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菌核病菌论文_王靖,李亚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向日葵菌核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菌核,向日葵,病菌,毒素,抗药性,抗病性,生物防治。

向日葵菌核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王靖,李亚珍[1](2016)在《拮抗向日葵菌核病菌的向日葵列当内生细菌分离与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对向日葵菌核病有较强生防效果的拮抗细菌,从向日葵根部一年生全寄生杂草向日葵列当植株内分离纯化得到135株内生细菌菌株。依次采用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离体叶片防效试验筛选得到2株对核盘菌拮抗活性较好的内生细菌LIEH92和LIEB54,离体防效分别达68.48%和62.33%,在防治向日葵菌核病方面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具备进一步研究应用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套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刘佳,张匀华,孟庆林,石凤梅,马立功[2](2015)在《菌核病菌毒素对向日葵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向日葵对菌核病菌毒素的生理生化抗性机制,测定了粗毒素液体浸根处理后,不同抗性向日葵品种丰葵杂1号(FKZ1)和7101的叶片几丁质酶、β-l,3-葡聚糖酶活性和丙二醛、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木质素的含量及组织细胞膜透性的变化。毒素处理后,向日葵叶片几丁质酶和β-l,3-葡聚糖酶的活性,丙二醛、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木质素的含量显着提高,以上几种物质除丙二醛外,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相比升高的速度快,幅度大。同时毒素可显着破坏植株细胞膜透性,抗病品种细胞膜的耐损伤能力强于感病品种。研究表明几丁质酶和β-l,3-葡聚糖酶的活性,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木质素含量和细胞膜的耐损伤能力与向日葵对菌核病的抗性呈正相关,丙二醛含量与向日葵对菌核病的抗性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李永刚,陈丽娜[3](2010)在《黑龙江省向日葵菌核病菌生物学特性及抗药性初步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了5株具有代表性的向日葵菌核病菌,初步测定了其生物学特性及其抗药性。结果表明,向日葵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在15~20℃之间;菌丝生长最适环境为中性和偏酸性;越冬条件下不同菌核及病残体埋入土壤中,病残体上菌丝不能越冬,而菌核能够越冬,且埋入土层越深菌丝生长速度越慢,产生菌核的重量也降低;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茄子、向日葵、油菜、向日葵的致病力存在差异;多菌灵对不同地理区域菌株的EC50为0.4977~0.2456μg.mL-1,其中最不敏感菌株与最敏感菌株EC50的比值为2.03,都为敏感菌株;腐霉利对不同地理区域菌株的EC50为1.2715~0.3333μg.mL-1,其中最不敏感菌株与最敏感菌株EC50的比值为3.81,都为敏感菌株,目前所采集的地点尚未出现抗药性菌株。研究为深入研究黑龙江省寒地向日葵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科学防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向理军,雷中华,石必显[4](2007)在《向日葵菌核病菌的生长发育和侵染循环》一文中研究指出向日葵菌核病菌的萌发和子囊盘形成的最适温度是10~25℃,最适土壤相对湿度80%~90%,良好的通气条件。菌核的萌发不需要光,但子囊盘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菌核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的萌发,子囊盘柄的长度最长不超过8 cm。因此,秋季深翻灭茬,可有效防止第二年菌核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S2期)

唐庆华[5](2006)在《新疆向日葵菌核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品种抗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供试的30个核盘菌菌株(Sclerotinia)进行菌丝生长速度、菌核产量等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核盘菌(S. sclerotinia)不同菌株菌丝的生长速度、菌核产量、致病力与其地理来源和寄主来源关系不大,对12个代表菌株的草酸产生能力的测定表明,菌株的草酸产生能力和病菌的致病性基本呈正相关,致病力较强的菌株草酸产生能力较强;采用8种培养基对代表菌株营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核盘菌(S. sclerotinia)在PDA和PSA培养基上生长旺盛而均匀;而对菌株生长条件的研究表明6个代表性菌株在中性和偏酸性条件下生长迅速, 20℃为其最适生长温度;对供试的30个菌株酯酶同工酶的研究表明核盘菌(S. sclerotinia)不同菌株间在酯酶同工酶酶谱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与其地理来源和寄主来源有一定关系;核盘菌(S. sclerotinia)、小核盘菌(S.minor)和叁叶草核盘菌(S. trifoliorum)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差异明显,说明酯酶同工酶可以作为核盘菌、小核盘菌、叁叶草核盘菌叁个相近种鉴别的一种辅助手段。为了查明向日葵菌核病的初次侵染源,选取菌丝和菌核做了越冬实验,查明供试菌株的菌核无论是埋于地面下15cm,还是30cm都能安全越冬,而菌丝是否能顺利越冬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子囊盘的诱发及子囊孢子的观察实验表明,Sun-1菌株的菌核经低温处理后分别在沙子上培养和沙子+土上培养均可产生子囊盘,但沙子效果较好,可以萌发大量子囊盘。目前尚未发现对菌核病免疫和高抗的向日葵材料,故其防治主要采取农业防治和培育抗(耐)病品种。由于菌核病的多型性,国内外对向日葵抗菌核病的鉴定方法较多,但尚无统一、公认的鉴定方法,为此有必要对文献报道的方法进行筛选并加以改进、优化。通过菌土盆栽法、菌丝块茎部贴接法、皮壳接种法和草酸浸根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4种方法各有优点和缺点,初步认为在向日葵早期抗性鉴定中,应采用菌土盆栽法、皮壳接种法和草酸浸根法相结合,菌块伤口贴接法因反应剧烈,不宜采用。2006年分别采用病圃鉴定和菌土法、皮壳法、草酸法鉴定,并就此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病圃鉴定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皮壳接种法、草酸浸根法和菌土盆栽法。目前,由于病圃尚不太成熟,结果是否确切尚有待进一步验证。采用上述3种室内早期抗性鉴定方法并结合大田病圃对31个向日葵品种进行菌核病鉴定,结果表明品种间抗性存在一定差异;用不同方法鉴定,结果差别也较大,故供试品种的抗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06-06-01)

曹翠玲,刘素琪,康瑞姣,李仕河,高俊明[6](2005)在《康氏木霉对向日葵菌核病菌拮抗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康氏木霉对向日葵菌核病菌的拮抗效果, 为用于该类病害防治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康氏木霉对向日葵菌核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同时对康氏木霉的代谢物进行了活性测定, 结果发现: 康氏木霉挥发性代谢物对向日葵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与对照在F0 01水平上差异显着。非挥发性代谢物对向日葵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也达F0 01显着水平, 但分析过滤灭菌和高压灭菌两种不同灭菌方式对抗生物质活性的影响并无显着性差异, 说明康氏木霉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具有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张笑宇[7](2005)在《向日葵菌核病菌毒素产生条件及致病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向日葵菌核病发病重,防治难,致病机制复杂的特点,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向日葵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生长和产毒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及毒素的致病机理。结果表明,向日葵菌核病菌生长和产毒所需的营养和环境条件不同,在适合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量和可利用的碳源量成正比例关系。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 NH4Cl;最适温度为 20℃;最适 pH 为 4.0~8.0。草酸的积累量不仅和碳源种类有关,而且和毒素草酸的前体物有关。菌核病菌产毒的最佳碳源为乳糖;最佳氮源有天门冬酰胺和谷氨酸;最适温度为 25℃;最适 pH 为 6.0,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培养 10d 时菌丝干重和草酸含量都达到最大值。本文从组织和植株水平、细胞水平、生理生化水平上测定了菌核病菌毒素的致病性,研究了致病机理。得出结论:菌核病菌毒素对向日葵种子萌发、胚轴伸长和幼苗生长都有毒害或抑制作用,对离体叶片也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对毒素作用后寄主细胞膜透性的研究结果显示,草酸毒素可作用于寄主细胞膜,引起细胞膜的伤害,造成膜功能的紊乱。从生理生化角度研究菌核病菌毒素的致病机理,结果表明:向日葵幼苗用毒素浸根处理后,毒素增加了其体内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但抑制了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低浓度时增加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的活性,浓度达到一定量时抑制了 PAL 活性,从而消弱了寄主细胞的抗病性,增加了致病性。毒素对田间抗病性表现较差的品种的酶活性抑制作用大于抗病性表现较好的品种。本文还将菌核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和毒素分开,采取浸叶的方法,研究了它们在致病中的作用,表明菌核病菌的致病力既与细胞壁降解酶有关,也与草酸毒素有关,草酸可以增加病菌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使细胞壁降解酶加速对寄主细胞的解体作用,从而提高发病程度。(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5-05-01)

张笑宇,刘正坪,胡俊,李荣禧[8](2005)在《向日葵菌核病菌毒素对向日葵体内几种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品种的向日葵为材料,研究了向日葵菌核病菌毒素对其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BF酶(PPO)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向日葵幼苗用粗毒素处理后,粗毒素增加了向日葵叶片POD的活性,且2个品种具有差异显着性。粗毒素抑制了向日葵叶片中PPO和PAL的活性,经稀释后低浓度的粗毒素增加了PAL活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农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刘学敏,欧师琪,龚万金,徐兵,曹风鸣[9](2004)在《向日葵菌核病菌接种方法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纯培养菌丝块、向日葵立枯型菌丝和子囊孢子等材料及伤口和非伤口2种方法接种,对向日葵菌核病菌的田间接种材料和接种方法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用立枯型菌丝茎秆制成菌丝签接种效果最佳,子囊孢子接种效果最差。(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李新凤[10](2003)在《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及抗性突变体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山西及内蒙古不同地区采集的向日葵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进行了敏感性测定,并在室内进行了抗性诱导、抗性突变菌株特性等方面的研究。 1、本试验从山西五寨共采集分离到30株向日葵菌核病菌,其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五寨菌株对多菌灵、腐霉利、菌核净和福美双的平均EC_(50)值分别为:0.127μg/ml、0.118μg/ml、0.316μg/ml和1.486μg/ml,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0.5μg/ml、6.0μg/ml、0.5μg/ml和5.0μg/ml。以此作为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四种杀菌剂的相对敏感基线,所测汾阳、阳曲、内蒙古菌株与五寨菌株相比,均未对供试药剂产生抗性。 2、抗性诱导结果表明,菌核病菌经紫外光照射和药剂训化都很容易产生抗腐霉利突变菌株,但未获得抗多菌灵突变菌株。利用紫外光诱导抗腐霉利突变菌株,突变频率为55.6%。并且菌核病菌经紫外线连续照射60-80分钟最易产生突变菌株;在药剂训化过程中,逐步加大药剂量可产生不同抗性水平的抗腐霉利突变体。且用上述两种方法所得突变菌株抗药性均很稳定,在PDA培养基上经无性繁殖20代不丧失。抗性突变菌株虽在生长速率、致病力方面较原始菌株有所下降,但在中等浓度药剂存在的情况下不受抑制,且比无药情况下生长更旺盛。交互抗性研究表明,腐霉利抗性突变体仅对同类杀菌剂异菌脲有正交互抗性,而对多菌灵、百菌清、福美双等均无交互抗性。 3、突变菌株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抗性水平菌株间蛋白质及酯酶图谱存在明显差异,中抗菌株与敏感菌株可溶性蛋白主带基本一致,但中抗菌株带数略多于敏感菌株;高抗菌株谱带数又显着少于敏感菌株,Rf0.53的谱带为抗性菌株所持有。酯酶电泳图谱中,敏感菌株与抗性菌株均存在特异性酶带,敏感菌株在Rf0.20处有一条主酶带而抗性菌株则没有,Rfo.22的主酶带为杭性菌株所特有而敏感菌株没有的。 4、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杭药突变体与亲本敏感菌株对碳源和氮源的利用情况有所不同:突变体以在淀粉为碳源和缺氮处理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最快,而亲本敏感菌株在乳糖为碳源和蛋白陈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对pH值的要求也略有差别:突变体在PH值为6时生长最快而亲本菌株在PH值为5时生长最快。二者在不同温度下生长情况基本相似:在6一30℃温度范围内菌丝均能生长,总体趋势是先慢后快,以20一25℃生长最快。其中在6-25℃之间菌丝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25一30℃之间则随温度升高而减慢。 5、腐霉利突变菌株与敏感菌材讨目比,敏感菌株在葡萄糖浓度小于4%时菌落直径随渗透压提高而增大,超过4%后随渗透压提高而减小,抗性菌株在本试验的浓度范围内菌落直径随渗透压提高而减小,且小于同浓度下敏感菌株菌落直径,表明敏感菌株对低渗透压和高渗透压均表现敏感,杭性菌株仅对高渗透压表现敏感,且对渗透压较敏感菌株更为敏感。通过测定杭药突变体与亲本敏感菌株的相对电导率,发现杭药突变体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渗出更多的电解质。此外,杭药突变体的苯丙氨酸解氛酶活性比敏感亲本菌株高,当用不同浓度腐霉利处理或饥饿处理时,抗药突变体与敏感亲本菌株PAL活性均上升,但抗药突变体的酶活性始终高于敏感亲本菌株。(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03-07-01)

向日葵菌核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明确向日葵对菌核病菌毒素的生理生化抗性机制,测定了粗毒素液体浸根处理后,不同抗性向日葵品种丰葵杂1号(FKZ1)和7101的叶片几丁质酶、β-l,3-葡聚糖酶活性和丙二醛、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木质素的含量及组织细胞膜透性的变化。毒素处理后,向日葵叶片几丁质酶和β-l,3-葡聚糖酶的活性,丙二醛、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木质素的含量显着提高,以上几种物质除丙二醛外,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相比升高的速度快,幅度大。同时毒素可显着破坏植株细胞膜透性,抗病品种细胞膜的耐损伤能力强于感病品种。研究表明几丁质酶和β-l,3-葡聚糖酶的活性,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木质素含量和细胞膜的耐损伤能力与向日葵对菌核病的抗性呈正相关,丙二醛含量与向日葵对菌核病的抗性呈负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向日葵菌核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王靖,李亚珍.拮抗向日葵菌核病菌的向日葵列当内生细菌分离与筛选[J].河套学院学报.2016

[2].刘佳,张匀华,孟庆林,石凤梅,马立功.菌核病菌毒素对向日葵叶片生理生化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5

[3].李永刚,陈丽娜.黑龙江省向日葵菌核病菌生物学特性及抗药性初步测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

[4].向理军,雷中华,石必显.向日葵菌核病菌的生长发育和侵染循环[J].新疆农业科学.2007

[5].唐庆华.新疆向日葵菌核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品种抗病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6

[6].曹翠玲,刘素琪,康瑞姣,李仕河,高俊明.康氏木霉对向日葵菌核病菌拮抗作用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7].张笑宇.向日葵菌核病菌毒素产生条件及致病机理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

[8].张笑宇,刘正坪,胡俊,李荣禧.向日葵菌核病菌毒素对向日葵体内几种酶活性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

[9].刘学敏,欧师琪,龚万金,徐兵,曹风鸣.向日葵菌核病菌接种方法试验[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

[10].李新凤.向日葵菌核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及抗性突变体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芽抱杆菌对马铃薯枯萎病菌和向日葵油菜内生细菌yc8发酵液在不同酸碱条件...供试菌株基因组rDNA~ITS区扩增M:DL2...、实验中的部分菌株温度对Soy-2菌株生长的温度效应年8月于石河子农科院盘腐2004年8月...

标签:;  ;  ;  ;  ;  ;  ;  

向日葵菌核病菌论文_王靖,李亚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