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湖负荷论文-陈洁,朱广伟,许海,詹旭,朱梦圆

入湖负荷论文-陈洁,朱广伟,许海,詹旭,朱梦圆

导读:本文包含了入湖负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平原河网区,面源污染,营养盐,降雨强度

入湖负荷论文文献综述

陈洁,朱广伟,许海,詹旭,朱梦圆[1](2019)在《不同雨强对太湖河网区河道入湖营养盐负荷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太湖河网区不同雨强下入湖河道面源污染规律,以太湖入湖负荷最大的河道大浦河为例,通过一周年逐日高频监测水体各形态氮、磷及溶解性有机碳等营养盐情况,结合河道流量及降雨量的自动监测资料,分析了大雨、中雨、小雨及无雨等4种降雨强度下太湖河网区典型河道的流量和营养盐负荷特征.结果表明,作为太湖河网区的典型入湖河道,大浦河时常发生往复流现象,观测的365 d内,有60 d日均流量为负值,占16%;河道流量对雨强的响应较为迟缓,仅强降雨事件(> 25 mm·d~(-1))下,降雨当日河道流量才显着增加;中雨期平均流量仅比无雨期高了29%,在统计上不显着.河道水体营养盐浓度在不同降雨强度下差异不显着,大雨、中雨、小雨及无雨事件下河道总氮浓度分别为(3. 00±0. 58)、(3. 34±0. 93)、(3. 55±1. 05)和(3. 37±1. 14) mg·L~(-1),小雨事件当天水体总氮浓度均值最高,而4种类型降雨事件下河道总磷含量分别为(0. 228±0. 068)、(0. 258±0. 121)、(0. 219±0. 083)和(0. 225±0. 121) mg·L~(-1),差异性也不显着,就平均值而言,中雨时河道总磷浓度最高.夏季典型降雨过程分析表明,不同雨强发生之后河道溶解性有机碳和各形态氮的浓度变化不大,但大雨之后次日河道各形态磷浓度有明显增高,持续时间为2 d,中雨后次日河道总磷和颗粒态磷有明显增高,持续时间仅为1 d,小雨后磷浓度基本无变化.大雨、中雨、小雨和无雨时总氮日负荷分别为7. 64、3. 19、3. 21和2. 62 t·d~(-1),总磷日负荷分别为0. 59、0. 26、0. 22和0. 20 t·d~(-1),受入湖流量影响,大雨期营养盐日负荷显着高于中雨及以下强度的降雨;然而,由于一年内大雨出现频次较少,大雨期氮和磷总入湖负荷占年负荷的比重不大,大雨期总氮和总磷分别入湖61. 11 t和4. 72 t,占观测周年的5. 6%和5. 8%,这与山区河道降雨负荷间的关系有着显着区别.本高频观测表明,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河道面源污染汇集过程复杂,入湖负荷受降雨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入湖水量是营养盐负荷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对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湖泊的面源污染的估算及控制对策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何湖滨[2](2019)在《南京市梅龙湖汇水区入湖污染负荷估算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现场调研和水样分析,估算梅龙湖汇水区入湖污染负荷量,明确主要污染负荷来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水环境质量提升措施。分析结果表明:梅龙湖水体为IV类水,其中TN和TP严重超标,为中度富营养化;从上游污水处理厂出水口至湖体,污染物浓度沿程逐渐降低,总体表现为污水处理厂出水浓度>新林村附近河道水样浓度>国道北侧湿地出水水质>梅龙湖湖体水质;农田面源污染物和污水处理厂出水是梅龙湖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污水处理厂出水中TN、TP、COD_(cr)和NH_3-N负荷量均占总负荷量的72%以上;通过布置"雨水蓄积装置"、厨余垃圾堆肥器、分散式人工湿地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等,可以大幅提升梅龙湖水环境、生态环境质量,并有效削减梅龙湖汇水区入湖污染负荷量。(本文来源于《江苏水利》期刊2019年03期)

孙标,赵胜男,朱永华[3](2019)在《哈素海水量平衡分析及入湖污染负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哈素海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湖泊,对维持区域环境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尤为关键,本文应用水量平衡法动态分析了哈素海的水量变化过程,明确了入湖污染负荷。结果表明:哈素海多年平均接纳的大气降水约为658.18万m~3,湖面蒸发水量约为3095.45万m~3,河渠入湖水量约为3722.36万m~3,湖泊多年平均库容约为3456.67万m~3。通过沟渠进入哈素海的污染物中COD负荷量最高,约889.35t/a,其次为TN约110.47t/a、BOD_5约83.01t/a、NH_3-N约30.38t/a,TP负荷量最少约5.46t/a,所有渠道中民生渠污染物排放量最高,约占总量的87%左右,其他沟渠共约占13%,所以哈素海主要外源污染负荷来自于黄河。研究结果可为哈素海的保护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宋萌勃,李东[4](2018)在《黄盖湖入湖污染物负荷估算及治理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实际调查资料,对黄盖湖2012年的入湖污染负荷进行了简要分析和估算,结果表明,农业施肥、禽畜养殖和水产养殖是黄盖湖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通过对黄盖湖最近十多年水质监测成果趋势分析可以看出,虽说已采取了一定的污染防治措施,如全部拆除了养殖围网等,但水质改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提出了思考。(本文来源于《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羊华[5](2018)在《洱海入湖河流磷负荷与营养化关系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洱海2015年入湖河溪磷负荷的计算分析,表明洱海北部河流是入湖磷负荷的主要供给者,入湖磷负荷在主汛期达到峰值,洱海入湖河溪磷负荷主要受入湖河溪水量控制。入湖河溪磷负荷与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呈强相关性,洱海富营养化进程受入湖河溪磷负荷的影响较大。控制洱海富营养化,首要是控制洱海流域的面源污染,主要控制区域是洱海北部河流流域,其次是西部坝区。依据入湖河溪磷负荷时空变化特征,汛期是洱海藻类爆发的主要时期。(本文来源于《云南省水利学会2018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8-11-02)

任加国,贾海斌,焦立新,王一茹,杨苏文[6](2019)在《滇池大气沉降氮磷形态特征及其入湖负荷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季节变化和降雨量对滇池各种氮磷形态浓度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沉降的各种氮磷形态浓度,探讨滇池湖面氮磷对水污染的贡献.结果表明,滇池大气沉降氮浓度普遍符合雨季低,旱季高的特点;大气沉降氮磷负荷与降雨量正相关,季节性变化主要呈雨季高,旱季低.大气沉降氮负荷以DIN为主,占总氮沉降负荷的63. 70%;磷负荷以PP为主,占总磷沉降负荷的45. 54%,过度施肥和肥料中氮磷的流失是大气湿沉降中主要的氮磷来源.结合入湖河流数据,滇池大气沉降中TN和TP的沉降量分别为河流入湖负荷的6. 14%和12. 76%,因而滇池主要污染来源仍然是入湖河流带来的负荷.但滇池大气沉降氮磷通量与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等偏上地位,所以该贡献仍需重视.(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唐晓先,蒋晨韵,王璨,钱新[7](2017)在《巢湖西半湖总磷浓度对入湖总磷负荷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巢湖富营养化问题比较严重,蓝藻水华暴发频繁。流域内人类生产及生活活动产生的一部分营养物质,随着降水、径流等方式汇入河道,流入湖泊,影响湖泊水质。通过回归分析探究了流域降雨量与各入湖河流流量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入湖河流营养负荷对湖泊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淝河的总磷入湖负荷与巢湖西半湖总磷浓度的一元线性回归拟合度最高,为0.618。研究总磷浓度对入湖河流总磷负荷的响应一方面为预测蓝藻水华暴发提供数据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为流域污染负荷控制和水源地水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S1期)

谢艾玲,徐枫,向龙,徐彬,林琳琛[8](2017)在《环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污染负荷量对太湖水质的影响及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7—2014年环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水量、水质监测资料以及湖区水质监测资料,以CODMn、NH3-N、TP、TN为主要污染指标,阐述入太湖各湖区污染负荷量的时空分配,评估环太湖主要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量对湖区水质时空变化的影响。通过环太湖入湖河流水量分析,考虑污染负荷量的历史长序列变化规律,定量了环太湖入湖河流水量、水质等相关因素对太湖水体污染负荷量贡献率,分析环太湖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量对太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对太湖入湖河流的治理成效,说明对入湖河流污染物的控制是缓解和治理太湖污染负荷输入的重要途径,为制定和实施环太湖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限排总量意见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羊华,李红燕,李丽怀[9](2017)在《2015年洱海入湖河流磷负荷时空变化与洱海富营养化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洱海2015年入湖河溪磷负荷计算,表明洱海北部河流是入湖磷负荷的主要供给者,入湖磷负荷在主汛期达到峰值,洱海入湖河溪磷负荷主要受水量控制。入湖河溪磷负荷与洱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呈强相关性,洱海富营养化进程受入湖河溪磷负荷的影响较大。控制洱海富营养化,首要是控制洱海流域面源污染,主要控制区域是洱海北部河流流域,其次是西部坝区。依据入湖河溪磷负荷时空变化特征,汛期是洱海藻类爆发主要时期。(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7年07期)

陈亮[10](2017)在《大理市推进餐饮和客栈行业消防安全整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大理市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餐饮客栈服务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云南省大理市消防大队结合当前工作实际,积极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扎实推进洱海所在地双廊镇餐饮客栈服务业专项整治行动,以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提升洱海水质(本文来源于《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期刊2017-05-05)

入湖负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现场调研和水样分析,估算梅龙湖汇水区入湖污染负荷量,明确主要污染负荷来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水环境质量提升措施。分析结果表明:梅龙湖水体为IV类水,其中TN和TP严重超标,为中度富营养化;从上游污水处理厂出水口至湖体,污染物浓度沿程逐渐降低,总体表现为污水处理厂出水浓度>新林村附近河道水样浓度>国道北侧湿地出水水质>梅龙湖湖体水质;农田面源污染物和污水处理厂出水是梅龙湖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污水处理厂出水中TN、TP、COD_(cr)和NH_3-N负荷量均占总负荷量的72%以上;通过布置"雨水蓄积装置"、厨余垃圾堆肥器、分散式人工湿地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等,可以大幅提升梅龙湖水环境、生态环境质量,并有效削减梅龙湖汇水区入湖污染负荷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入湖负荷论文参考文献

[1].陈洁,朱广伟,许海,詹旭,朱梦圆.不同雨强对太湖河网区河道入湖营养盐负荷影响[J].环境科学.2019

[2].何湖滨.南京市梅龙湖汇水区入湖污染负荷估算及对策研究[J].江苏水利.2019

[3].孙标,赵胜男,朱永华.哈素海水量平衡分析及入湖污染负荷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9

[4].宋萌勃,李东.黄盖湖入湖污染物负荷估算及治理的思考[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5].羊华.洱海入湖河流磷负荷与营养化关系浅析[C].云南省水利学会2018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8

[6].任加国,贾海斌,焦立新,王一茹,杨苏文.滇池大气沉降氮磷形态特征及其入湖负荷贡献[J].环境科学.2019

[7].唐晓先,蒋晨韵,王璨,钱新.巢湖西半湖总磷浓度对入湖总磷负荷的响应[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7

[8].谢艾玲,徐枫,向龙,徐彬,林琳琛.环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污染负荷量对太湖水质的影响及趋势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9].羊华,李红燕,李丽怀.2015年洱海入湖河流磷负荷时空变化与洱海富营养化浅析[J].人民珠江.2017

[10].陈亮.大理市推进餐饮和客栈行业消防安全整治[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17

标签:;  ;  ;  ;  

入湖负荷论文-陈洁,朱广伟,许海,詹旭,朱梦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