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外周神经修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神经,损伤,干细胞,凝胶,造影,导管,细胞。
外周神经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李锐,李多慧,全大萍,肖健[1](2019)在《新型温敏型肝素-泊洛沙姆水凝胶包载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外周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肝素泊洛沙姆水凝胶(NGF-HP)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以制备糖尿病(DM)模型。成模后,暴露并分离术侧的坐骨神经,运用静脉夹压迫神经以造成外周神经损伤(PNI)。同时,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PNI-diabetics),游离NGF组(free NGF)及NGF-HP水凝胶组(NGF-HP hydrogel)。每组给予对应的药物治疗,同时在神经损伤后的每周进行斜板试验和BBB评分。30 d后,处死各组大鼠并收集术侧的坐骨神经,运用免疫印迹检测各组神经内部结构和功能蛋白的表达,运用免疫荧光、Masson叁色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神经内轴突和髓鞘的再生。结果该水凝胶可装载一定剂量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并缓控其释放。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单次注射一定体积的NGF-HP水凝胶后,PNI-diabetics大鼠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神经内GAP-43、MAP-2、MBP及S-100的含量出现显着地上调,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良好且脱髓鞘情况改善显着。结论 NGF-HP对PNI-diabetics疾病具有优越的疗效,为该药应进入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郭杰[2](2018)在《纤溶酶敏感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对外周神经修复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通过体内纤溶酶浓度的动态变化,设计制备了载NGF的纤溶酶敏感微球,并以神经导管为支架,构建良好的外周神经修复环境,为周围神经系统的修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取代反应将纤溶酶敏感多肽和ACRL-PEG-NHS合成纤溶酶敏感多肽水凝胶单体材料,MALDI-TOF检测结果;通过酰氯酯化法合成对照的PE.GDA水凝胶单体材料,经氢核磁共振谱(1H-NMR)分析其结构及酯化率;分别测量NGF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水凝胶材料相/葡聚糖相);通过双水相乳化法制备两种不同的水凝胶微球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及体外表征;W/O/W法制备PLGA缓释微球并与水凝胶微球作对照;叁种微球都进行体外释放实验;将PC12细胞与微球NGF释放液共培养,根据PC12细胞长出轴突的分化率来评价NGF的生物活性;溶剂挥发法制备PLA神经导管;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模型,用微球复合入导管桥接坐骨神经断端,观察坐骨神经恢复情况。结果:合成的纤溶酶敏感多肽水凝胶单体分子量主要集中在8194,产率高达94.82%;PEGDA经氢核磁共振谱(1H-NMR)分析,平均产率为(76.02±1.22)%,平均酯化率为(77.05±3.44)%;纤溶酶敏感水凝胶材料的两相分配系数为28.7%,PEGDA水凝胶材料的两相分配系数为30.7%;采用双水相乳化法制备的两种水凝胶微球外形圆整,其中纤溶酶敏感微球的平均粒径为38.9±16.7μm,微球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25.73%和0.0029%;PEGDA水凝胶微球,平均粒径为32.5±18.6μm,包封率为19.21%,载药量为0.0028%;PLGA缓释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4.9±16.1μm,微球的包封率为86.23%,载药量为0.012%,体外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Q=0.0228t1/2+0.0138,R2=0.9984);纤溶酶水凝胶微球体外释放实验显示在1d内累计释放率为55.90%,存在一定的突释效应,在第五天累计释放率达 88.20%,缓释曲线符合 Higuchi 方程,Q=0.0926t1/2-0.0629,R2=0.9914;在纤溶酶酶敏感微球4h的NGF的释放液中,PC12细胞的分化率为74.21%,在7d时分化率为45.68%,而PC12细胞的分化率在PLGA微球3h的NGF释放液中为71.25%,在7d时分化率为29.35%。PLA神经导管拉伸强度为2.08±0.36MPa,拉伸伸长率为(257.6±53.22)%。术后一个月,体内动物实验发现各组导管内坐骨神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再生,均未完全吻合,导管中间有部分细胞组织的迁移,神经再生已经启动。结论:本文通过酰氯酯化法合成的PEGDA水凝胶单体材料酯化率较高,并合成了纯度较高的纤溶酶敏感水凝胶单体材料,两种材料所形成的水凝胶都有较好的溶胀性;制备的ACRL-PEG-peptide-PEG-ACRL纤溶酶敏感微球和PEGDA水凝胶微球都有较好的缓释性能,相比于PEGDA水凝胶微球,前者具有较好的纤溶酶敏感性,能根据纤溶酶的浓度而控制释药量;双水相乳化法制备的载NGF的微球比采用W/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微球更易保持NGF的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8-05-30)
罗璐,陈定章,郝纪锟,罗文,周晓东[3](2018)在《高频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对外周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估外周神经损伤后血流灌注情况的可行性。方法:损伤8只健康家兔一侧坐骨神经,造成急性损伤模型,对侧为对照侧,用高频超声造影观察损伤神经周围血流灌注情况。结果:注入造影剂后,供给神经血液主要的几个大血管首先显影,数秒钟后,周边的血管也显影,而后整个神经呈现均匀性增强,总体呈"慢进慢出"表现。结论:高频超声造影技术通过评估外周神经损伤后血流灌注情况对临床判断神经损伤后修复再生提供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8年02期)
陈定章,罗璐,罗文,郝纪锟,王晶[4](2017)在《超声造影在外周神经损伤修复及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超声造影评估外周神经损伤后及神经源性病变血流灌注情况的可行性。方法:24例周围神经损伤(正中神经5例、尺神经3例、桡神经4例、坐骨神经4例、腓总神经3例、臂丛神经5例),26例神经源性病变(神经瘤18例、神经纤维瘤8例),对侧为对照侧,用高频超声造影观察神经损伤及病变血流灌注情况。结果:注入造影剂后,供给神经血液主要的几个大血管首先显影,数秒钟后,周边的血管也显影,而后整个神经呈现均匀性增强,总体呈慢进慢出表现。结论:超声造影技术通过评估外周神经损伤后及神经源性病变血流灌注情况对判断神经损伤后修复及神经源性病变鉴别提供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六届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7-12-08)
李肖[5](2017)在《用于外周神经修复与神经接口的轴突牵拉生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意外事故、自然灾害、恶性疾病,导致我国每年新增大量外周神经损伤患者。如果未能及时进行有效的神经修复和康复治疗,将影响患者运动和感觉功能,甚至导致其生活和工作能力丧失。外周神经损伤的治疗分为两种,一种是肢体完整,可通过神经修复,使断开的神经末端重新连接在一起,恢复自然的神经功能;另一种是已经截肢,需安装智能假肢,可通过神经接口技术实现人体与假肢信息互联,重建感觉运动功能。将神经修复或神经接口技术与组织工程技术结合,用于医治神经损伤表现出极大的应用前景。但是,无论是长距离的神经修复,还是新型的神经接口,都需要大量的自体神经组织。为了解决自体神经组织来源不足、大小不匹配等问题,我们开发一种新的神经培育装置,具体做了以下工作:研制了一种神经牵拉培育装置,用于对形成突触连接的神经细胞进行牵拉培养。该装置由控制系统和机械系统两部分组成,其设计原理是:先将神经细胞分别培养在牵拉膜与底膜上;当细胞之间形成突触连接后,通过控制器控制步进电机转动,通过一系列机械传导带动牵拉膜的运动,进而对附着在牵拉膜上的神经轴突进行牵拉;根据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牵拉培养,即可得到一段长度合适、排列规则的神经组织。为了保证神经牵拉生长过程的稳定性,实验前我们对牵拉装置进行了位移测试。通过对0.5微米、1微米和2微米的步距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发现1微米的步距适合神经细胞的牵拉培养。神经牵拉培育装置的底膜与牵拉膜采用聚叁氟氯乙烯薄膜,该材料生物兼容、透明、不易发生形变,满足轴突牵拉的需求,但该薄膜须进行表面修饰后才能用于神经细胞的培养。本文分别用左旋多聚赖氨酸(Poly-L-Lysine,PLL)、右旋多聚赖氨酸(Poly-D-Lysine,PDL)、鼠尾胶、层粘蛋白等修饰材料进行分组对比分析,针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的离体培养过程,通过统计各组贴壁率、生长速度和单位长度末梢数,结果发现PDL组、PDL+层粘蛋白组和PDL+鼠尾胶组适合后期的神经牵拉培养实验。随后,我们在神经牵拉培育装置内对大鼠背根神经节进行了静态培养与牵拉培养,在较短时间内成功培育出长度合适、排列规律的神经束。通过荧光染色与形态学观察,确定了所培育的神经成份是轴突,且细胞骨架结构完整、没有断裂,具备传导神经信号的物质基础。此外,我们还在神经牵拉培育装置内进行了大鼠背根神经节的叁维静态培养与叁维牵拉培养,结果表明该装置也适合神经细胞的叁维培养,且鼠尾胶形变对轴突生长方向有一定导向作用,从而为牵拉神经的封装和神经叁维牵拉培养提供了思路。鉴于目前尚无电生理仪器可用于直接检测牵拉生长条件下轴突的电信号,为研究牵拉生长后神经细胞的神经信号传导能力与放电特性,我们建立了牵拉生长的无髓鞘背根神经节细胞仿真模型,比较了静态培养与牵拉培养条件下神经细胞各组分神经信号的传播速度、幅值,分析了牵拉培养的神经元对不同刺激频率和刺激幅值的敏感性,以及T型分支对神经信号传播的影响。该仿真结果可为将来的电生理实验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许康[6](2017)在《神经嵴源肌腱干细胞与外周神经共同参与肌腱损伤修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肌腱是连接肌肉和骨的致密性结缔组织。因常年受力的作用,在临床上肌腱易发生应力损伤。肌腱的修复过程一般依赖于细胞合成胞外基质及损伤区域的微环境,主要包括:细胞的类型、损伤区域的新生血管、神经分布等。当肌腱损伤后,肌腱细胞大量合成胶原等胞外基质成分形成新生的组织填补损伤位点。但由于成熟的肌腱细胞增殖速率缓慢,不足以完成肌腱组织的重建。因此肌腱组织一旦损伤后,具有分化成为功能性肌腱细胞的肌腱干/祖细胞会参与着组织的再生过程,但是对于肌腱干/祖细胞的来源、分布及免疫表型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前期研究发现,在肌腱损伤自愈过程中存在着一类具有神经嵴特性的干细胞参与肌腱损伤的自发修复。但是,这群细胞寄居于机体的何处,又是如何进入损伤的肌腱组织中还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同时,这群细胞是否能被激活进而分化为功能性的肌腱细胞并能促进肌腱组织重建,也不得而知。研究中我们还发现,肌腱旁组织中包含有外周神经,这些外周神经组织中的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均为神经嵴分化而来。在受损伤肌腱中神经嵴源肌腱干细胞(NCO-TDSCs)是否来源于这些外周神经组织值得探索。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制定了相关的研究内容并得到以下结果与结论:(1)富含血小板血浆(PRP)激活神经嵴源肌腱干细胞参与跟腱断裂再生采用酶消化法分离提取得到的神经嵴源肌腱干细胞,具有克隆团形成、多向分化能力。同时,这种干细胞表达许多干细胞特征标注物:nucleostemin(NS),Oct-4,SSEA-4,α-SMA,CD29,CD44,CD90,Sox10,Snail,以及P75。将PRP用Ca2+激活后的PRGF体外处理NCO-TDSCs,能增强细胞的生存活力,加快DNA合成,促进细胞的增殖。采用穿膜小室模型考察PRP对NCO-TDSCs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证实,PRGF具有显着的促进细胞迁移,招募干细胞的作用。受PRGF体外处理后,NCO-TDSCs的Collagen I、Collagen III、及α-SMA表达水平显着性上调,干细胞趋向分化为功能性肌腱细胞。体外培养的胶原支架结构中NCO-TDSCs具有良好的细胞活性与长梭形细胞形态,PRP能促进细胞的纵向排列,可以加快腱系纤维状结构的形成。此外,胶原水凝胶微环境能通过上调NCO-TDSCs的Collagen I、Collagen III、Scleraxis、Tenascin-C的基因表达,促进干细胞向肌腱系分化,同时,PRP能更加显着的促进这一过程,加快NCO-TDSCs腱系功能的激活。进一步的体内研究结果显示,胶原/NCO-TDSCs水凝胶移植物(CTC)及PRP/胶原/NCO-TDSCs水凝胶移植物(PCTC)能增强断裂肌腱组织恢复组织结构,进而保持较强的力学性能,其中含有PRP的植入物效果更优。(2)神经嵴来源的外周神经组织辅助肌腱损伤后血管新生实验采用Sox10-Cre/ROSA26-Flox-RFP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示踪外周神经细胞。在设计的髌腱窗口损伤及跟腱断裂模型中,均发现了红色荧光蛋白(RFP)标记的神经细胞包绕新生血管组织的特性。对于髌腱损伤模型,损伤1周后即发现外周神经系统细胞内迁进入损伤的肌腱组织中,并在损伤的部位参与着非成熟新生血管的形成。对于更大伤口的跟腱断裂模型,对损伤区域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发现外周神经迅速出芽内迁进入损伤部位,其中,部分神经组织分泌神经多肽(Neuropeptide Y1),而关联的新生血管组织中则表达神经多肽受体(Neuropeptide Y1 receptor),结果表明在损伤肌腱中,神经-血管两者呈现显着的关联性。(3)神经嵴源细胞迁出神经组织参与肌腱损伤修复采用Sox10-Cre/ROSA26-Flox-RFP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示踪可能存在的神经嵴来源细胞参与跟腱断裂修复。跟腱断裂损伤后,许多RFP阳性细胞由外周神经组织迁移出来进入肌腱损伤部位,这些RFP阳性的细胞在体内分别表达神经元标志物Tuj1、施旺细胞标志物S100β。同时,这些细胞中还含有表达NCO-TDSCs标志物P75和Sox10的细胞;以及表达FAP和Vimentin的成纤维细胞。此结果在体内水平证实由神经组织迁出进入肌腱损伤部位的细胞为混合的细胞群体。分离损伤2周后跟腱中的细胞,其中RFP(+)细胞约占到总细胞数的27%。对分离得到的RFP(+)细胞进行体外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其中含有表达Tuj1、S100β、P75、FSP1、FAP、Sox10阳性的细胞。同时部分RFP(+)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分化潜能特性。此结果在体外水平证实RFP(+)细胞为混合的细胞群体,这群细胞中含有:神经元、施旺细胞、NCO-TDSCs、成纤维细胞。综上所述,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1)PRP能有效激活神经嵴源肌腱干细胞,并能促进干细胞分化进而加快跟腱断裂再生修复。(2)内迁的神经嵴源神经细胞参与了肌腱中新生血管的形成,其在组织再生过程早期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3)神经嵴源肌腱干细胞部分来源于损伤肌腱中内迁的外周神经组织。同时新发现一群由外周神经迁出的具有成纤维细胞特性细胞参与着肌腱再生修复。(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4-01)
刘彦礼,牛荣成,杨芬,闫岩,林俊堂[7](2016)在《经血源性子宫内膜干细胞及其修复外周神经损伤的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外周神经损伤带给患者长期病痛的同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除显微外科手术外,移植施万细胞(SC)也成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SC移植的先天不足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大规模使用,因此,干细胞治疗神经损伤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近来发现的经血源性子宫内膜干细胞(Men ESCs)凭借其丰富的来源,无创伤的分离方式以及较高的增殖活性和分化潜能等方面的优势获得广泛关注,并在成骨、心肌、肝脏、子宫内膜及中风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显示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明确外周神经损伤发生机制的基础上,着重阐明Men E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治疗外周神经损伤的机制,以期为Men ESCs在外周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郭琦,刘灿,海宝,马腾,王红[8](2016)在《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修复大鼠外周神经缺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作为无细胞人工神经支架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制备壳聚糖导管和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通过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体外降解实验和流变学检测来观察复合材料的性能。选取SPF级SD大鼠40只,分为单纯导管组、导管复合辛伐他汀0mg组、导管复合辛伐他汀0.5 mg组,和导管复合辛伐他汀1 mg组共4组其中前2组为对照组,后2组为辛伐他汀治疗组,每组10只,造成左侧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用壳聚糖导管桥接缺损,其内填充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水凝胶。移植后10周,取再生神经的中间段进行HE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的形态学改变,并对再生神经的轴突数量、髓鞘厚度、G-ratio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免疫组化观察再生神经中NF200和S100蛋白的表达和神经营养因子PTN、HGF、GDNF和VEGF的表达。结果壳聚糖导管和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是适合神经缺损的无细胞修复材料。植入10周后四组均可见再生神经,但HE染色显示辛伐他汀治疗组的神经干明显较对照组粗;透射电镜显示辛伐他汀治疗组的再生轴突数量显着增多,髓鞘显着增厚,G-ratio显示髓鞘化程度亦明显好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显示辛伐他汀治疗组再生神经中标记轴突的NF200和标记雪旺细胞的S100的阳性表达明显增强,且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PTN、HGF、VEGF和GDNF呈现高表达。结论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明显促进神经缺损组织学的重建,可用于修复坐骨神经缺损。(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张钰[9](2016)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吻合后修复与再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对SD大鼠坐骨神经离断伤端端吻合后神经修复与再生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缝合组、PBMCs组和溶媒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于梨状肌下缘0.5 cm处锐性离断左侧坐骨神经,缝合组、PBMCs组和溶媒组随即进行神经外膜吻合,PBMCs组端端吻合处给予细胞悬浮液0.2 m L约1×107个PBMCs,溶媒组给予等量的用于混悬PBMCs的溶媒。术后常规喂养4周,每周观察大鼠左后肢的运动功能的大体恢复情况。4周后足趾分析法评定坐骨神经损伤后的再生和/或功能的恢复;电子天平精确称量腓肠肌湿重,计算损伤侧恢复率;HE染色观察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结构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并计数;简化后的Masson染色和电镜观察神经纤维结构及超微结构;Western Bolt检测脊髓和端端吻合处远端神经组织中的BDNF、GDNF、CNTF、GAP-43、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实验侧后肢出现瘫痪、拖行、无展爪反射;腓肠肌萎缩严重,光镜下可见肌纤维中有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多呈空泡状、核固缩、胞体变形且细胞凋亡阳性表达数增多;远端神经有瘢痕形成,光镜下可观察到神经结构完全丧失即Wallerian变性,电镜下可见神经束髓鞘板层松解、胞体扭曲等病理改变;实验侧脊髓中BDNF、GDNF、CNTF的蛋白表达和Bcl-2/Bax的比值均下调,GAP-43的蛋白表达增多;神经组织中BDNF、CNTF的蛋白表达和Bcl-2/Bax的比值下调,GDNF、GAP-43的蛋白表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PBMCs组实验侧后肢运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行走有力、足趾有自主展开收缩;腓肠肌肌肉湿重增重,可见完整肌纤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完整近于对照组,TUNEL阳性细胞表达数减少;神经端端吻合处无结缔组织包绕,光镜下可见神经远端出现有髓神经纤维,电镜下脊髓前角神经束髓鞘板层较紧实、形态近圆形。实验侧脊髓和神经组织中BDNF、GDNF、CNTF、GAP-43的蛋白表达和Bcl-2/Bax的比值均明显上调。结论:PBMCs能够促进受损神经再生及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为:(1)PBMCs刺激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改善神经微环境,促进轴突生长及髓鞘的形成;(2)PBMCs抑制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减少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期刊2016-05-01)
张志军,王建华,王世杰,敖强,李妍[10](2015)在《神经导管联合人雪旺细胞修复大鼠外周神经损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导管联合人雪旺细胞修复大鼠外周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60只大鼠建立外周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自体神经移植组、单纯导管修复组、联合修复组各20只,分别采取自体神经移植、单纯导管修复、雪旺细胞联合神经导管修复治疗,治疗后13周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Jitter值,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再生神经中段髓鞘化轴突。结果:治疗后第13周,自体神经移植组的SFI和Jitter值小于联合修复组,联合修复组的SFI和Jitter值小于单纯导管修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自体神经移植组、单纯导管修复组、联合修复组的髓鞘厚度分别为(3.01±0.27)、(2.22±1.10)、(2.63±1.17)μm,联合修复组的髓鞘厚度小于自体神经移植组,大于单纯导管修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导管联合人雪旺细胞修复大鼠外周神经损伤有效。(本文来源于《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期刊2015年05期)
外周神经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文通过体内纤溶酶浓度的动态变化,设计制备了载NGF的纤溶酶敏感微球,并以神经导管为支架,构建良好的外周神经修复环境,为周围神经系统的修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取代反应将纤溶酶敏感多肽和ACRL-PEG-NHS合成纤溶酶敏感多肽水凝胶单体材料,MALDI-TOF检测结果;通过酰氯酯化法合成对照的PE.GDA水凝胶单体材料,经氢核磁共振谱(1H-NMR)分析其结构及酯化率;分别测量NGF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水凝胶材料相/葡聚糖相);通过双水相乳化法制备两种不同的水凝胶微球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及体外表征;W/O/W法制备PLGA缓释微球并与水凝胶微球作对照;叁种微球都进行体外释放实验;将PC12细胞与微球NGF释放液共培养,根据PC12细胞长出轴突的分化率来评价NGF的生物活性;溶剂挥发法制备PLA神经导管;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模型,用微球复合入导管桥接坐骨神经断端,观察坐骨神经恢复情况。结果:合成的纤溶酶敏感多肽水凝胶单体分子量主要集中在8194,产率高达94.82%;PEGDA经氢核磁共振谱(1H-NMR)分析,平均产率为(76.02±1.22)%,平均酯化率为(77.05±3.44)%;纤溶酶敏感水凝胶材料的两相分配系数为28.7%,PEGDA水凝胶材料的两相分配系数为30.7%;采用双水相乳化法制备的两种水凝胶微球外形圆整,其中纤溶酶敏感微球的平均粒径为38.9±16.7μm,微球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25.73%和0.0029%;PEGDA水凝胶微球,平均粒径为32.5±18.6μm,包封率为19.21%,载药量为0.0028%;PLGA缓释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4.9±16.1μm,微球的包封率为86.23%,载药量为0.012%,体外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Q=0.0228t1/2+0.0138,R2=0.9984);纤溶酶水凝胶微球体外释放实验显示在1d内累计释放率为55.90%,存在一定的突释效应,在第五天累计释放率达 88.20%,缓释曲线符合 Higuchi 方程,Q=0.0926t1/2-0.0629,R2=0.9914;在纤溶酶酶敏感微球4h的NGF的释放液中,PC12细胞的分化率为74.21%,在7d时分化率为45.68%,而PC12细胞的分化率在PLGA微球3h的NGF释放液中为71.25%,在7d时分化率为29.35%。PLA神经导管拉伸强度为2.08±0.36MPa,拉伸伸长率为(257.6±53.22)%。术后一个月,体内动物实验发现各组导管内坐骨神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再生,均未完全吻合,导管中间有部分细胞组织的迁移,神经再生已经启动。结论:本文通过酰氯酯化法合成的PEGDA水凝胶单体材料酯化率较高,并合成了纯度较高的纤溶酶敏感水凝胶单体材料,两种材料所形成的水凝胶都有较好的溶胀性;制备的ACRL-PEG-peptide-PEG-ACRL纤溶酶敏感微球和PEGDA水凝胶微球都有较好的缓释性能,相比于PEGDA水凝胶微球,前者具有较好的纤溶酶敏感性,能根据纤溶酶的浓度而控制释药量;双水相乳化法制备的载NGF的微球比采用W/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微球更易保持NGF的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周神经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1].李锐,李多慧,全大萍,肖健.新型温敏型肝素-泊洛沙姆水凝胶包载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外周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19
[2].郭杰.纤溶酶敏感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及其对外周神经修复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
[3].罗璐,陈定章,郝纪锟,罗文,周晓东.高频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对外周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评估[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
[4].陈定章,罗璐,罗文,郝纪锟,王晶.超声造影在外周神经损伤修复及神经纤维瘤病的临床应用[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六届肌肉骨骼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7
[5].李肖.用于外周神经修复与神经接口的轴突牵拉生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6].许康.神经嵴源肌腱干细胞与外周神经共同参与肌腱损伤修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7
[7].刘彦礼,牛荣成,杨芬,闫岩,林俊堂.经血源性子宫内膜干细胞及其修复外周神经损伤的应用前景[J].解剖学报.2016
[8].郭琦,刘灿,海宝,马腾,王红.壳聚糖导管复合辛伐他汀/泊洛沙姆407水凝胶修复大鼠外周神经缺损的研究[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6
[9].张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吻合后修复与再生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6
[10].张志军,王建华,王世杰,敖强,李妍.神经导管联合人雪旺细胞修复大鼠外周神经损伤的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