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歧义论文_宋冬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用歧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歧义,认知,理论,副词,梯度,语义,含意。

语用歧义论文文献综述

宋冬梅[1](2017)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用歧义认知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关联理论视角研究语用歧义、关注语言交际与人类认知的关系,是语用歧义研究的创新思考。具体的语用歧义认知机制的推导可以增强和明晰对该机制的理解。文章结合实例分析推导出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歧义认知机制,认为认知语境设定语用歧义认知机制存在的隐含前提,语用推理推动语用歧义认知机制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吴玉凡[2](2015)在《基于听说双方视角的语用歧义的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用歧义是在语言运用中产生的,应具备说话者和听话者两个基本要素。对于语用歧义的分类,也应该以听说双方为视角,紧扣说话者和听话者两个基本要素,故将其分为四类。(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5年07期)

赵欣阳[3](2015)在《论英语交际的语用歧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语日常交际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是词汇或者短语,在不同的语体和交流环境中,所凸显和蕴含的含义不同。正是这种内涵的不同,导致交际进程中语义歧义现象的出现。(本文来源于《商业故事》期刊2015年06期)

钱秀芸[4](2014)在《从语用歧义角度探析“和”、“或”》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和"、"或"这两个词不论是使用频率还是适用范围都是非常广泛的。作为连词使用时,它们的用法相对重合,致使了对它们的误用以及歧义的产生。本文通过介绍"和"、"或"的一般用法及特殊用法,对它们使用过程中的误用情况加以分析,通过语言的选择与逻辑总结了造成误用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4年02期)

李梦露[5](2013)在《从关联理论角度谈语用歧义在英文广告语中的奇妙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用歧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长期以来被实践者广泛地运用于广告创作当中,在大众传播领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认为歧义广告通过让受众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去解读广告中的歧义,并通过建立最佳关联获得显着的语境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广告的记忆价值和劝服力,产生意想不到的商业效果。(本文来源于《企业研究》期刊2013年15期)

梅明玉[6](2013)在《语用歧义—模糊的梯度变异认知模式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词语语义的认知结构中,一般两个认知结构的共同部分称作为图示,这样的定义和描述本质上是亚里士多德式的认知。图示是词汇意义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可能使词汇的细化更加得到凸显,图示和细化的凸显性的变化说明词义歧义、多义和模糊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如何用歧义—模糊梯度变异模式去解释歧义现象,构建科学的心理认知模式,是语言学、心理学和脑科学一个研究领域。(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张羽[7](2012)在《副词“就”的语义指向及消除语用歧义的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副词"就"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灵活多变的词语,其语义确定有很高的复杂度,语义的双指决定了语用上的歧义。通过具体分析"就"的语义指向,对其造成的语用歧义可通过焦点重音原则、句式变换原则即替换、添加的方法及话题语境原则来消除,解决日常交际中的语用矛盾。(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2年14期)

吴玉婷[8](2012)在《汉语语用歧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类语言一种特殊而又普遍的现象,歧义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热点,同时,歧义研究的理论成果相当丰富。时至今日,歧义研究从定性分析和静态描写发展到今天歧义的应用性和跨学科研究,业已形成多种视角和方法并存的理论态势。但是,目前歧义研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术语名称使用不统一,有些与歧义相关的概念界定不够严密,研究角度虽多,但一些研究视角尚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语用歧义研究。语用歧义,作为歧义的一种类型,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和以往主要从语法、语义角度的歧义研究不同,本文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语用歧义案例出发,主要从语用学的角度讨论语用歧义的生成、认知及在交际中的运用问题。在梳理了前人的歧义研究中与歧义类型划分相关的资料后,对歧义的类型描述有所认知,并针对目前歧义分类研究中术语名称使用混乱的问题,考察了“语用歧义”这一术语的科学性,同时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随后,对语用歧义的具体类型进行了描述。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歧义现象进行系统的阐述是本文的重点,在对语用歧义的生成、认知机制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又从交际的角度主要讨论语用歧义的功能,对语用歧义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2-05-01)

连益芝[9](2012)在《语境与语用歧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用歧义是语言交流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而它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着重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语境来消除语用歧义。(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吴青[10](2011)在《情景喜剧《六人行》中的语用歧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歧义是语言的内在性质,是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歧义现象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对在语音、词汇和句法层次上所产生的歧义。但是,多数研究表明,人们似乎并没有对语用层次上所产生的歧义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鉴于目前的语用歧义研究侧重于“何为语用歧义”的问题,本文以着名美国情景喜剧《六人行》中的对话为例,对其中的语用歧义的产生及其效果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应该说《六人行》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最佳的情景喜剧之一,无论是它的剧情还是丰富的语言,都十分吸引英语学习者。本文运用指示语、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和预设等主要语用学理论,采用分析法、综合法和比较法对《六人行》中的实例进行了较为详细和深入的分析,从而使英语学习者对语用歧义的产生机制和效果有更为清晰的了解。通过对《六人行》中实例的语用分析可以发现,在交际过程中,如果双方言语中有不清晰的指示语,或违反了合作原则,或有言外之意,或为了保全面子和礼貌,以及有不同的预设等情况下都有可能产生语用歧义现象。本文旨在使语言学习者能更深入地了解语用学理论和语用歧义现象,从而能更好和更有效地使用语言,并给英语学习带来一定的启示。同时作者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更具体和全面的语用歧义研究起到一定的抛砖引玉之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9-20)

语用歧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用歧义是在语言运用中产生的,应具备说话者和听话者两个基本要素。对于语用歧义的分类,也应该以听说双方为视角,紧扣说话者和听话者两个基本要素,故将其分为四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用歧义论文参考文献

[1].宋冬梅.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用歧义认知机制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2].吴玉凡.基于听说双方视角的语用歧义的分类[J].文学教育(上).2015

[3].赵欣阳.论英语交际的语用歧义[J].商业故事.2015

[4].钱秀芸.从语用歧义角度探析“和”、“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

[5].李梦露.从关联理论角度谈语用歧义在英文广告语中的奇妙效果[J].企业研究.2013

[6].梅明玉.语用歧义—模糊的梯度变异认知模式解读[J].长春大学学报.2013

[7].张羽.副词“就”的语义指向及消除语用歧义的原则[J].文教资料.2012

[8].吴玉婷.汉语语用歧义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

[9].连益芝.语境与语用歧义[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10].吴青.情景喜剧《六人行》中的语用歧义分析[D].浙江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1:pP中的功能投射p与词汇投射PP图歧义—模糊梯度变化RCNLP查询处理逻辑图信阳师范学院鉴定验收项目(1)信阳师范学院鉴定验收项目(2)信阳师范学院鉴定验收项目(3)

标签:;  ;  ;  ;  ;  ;  ;  

语用歧义论文_宋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