张收缩的ASM,这表明EEA可以被开发为新的治疗哮喘的药物。
黄诗琪[6](2018)在《白藜芦醇对结肠平滑肌运动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其发病特征是血糖的升高以及胰岛素的分泌不足,并伴有一定的慢性并发症。其中,消化道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胃轻瘫和结肠慢传输型便秘。本实验室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中的研究发现,由于结肠组织中PDGFRα+细胞增多,导致结肠收缩障碍引发慢性传输型便秘。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是一种天然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应激、抗炎症、抗肥胖等生物学效应。近十年来,Res的抗糖尿病特性在动物模型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以往的研究表明,Res能够缓解糖尿病引发的多种并发症,例如降低血糖水平,缓解骨骼肌障碍和肝功能障碍等。另外,发现Res还具有促进细胞凋亡并抑制细胞增殖的生物学功能。本文首先探讨了Res对结肠平滑肌收缩的影响及其机制,其次初步探讨了Res对病理情况下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es通过抑制结肠平滑肌L-型钙通道使细胞内钙浓度降低,同时抑制RhoA/ROCK途径相关蛋白,引起平滑肌舒张。其次,以高糖培养的NIH/3T3为研究载体,模拟糖尿病小鼠结肠组织中的PDGFRα+细胞,研究Res对高糖诱发的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Res加高糖处理组细胞生长率明显降低,而凋亡率明显升高;并且Res能使NIH/3T3细胞中Bax和胞浆内NF-κB的表达上调,而Bcl-2和核内NF-κB的表达下调。最后,探讨了Res对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Res处理组细胞生长率明显降低,而凋亡率明显升高;细胞中PTEN、Bax和胞浆内NF-κB蛋白表达上调,p-Akt、Bcl-2和核内NF-κB蛋白表达下调。以上结果提示,Res能够通过钙依赖和非钙依赖途径抑制结肠平滑肌的收缩;Res抑制高糖培养的NIH/3T3细胞以及结肠癌细胞CT26的增殖;Res抑制病理情况下的细胞增殖作用可能与细胞中Bax、Bcl-2、NF-κB、PTEN和p-Akt的表达量有关。
李萍[7](2016)在《异喹啉类化合物松弛血管平滑肌的构效关系及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异喹啉类化合物(isoquinolines)是一类以异喹啉或四氢异喹啉为基本母核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数量庞大、结构复杂,主要分布在约27科植物中。研究发现,一些异喹啉类化合物具有松弛KCl引起的血管平滑肌收缩作用,但敏感性明显不同。就目前研究所知,异喹啉类化合物通常含有1~3个异喹啉环,由此我们推测异喹啉环是该类药物结构的活性中心,但其与平滑肌松弛效应是否存在直接的构效关系还不甚明确。本课题选取20个异喹啉生物碱,其中包括中药莲子心中的8个异喹啉类生物碱,来研究其松弛KCl引起的肠血管平滑肌收缩的构效关系,并筛选出作用较强且作用不可逆的生物碱做为靶标,寻找获得与此类化合物结合的靶蛋白,为阐明异喹啉类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并为药物分子合理设计提供依据。1.莲子心异喹啉类生物碱成分的分离纯化及鉴定采用中压制备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技术,从莲子心总生物碱中分离,纯化生物碱单体成分,并利用1H NMR及13C NMR进行核磁鉴定。结果分离纯化出7种生物碱单体成分,即荷叶碱(Nuciferine,Nuc)、原荷叶碱(Pronuciferine,Pro)、莲心碱(Liensinine,Lien)、异莲心碱(Isoliensinine,Iso)、甲基莲心碱(Neferine,Nef)、亚美罂粟碱(Armepavine,Arm)及莲子心新碱(Neoliensinine,Neo)。采用这两种色谱分离技术,不仅能得到较纯的生物碱成分,而且缩短了分离的时间,分离方法也较稳定成熟。2.异喹啉生物碱对小鼠肠血管平滑肌松弛作用的研究剥离小鼠肠系膜二级血管,利用微血管张力测定仪,测定20个含不同异喹啉环的异喹啉生物碱对KCL刺激的小鼠血管平滑肌松弛作用,并计算各化合物的IC50值,研究异喹啉环的个数与平滑肌松弛效应的构效关系。实验结果发现20个不同浓度的异喹啉生物碱对小鼠血管平滑肌均有松弛作用,但效果不同。当异喹啉环个数到达2个后,其作用力就有可能表现为不(或弱)可逆,这说明异喹啉环的数目与化合物的亲和力密切相关。3.异喹啉生物碱对小鼠肠血管平滑肌松弛作用的机制研究3.1异喹啉生物碱对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为探究异喹啉类生物碱松弛小鼠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机制,是否与抑制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有关。本文从20个异喹啉生物碱中,选取作用力最强的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及作用力较强且作用不可逆的莲子心新碱(Neoliensinine,Neo)为研究对象,分别作用于124mMKCL刺激的小鼠肠系膜血管平滑肌,并对作用后的血管提取收集蛋白,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其对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Tet及Neo均能对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2异喹啉生物对小鼠肠血管平滑肌松弛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为阐明异喹啉类生物碱作用的分子机制,利用最新的光化学技术方法,寻找获得与该类化合物结合的靶蛋白。以莲子心新碱为主要筛选对象,采用一种新的生物分子TFPA-PEG3-Biotin作为捕获工具,直接从大分子复杂混合物中确定具体的Neo结合蛋白。复合物中的Biotin部分与Neutr Avidin Agarose Resin亲和树脂结合,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找出差异蛋白,其分子量在35~40KDa范围之间,并利用LC-MS/MS鉴定蛋白,最终确定为蛋白磷酸酶(PP1C)上的催化亚基。
王洋,刘长庭[8](2012)在《转胶蛋白及其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转胶蛋白(transgelin)是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22000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是钙调蛋白家族中的一员,也是分化型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标志基因之一。转化生长因子β可诱导transgelin基因表达。transgelin通过与肌动蛋白相结合,促进G-actin聚合而形成F-actin。transgelin虽然不是血管及内脏平滑肌基本功能调节的必需物质,但它与平滑肌收缩的非钙依赖性调节有密切的关系。transgelin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9参与组织重塑,可能是研究肺组织纤维化、肺损伤的新线索。此外,transgelin可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浸润。
任晓暄,丁喜艳,郭孟玮,赵雅芳,嵇波,李春华,朱江,张露芬[9](2011)在《即刻电针不同穴位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IP3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即刻电针不同穴位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三磷酸肌醇(IP3)的影响,观察经穴效应是否存在特异性。方法: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血海组、合谷组,每组10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10d给予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制备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第10天,后3组分别给予即刻电针"三阴交""血海""合谷"各20min,盐水组及模型组束缚20min。同时观察扭体反应,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子宫IP3含量。结果:①每分钟扭体评分:与盐水组(0.311±0.253)比较,模型组(5.867±3.442)明显升高(P<0.01);血海组(2.311±0.957)亦显着升高(P<0.05);三阴交组(1.833±1.355)、合谷组(0.743±0.306)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组均显着降低(均P<0.01)。各电针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子宫IP3含量:与盐水组[(2.698±1.491)ng/mg]比较,模型组[(0.813±0.899)ng/mg]显着降低(P<0.01);血海组[(1.865±1.012)ng/mg]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阴交组[(1.740±0.375)ng/mg]、合谷组[(0.692±0.212)ng/mg]均显着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合谷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阴交组、血海组均显着升高(均P<0.05)。三阴交组、血海组明显高于合谷组(P<0.05,P<0.01)。结论:各电针组即刻针刺在改善痛经症状上无明显差异,但在对IP3的调节上有明显经穴效应特异性,"三阴交""血海"对痛经模型大鼠IP3的效应更显着。
丁喜艳,任晓暄,李春华,郭孟玮,赵雅芳,嵇波,朱江,张露芬[10](2010)在《即刻电针同神经节段经穴与非穴对痛经大鼠模型子宫IP3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即刻电针同神经节段经穴与非穴对痛经大鼠模型子宫三磷酸肌醇(IP3)的影响。方法 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及电针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每组10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10d给予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缩宫素2U/只,制造痛经大鼠模型,盐水组每日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第10日各组给予即刻电针20min,盐水组及模型组束缚20min,同时观察扭体反应,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子宫IP3含量。结果①扭体反应: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每分钟扭体次数明显增多、每分钟扭体分数明显升高(均P<0.01);各电针组每分钟扭体次数明显增多(均P<0.01),每分钟扭体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组每分钟扭体次数、扭体分数均明显降低(均P<0.01)。各电针组之间每分钟扭体次数、扭体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子宫IP3水平:与盐水组比较,三阴交组、模型组、悬钟组、非穴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IP3含量明显升高(P<0.05);其他电针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阴交组子宫IP3明显高于悬钟组(P<0.01)。结论即刻各电针组明显抑制了大鼠扭体反应,且电针各组在改善痛经症状中无明显差异,可能与同神经节段支配有关。三阴交组在对IP3的调节上与悬钟组有明显差异,体现了经穴效应特异性。
二、平滑肌收缩的非钙依赖性调节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滑肌收缩的非钙依赖性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目舒丸对兔眼睫状体平滑肌细胞内舒缩传导信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取材 |
1.4 分组与给药 |
1.5 兔眼睫状体平滑肌细胞长度测定 |
1.6 兔眼睫状体平滑肌细胞内PKC、Rho A基因表达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兔眼睫状体平滑肌细胞形态及鉴定 |
2.2 兔眼睫状体平滑肌细胞直径比较 |
2.3 兔眼睫状体平滑肌细胞内PKC及Rho A基因表达 |
3 讨论 |
(2)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钙离子依赖的平滑肌细胞收缩机制 |
(一)细胞钙离子内流 |
1.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DCC): |
2.受体依赖性钙通道(ROC): |
3.钙库操纵性钙通道(SOC): |
4.拉伸激活钙离子通道: |
(二)细胞钙离子的释放 |
1.浆膜钙离子ATP酶(PMCA): |
2.钠钙交换体(NCX): |
(三)细胞器中钙离子的摄入与释放 |
1.肌浆网/内质网的钙离子摄入与释放: |
2.线粒体的钙离子摄入与释放: |
(四)钙离子依赖的平滑肌细胞收缩机制 |
二、非钙离子依赖的平滑肌细胞收缩机制 |
(一) Rho A/ROCK通路 |
(二) PKC通路 |
(三) microRNA(miRNA) |
(四)其他通路 |
三、展望 |
(3)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急性缺血缺氧损伤后多组织器官线粒体质量失衡的特征规律研究 |
引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 |
引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干预Drp1对急性缺血缺氧损伤重要器官功能保护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 |
引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Drp1在缺血缺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创伤休克血管低反应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基于Rho/Rock2信号通路探讨E2及补骨脂素对胃排空的抑制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雌激素作用及机制研究 |
一、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
二、雌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
三、雌激素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
四、雌激素对消化系统的调节作用 |
五、雌激素的代谢 |
六、雌激素与Rho/Rock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七、植物雌激素 |
第二节 胃排空的机制 |
一、神经系统对胃排空的调控 |
二、胃排空的动力学 |
三、平滑肌收缩与Rho/Rock2信号通路 |
第三节 雌激素对胃排空的影响 |
第四节 中医药对胃排空的研究进展 |
一、胃排空的中医理论 |
二、胃动力中药研究 |
三、补骨脂素对胃排空的研究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生理状态下E2抑制胃排空的作用机制 |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病理状态下E2抑制胃排空的作用机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节 补骨脂素抑制大鼠胃排空的效应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三、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泽泻乙醇提取物抑制气道平滑肌收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哮喘 |
1.2 影响哮喘的因素 |
1.3 哮喘的发病机理 |
1.3.1 气道慢性炎症 |
1.3.2 气道高反应 |
1.3.3 气道重塑 |
1.3.4 变态反应 |
1.3.5 气道神经调节机制 |
1.4 治疗哮喘的药物 |
1.5 泽泻 |
1.6 本文构想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药物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耗材 |
2.5 实验溶液配制 |
第3章 实验方法 |
3.1 泽泻有效成分的提取 |
3.2 气管环张力实验 |
3.2.1 调试肌张力换能器实验系统 |
3.2.2 分离小鼠气管环 |
3.2.3 气管环上样及实验前期平衡 |
3.3 肺切片技术与肺内气管张力测定 |
3.3.1 肺切片的技术方法 |
3.3.2 小鼠肺内气管的张力测定 |
3.4 小鼠ASM细胞分离方法 |
3.4.1 小鼠ASM肌条的获取 |
3.4.2 分离ASM细胞 |
3.5 膜片钳技术检测电流 |
3.5.1 实验前准备工作 |
3.5.2 LVDCCs电流记录 |
3.5.3 SOCCs电流记录 |
3.6 细胞内Ca~(2+)浓度检测 |
3.6.1 测定胞内Ca~(2+)水平 |
3.7 Western blot检测MYPT1 的磷酸化水平 |
3.7.1 ASM蛋白的提取 |
3.7.2 蛋白浓度的测定 |
3.7.3 Western blot |
3.8 呼吸系统阻力检测 |
3.8.1 肺功能仪的校准 |
3.8.2 呼吸系统阻力的测定 |
3.9 数据分析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泽泻乙醇提取物舒张小鼠ASM |
4.1.1 泽泻乙醇提取物舒张ACh诱导的小鼠ASM的收缩 |
4.1.2 泽泻乙醇提取物舒张K~+诱导的小鼠ASM的收缩 |
4.1.3 泽泻乙醇提取物舒张ACh诱导的小鼠肺内气管 |
4.2 EEA舒张ASM的机理 |
4.2.1 LVDCCs、SOCCs和钙敏感介导小鼠ASM收缩 |
4.2.2 泽泻乙醇提取物阻断LVDCCs电流 |
4.2.3 泽泻乙醇提取物阻断SOCCs电流 |
4.3 泽泻乙醇提取物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
4.4 泽泻乙醇提取物抑制外钙内流 |
4.5 泽泻乙醇提取物降低MYPT1 磷酸化水平 |
4.6 泽泻乙醇提取物缓解小鼠气道阻力 |
第5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白藜芦醇对结肠平滑肌运动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绪论 |
第一章 Res对小鼠结肠平滑肌收缩的调控及机制 |
1.1 引言 |
1.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1.2.1 实验仪器 |
1.2.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1.2.3 主要溶液的配制方法 |
1.3 实验方法 |
1.3.1 小鼠结肠平滑肌组织的制备 |
1.3.2 小鼠结肠平滑肌组织肌条张力实验 |
1.3.3 小鼠结肠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培养 |
1.3.4 细胞的培养与传代 |
1.3.5 细胞免疫荧光技术 |
1.3.6 Western Bolt技术 |
1.3.7 钙成像技术 |
1.3.8 统计学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4.1 Res对小鼠结肠平滑肌收缩以及平滑肌细胞表面积的影响 |
1.4.2 SIRT1抑制剂对Res抑制结肠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
1.4.3 TTX和L-NAME对Res抑制结肠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
1.4.4 钾离子通道阻断剂对Res抑制结肠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
1.4.5 L-型钙通道对Res抑制结肠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
1.4.6 Res对小鼠结肠平滑肌细胞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5 讨论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Res对高糖培养的NIH/3T3细胞增殖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2.2.1 实验仪器 |
2.2.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2.2.3 主要溶液的配制方法 |
2.3 实验技术 |
2.3.1 细胞增殖检测 |
2.3.2 细胞凋亡检测 |
2.3.3 细胞核蛋白和浆蛋白的提取 |
2.3.4 细胞的培养与传代 |
2.3.5 Western Bolt技术 |
2.3.6 统计学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STZ诱导I型糖尿病小鼠模型 |
2.4.2 糖尿病小鼠结肠中PDGFRα的表达水平 |
2.4.3 Res对高糖培养的NIH/3T3细胞增殖的影响 |
2.4.4 Res对高糖培养的NIH3T3细胞凋亡的影响 |
2.4.5 Res对高糖培养的NIH/3T3细胞中Bax及Bcl-2蛋白的影响 |
2.4.6 Res对高糖培养的NIH/3T3细胞中NF-κB蛋白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Res对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细胞增殖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3.2.1 实验仪器 |
3.2.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3.2.3 主要溶液的配制方法 |
3.3 实验技术 |
3.3.1 细胞的培养与传代 |
3.3.2 细胞核蛋白和浆蛋白的提取 |
3.3.3 细胞增殖检测 |
3.3.4 细胞凋亡检测 |
3.3.5 Western Bolt技术 |
3.3.6 统计学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Res对CT26细胞增殖的影响 |
3.4.2 Res对CT26细胞凋亡的影响 |
3.4.3 Res对CT26细胞中Bax以及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4 Res对CT26细胞胞浆以及细胞核中NF-κB蛋白的影响 |
3.4.5 Res对CT26细胞中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6 Res对CT26细胞中PTEN蛋白的影响 |
3.5 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全文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异喹啉类化合物松弛血管平滑肌的构效关系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第一节 天然异喹啉类生物碱研究进展 |
1.天然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结构 |
2.天然异喹啉类生物碱的提取分离方法 |
3.异喹啉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
4.展望 |
第二节 调节平滑肌收缩机制的研究进展 |
1.钙依赖性调节机制 |
2.非钙依赖性调节机制 |
3.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莲子心异喹啉类生物碱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及鉴定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鉴定 |
4.结果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异喹啉生物碱对小鼠肠血管平滑肌松弛作用的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与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异喹啉生物对小鼠肠血管平滑肌松弛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一节 异喹啉生物碱对肌球蛋白调节轻链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第二节 异喹啉生物对小鼠肠血管平滑肌松弛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即刻电针不同穴位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IP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分组及造模 |
1.3 电针方法 |
1.4 检测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每分钟扭体评分的比较 |
2.2 各组大鼠子宫IP3含量的比较 |
2.3 大鼠子宫IP3含量与每分钟扭体分数的Spearman相关分析 |
3 讨论 |
(10)即刻电针同神经节段经穴与非穴对痛经大鼠模型子宫IP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 |
1.2 仪器 |
1.3 药物和试剂 |
1.4 分组 |
1.5 造模 |
1.6 电针方法 |
1.7 检测指标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见表1~表3) |
3 讨论 |
四、平滑肌收缩的非钙依赖性调节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目舒丸对兔眼睫状体平滑肌细胞内舒缩传导信号的影响[J]. 宿蕾艳,张莎莎,张明明,魏春秀,方素萍,王颖,胡瑛,庄曾渊.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1(12)
- [2]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帕力旦·赛买提,姚伟娟. 生理科学进展, 2021(03)
- [3]Drp1在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致线粒体质量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段晨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4]基于Rho/Rock2信号通路探讨E2及补骨脂素对胃排空的抑制效应[D]. 代汝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 [5]泽泻乙醇提取物抑制气道平滑肌收缩[D]. 曹磊.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6]白藜芦醇对结肠平滑肌运动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D]. 黄诗琪.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异喹啉类化合物松弛血管平滑肌的构效关系及分子机制[D]. 李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5)
- [8]转胶蛋白及其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J]. 王洋,刘长庭. 国际呼吸杂志, 2012(14)
- [9]即刻电针不同穴位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IP3的影响[J]. 任晓暄,丁喜艳,郭孟玮,赵雅芳,嵇波,李春华,朱江,张露芬. 中国针灸, 2011(01)
- [10]即刻电针同神经节段经穴与非穴对痛经大鼠模型子宫IP3的影响[J]. 丁喜艳,任晓暄,李春华,郭孟玮,赵雅芳,嵇波,朱江,张露芬.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