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人妻论文_秦洪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人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人,奴隶,蚯蚓,母亲,文化,农村经济,封建。

生人妻论文文献综述

秦洪平[1](2018)在《泼辣非反抗:再论罗淑《生人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生人妻》文本来看,以往认为女主人公具有反抗意识的论点似乎并不适合。她对农村经济破产带来的艰难生存处境没有一定认知,只能妥协做"生人妻"。她的泼辣对骂和逃跑就算是反抗行为,但她从来没有反抗意识,到最后也没能产生反抗意识,根据加缪和莫顿的阐述,这不是真正的反抗。罗淑洞悉了女主人公的处境,塑造出了一个具有现代四川特色、泼辣但并非反抗的善良下层女性。(本文来源于《运城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素芳[2](2016)在《作为物的女性存在——析罗淑《生人妻》中女主人公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人妻》已成为现代小说史上的名篇,是收获女作家短篇小说的一面旗帜,自问世以来,在不同时期众多研究者、评论家以及各种文学史着作,不仅对这篇小说进行了研究分析,而且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积累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将立足于女性主义的立场,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审视《生人妻》,运用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对文本进行再分析,并对自己的看法加以阐释。(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11期)

陈红梅[3](2014)在《不同视角下的审美异趣——台静农《蚯蚓们》和罗淑《生人妻》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台静农的《蚯蚓们》和罗淑的《生人妻》都取材于家乡,讲述了农民荒年卖妻的故事。两部小说截取当时存在于农村罪恶的卖妻恶俗断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象的本质,反映了农民的悲剧人生。两位作家的成长经历、创作心态和创作手法等所具有的特点,使两部作品呈现出既相似又相异的风貌。(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陈红梅[4](2014)在《不同视角下的共同命运——台静农《蚯吲们》和罗淑《生人妻》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台静农的《蚯蚓们》和罗淑的《生人妻》取材于各自家乡,讲述了农民荒年卖妻的故事。两部小说通过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截取当时存在于农村的罪恶的卖妻恶俗这一生活断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象的本质,反映了农民的悲剧人生。虽同为"五四"新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台静农和罗淑在同题材作品中各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创作风格。家乡的地域文化和作家的个性心理影响着作品主题的表达、人物的刻画及艺术风格的展现。两部作品因创作主体的差异显示出既相似又不同的风貌。(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乔以钢,宋声泉[5](2009)在《《为奴隶的母亲》小说叙事的性别分析——兼及与《生人妻》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奴隶的母亲》创作主体的男性身份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文本的内在面貌,其人生经历和精神体验的性别烙印构成文本所负载的丰富信息的一部分,进而影响到小说的形式层面:叙事者对小说人物称谓的差异呈现出一定的性别意识;小说的聚焦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存在着性别上的意识形态关系;叙事者有意隐蔽的声音往往暗含着一定的性别意味。(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宁敏[6](2005)在《典妻现象再解读——从《为奴隶的母亲》、《生人妻》、《赌徒吉顺》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前后,叁位不同背景的作家同时触及了典妻这一相同的话题,并且写出了较为优秀的作品。在对这叁篇作品的解读中,我们体会到了在那个时代中国动荡的社会、衰败的农村经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不幸的命运,感受到了作者漂泊的流浪意识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渴望与回归。(本文来源于《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朱庆华[7](2004)在《论《为奴隶的母亲》与《生人妻》的审美异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奴隶的母亲》与《生人妻》是“典妻”题材小说的双璧,但二者的审美情趣却大相径庭,前者走的是启蒙文学之路,是对腐朽传统文化妇女观的严竣审视与尖锐批判,后者走的却是革命文学之路,是对女权主义的形象言说。(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04年09期)

闫顺玲[8](2000)在《异曲同工 交相辉映——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和罗淑《生人妻》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和罗淑的《生人妻》的异同是多方面的。两部小说都通过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截取当时存在于农村的罪恶的典妻制度这一生活断面,准确精密地揭示了社会现象的本质。但基于两位作家的地域、性别的不同,在人物描写、结构组织、地域文化意识的揭示等方面又各自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本文来源于《甘肃高师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周春英[9](2000)在《“叁条同命运的小鱼”──《生人妻》、《桥》、《为奴隶的母亲》妇女形象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时代的召唤,30年代出现了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罗淑《生人妻》、萧红《桥》等3篇反映农村妇女的短篇小说。女主人公同是处于水深火热、倍受欺凌的命运中,但面对命运又各有不同表现。 3位作家在塑造人物、揭示主题时运用的艺术手法也不同,值得探讨。(本文来源于《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邓经武[10](2000)在《30年代中国文学本土区域化的个案研究──《生人妻》与《为奴隶的母亲》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开始逐渐由对“乡土”区域人生的看取,到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本土化进而民族化的文学表现。罗淑和柔石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价值观念大致相同,选择了同样的“典妻”题材,却塑造了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本文从人类文化学角度、区域文化背景和特定的人生形态去分析,思考了中国文学由区域化到本土化、民族化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0年01期)

生人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人妻》已成为现代小说史上的名篇,是收获女作家短篇小说的一面旗帜,自问世以来,在不同时期众多研究者、评论家以及各种文学史着作,不仅对这篇小说进行了研究分析,而且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积累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将立足于女性主义的立场,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审视《生人妻》,运用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对文本进行再分析,并对自己的看法加以阐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人妻论文参考文献

[1].秦洪平.泼辣非反抗:再论罗淑《生人妻》[J].运城学院学报.2018

[2].李素芳.作为物的女性存在——析罗淑《生人妻》中女主人公形象[J].名作欣赏.2016

[3].陈红梅.不同视角下的审美异趣——台静农《蚯蚓们》和罗淑《生人妻》之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陈红梅.不同视角下的共同命运——台静农《蚯吲们》和罗淑《生人妻》之比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5].乔以钢,宋声泉.《为奴隶的母亲》小说叙事的性别分析——兼及与《生人妻》的比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6].宁敏.典妻现象再解读——从《为奴隶的母亲》、《生人妻》、《赌徒吉顺》谈起[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

[7].朱庆华.论《为奴隶的母亲》与《生人妻》的审美异趣[J].理论月刊.2004

[8].闫顺玲.异曲同工交相辉映——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和罗淑《生人妻》之比较[J].甘肃高师学报.2000

[9].周春英.“叁条同命运的小鱼”──《生人妻》、《桥》、《为奴隶的母亲》妇女形象比较[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

[10].邓经武.30年代中国文学本土区域化的个案研究──《生人妻》与《为奴隶的母亲》之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论文知识图

罗淑--图1罗淑--图2一113沮渠氏北凉安富镇墓瓶文字一112西凉魏平友镇墓瓶文字新娘边缘仪式过程简图

标签:;  ;  ;  ;  ;  ;  ;  

生人妻论文_秦洪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