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交换系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湖,湖-气交换系数,时间变化,浪高
热交换系数论文文献综述
曹正达,刘寿东,肖启涛,徐家平,胡诚[1](2018)在《太湖湖-气界面动量和水热交换系数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方法 1.1资料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于2013年6月在太湖建成全球首个湖泊中尺度涡度通量网[1],采用涡度相关法对湖泊与大气之间的动量、能量和物质通量进行长期观测研究。本研究的站点为通量网中的平台山观测站(31°24′N,120°13′E),基于该站2014年全年的小气候和涡度相关30分钟平均观测数据,对通量数据进行后处理。(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3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期刊2018-10-24)
徐春华,辛宇,徐学燕[2](2018)在《冻土热交换系数及冻结强度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稳态比较法,自行研制室内冻土导热系数测定装置,并开展了温度、含水量对冻土导热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状土的导热系数略小于重塑土的导热系数。依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进行混凝土与冻土间的冻结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冻结力随着位移变化经过两个阶段:强化阶段与弱化阶段。(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12期)
代志功,毕俊喜[3](2018)在《热交换系数对铸件质量影响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轮毂为研究对象,采用ProCAST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不同热交换系数条件下的轮毂低压铸造仿真,分析不同热交换系数值对轮毂充型过程、凝固过程、铸造缺陷形成的影响,最终得出热交换系数的选取可作为改善铸件质量的控制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曹正达,刘寿东,肖启涛,徐家平,胡诚[4](2016)在《太湖湖-气界面动量和水热交换系数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4年太湖平台山站的涡度相关和小气候观测资料,优化得到(最小均方差原则)10 m中性条件下的动量交换系数(C_(D10N))、感热交换系数(C_(H10N))和水汽交换系数(C_(E10N)),分析了其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10 m高度风速(u_(10)),浪高和大气稳定度的关系,并与其他湖泊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太湖交换系数呈现冬春高、夏秋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在u_(10)<4 m/s时,交换系数随风速增加而迅速减小,在u_(10)=5~6 m/s时达到最小值后趋于稳定。受水深和风浪区限制,相同风速条件海洋参数化方案会低估太湖交换系数,低风速条件下低估更为明显。交换系数与浪高的关系类似于风速,但受水深限制,风浪发展受到制约,交换系数随浪高增加而趋于稳定。随着大气不稳定度增加,感热和水汽交换系数逐渐增大,大气不稳定或中性条件下的动量交换系数明显大于大气稳定时的结果。7个湖泊研究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湖泊形态特征对交换系数的影响较小,除Great Slave Lake外,6个内陆湖泊交换系数C_(D10N)、C_(H10N)和C_(E10N)的平均值分别为1.65×10~(-3)、1.24×10~(-3)、1.11×10~(-3)。(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6年24期)
曹正达[5](2016)在《太湖湖—气界面动量和水热交换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通过与大气之间的水汽和热量交换影响局地和区域气候。在湖泊模型中,通常采用质量传输方程计算动量、感热以及潜热通量,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湖泊与大气之间动量和水热交换系数参数化方案。本研究利用2014年太湖中尺度通量网5个湖泊观测站点的涡度相关和小气候观测资料,研究太湖与大气界面动量、感热以及水汽交换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动量和水热交换系数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太湖动量和水热交换系数春夏季高、秋冬季低。由于各站点月平均风速的数值(3.9-5.2 m/s)均处在湖面动力学平滑和粗糙两种流体特征转换风速范围内(2.5-5.5 m/s),因此交换系数与风速的关系存在潜在的不确定性。(2)太湖湖-气界面动量交换系数存在一定空间差异:西部风浪区(大浦口站)最大;水面开阔的南部湖区(小雷山站)和中部湖区(平台山站)次之;水流受到抑制的东部沉水植物区(避风港站)最小。不同湖区的热量和水汽交换系数差异较小。(3)在10m高度处风速小于4 m/s时,交换系数随风速增加而迅速减小;风速5-6 m/s时,交换系数达到最小值;而后随着风速增强趋于稳定。受水深和风浪区限制,相同风速条件下海洋参数化方案会低估太湖交换系数,低风速条件下低估更为明显。随着大气不稳定度增加,感热和水汽交换系数逐渐增大,大气不稳定或中性条件下的动量交换系数明显大于大气稳定时的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大型浅水湖泊的交换系数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湖泊模型和区域气候模型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6-06-01)
刘桐旺[6](2016)在《金属型铸造凝固过程中界面热交换系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铸造工艺中计算机技术成功应用,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用户希望能够用一个准确的边界参数可以一用仿真来指导实践生产,铸造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是铸CAE的核心内容,也是预测铸件缺陷及其组织、力学性能的基础。界面参数的精确性直接影响铸造仿真的可靠性,不准确的界面换热系数模拟出来的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进而影响了铸造CAE指导生产,更不可能预测铸造组织和力学性能。本文选用铝合金A356作为铸件材料,在多种条件下进行了凝固测温实验。在反问题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rocast,将实验过程中采集的温度场数据作为输入参数,对金属型铸造凝固过程的温度场进行模拟分析,各种条件下重力铸造实验中铸件-模具界面换热系数进行了求解。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铸件凝固过程中的界面换热系数变化大致可分为快速上升、快速下降、低值维持叁个阶段。浇铸完成后,界面换热系数快速上升至峰值。随着铸件凝固层的增厚,收缩加剧,与冷端接触形式逐渐由完全接触转变为局部接触,界面空气间隙产生,导致换热系数快速下降。凝固末期,铸件与模具的接触情况保持稳定,换热系数趋于稳定。(2)通过对比铸型表面无涂料和铸型表面有涂料两次实验的界面换热系数反求结果可以得出,冷端涂料的使用导致了界面换热系数峰值及稳定值的降低,并延长浇注完成后界面换热系数到达峰值的时间。(3)本文定性分析了求解热传导反问题的一些困难:求解计算量极大、非线性、不适定性。设计了合理的测温方案(测温系统)。就影响界面热交换系数的两大因素涂料和浇注温度,设计了4组测温实验。本文基于反求分析法建立了求解铸造过程中铝合金与金属模具的界面热交换系数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测温实验测量了准确的温度场,通过测量的温度场反求获得了界面热交换系数。(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刘朝阳[7](2015)在《高强度硼钢热冲压界面热交换系数实验与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零部件的高强度不但能够提高汽车的碰撞性能而且还能减轻汽车的重量,节能、环保、轻量化将会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新方向。高强度钢热冲压技术能够实现现代汽车轻量化和高强度的要求,这已经被国际汽车工业认可并且积极推行运用在生产汽车零部件上。但是,高强度钢热冲压成形技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板料在进行热冲压过程中,板料与外界发生热辐射、热传导和热对流,材料的降温速度决定了相变组织并且能够影响成形件的性能。界面热交换系数能够表征板料与外界的热量交换能力,但是在热冲压成形工艺中板料与模具的界面热交换系数的研究还是非常有限的,能够参考的资料也不多,所以本文将根据传热学对热冲压中板料和模具的界面换热系数进行模拟和实验研究。本文通过研制实验装置,研究板料在不同压强下进行热冲压成形时板料与模具温度的变化,利用模拟软件模拟实验过程,最后通过优化软件反算出不同压强下板料和模具的界面热交换系数,具体内容如下:1.将高强度硼钢板料放入加热炉里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后保温3分钟,然后把加热的板料快速移动到模具上,通过电子万能拉力机分别施加2MPa、6MPa、10MPa、15MPa和18MPa的载荷对板料进行冲压淬火,使板料内部组织由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通过热电偶测量板料和模具内部的温服变化,处理数据得出不同压强下板料与模具温度的变化曲线。通过温度曲线可以得出:热冲压过程中板料温度逐渐下降,模具温度先升高,达到最高点后再下降,最后板料和模具的温度趋于一致达到平衡;随着板料和模具温差的减小,板料温度的下降速度也在不断的改变,进而说明板料与模具之间的界面热交换系数随着温差的改变而改变;在热冲压中,板料温度下降速度随着施加载荷的增大而增大。2.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实验模型,经过计算获得模拟结果。将模拟与实验数据通过优化软件进行优化,反算出各个载荷下板料与模具的界面热交换系数,绘制出压强-界面热交换系数关系曲线。由曲线可以可知:随着压强的逐渐增大,板料与模具的界面热交换系数逐渐增大。压强低于10MPa时,随着压强的增大,界面热交换系数缓慢的增加,压强大于10MPa时,随着压强的增大,界面热交换系数增加速度明显加快,压强与界面热交换系数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压强在2~10MPa时,界面热交换系数平均值为513W/m2K,压强在10~18MPa时,界面热交换系数平均值为1285W/m2K。(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5-01)
梅茂飞,胡峰,韩崇[8](2014)在《关于滴状冷凝成核密度和热交换系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成核密度的理论关系式,模拟了不同温差条件下冷凝表面的液滴生长过程,结果显示:液滴尺寸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分形维数随着温差的增大而增大;冷凝表面的热交换系数随着温差的增大也相应增大,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陈红蕾[9](2014)在《盐水流量对冻结器热交换系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冻结凿井领域提出了控制冻结技术。冻结器冷冻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土层性质、冻结管直径、冻结孔间距、冻结时间、盐水温度及盐水流量。分析了冻结器单孔流量对热交换系数的影响研究得出:调节冻结器单孔流量可以改变其热交换系数,实现冻结过程的有效控制,可以为以后冻结控制技术的实施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4年08期)
张志强,贾晓飞,赵勇,李湘吉[10](2015)在《高强度硼钢淬火界面热交换系数的实验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量硼钢B1500HS淬火过程中板料和模具的温度变化曲线,结合有限元分析及反传热模型获得淬火过程中板料与模具间的界面热交换系数(IHTC)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板料温度从770℃下降到200℃,IHTC的变化范围在1970~3960 W/(m2·K)之间。随着板料温度的降低,IHTC随之降低,但由于材料在410℃时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相变潜热的释放导致IHTC不连续的现象发生。与以距离模具形面下方1mm处作为淬火介质的环境温度相比,以模具形面处作为淬火介质的环境温度得到的IHTC分布规律同前者基本一致,但IHTC的数值较高。(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热交换系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稳态比较法,自行研制室内冻土导热系数测定装置,并开展了温度、含水量对冻土导热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状土的导热系数略小于重塑土的导热系数。依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进行混凝土与冻土间的冻结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冻结力随着位移变化经过两个阶段:强化阶段与弱化阶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交换系数论文参考文献
[1].曹正达,刘寿东,肖启涛,徐家平,胡诚.太湖湖-气界面动量和水热交换系数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2018
[2].徐春华,辛宇,徐学燕.冻土热交换系数及冻结强度试验分析[J].建筑结构.2018
[3].代志功,毕俊喜.热交换系数对铸件质量影响探究[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18
[4].曹正达,刘寿东,肖启涛,徐家平,胡诚.太湖湖-气界面动量和水热交换系数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
[5].曹正达.太湖湖—气界面动量和水热交换系数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
[6].刘桐旺.金属型铸造凝固过程中界面热交换系数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6
[7].刘朝阳.高强度硼钢热冲压界面热交换系数实验与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5
[8].梅茂飞,胡峰,韩崇.关于滴状冷凝成核密度和热交换系数的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陈红蕾.盐水流量对冻结器热交换系数的影响[J].煤炭技术.2014
[10].张志强,贾晓飞,赵勇,李湘吉.高强度硼钢淬火界面热交换系数的实验与模拟[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