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经济效益的初步分析(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邵梦亭,车斌,孙琛,晋洪涛,张海清,徐士伟[1](2021)在《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成本收益分析——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借鉴国内外传统模式以及工厂化模式下水产养殖、对虾养殖成本收益分析指标体系的设立方法和相关研究理论,以山东省为例,于2016—2019年实地采集得到样本数据,对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6—2019年山东省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总成本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可变成本远高于固定成本;(2)在成本结构方面,工厂化养殖模式下固定成本中最大支出项为固定资产折旧,设备维修费近年来增长明显,可变成本中饲料费用、水电煤费、虾苗费用为主要成本项,其中饲料费用占比最大且呈持续上升趋势;(3)2016—2019年山东省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的净利润稍有减少,尤其在2018年经历了断崖式下滑,4年来成本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降低,养殖利润水平、盈利水平均有所下降;(4)2016—2019年净利润对于价格、饲料费用、水电煤费、苗种费用的敏感性依次由高到低,2018年养殖效益较差的情况下各项敏感系数绝对值均有所增加。
强朦朦[2](2021)在《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全球众多国家开始管制渔业捕捞,并鼓励海水养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养殖国家,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缓解渔业资源短缺尤为重要。但海水养殖却是高风险行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从保障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还是从稳定沿海养殖户的生计来说,海水养殖的风险管理都至关重要。因此,对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这一渔业资源经济手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围绕两者承担的生产风险评估、保险定价与保险政策优化等工作,对中国海水养殖保险展开研究。首先,利用分布拟合法对中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进行测度,并以此为基础讨论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发展思路。其次,基于精算原理,对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定价方法进行改进。再次,量化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讨论政府是否应该补贴、如何确定补贴比例和补贴是否可持续等重要问题。最后,以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为例,对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研究表明:第一,我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要显着高于农作物,致灾因子来源复杂。保险机构应积极开展海水养殖保险,且需要聚焦鱼类和甲壳类等高生产风险品种,而且类型上应以多灾种保险为主。第二,对于海水养殖保险的定价方法,分布拟合法要优于实践中采用的经验费率法。而且,基于相邻地区的情况对费率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反映海水养殖生产损失的空间关联性。第三,从促进供需均衡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对海水养殖保险进行保费补贴,而且这种补贴是有效率的。最优的补贴比例和海水养殖户生产风险水平、风险厌恶程度和保险附加费率的高低有关。另外,即使中央财政不提供支持,地方政府也完全有财力去补贴海水养殖保险。第四,政府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是有效的,此类创新产品具有提高海水养殖户福利和降低收入尾部风险的潜力,且需要的补贴成本要比传统的损害赔偿保险低。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定量评估了中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并改进了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方法。本文首次运用参数和非参数分布拟合法从不同层面对我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并从致灾因子的危害性、海水养殖生产的暴露度和脆弱性等角度对评估结果进行了解释。同时,本文改进了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承保体在实践中采用的经验费率法,强调利用参数法和非参数法来科学的拟合单产分布和根据相邻地区的情况来调整费率。第二,提出了海水养殖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的测算方法。海水养殖保险保费补贴的首要目的在于提高海水养殖户的参保率,最优的保费补贴比例应该刚好使得海水养殖户购买保险和不购买保险的效用相等。同时,政府在确定保费补贴比例时,需要注意补贴效率的提高和减少过度补贴的程度。第三,优化了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的设计方法,并提出了分析此类保险有效性的原则。本文提出先基于水产科学的知识选择合理的指数触发值区间,然后基于海水养殖户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函数规划求解最优的指数触发值,该思路不仅有着较强的理论基础,而且计算过程客观。另外,从保险的本质来看,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是否有效不能只聚焦基差风险,最根本的还要看此类保险是否提高了海水养殖户的福利和降低了政府补贴的成本。
王静静[3](2021)在《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对不同发育阶段南美白对虾的感染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也称为细角滨对虾浓核病毒(Penaeus stylirostris densovirus,Pst DNV),是已知对虾病毒中最小的病毒。IHHNV危害性大,感染性强,宿主比较广泛,可感染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细角滨对虾(Penaeus stylirostris)等,给对虾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The 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规定的须向其申报的甲壳动物重要病原。IHHNV于1981年首次发现于美国太平洋地区,2001年在我国首次报道,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是严重危害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主要病毒之一。有相关研究报道,IHHNV对宿主的致病性与宿主的发育阶段密切相关。在细角滨对虾中,幼虾较成虾更容易感染IHHNV。南美白对虾是我国对虾养殖产业最主要的养殖品种,其养殖数量多、规模大,经济价值高。因此,研究IHHNV对不同发育阶段南美白对虾的感染差异,探索南美白对虾对IHHNV的敏感阶段,具有较好的科研价值,可为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调查了不同发育阶段南美白对虾自然感染IHHNV的规律,并通过室内投喂攻毒,运用普通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比较了IHHNV对不同发育阶段南美白对虾的感染差异,以及IHHNV在稚虾和成虾不同组织器官中的感染情况。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调查了不同发育阶段南美白对虾自然感染IHHNV的情况。采用普通PCR方法检测了594尾不同发育阶段的南美白对虾样品,200尾样品呈IHHNV阳性,其中南美白对虾仔虾IHHNV感染率为11.9%,稚虾IHHNV感染率为50%,成虾IHHNV感染率为37.9%。将自然感染IHHNV的南美白对虾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南美白对虾仔虾和稚虾病毒载量高于成虾。不同发育阶段南美白对虾IHHNV感染率及病毒载量表明,南美白对虾稚虾自然感染IHHNV较严重。2.通过投喂攻毒的方式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南美白对虾人工感染IHHNV的情况。经普通PCR检测,攻毒组30尾南美白对虾仔虾样品有13尾呈IHHNV阳性,IHHNV感染率为43.3%;攻毒组15尾南美白对虾稚虾样品有12尾呈IHHNV阳性,IHHNV感染率为86.7%;攻毒组15尾南美白对虾成虾样品有7尾呈IHHNV阳性,IHHNV感染率为46.7%。对不同发育阶段南美白对虾IHHNV阳性样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南美白对虾仔虾IHHNV载量最高为28.7 copies/μl DNA,稚虾最高为28.2 copies/μl DNA,成虾最高为18 copies/μl DNA。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南美白对虾都可以通过摄食途径感染IHHNV,仔虾和稚虾的病毒载量高于成虾。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IHHNV阳性南美白对虾稚虾和成虾鳃细胞出现细胞核肿大。3.研究了南美白对虾稚虾和成虾不同组织器官(肝胰脏、鳃、肌肉、游泳足、眼)感染IHHNV的情况。经投喂攻毒,15尾南美白对虾稚虾不同组织器官IHHNV感染率分别为肝胰脏100%、鳃86.7%、肌肉33.3%、游泳足86.7%、眼无感染;15尾南美白对虾成虾不同组织器官IHHNV感染率分别为肝胰脏86.6%、鳃46.7%、肌肉13.3%、游泳足13.3%、眼无感染。南美白对虾稚虾和成虾肝胰脏IHHNV感染率最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南美白对虾稚虾和成虾IHHNV阳性的组织器官,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稚虾和成虾肝胰脏的IHHNV载量最高,为IHHNV的敏感器官。
郝晨光[4](2020)在《三种环境因子对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增殖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水体中不同浓度的总氨氮、亚硝酸盐和pH对注射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进行胁迫后,其鳃丝WSSV增殖量、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血清和肝胰腺的氧化氢酶(CAT)活力、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鳃丝Na+-K+-ATPace活力、胁迫7d累计死亡率的变化,结果如下:一、不同浓度总氨氮(后文简称氨氮)对注射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的影响。取活力良好,不携带WSSV病原的克氏原螯虾,实验组螯虾全部采用注射方法进行WSSV攻毒,对照组全部注射相同剂量的PBS缓冲液。两组螯虾放入氨氮浓度分别为0、5、10、15、20mg/L的水体中进行胁迫,水体温度为24.3±0.5℃,溶氧为8.2±0.3mg/L,pH为7.0,于24h、48h、72h取样检测;重复上述操作,中间不取样,统计氨氮胁迫7d后螯虾累计死亡率;实验设计3个平行。结果表明:氨氮胁迫下,氨氮浓度越高,协迫时间越长,实验组克氏原螯虾鳃丝内WSSV增殖越快(p<0.05);对照组经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未出现交叉感染,不携带WSSV。氨氮胁迫下,实验组螯虾前三天未出现死亡情况。从胁迫第4d开始,氨氮浓度越高,螯虾死亡越快,累计死亡率越高(p<0.05),当氨氮浓度为20mg/L的时候,克氏原螯虾一周累计死亡率达到100%;而对照组螯虾在氨氮胁迫下,7d内无死亡情况。氨氮胁迫会抑制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的抗氧化功能,在氨氮胁迫下,实验组克氏原螯虾血清CAT活力、血清T-AOC、肝胰腺SOD活力、肝胰腺CAT活力、肝胰腺T-AOC都受到了显着抑制(p<0.05),克氏原螯虾血清MDA含量、肝胰腺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且氨氮胁浓度越高,胁迫时间越长,抑制效果越显着(p<0.05);对照组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只有高浓度氨氮会使克氏原螯虾血清CAT活力、血清MDA含量、血清T-AOC、肝胰腺T-AOC受到显着抑制(p<0.05)。在氨氮胁迫下,实验组螯虾鳃丝Na+-K+-ATPace活力随着氨氮浓度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受到了显着抑制(p<0.05),而对照组螯虾Na+-K+-ATPace活力基本不随氨氮浓度升高和胁迫时间延长而变化(p>0.05)。实验结果显示,氨氮胁迫会促进WSSV在虾体内的增殖,抑制携带WSSV的克氏原螯虾正常生命活动,加速克氏原螯虾的死亡。二、不同浓度亚硝酸盐胁迫对注射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的影响。实验方法与实验一完全相同,水体温度为24.3±0.5℃,溶氧为8.2±0.3mg/L,pH为7.0,氨氮浓度小于0.001mg/L,将环境因子换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浓度分别为:0、2、4、6、8 mg/L,结果表明:亚硝酸盐胁迫下,高浓度亚硝酸盐胁迫的实验组,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克氏原螯虾鳃丝内WSSV增殖越快(p<0.05);低浓度亚硝酸盐胁迫的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的增殖量最少,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对照组经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未出现交叉感染,不携带WSSV。在亚硝酸盐胁迫下,实验组螯虾在前3d无死亡,第4d开始出现死亡情况。在亚硝酸盐浓度为6mg/L的时候,螯虾7d累计死亡率最低(p<0.05),亚硝酸盐浓度为8 mg/L的时候,螯虾7d累计死亡率最高(p>0.05);而对照组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一周内无死亡情况。亚硝酸盐能够影响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的抗氧化功能,低浓度亚硝酸盐胁迫能够激发克氏原螯虾抗氧化功能,高浓度下亚硝酸盐会对螯虾抗氧化功能造成损伤。实验组在低浓度亚硝酸盐胁迫下,螯虾血清T-AOC、肝胰腺SOD活力、肝胰腺CAT活力、肝胰腺T-AOC都显着上升(p<0.05),血清MDA含量、肝胰腺MDA含量变化不显着(p>0.05);当亚硝酸盐浓度为0时,和高浓度亚硝酸盐胁迫这两种情况下,克氏原螯虾血清MDA含量、肝胰腺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肝胰腺SOD活力、肝胰腺CAT活力、肝胰腺T-AOC、血清T-AOC受到显着抑制(p<0.05);随着亚硝酸盐浓度的升高,克氏原螯虾血清CAT活力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只有在高浓度亚硝酸盐胁迫下,克氏原螯虾肝胰腺CAT活力会显着下降(p<0.05),其余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不明显(p>0.05)。在低浓度亚硝酸盐胁迫下,克氏原螯虾鳃丝Na+-K+-ATPace活力先上升后降低,最终变化不显着(p>0.05),当亚硝酸盐浓度为0时和高浓度亚硝酸盐胁迫这两种情况下,克氏原螯虾鳃丝Na+-K+-ATPace活力均受到了显着抑制(p<0.05);对照组鳃丝Na+-K+-ATPace活力只有在高浓度亚硝酸盐胁迫下受到了显着抑制(p<0.05)。笔者推测,特定的低浓度亚硝酸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的抗氧化功能,抑制WSSV增殖,降低病虾死亡率;高浓度亚硝酸盐会对螯虾机体造成损伤,加速WSSV在螯虾体内增殖,造成病虾死亡率升高。三、不同pH对注射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的影响。实验方法与实验一完全相同,水体温度为24.3±0.5℃,溶氧为8.2±0.3mg/L,pH为7.0,氨氮浓度小于0.001mg/L,亚硝酸盐浓度小于0.001mg/L,将环境因子换为不同pH,pH值分别为:8、7、6、5、4。结果表明:在低pH胁迫下,螯虾体内WSSV增殖均显着升高(p<0.05),且酸性水体中,pH值越低,WSSV增殖速率越快;对照组经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未出现交叉感染,不携带WSSV。实验组在不同pH胁迫下,pH为8时,克氏原螯虾的鳃丝WSSV增殖加速;酸性水体中,pH越低,胁迫时间越长,累计死亡率越高(p<0.05);而对照组螯虾在低pH以及略高的pH胁迫下,一周内无死亡情况。低pH会对螯虾的抗氧化功能产生影响。实验组在低pH胁迫下,克氏原螯虾血清CAT活力、血清T-AOC、肝胰腺T-AOC、肝胰腺SOD活力受到显着抑制(p<0.05),血清MDA含量、肝胰腺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肝胰腺CAT活力显着上升(p<0.05),且pH越低,影响越显着;当pH为8时,实验组克氏原螯虾各项抗氧化酶指标没有明显变化;对照组只有在pH值在5以下的情况下,血清T-AOC、肝胰腺SOD活力受到显着抑制(p<0.05),肝胰腺T-AOC、肝胰腺中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其余抗氧化酶活力指标没有显着变化(p>0.05)。当水体pH为酸性时,实验组鳃丝Na+-K+-ATPace活力显着降低(p<0.05),其余pH胁迫下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在不同pH胁迫下,只有当pH为5、4的时候,鳃丝Na+-K+-ATPace活力显着降低(p<0.05),其余pH胁迫对螯虾鳃丝Na+-K+-ATPace活力影响不显着(p>0.05)由此可见,水体pH值略高的情况下,感染WSSV的螯虾正常生命活动受到的影响较小,但是pH略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WSSV的增殖,提升了死亡率;酸性水体中,pH值越低,螯虾抗氧化功能受抑制越严重,WSSV增殖越快,死亡率越高。
宋红桥,管崇武,张宇雷[5](2020)在《江苏如东地区虾蟹养殖现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笔者主要简述了江苏如东地区的水产养殖现状。归纳了该地区主要养殖的虾蟹品种南美白对虾、中华绒螯蟹、脊尾白虾和三疣梳子蟹的不同养殖模式和养殖方法。分析了如东地区虾蟹养殖品种现所存处的发展现状,以及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苗种、病害等相关问题。根据存在问题,提出加强科学养殖管理和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相应的健康、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强化科技服务、坚持生态节水养殖模式,发展绿色虾蟹养殖业、打造品牌效应,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伍乾辉[6](2020)在《益生菌在高位池养殖水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沿海海水养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海水养殖废水大量排放,造成沿海海洋环境富营养化程度加剧,严重制约海水养殖业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含碳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等污染物是造成海水养殖水体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控制海水养殖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提高海水使用率,减少养殖废水外排对海水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微生物不仅能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碳和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完成自身增殖,达到去除净化养殖水体中污染物的效果,还具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促进养殖生物生长、提高其免疫力等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海水养殖废水直排对邻域海水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从养殖水体中分离筛选对养殖水体主要污染物有降解能力的优质菌株,能有效净化养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含量,提高养殖水的使用率,并对养殖生物有一定益生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东寨港海水养殖池及邻域水体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发现,各地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的优势门较相似,细菌优势门包括Proteobacteria、Cyan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真菌优势门包括Ascomycota、Basidiomycota、Mortierellomycota和Rozellomycota。但每个环境中都存在独有的物种。此外,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中的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度和多样性都低于其它区域,但Halioglobus、Owenweeksia和RS62_marine_group等细菌属相对其他区域表现出较高的相对丰度。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主要受到pH、NH4+-N、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化学需氧量)和TN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水养殖水体的排放在港内不同区域中扩散,对邻域海水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产生影响。(2)从东寨港南美白对虾养殖池中分离得到四株优质土着微生物菌种,分别为两株COD去除菌DZG-E3、DZG-F1,一株异养氨氧化菌DZG-N1和一株异养亚硝酸盐去除菌DZG-N1,经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分别确定为:Acinetobacter sp.DZG-E3、Bacillus sp.DZG-F1、Acinetobacter sp.DZG-N1、Bacillus sp.DZG-A1。(3)选择椰丝纤维、海藻酸钠制备微生物固定化材料。椰丝纤维采用溶胶凝胶法改性,通过提高疏水性来固定微生物菌株。三种微生物固定化材料都表现出较好的固菌能力,改性椰丝纤维对试验所用的四株菌株的固定效果最佳,经改性椰丝纤维固定后的四株菌株生长量显着高于其它两种材料。(4)为短期内考察益生菌净化水质的能力,设置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和生物滤盒,并在生物滤盒中添加改性椰丝纤维固定的四株微生物菌株。经过16 d试验,DZG-E3对养殖水质的调控能力最佳;DZG-F1在试验前期对NH4+-N浓度的增长有较好的控制效果。DZG-N1对养殖水中的NO2--N浓度控制效果最佳,0-10 d时增长速率为0.071 mg/L/d;DZG-A1具有降低养殖水体中的NO3--N能力,在前期能很好的维持水质稳定。南美白对虾较初始养殖时生长良好,虾体体长与初始值相比,增长量达5倍以上。实验组的对虾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F1组的对虾存活率最高,为92±4%。实验结果表明:投加菌株能净化养殖水体中的含碳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等污染物,能维持养殖水质的稳定,具有提高养殖过程中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促进南美白对虾生长的作用。(5)根据试验菌株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对养殖水污染物的净化能力设计不同的菌种组合成两组复合菌:A(DZG-E3+DZG-N1)和B(DZG-F1+DZG-A1),分别固定后投加于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池的生物滤盒中。两组复合菌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能减缓养殖水体中各污染物质的积累,效果最佳的是B组,对养殖水体中的COD、NO2--N具有更好的净化效果。复合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与单菌试验相比较有明显的提高,且对养殖过程中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有所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对虾成活率提高了10-12%。
张振[7](2020)在《壳聚糖-ε-聚赖氨酸—卡拉胶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品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是我国特色水产品,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可口,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然而由于内源酶、微生物等作用,中国对虾易腐败,货架期短,严重影响了其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因而,开发有效的保鲜技术延缓中国对虾腐败变质、保持其原有风味和品质意义重大。在众多保鲜方式中,壳聚糖涂膜保鲜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保鲜技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研究对象多集中于鱼类,对于虾的保鲜效果研究还仅限于南美白对虾等部分品种。目前,壳聚糖涂膜水产品的研究多从感官、理化、微生物等方面评价其保鲜效果,对于复配保鲜剂各组分的精准添加量确定、保鲜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国对虾为研究对象,选用壳聚糖、ε-聚赖氨酸(ε-PL)、卡拉胶(CA)作为涂膜材料,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确定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液的最佳配比,感官、理化、微生物指标评价其对中国对虾的保鲜效果,并从中国对虾风味相关物质,蛋白质、脂肪、水分变化及腐败菌等方面探讨保鲜机制,为对虾等水产品壳聚糖复合涂膜保鲜技术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确定了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液各组分最佳添加量为壳聚糖1.82%、ε-PL 0.16%、CA 0.22%。(2)以感官特性、物理特性(色差、汁液流失率、硬度、弹性、咀嚼性)、化学特性(p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K值等)和微生物(菌落总数、嗜冷菌数)为指标,以空白组、壳聚糖单独涂膜(CH组)和壳聚糖、ε-PL涂膜(CH+ε-PL组)作为对照,评价了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CH+ε-PL+CA组)对冷藏中国对虾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处理能够有效延缓冷藏中国对虾感官品质的劣化,虾体亮度下降、色调变暗的速度和汁液流失,以及硬度、弹性、咀嚼性等指标的下降和pH值、TVB-N、K值、菌落总数、嗜冷菌数的上升,且效果优于CH组和CH+ε-PL组。相比空白组,CH组和CH+ε-PL组分别延长中国对虾货架期13天和34天,CH+ε-PL+CA组延长57天。(3)通过风味感官评价、风味相关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分析研究了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风味保持作用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CH+ε-PL+CA组样品风味感官评分下降最慢。HS-SPEM-GC-MS结果显示,中国对虾冷藏期间共检测出4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醛类11种、醇类11种、酮类8种、酯类4种以及含氮或硫化合物9种。贮藏末期空白组检测到40种挥发性成分,而CH组、CH+ε-PL组、CH+ε-PL+CA组分别为31、26和19种,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减少了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减少了己醛、2-乙基-1-己醇、2-壬酮及含氮含硫化合物等异味挥发性成分的产生或相对含量,有效降低了中国对虾腥味等不良气味的产生。电子鼻Loading分析显示W1W(硫化氢)对第一主成分贡献率较大,W2W(有机硫化物)、W5S(氮氧化合物)对第二主成分贡献较大,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法(LDA)、雷达图分析表明同一贮藏时间CH+ε-PL+CA组样品气味特征与鲜虾最为接近,再次证明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有效维持了冷藏中国对虾固有风味特征。此外,该复合涂膜处理抑制了中国对虾ATP相关化合物的降解,鲜味物质肌苷酸(IMP)含量的下降和异味物质次黄嘌呤核苷(HxR)、(次黄嘌呤)Hx的积累均有所延缓,冷藏末期空白组相比CH+ε-PL+CA组IMP含量低了85.95%,空白组HxR、Hx含量显着(p<0.05)高于CH+ε-PL+CA组,这也是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处理维持中国对虾感官品质和风味质量的原因之一。(4)在分析中国对虾肌肉主要成分基础上,以蛋白组成、变性及降解,脂肪水解与氧化,水相变化情况为考察指标,研究了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肌肉主要成分变化的影响,从肌肉蛋白、脂肪和水分变化层面进一步探讨和解析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处理对中国对虾感官、质构、风味质量保持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有效减慢了中国对虾肌原纤维蛋白、肌浆蛋白、肌基质蛋白含量的下降和碱溶性蛋白的增加;生化特性分析显示该复合涂膜处理使中国对虾冷藏期间蛋白盐溶性、巯基含量、Ca2+-ATPase活性下降和表面疏水性上升速率得以延缓,说明蛋白变性得以有效控制,电泳结果也表明该复合涂膜处理抑制了蛋白质降解,中国对虾感官、质构特性得以保持。同时,该复合涂膜显着(p<0.05)延缓了中国对虾冷藏期间脂肪含量的下降、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的上升以及游离脂肪酸的产生,从而保持了中国对虾的感官、风味品质。水相分析表明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有效保持了中国对虾水相的稳定,减少了汁液流失的同时,延缓了化学反应和微生物活动,这也是该复合涂膜有效保持冷藏中国对虾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5)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结合细菌形态学观察及微生物计数,研究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冷藏期间菌相的影响和腐败菌的抑制作用,从微生物角度揭示该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保鲜效果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在中国对虾冷藏期间由最初的37.3%上升到了最后的93.1%,是中国对虾冷藏期间的特定腐败菌(SSO)。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显着(p<0.05)抑制了中国对虾的产H2S菌、假单胞菌等腐败菌的增长,产H2S菌、假单胞菌数较空白组低了3.34 log10 CFU/g和2.71log10 CFU/g。壳聚糖基涂膜处理中国对虾冷藏末期,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总占比分别为CH组65.4%,CH+ε-PL组57.3%,CH+ε-PL+CA组50.1%,均明显低于空白组的93.1%,表明壳聚糖基涂膜特别是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抑制了中国对虾冷藏SSO的增长,更好地保持了中国对虾菌群的多样性,从而减少因SSO生长代谢产生有害物质的积累,维持了中国对虾的品质。本文精准确定了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液最佳复配比例,研究了该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品质的保持作用和货架期延长效果,并从风味关联物、肌肉主要成分变化和微生物等角度初步揭示了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品质保持的作用方式。
张志浩[8](2019)在《三种硒源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研究了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亚硒酸钠、酵母硒和纳米硒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确定了南美白对虾幼虾饲料中的最佳硒源和适宜添加量。试验将1200尾初始重为1.99±0.02 g的南美白对虾幼虾随机分为10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对照组投喂对虾基础饲料,试验组投喂在基础饲料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3、0.5和1.0 mg/kg水平的亚硒酸钠、酵母硒和纳米硒制成的试验饲料,养殖8周后测定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性能指标,在养殖第30天和56天时测定南美白对虾肝胰腺和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试验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纳米硒、酵母硒和亚硒酸钠可显着提高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性能(P<0.05),对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无显着影响(P>0.05)。各添加硒试验组的南美白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所有试验组中,1.0 mg/kg的纳米硒试验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大;相同硒水平下,纳米硒和酵母硒试验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高于亚硒酸钠试验组;在同一硒源中,酵母硒和纳米硒试验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硒水平的升高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亚硒酸钠试验组则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2.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纳米硒、酵母硒和亚硒酸钠可提高南美白对虾的免疫相关酶活。各添加硒试验组的肝胰腺和血清中的AKP、ACP、T-SOD、GSH-Px、T-AOC活性在试验中后期均高于对照组,其中1.0 mg/kg的纳米硒试验组中的各免疫指标均获得最大值;在相同硒水平下,肝胰腺和血清中的AKP、ACP、T-SOD、GSH-Px、T-AOC活性均表现出相同趋势,由大到小依次为纳米硒试验组>酵母硒试验组>亚硒酸钠试验组>对照组;在相同硒源中,随着饲料中硒水平的增加,各添加硒试验组中的肝胰腺和血清AKP、ACP、T-SOD、GSH-Px、T-AOC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趋势。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纳米硒、酵母硒和亚硒酸钠可提高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性能和免疫相关酶活,综合本试验中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的结果来看,三种硒源中,纳米硒是南美白对虾幼虾饲料中较优异的硒源,在0.5~1.0 mg/kg添加范围内,纳米硒对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性能和免疫水平的提升效果较好,在本试验中最佳添加水平为1.0 mg/kg。
董学兴[9](2019)在《罗氏沼虾对氨氮的胁迫响应及其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应》文中指出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我国主要的养殖品种之一,目前养殖模式单一,养殖中后期常面临氨氮浓度升高、水质恶化等问题,而且富含氨氮的养殖尾水排放会导致周围水体、土壤环境遭受污染。基于上述考虑,本文研究了氨氮对罗氏沼虾的急性和慢性毒性作用,首次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了罗氏沼虾对氨氮的代谢、解毒机制,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不同罗氏沼虾养殖模式的环境效应。1、氨氮短期胁迫对罗氏沼虾抗氧化酶、热休克蛋白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生物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氨氮对体重为3.46±0.66 g罗氏沼虾的急性毒性作用。设置非离子氨浓度0、0.5、1.88 mg·L-1,研究了氨氮胁迫4 h、8 h、12 h、24 h、48 h和72 h对罗氏沼虾血淋巴、肌肉、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肌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并检测了氨氮对其肌肉和肝胰腺抗氧化酶基因(SOD、CAT和GPX)、热休克蛋白基因(HSP60、HSP70和HSP90)、细胞凋亡基因(Caspase 2、Caspase 3和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非离子氨对罗氏沼虾24 h、48 h、72 h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72、5.44、4.28和3.78 mg·L-1,其安全浓度为0.378 mg·L-1。(2)1.88 mg·L-1组在8 h时显着诱导了鳃T-SOD活性,72 h时显着诱导了鳃CAT活性;0.5、1.88 mg·L-1组24 h时显着诱导了血淋巴CAT活性,1.88 mg·L-1组24 h时亦同时显着诱导了血淋巴T-SOD活性;72 h时,0.5、1.88 mg·L-1组显着诱导了肌肉GSH-Px活性。72 h时,1.88 mg·L-1组罗氏沼虾血淋巴、肌肉和鳃MDA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0.5 mg·L-1组。(3)1.88 mg·L-1组肌肉SOD基因表达分别在8 h和24 h时被显着诱导,该组肝胰腺SOD基因也在8 h和48 h时被显着诱导;1.88 mg·L-1组肌肉和肝胰腺CAT基因分别在3 h和8 h时被显着诱导到最高值;1.88 mg·L-1组肌肉和肝胰腺GPX基因均在8 h时被显着诱导到最高值,其中肝胰腺GPX基因表达分别是对照组和低浓度组的23.86倍和12.21倍。(4)0.5 mg·L-1组在3 h时显着诱导了肌肉HSP60基因表达,1.88 mg·L-1组在8 h、24 h和72 h时均显着诱导了肌肉和肝胰腺HSP60基因表达;1.88 mg·L-1组在8 h、24 h和48 h时显着诱导了肝胰腺HSP70基因表达,该浓度下肌肉HSP70基因表达仅在8 h时被诱导,0.5 mg·L-1组肝胰腺HSP70基因表达在8 h时被诱导;1.88 mg·L-1组分别在8 h、12 h和24 h时显着诱导了肌肉HSP90基因表达,在3h和72 h时诱导了肝胰腺HSP90基因表达,0.5 mg·L-1组在12 h时诱导了肌肉HSP90基因表达,在72 h时显着诱导肝胰腺HSP90基因表达。(5)1.88 mg·L-1组肌肉和肝胰腺Caspase 2基因表达分别在3 h和8 h时被显着诱导至最大值;1.88 mg·L-1组肌肉Caspase 3基因表达在24 h和48 h时被显着诱导,肝胰腺Caspase 3基因表达在8h和24 h时亦被显着诱导;氨氮对肝胰腺Bcl-2基因表达无显着影响,0.5 mg·L-1组肌肉Bcl-2基因表达在3 h时被显着诱导。氨氮胁迫72 h后,1.88 mg·L-1组罗氏沼虾肝胰腺出现明显细胞凋亡现象。2、氨氮短期胁迫与恢复对罗氏沼虾抗氧化酶、热休克蛋白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温度(25±1)℃、pH 8.0±0.5条件下采用生物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氨氮对罗氏沼虾幼虾(0.16±0.06 g)的LC50。设置0、0.43、0.64、0.85、1.06 mg·L-1等5个非离子氨浓度,研究了氨氮胁迫48 h及恢复48 h对罗氏沼虾SOD、CAT、GSH-Px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并检测了胁迫和恢复对其肌肉抗氧化酶基因(SOD、CAT和GPX)、热休克蛋白基因(HSP60、HSP70和HSP90)、细胞凋亡基因(Caspase2、Caspase 3和Bcl-2)表达的影响。(1)非离子氨对罗氏沼虾24 h、48 h、72 h、96 h的LC50分别为4.25、2.35、1.86、1.54 mg·L-1,安全浓度为0.154 mg·L-1。(2)氨氮胁迫48 h时,各试验组罗氏沼虾SOD活性显着升高(P<0.05),而CAT和GSH-Px活性变化不显着(P>0.05);与对照组相比,0.43、0.64和1.06 mg·L-1组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胁迫48h时相比,恢复48 h后各组SOD活性均显着下降(P<0.05);除0.85 mg·L-1组外,其余试验组SOD活性仍然显着高于对照(P<0.05);0.85、1.06 mg·L-1组CAT活性较胁迫状态显着下降(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MDA含量无显着差异。(3)氨氮胁迫48 h时,1.06 mg·L-1组CAT基因表达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恢复48 h后各浓度组间无显着差异。氨氮胁迫48 h对SOD基因表达无显着影响,恢复48 h后0.43、1.06 mg·L-1组SOD基因表达显着高于其他组。氨氮胁迫48 h时,0.85 mg·L-1组GPX基因表达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恢复48h后GPX基因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4)氨氮胁迫和恢复对HSP70基因表达均无显着影响。胁迫48 h时,各试验组HSP90表达均显着上升,恢复48 h后各组HSP90基因表达较胁迫时下降,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胁迫48h时,除0.43 mg·L-1组外的其余试验组HSP60基因表达显着上升,恢复48h后表达量下降至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5)氨氮胁迫48 h时,各试验组Caspase2、Caspase3表达皆显着高于对照组;恢复48 h后,除0.43 mg·L-1组外其余试验组Caspase2基因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各试验组Caspase3基因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着。3、氨氮长期胁迫对罗氏沼虾生长、代谢酶、抗氧化酶、代谢组的影响将罗氏沼虾(0.28±0.05 g)暴露于非离子氨浓度为0、0.108、0.216、0.324和0.54 mg·L-1中20d,研究氨氮对罗氏沼虾生长、成活率、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同时检测了0.108、0.324和0.54 mg·L-1氨氮对其肌肉代谢组的影响。结果表明:(1)0.54 mg·L-1组罗氏沼虾成活率显着降低,该组增重率也降低但差异不显着。(2)0.216、0.324和0.54 mg·L-1组罗氏沼虾肝胰腺酸性磷酸酶(ACP)、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显着降低,0.216 mg·L-1组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也显着降低。随氨氮浓度升高,肝胰腺和肌肉谷草转氨酶(GOT)活性逐渐升高但差异不显着,对谷丙转氨酶(GPT)活性的影响也同样不显着。0.216mg·L-1组罗氏沼虾肝胰腺尿素氮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0.54 mg·L-1浓度组。(3)氨氮对肌肉CAT活性无显着影响;0.324 mg·L-1组SOD活性最大,显着大于对照组和0.108 mg·L-1组;0.216 mg·L-1组MDA含量最低,显着低于0.108mg·L-1组,其余各组差异不显着。(4)氨氮对罗氏沼虾肌肉嘌呤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途径、а-亚麻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和膦酸盐与磷酸酯代谢、萜类生物合成、赖氨酸降解以及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具有明显的影响。上述研究可见,高浓度氨氮对罗氏沼虾产生了胁迫效应,显着影响其成活和生长。为探寻减少罗氏沼虾养殖过程中氨氮积累的方法,本文采用围隔实验研究了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应。实验设置6种养殖模式:罗氏沼虾单养(MP组)、罗氏沼虾+浮萍(Lemna minor)(PP组)、罗氏沼虾+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PF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鲢鱼(PMF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PMP组)、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鲢鱼(PMPF组),养殖64 d。评估了不同养殖模式对罗氏沼虾生长、水质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4、养殖模式对罗氏沼虾生长和水质指标的影响养殖过程中,每10 d测定一次水质理化指标(浊度、DO、pH、Chl-a、COD、BOD、NO3-N、NO2-N、NH3-N、TN、TP、PO4-P、TOC)。养殖结束(64 d)时测定增重率和成活率。结果表明,PMPF组增重率最大,但与其它组无显着差异,各组间成活率也无显着差异。PMPF组中平均DO最高,而PF组中TN和Chl-a浓度最高。与MP组相比,混养鲢鱼的PF、PMF和PMPF组有效降低了PO4-P含量。浮萍可有效吸收水中的N和P,有浮萍的PP和PMP组中Chl-a浓度较PF组显着下降。PMPF养殖模式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5、不同养殖模式罗氏沼虾肠道菌群结构及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养殖模式对罗氏沼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冗余分析(RDA)肠道菌群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肠道细菌多样性指数MP组最大(4.08),PMF组(1.27)最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虾肠道中相对丰度较大。不同模式最大优势菌存在较大差异,其中MP、PMP和PMPF组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PP组为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PF和PMF组为Candidatus Hepatoplasma。肠道细菌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TP对罗氏沼虾肠道菌群具有显着影响(P<0.05)。肠棕气单胞菌(Aeromonas enteropelogenes)、有益菌肠球菌(Enterococcus)、格氏乳酸菌(Lactococcus garvieae)与NO3-N、TN正相关,红细菌属(Rhodobacter)、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ranovensis)与TP正相关。可见,养殖模式可通过影响水体营养盐尤其是氮磷含量影响罗氏沼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
陈丽娇[10](2019)在《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文中指出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口感佳,自1988年从美国引进该品种培育成功后,便开始在我国大规模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类对虾养殖品种之一。随着我国海水养殖技术的日渐成熟,养殖模式也开始多样化,其中集约化养殖模式具有产量高、占地少、抗风险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等优势,养殖从业者广泛采用。水产养殖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赤潮、富营养化、野生物种减少等。如何协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公众、养殖从业者关注的重点。南美白对虾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类对虾品种,对其进行系统、客观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作为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主要方法,其不仅可定量分析,而且其在系统的查看各个环节的环境影响大小方面具有显着优势。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而在农业、渔业领域较少运用,究其主要原因,主要在于动植物生长周期较长,且农业、渔业第一手生产数据较难获得。本文依托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跟踪记录定点观测点,可获得详实、准确数据,继而对水产养殖领域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尝试。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为调研区域,选取10户定点调查养殖户,采用实地访谈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和查阅相关文献的方式,调查定点养殖户整个养殖周期内所有的投入产出,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的环境友好度,为政府及相关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有理有据的政策建议。本文分成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国内外水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发现国外水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多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且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模式、水产养殖生物类型、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国内则总结了国内水产养殖领域专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方法,以及研究水产品时关注的热点。综合国内外发展的差异,本文试图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来研究我国北方水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第二部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并且理清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概念,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构建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生命周期评价模型,首先,概括了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包括养殖规模、养殖模式以及样本点的选择;其次,依据实际情况,构建理论模型框架并选取研究指标;最后,整理样本点调研数据,包括定点跟踪数据、入户访谈数据和发放问卷收集到的数据,统计10个样本点整个养殖周期所有投入-产出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第五部分,分析南美白对虾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结果,运用生命周期评价软件eFootprint对两种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模式和池塘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进行生命周期评价,从纵向分析每个养殖模式3个养殖阶段环境影响类型的大小,确定各个养殖阶段的环境影响,从横向对两种养殖模式的同一阶段进行对比。第六部分,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其中,针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本文的功能单位为一吨南美白对虾,系统边界为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成虾养殖、运输过程和废水,将两种养殖模式的养殖阶段分为基础设施建设、饲料生产和成虾养殖阶段,环境影响类型指标有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GWP),初级能源消耗(Primary energy demand,PED),水资源消耗(Resource Depletion water,WU),酸化(Acidification,AP),富营养化潜值(Eutrophication,EP)5种,影响评估结果工厂化养殖为1.33E+07,池塘养殖为3.38E+06,且为更方便与同类型文章比较,本文对研究结果采用标准化之后的加权值进行分析。最终结果显示:在两种养殖模式中,工厂化养殖模式总环境影响指标6.12>池塘养殖模式总环境影响指标2.24;两种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指标大小顺序为:水资源消耗>富营养化潜值>气候变化>酸化>初级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的环境影响分别为17.72、4.63,富营养化潜值分别为6.12、2.24,气候变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3.46、0.91,酸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2.63、0.77,初级能源消耗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0.69、0.17。可以看出:(1)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整个养殖产业链中影响最大;(2)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影响总量小于工厂化养殖;(3)富营养化在成虾养殖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占比最大;(4)水资源消耗在整个养殖活动产生的的环境影响最大。由此得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水产养殖上游行业的环境治理;(2)权衡考虑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生产规划;(3)改进养殖饲料成分,精细投饵;(4)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5)建立对虾生态标签,引导市场绿色消费。
二、上海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经济效益的初步分析(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经济效益的初步分析(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成本收益分析——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文献回顾与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现状 |
1.1 文献回顾 |
1.2 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现状 |
1.3 山东省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现状 |
2 山东省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成本收益分析 |
2.1 数据来源 |
2.2 成本分析 |
2.3 收益分析 |
2.4 不确定性分析 |
2.4.1 盈亏平衡分析 |
2.4.2 敏感性分析 |
3 结论与建议 |
3.1 控制饲料成本持续升高,减免燃气炉改造费用 |
3.2 加大育苗科研投入,选用优质苗种 |
3.3 合理规避上市高峰,稳定销售价格 |
3.4 培育龙头企业,切实发挥带动效应 |
3.5 推进循环水模式,实现智能化养殖 |
(2)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渔业资源管理及其政策研究 |
2.1.1 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 |
2.1.2 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
2.1.3 渔业资源管理的政策 |
2.2 海水养殖保险的理论基础 |
2.2.1 生产风险评估理论 |
2.2.2 保险定价理论 |
2.2.3 政府补贴理论 |
2.2.4 指数型保险理论 |
2.3 海水养殖保险的实证研究 |
2.3.1 海水养殖生产风险评估 |
2.3.2 海水养殖保险市场的失灵 |
2.3.3 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 |
2.3.4 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 |
2.4 综合述评 |
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事实描述、分析框架与理论假说 |
3.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事实描述 |
3.1.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历史背景 |
3.1.2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发展历程 |
3.1.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基础内容 |
3.2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分析框架 |
3.2.1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视角研究的原因 |
3.2.2 保险机构和政府视角的分析框架的提出 |
3.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理论假说 |
3.3.1 保险机构承担工作的理论假说 |
3.3.2 政府承担工作的理论假说 |
4 中国海水养殖生产风险的评估与分析 |
4.1 海水养殖生产风险的测度方法 |
4.1.1 单产趋势 |
4.1.2 分布建模 |
4.1.3 概率求解 |
4.2 研究区域与数据 |
4.2.1 研究区域 |
4.2.2 数据 |
4.3 测度结果与解释 |
4.3.1 海水养殖总生产风险分析 |
4.3.2 四大种类的海水养殖生产风险分析 |
4.3.3 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的生产风险分析 |
4.3.4 评估结果的解释 |
4.4 评估结果对海水养殖保险开展思路的启示 |
4.4.1 是否应该开展海水养殖保险 |
4.4.2 应该开展什么类型的海水养殖保险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研究 |
5.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的基本情况 |
5.2 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方法 |
5.2.1 经验费率法 |
5.2.2 对经验费率法的改进 |
5.3 研究区域与数据 |
5.4 不同方法费率厘定结果的比较 |
5.4.1 经验费率法的结果 |
5.4.2 分布拟合法的结果 |
5.4.3 费率结果的比较 |
5.5 费率的调整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政策研究 |
6.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的背景与问题 |
6.2 政府补贴的分析方法 |
6.2.1 保险机构定价 |
6.2.2 海水养殖户的参保决策 |
6.2.3 引入政府补贴 |
6.3 研究区域与数据 |
6.4 实证结果 |
6.4.1 保险定价结果 |
6.4.2 政府是否应该补贴 |
6.4.3 政府补贴比例的分析 |
6.4.4 政府补贴是否可持续 |
6.5 本章小结 |
7 政府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的有效性评估 |
7.1 天气指数保险及其在海水养殖的实践 |
7.1.1 天气指数保险的缘起与特点 |
7.1.2 天气指数保险在海水养殖的实践 |
7.2 研究区域与数据 |
7.2.1 研究区域 |
7.2.2 数据 |
7.3 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的设计 |
7.3.1 指数选择 |
7.3.2 赔付结构 |
7.3.3 保险定价 |
7.3.4 参数优化 |
7.4 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有效性的评估方法 |
7.5 实证结果 |
7.5.1 赔付参数的选择与保险定价 |
7.5.2 海水养殖户视角的有效性评估 |
7.5.3 政府补贴视角的有效性评估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对不同发育阶段南美白对虾的感染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的研究进展 |
1.1.1 IHHNV病理特征 |
1.1.2 IHHNV流行情况 |
1.1.3 IHHNV相关检测方法 |
1.1.3.1 常规PCR |
1.1.3.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1.3.3 环介导等温扩增 |
1.1.3.4 组织病理学方法 |
1.1.3.5 斑点杂交和原位杂交 |
1.1.4 IHHNV预防与防疫 |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不同发育阶段南美白对虾自然感染IHHNV的调查 |
2.1 引言 |
2.2 实验样品 |
2.3 实验器材 |
2.4 实验方法 |
2.4.1 DNA提取 |
2.4.2 感染型IHHNV的鉴定 |
2.4.3 普通PCR检测 |
2.4.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2.5 实验结果 |
2.5.1 普通PCR检测结果 |
2.5.1.1 IHHNV的普通PCR检测结果 |
2.5.1.2 不同地区南美白对虾样品普通PCR检测结果 |
2.5.1.3 不同发育阶段南美白对虾样品普通PCR检测结果 |
2.5.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
2.6 讨论 |
第3章 不同发育阶段南美白对虾室内攻毒实验 |
3.1 引言 |
3.2 南美白对虾仔虾室内攻毒实验 |
3.2.1 实验样品 |
3.2.2 实验器材 |
3.2.3 实验方法 |
3.2.3.1 IHHNV病料制备 |
3.2.3.2 投喂攻毒 |
3.2.3.3 DNA提取 |
3.2.3.4 普通PCR检测 |
3.2.3.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3.2.4 实验结果 |
3.2.4.1 普通PCR检测结果 |
3.2.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
3.3 南美白对虾稚虾室内攻毒实验 |
3.3.1 实验样品 |
3.3.2 实验器材 |
3.3.3 实验方法 |
3.3.3.1 IHHNV病料制备 |
3.3.3.2 投喂攻毒 |
3.3.3.3 DNA提取 |
3.3.3.4 普通PCR检测 |
3.3.3.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3.3.3.6 稚虾组织病理学检测 |
3.3.4 实验结果 |
3.3.4.1 普通PCR检测结果 |
3.3.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
3.3.4.3 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3.4 南美白对虾成虾室内攻毒实验 |
3.4.1 实验样品 |
3.4.2 实验器材 |
3.4.3 实验方法 |
3.4.3.1 IHHNV病料制备 |
3.4.3.2 投喂攻毒 |
3.4.3.3 DNA提取 |
3.4.3.4 普通PCR检测 |
3.4.3.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3.4.3.6 成虾组织病理学检测 |
3.4.4 实验结果 |
3.4.4.1 普通PCR检测结果 |
3.4.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
3.4.4.3 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3.5 讨论 |
第4章 南美白对虾不同组织器官感染IHHNV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南美白对虾稚虾不同组织器官IHHNV的检测 |
4.2.1 实验样品 |
4.2.2 实验器材 |
4.2.3 实验方法 |
4.2.3.1 DNA提取 |
4.2.3.2 普通PCR检测 |
4.2.3.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4.2.4 实验结果 |
4.2.4.1 普通PCR检测结果 |
4.2.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
4.3 南美白对虾成虾不同组织器官IHHNV的检测 |
4.3.1 实验样品 |
4.3.2 实验器材 |
4.3.3 实验方法 |
4.3.3.1 DNA提取 |
4.3.3.2 普通PCR检测 |
4.3.3.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4.3.4 实验结果 |
4.3.4.1 普通PCR检测结果 |
4.3.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
4.3.5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三种环境因子对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克氏原螯虾及其养殖现状 |
1.2 白斑综合征病毒 |
1.2.1 白斑综合征 |
1.2.2 白斑综合征的防治方法 |
1.3 养殖虾类相关免疫指标及其功能 |
1.3.1 超氧化物歧化酶 |
1.3.2 过氧化氢酶 |
1.3.3 丙二醛 |
1.3.4 总抗氧化能力 |
1.3.5 鳃丝Na~+-K~+-ATPace |
1.4 经济虾类养殖中的关键性环境因素 |
1.4.1 溶氧 |
1.4.2 温度 |
1.4.3 氨氮 |
1.4.4 亚硝酸盐 |
1.4.5 pH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2 技术路线图 |
2 氨氮对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增殖以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1.4 相关指标测定 |
2.1.5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
2.2 实验结果 |
2.2.1 克氏原螫虾在氨氮胁迫下WSSV的增殖变化 |
2.2.2 感染WSSV克氏原螫虾在氨氮胁迫下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2.2.3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血清MDA变化 |
2.2.4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
2.2.5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
2.2.6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肝胰腺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
2.2.7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肝胰腺丙二醛含量变化 |
2.2.8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
2.2.9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鳃丝Na+-K+-ATPace变化 |
2.2.10 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一周累计死亡率 |
2.3 讨论 |
2.3.1 氨氮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2.3.2 氨氮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抗鳃丝Na+-K+-ATPace活力的影响 |
2.3.3 氨氮胁迫对WSSV在克氏原螯鳃内增殖的影响 |
2.3.4 氨氮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死亡率的影响 |
2.4 小结 |
3 亚硝酸盐对克氏原螯虾WSSV增殖以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2.1 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WSSV的增殖变化 |
3.2.2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
3.2.3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血清丙二醛含量变化 |
3.2.4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
3.2.5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
3.2.6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肝胰腺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
3.2.7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肝胰腺丙二醛含量变化 |
3.2.8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肝胰腺过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
3.2.9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鳃丝钠钾ATPace变化 |
3.2.10 克氏原螫虾在氨氮胁迫下一周累计死亡率 |
3.3 讨论 |
3.3.1 亚硝酸盐胁迫对WSSV在克氏原螯体内增殖的影响 |
3.3.2 亚硝酸盐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3.3.3 亚硝酸盐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抗鳃丝Na+-K+-ATPace活力的影响 |
3.3.4 亚硝酸盐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死亡率的影响 |
3.4 小结 |
4 不同pH对克氏原螯虾WSSV增殖以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2.1 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WSSV的增殖变化 |
4.2.2 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血清过氧化氢酶变化 |
4.2.3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血清丙二醛含量变化 |
4.2.4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
4.2.5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
4.2.6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肝胰腺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
4.2.7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肝胰腺丙二醛含量变化 |
4.2.8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肝胰腺过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
4.2.9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鳃丝钠钾ATPace变化 |
4.2.10 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一周累计死亡率 |
4.3 讨论 |
4.3.1 不同pH胁迫对WSSV在克氏原螯鳃内增殖的影响 |
4.3.2 不同pH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
4.3.3 不同pH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抗鳃丝Na~+-K~+-ATPace活力的影响 |
4.3.4 不同pH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死亡率的影响 |
4.4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件 |
(5)江苏如东地区虾蟹养殖现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如东地区虾蟹养殖概况 |
2 如东地区虾蟹主要养殖品种近况 |
2.1 南美白对虾 |
2.2 中华绒螯蟹 |
2.2.1河蟹育苗 |
2.2.2成蟹养殖 |
2.3 脊尾白虾与三疣梳子蟹混养 |
3 如东地区虾蟹养殖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3.1 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产量减少 |
3.2 苗种病害和水污染严重 |
3.3 种质来源及品质的退化问题 |
4 如东地区水产养殖发展对策 |
4.1 加强科学养殖管理和网络信息的有效传播 |
4.2 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强化科技服务 |
4.3 坚持生态节水养殖模式,发展绿色虾蟹养殖业 |
4.4 打造品牌效应,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 |
(6)益生菌在高位池养殖水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海水养殖产业现状 |
1.1.2 海水养殖废水水质特征 |
1.1.3 海水养殖废水的危害 |
1.2 海水养殖水体处理技术 |
1.2.1 物理法 |
1.2.2 化学法 |
1.2.3 生物法 |
1.3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1.3.1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
1.3.2 益生菌的来源 |
1.3.3 益生菌的应用 |
1.4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
1.4.1 吸附法 |
1.4.2 交联法 |
1.4.3 包埋法 |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所需的仪器和试剂 |
2.1.1 试验仪器 |
2.1.2 试验试剂与材料 |
2.2 样品的采集 |
2.2.1 东寨港海水养殖微生物多样性 |
2.2.2 海南省高位池主要污染物降解菌的分离水样的 |
2.3 海水养殖废水直排对邻近海域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
2.3.1 海水理化性质的测定 |
2.3.2 DNA提取和测序 |
2.3.3 16S基因序列分析 |
2.4 高位池主要污染物去除菌的富集驯化和分离筛选 |
2.4.1 培养基及模拟海水养殖废水的配制 |
2.4.2 目的菌株的富集培养 |
2.4.3 菌株的分离筛选 |
2.4.4 目的菌株的鉴定 |
2.5 微生物固定化材料的制备 |
2.5.1 海藻酸钠微球的制备 |
2.5.2 椰丝纤维制备及改性 |
2.5.3 固定化材料对细菌的固定化效果试验 |
2.6 单菌及复合菌在模拟对虾养殖池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估 |
2.6.1 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池 |
2.6.2 单菌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池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估 |
2.6.3 复合菌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池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估 |
2.7 水质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海水养殖废水直排对邻近海域细菌多样性影响 |
3.1.1 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 |
3.1.2 不同水样中细菌群落的组成 |
3.2 海水养殖废水直排对邻近海域真菌多样性影响 |
3.2.1 真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 |
3.2.2 不同水样中真菌群落的差异 |
3.3 高位池主要污染物去除菌的富集驯化和分离筛选 |
3.3.1 COD去除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3.3.2 异养氨氧化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3.3.3 异养亚硝酸盐去除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3.4 微生物固定化材料的选择、单菌和复合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价 |
3.4.1 微生物固定化材料的制备及选择 |
3.4.2 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循环水中单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价 |
3.4.3 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循环水中复合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价 |
4 讨论 |
4.1 海水养殖池及邻近海域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研究 |
4.2 在海水养殖废水处理中微生物的作用 |
4.3 微生物固定化材料对微生物生长增殖的作用 |
4.4 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单菌和复合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价 |
4.4.1 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单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价 |
4.4.2 在模拟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复合菌的污染物净化能力评价 |
4.4.3 微生物处理技术的实践应用前景 |
5 结论 |
6 主要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6.1 主要创新点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壳聚糖-ε-聚赖氨酸—卡拉胶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对虾简介 |
1.2 对虾等水产品死后品质变化与腐败机理 |
1.2.1 蛋白成分变化及腐败机理 |
1.2.2 脂肪成分变化及腐败机理 |
1.2.3 其他成分变化及腐败机理 |
1.3 对虾等水产品新鲜度评价方法 |
1.3.1 感官指标评价方法 |
1.3.2 物理指标评价方法 |
1.3.3 化学指标评价方法 |
1.3.4 微生物指标评价方法 |
1.4 对虾等水产品的保鲜方法研究进展 |
1.4.1 保鲜方法概述 |
1.4.2 化学生物保鲜 |
1.4.3 复合保鲜 |
1.5 对虾等水产品涂膜保鲜研究进展 |
1.5.1 对虾等水产品涂膜保鲜研究现状 |
1.5.2 对虾等水产品涂膜保鲜常用涂膜材料 |
1.6 壳聚糖特性及其在对虾等水产品涂膜保鲜中的应用 |
1.6.1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 |
1.6.2 壳聚糖在对虾等水产品涂膜保鲜中的应用 |
1.6.3 壳聚糖涂膜保鲜对对虾等水产品的影响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主要研究内容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壳聚糖-ε-聚赖氨酸-卡拉胶复合涂膜液最佳配比优化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涂膜液的制备 |
2.2.2 样品处理 |
2.2.3 TVB-N值测定 |
2.2.4 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液最优配比的确定 |
2.2.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壳聚糖-ε-PL-CA涂膜液各组分添加量对中国对虾TVB-N值的影响 |
2.3.2 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壳聚糖-ε-聚赖氨酸-卡拉胶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保鲜效果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涂膜液的制备 |
3.2.2 样品处理 |
3.2.3 感官评价 |
3.2.4 物理评价 |
3.2.5 化学评价 |
3.2.6 微生物评价 |
3.2.7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感官品质的影响 |
3.3.2 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物理品质的影响 |
3.3.3 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化学品质的影响 |
3.3.4 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微生物的影响 |
3.3.5 感官评分与理化、微生物指标相关性分析 |
3.3.6 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货架期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壳聚糖-ε-聚赖氨酸-卡拉胶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风味影响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涂膜液制备 |
4.2.2 样品处理 |
4.2.3 风味感官评定 |
4.2.4 挥发性物质的GC-MS测定 |
4.2.5 电子鼻分析 |
4.2.6 ATP相关化合物检测 |
4.2.7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风味感官评定 |
4.3.2 挥发性成分分析 |
4.3.3 电子鼻分析 |
4.3.4 ATP相关化合物变化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壳聚糖-ε-聚赖氨酸-卡拉胶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肌肉成分变化影响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涂膜液制备 |
5.2.2 样品处理 |
5.2.3 中国对虾肌肉组织基本成分分析 |
5.2.4 中国对虾肌肉各结构蛋白质提取与含量测定 |
5.2.5 肌动球蛋白提取 |
5.2.6 肌动球蛋白盐溶性测定 |
5.2.7 肌动球蛋白总巯基含量测定 |
5.2.8 肌动球蛋白Ca~(2+)-ATPase活性测定 |
5.2.9 肌动球蛋白表面疏水性测定 |
5.2.10 SDS-PAGE电泳分析 |
5.2.11 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 |
5.2.12 硫代巴比妥酸值测定 |
5.2.13 水分分布变化分析 |
5.2.14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中国对虾肌肉组织基本营养成分 |
5.3.2 中国对虾肌肉蛋白组成变化 |
5.3.3 肌动球蛋白盐溶性变化 |
5.3.4 肌动球蛋白巯基变化 |
5.3.5 Ca~(2+)-ATPase活性变化 |
5.3.6 表面疏水性变化 |
5.3.7 SDS-PAGE电泳结果分析 |
5.3.8 蛋白质变化与感官、质构特性相关性分析 |
5.3.9 脂肪含量变化 |
5.3.10 游离脂肪酸含量变化 |
5.3.11 TBA变化 |
5.3.12 脂肪变化与风味感官相关性分析 |
5.3.13 水分分布变化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壳聚糖-ε-聚赖氨酸-卡拉胶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冷藏期间微生物影响研究 |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1.1 实验材料 |
6.1.2 主要试剂 |
6.1.3 主要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涂膜液制备 |
6.2.2 样品处理 |
6.2.3 细菌的培养分离与纯化 |
6.2.4 细菌形态观察 |
6.2.5 细菌的生理生化实验 |
6.2.6 16S rDNA鉴定和序列分析 |
6.2.7 优势腐败菌计数 |
6.2.8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细菌菌株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 |
6.3.2 16S rDNA鉴定及同源性分析 |
6.3.3 中国对虾冷藏过程中细菌组成及其菌相变化 |
6.3.4 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冷藏期间菌相影响 |
6.3.5 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优势腐败菌的影响 |
6.3.6 微生物指标与其它指标相关性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8)三种硒源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录 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硒的简介 |
1.1.1 硒元素及其功能的发现 |
1.1.2 硒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
1.1.3 硒的吸收、代谢与排泄 |
1.2 硒的生物学功能 |
1.2.1 硒对水产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
1.2.2 硒对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
1.2.3 硒对水产动物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1.3 不同形态硒的安全性比较 |
1.4 硒在水产动物应用上的研究 |
1.4.1 硒在甲壳动物中的应用研究 |
1.4.2 硒在鱼类中的应用研究 |
1.4.3 硒在其它水产动物上的应用研究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仪器 |
2.3 试验饲料的制备 |
2.4 试验用虾分组 |
2.5 饲养管理 |
2.6 样品采集和与测定方法 |
2.6.1 样品采集 |
2.6.2 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的测定 |
2.7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试验结果 |
3.1 三种硒源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 三种硒源对南美白对虾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 |
3.2.1 三种硒源对南美白对虾肝胰腺、血清AKP的影响 |
3.2.2 三种硒源对南美白对虾肝胰腺、血清ACP的影响 |
3.2.3 三种硒源对南美白对虾肝胰腺、血清T-SOD的影响 |
3.2.4 三种硒源对南美白对虾肝胰腺、血清GSH-Px的影响 |
3.2.5 三种硒源对南美白对虾肝胰腺、血清T-AOC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三种硒源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三种硒源对南美白对虾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
(9)罗氏沼虾对氨氮的胁迫响应及其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甲壳动物对氨氮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
1.1.1 渔业水资源氮素污染状况 |
1.1.2 甲壳动物体内的氨氮代谢 |
1.1.3 氨氮对甲壳动物的毒性作用 |
1.1.4 甲壳动物氧化胁迫与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
1.1.5 代谢组学在水生动物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1.2 虾类养殖模式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
1.2.1 池塘粗养及其环境效应 |
1.2.2 高位池精养及其环境效应 |
1.2.3 工厂化养殖及其环境效应 |
1.2.4 小棚养殖及其环境效应 |
1.2.5 综合养殖及其环境效应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氨氮短期胁迫对罗氏沼虾毒性及抗氧化系统、热休克蛋白和细胞凋亡基因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氨氮急性毒性试验 |
2.1.3 氨氮亚急性毒性试验 |
2.1.4 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测定 |
2.1.5 Realtime-PCR检测基因表达 |
2.1.6 Tunel法检测肝胰腺细胞凋亡 |
2.1.7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氨氮对罗氏沼虾急性毒性试验 |
2.2.2 氨氮对罗氏沼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2.3 氨氮对罗氏沼虾MDA含量的影响 |
2.2.4 氨氮对罗氏沼虾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5 氨氮对罗氏沼虾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6 氨氮对罗氏沼虾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7 氨氮对罗氏沼虾肝胰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氨氮对罗氏沼虾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2 氨氮对罗氏沼虾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3 氨氮对罗氏沼虾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三章 氨氮短期胁迫与恢复对罗氏沼虾幼虾抗氧化、热休克蛋白和细胞凋亡基因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氨氮急性毒性试验 |
3.1.3 氨氮亚急性毒性试验 |
3.1.4 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测定 |
3.1.5 Realtime-PCR检测基因表达 |
3.1.6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氨氮对罗氏沼虾幼虾的急性毒性 |
3.2.2 氨氮胁迫和恢复对罗氏沼虾幼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3 氨氮胁迫和恢复对罗氏沼虾幼虾MDA含量的影响 |
3.2.4 氨氮胁迫和恢复对罗氏沼虾幼虾抗氧化酶基因和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5 氨氮胁迫和恢复对罗氏沼虾幼虾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氨氮对罗氏沼虾幼虾的急性毒性 |
3.3.2 氨氮胁迫和恢复对罗氏沼虾幼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3 氨氮胁迫和恢复对罗氏沼虾热休克蛋白和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四章 氨氮长期胁迫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代谢酶及代谢组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案 |
4.1.3 SOD、CAT活性和MDA含量测定 |
4.1.4 代谢酶活性、蛋白含量和尿素氮含量测定 |
4.1.5 代谢组测定 |
4.1.6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氨氮长期胁迫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
4.2.2 氨氮长期胁迫对罗氏沼虾肝胰腺代谢酶活性和尿素氮含量的影响 |
4.2.3 氨氮长期胁迫对罗氏沼虾肌肉GOT和 GPT的影响 |
4.2.4 氨氮长期胁迫对罗氏沼虾肌肉S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
4.2.5 代谢组学方法评价 |
4.2.6 氨氮胁迫下罗氏沼虾差异离?筛选 |
4.2.7 氨氮胁迫下罗氏沼虾主要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分析 |
4.3 讨论 |
4.3.1 氨氮对罗氏沼虾生长、存活和糖代谢的影响 |
4.3.2 氨氮在罗氏沼虾中的代谢途径 |
第五章 不同养殖模式对罗氏沼虾生长和水质指标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设置 |
5.1.3 饲养管理 |
5.1.4 水样采集与水质指标测定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养殖模式对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 |
5.2.2 整个养殖周期不同养殖模式水质参数均值比较 |
5.2.3 不同养殖模式下DO、pH、CODMn和 TOC动态变化 |
5.2.4 不同养殖模式氮和磷的动态变化 |
5.2.5 不同养殖模式Chl-a的动态变化 |
5.2.6 Chl-a与水质参数的相关性 |
5.3 讨论 |
5.3.1 养殖模式对罗氏沼虾增重率和成活率的影响 |
5.3.2 不同养殖模式养殖过程中水质参数的动态变化 |
5.3.3 养殖模式对水质参数的影响 |
5.3.4 Chl-a含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六章 不同养殖模式罗氏沼虾肠道菌群结构及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养殖模式设置 |
6.1.2 饲养管理和水质测定 |
6.1.3 肠道样品采集与基因组DNA提取 |
6.1.4 高通量测序分析 |
6.1.5 数据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的水质指标 |
6.2.2 不同养殖模式罗氏沼虾肠道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分析 |
6.2.3 不同养殖模式罗氏沼虾肠道细菌组成及结构 |
6.2.4 基于门水平的不同养殖模式罗氏沼虾肠道细菌组成及结构 |
6.2.5 基于属(或科)水平的不同养殖模式罗氏沼虾肠道细菌组成及结构 |
6.2.6 罗氏沼虾肠道细菌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
6.3 讨论 |
6.3.1 罗氏沼虾肠道核心菌群 |
6.3.2 水质因子对罗氏沼虾肠道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10)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产业生态学理论 |
2.3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
2.3.1 生命周期评价定义 |
2.3.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步骤 |
2.3.3 生命周期评价软件 |
第三章 模型构建及样本点数据描述 |
3.1 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3.1.2 研究区域养殖情况 |
3.2 理论模型框架构建及指标选取 |
3.2.1 理论模型框架构建 |
3.2.2 环境影响类型指标选取 |
3.3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
3.3.1 分类及特征化 |
3.3.2 标准化及加权 |
3.4 工厂化养殖模式样本点情况 |
3.4.1 养殖池的选址及构建 |
3.4.2 虾苗放养 |
3.4.3 养殖管理 |
3.4.4 饲养模式 |
3.5 池塘养殖模式样本点情况 |
3.5.1 池塘选址及构建 |
3.5.2 虾苗放养 |
3.5.3 养殖管理 |
3.5.4 饲养模式 |
3.6 样本点两种养殖模式比较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分析 |
4.1 系统边界与功能单位 |
4.2 清单分析 |
4.3 影响评估 |
4.4 环境影响潜值标准化和加权评估结果 |
4.5 解释分析与讨论 |
4.5.1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整个养殖产业链中影响最大 |
4.5.2 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影响总量小于工厂化养殖 |
4.5.3 富营养化在成虾养殖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占比最大 |
4.5.4 水资源消耗在整个养殖活动产生的的环境影响最大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5.1 加强水产养殖上游行业的环境治理 |
5.2 权衡考虑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生产规划 |
5.3 改进养殖饲料成分,精细投饵 |
5.4 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
5.5 建立对虾生态标签,引导市场绿色消费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上海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经济效益的初步分析(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成本收益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 邵梦亭,车斌,孙琛,晋洪涛,张海清,徐士伟.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1(09)
- [2]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D]. 强朦朦. 浙江大学, 2021(01)
- [3]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对不同发育阶段南美白对虾的感染差异研究[D]. 王静静. 鲁东大学, 2021(12)
- [4]三种环境因子对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增殖的影响[D]. 郝晨光.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
- [5]江苏如东地区虾蟹养殖现况分析[J]. 宋红桥,管崇武,张宇雷. 农学学报, 2020(10)
- [6]益生菌在高位池养殖水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伍乾辉. 海南大学, 2020
- [7]壳聚糖-ε-聚赖氨酸—卡拉胶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品质影响研究[D]. 张振.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8]三种硒源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D]. 张志浩.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9(02)
- [9]罗氏沼虾对氨氮的胁迫响应及其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应[D]. 董学兴.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10]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D]. 陈丽娇.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