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粘弹性能论文_高诚志,董旭峰,齐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粘弹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粘弹性,动态,弹性体,模型,胡芦巴,混凝土,帘布。

动态粘弹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高诚志,董旭峰,齐民[1](2019)在《TiO_2/硅橡胶复合型介电弹性体动态粘弹性的电场依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电场对TiO_2/硅橡胶复合型介电弹性体动态粘弹性的影响。采用水解法制备无定形TiO_2颗粒,以其为分散相,硅橡胶为基体制备复合型介电弹性体。电致变形测试表明,在20 kV/mm的电场强度条件下,该介电弹性体的电致变形量达46.9%。动态粘弹性测试结果表明,该介电弹性体在5 kV/mm下其储能模量较零场下增大18.1%。说明在电场作用下,TiO_2/硅橡胶复合型介电弹性体的动态粘弹性变化不可忽略,在建立力电模型及器件设计时需予以考虑。(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7期)

许家宝,周储伟[2](2019)在《玻璃/亚麻纤维混杂复合材料的吸湿和动态粘弹性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玻璃纤维/亚麻纤维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吸湿模型以及湿动态粘弹性模型。采用一般的质量扩散模型分析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的不同湿扩散特性,采用叁元件模型模拟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湿粘弹性,模型参数通过热机械动力学分析(DMTA)实验测定,引入吸湿增重率-时间等效原理,分析不同吸湿量下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复刚度,研究发现在吸湿早期阶段,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GFFG)吸湿过程是非Fick的,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FGGF)满足Fick湿扩散定律,当M_t为0~0.037时,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0°F/90°G]_s)的储能抗弯刚度降低梯度比较大,在100 Hz以后,储能抗弯刚度增长放缓。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能反映出试验观测到的规律。(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9年05期)

梅生启[3](2019)在《混凝土静动态粘弹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是土木工程领域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与很多固体材料类似,混凝土的粘弹性是材料自身的基本性质,对徐变、阻尼和宏观力学性能等均有着重要影响。尽管混凝土的粘弹性已不断得到关注和研究,并在结构分析中加以考虑,但由于实际工程中荷载变化的复杂性,尚需要开展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混凝土静动态粘弹性能的系统研究。本文通过不同加卸载速率下的短期持荷/恢复试验和不同荷载频率下的轴压滞回试验进一步分析混凝土的静动态粘弹性能及其影响规律。基于试验数据,研究分数阶导数理论(导数阶数在0~1之间)在混凝土材料粘弹性能描述中的适用性,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模型和参数识别方法,并探讨静动态粘弹性特征间的转换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混凝土徐变和徐变恢复研究方法,进行混凝土静态粘弹性能的试验研究。试验中重点考虑了加载速率、卸载速率和持荷时间叁种因素对混凝土静态粘弹性能的影响,得到混凝土在持荷阶段的徐变、卸载后的徐变恢复和残余变形以及加卸载阶段弹性模量随加卸载阶段荷载速率的变化规律。为更好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反映混凝土材料自身的粘弹性能,将持荷时间控制在分钟级别。(2)对混凝土静态粘弹性能进行分析。首先对比现有徐变模型对混凝土短期持荷阶段变形的预测效果,检查造成误差的原因;从徐变恢复和残余变形角度,分析了现有徐变恢复计算方法对卸载后混凝土滞后变形恢复的预测效果,提出了适合于短期徐变和徐变恢复描述的模型组合形式。然后从短期徐变和徐变恢复角度分析分数阶导数理论在混凝土静态粘弹性能计算中的适用性,提出考虑混凝土变形恢复特征的修正分数阶粘弹性模型,并结合试验数据给出不同工况下的模型参数取值。(3)针对混凝土动态粘弹性能,借鉴沥青材料动态模量试验方法,开展不同荷载频率下的混凝土轴压滞回试验。试验中主要考虑了外荷载频率对混凝土滞回耗能性能和动态弹性模量的影响,为进一步理解混凝土的动态粘弹性能提供了数据支撑。(4)从耗能-频率相关性和滞回曲线两个角度,综合研究分数阶导数理论在混凝土动态粘弹性能分析中的适用性。结合动态试验数据,给出经典粘弹性模型和分数阶粘弹性模型的参数取值。针对分数阶粘弹性模型中分数阶导数的识别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滞回曲线特征点方程和耗能-频率关系式的简化识别方法。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5)基于粘弹性理论,进行混凝土材料静动态粘弹性特征(徐变柔量-复模量)的转换计算分析。首先基于分数阶粘弹性模型,分析静动态粘弹性特征间直接转换计算存在的问题。然后采用广义粘弹性模型,进行静动态粘弹性能特征间的转换计算分析。结合试验数据,验证广义粘弹性模型对混凝土静动态粘弹性单独描述的准确性。考虑到转换中存在的Laplace变换和Laplace逆变换增加了计算的复杂性,基于Volterra积分算子推导出近似转换公式。通过将转换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为混凝土静动态粘弹性能分析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1-01)

汪文超[4](2018)在《制备条件对氨纶动态粘弹性的影响及其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氨纶是一种粘弹性材料,得益于其独特的软硬嵌段分子结构,使其具有诸如高回弹性、耐磨耐腐蚀性、耐氧化性等优异性能。氨纶分子内部具有多种氢键、微相分离、结晶等微观结构,这些微观结构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到它的粘弹性。基于其应用的广泛性,对其动态粘弹性进行研究,以期能根据用途和应用场景制备合适的氨纶材料,从而保证材料在元器件上安全可靠高效的运行。本研究以本质安全化为指导方针,从氨纶的制备过程着手,改变聚四氢呋喃(PTMG)分子量、N,N-二甲基乙二胺(N,N(24)-EDA)与丙二胺(EDA)的比例和罗拉比大小制备获得叁组氨纶,采用动态力学分析测试(DMA)获取其粘弹性,结合其力学和微观方面的性能变化,研究了动态粘弹性与制备条件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干法纺丝,选用分子量为1.4k、1.8k、2.2k、2.6k及3.0k的PTMG;N,N(24)-EDA:EDA比例为0/68、8/60、11/57及14/54的扩链剂;改变罗拉比比例为1.3、1.4、1.5及1.6制备获得叁组共13种氨纶。2)通过对其微观结构以及力学性能的测试,发现:随着氨纶软段分子量的增大,其断裂强力先减小后增大,在分子量为2.2k时,出现最大值为62.79 cN,断裂伸长率、氨基甲酸酯基X_b和结晶度(X_c)都是先增大后减小;随着N,N(24)-EDA/EDA扩链剂比的逐渐增大,断裂伸长率逐渐下降,断裂强力出现先减小后增大,氨基甲酸酯基X_b程度逐渐增大,X_c的变化与软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变化刚好相反,X_c逐渐减小,最大为20.50%;当罗拉比不断增大时,脲羰基X_b先增大后减小,最大为63.79%,X_c与脲羰基X_b的变化一致,在罗拉比为1.4时最大为24.29%。3)通过对其动态力学温度谱的分析,发现随着PTMG分子量的增大,初始储能模量(E~((24)))先减小后增大,最小值为37.51N/Tex,损耗模量(E~?)峰值呈现E~((24))相同的规律,且最小值为2.98 N/Tex;随着N,N(24)-EDA/EDA比的增大,纤维的初始E~((24))逐渐减小,最小值为的32.78 N/Tex,E~?峰值也随N,N(24)-EDA逐渐减小,软链段的T_g表现出依次增加的趋势;损耗因子上的半峰宽随扩链剂比的增大依次增大,纤维耐热性变好;随着罗拉比的增大,纤维的初始E~((24))先增大后减小,罗拉比在1.4处出现最大值为51.47 N/Tex,E~?峰值也随罗拉比的增大逐渐减小,软链段的T_g变化趋势为先减小后增大的。4)叁种氨纶在1、5、10及25 Hz下的温度谱随着频率的增大依次右移,且T_g依次增大。通过时温等效原理迭加获得的主曲线跨越了20个数量级,频率从10~(-2)~10~188 Hz范围内增长时,储能模量依次由最小值3.98 N/Tex逐渐增大到最大值39.81 N/Tex;采用Williams和Ferry的松弛时间谱计算方法获得松弛时间谱,发现分子链段的松弛时间主要集中在10~(-10)~10~(-15) s附近;通过对四种氨纶?转变松弛活化能((35)H)进行计算,获得氨纶的(35)H在238.01~268.15 kJ/mol。(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12-24)

曾宪奎,李营如,黄年昌,张杰,鲍丽苹[5](2018)在《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叁元乙丙橡胶胶料动态粘弹性能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叁元乙丙橡胶(EPDM)胶料配方因子与动态粘弹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Elman神经网络模型预测EPDM胶料在85℃,0. 1Hz,15%应变下的动态粘弹性能。通过正交试验设计18组数据样本,利用1—14号样本训练Elman神经网络、15—18号样本验证Elman神经网络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Elman神经网络对EPDM胶料动态粘弹性能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基本在4%以内,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本文来源于《橡胶工业》期刊2018年11期)

王新强,王国清,王庆凯,高占华,李浩天[6](2018)在《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动态粘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态粘弹性特性,选择3种级配和2种掺量的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AMPT试验,测定混合料的动态模量和相位角,分析级配、胶结料、加载频率和温度对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动态响应参数动态模量和相位角的影响。试验表明,级配类型和胶结料分别对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具有明显的影响;混合料的动态模量随着加载频率的降低而逐渐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动态模量逐渐降低。当加载频率一定时,相位角随着试验温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加载频率增加时,相位角在低温环境(5℃)时逐渐衰减,相位角在高温环境(35℃、50℃)时逐渐增大,在中间温度(20℃)时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8年10期)

张梓琦,马宁,王奇,钮晨光,董旭峰[7](2018)在《硅橡胶基电流变弹性体的动态粘弹性及非线性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电流变弹性体(electrorheological elastomers,EREs)的动态粘弹性及本构模型进行研究。以硅橡胶为基体,TiO2/尿素核壳颗粒为功能分散相,在1kV/mm取向电场条件下固化,制备颗粒体积含量为30%的各同异性ERE。在不同电场强度、剪切频率、应变幅值下测试ERE的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并分析各工况下ERE的动态粘弹性,得到电场强度、应变幅值、剪切频率等因素对ERE动态粘弹性的影响规律。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修正Bouc-Wen模型的ERE非线性本构模型,并识别出模型参数。结果表明,该本构模型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说明该模型能够准确表征材料的动态粘弹性和非线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8年01期)

谢瑞,魏燕霞,张永国,张继[8](2018)在《胡芦巴胶溶液的流动性模型拟合和动态粘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特定温度(25℃)下,通过对葫芦巴胶(FG)溶液进行稳定剪切和小振幅振荡处理后,测定其触变性及粘弹性,以及通过Carreau和Herschel-Bulkey模型对FG溶液流动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FG溶液刚开始表现出剪切增稠特性,当超过临界剪切速率时表现为剪切变稀行为,表现出非牛顿流体特性。Herschel-Bulkey和Carreau模型对流动曲线的拟合表明实验结果更符合流变学的Carreau模型。触变测试表明FG溶液具有一定的触变性,FG溶液质量浓度越高,触变性越强,当FG溶液质量浓度小于0.35 g/d L时,触变环面积为负值,表明样品结构破坏且不能恢复。动态粘弹性测试表明FG溶液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随角频率和FG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并表现出类似于固体的弹性行为。(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刘华,董秀玲,谷宁,孙宝兴,刘娟[9](2018)在《钢丝帘布附胶粘合性能及动态粘弹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粘合体系对钢丝帘布附胶粘合性能和动态粘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有钴盐和白炭黑的钢丝帘布附胶中,加入偶联剂Si69或间-甲粘合剂均可提高胶料与钢丝帘线的粘合性能;加入间-甲-白粘合体系对盐水老化和蒸汽老化后粘合性能提高尤为显着,而偶联剂Si69则对降低生热和提高弹性模量更为明显,两者均可提高轮胎的耐久性能。(本文来源于《轮胎工业》期刊2018年01期)

苏力[10](2017)在《混凝土静动态粘弹性性能的理论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土是目前土木工程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材料,但是在现代混凝土研究应用至今的一百多年中,混凝土的粘弹性性能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然而混凝土的粘弹性,是材料自身的最基本的性质,对混凝土的徐变、耗能以及相关静动态宏观力学性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传统的混凝土徐变及徐变恢复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试验思路,开展混凝土静态粘弹性性能的试验研究。对试验过程中混凝土试件加载、持荷、卸载、卸载后恢复的各个阶段都进行详尽的观察和数据收集。试验考虑了持荷时间、荷载等级以及龄期因素的影响,得到了混凝土的短期徐变、滞后变形恢复、残余变形以及加卸载弹性模量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基于试验观测结果对传统徐变定义的不足之处进行了修正和改进。(2)总结梳理了关于混凝土徐变机理的相关研究,重点关注了长期和短期混凝土徐变作用机理的异同,基于混凝土短期徐变的试验数据,分析了加载后短时间内的徐变机理以及影响因素。此外,对目前较为常用的六种徐变预测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分别计算对比了不同模型在预测长期和短期徐变时的特点和不同。最后,基于试验数据,提出了适用于混凝土短期徐变计算的预测模型,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3)对混凝土静态粘弹性试验进行了理论分析。首先通过混凝土滞后变形恢复的试验结果,分析了混凝土材料的静态粘弹性性质。然后,基于滞后变形恢复阶段的混凝土粘弹性分析结果,以及卸载后混凝土残余变形的发展规律,对持荷阶段的变形性能进行了进一步的分解和分析,得到了混凝土持荷阶段的时效变形特征。最后,基于试验现象,对混凝土材料的粘弹性机理进行了分析。(4)借鉴沥青混合料单轴压缩动态模量的试验方法,对混凝土试件开展了轴压滞回试验,测试了混凝土的动态粘弹性性能。主要考虑了应力幅值及外荷载频率对混凝土动态模量及滞回耗能两种动态粘弹性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理解混凝土的动态粘弹性性能提供了数据支撑。(5)基于混凝土轴压滞回试验结果,对混凝土动态粘弹性性能进行了进一步的计算分析。基于经典粘弹性理论,推导了混凝土材料相关动态粘弹性性能的理论表达,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了识别分析。通过对比验证,证明了粘弹性理论用于描述混凝土动态粘弹性性能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9-01)

动态粘弹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玻璃纤维/亚麻纤维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吸湿模型以及湿动态粘弹性模型。采用一般的质量扩散模型分析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的不同湿扩散特性,采用叁元件模型模拟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湿粘弹性,模型参数通过热机械动力学分析(DMTA)实验测定,引入吸湿增重率-时间等效原理,分析不同吸湿量下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复刚度,研究发现在吸湿早期阶段,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GFFG)吸湿过程是非Fick的,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FGGF)满足Fick湿扩散定律,当M_t为0~0.037时,混杂复合材料层合板([0°F/90°G]_s)的储能抗弯刚度降低梯度比较大,在100 Hz以后,储能抗弯刚度增长放缓。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能反映出试验观测到的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粘弹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高诚志,董旭峰,齐民.TiO_2/硅橡胶复合型介电弹性体动态粘弹性的电场依赖性[J].功能材料.2019

[2].许家宝,周储伟.玻璃/亚麻纤维混杂复合材料的吸湿和动态粘弹性性能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9

[3].梅生启.混凝土静动态粘弹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4].汪文超.制备条件对氨纶动态粘弹性的影响及其安全性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8

[5].曾宪奎,李营如,黄年昌,张杰,鲍丽苹.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叁元乙丙橡胶胶料动态粘弹性能预测[J].橡胶工业.2018

[6].王新强,王国清,王庆凯,高占华,李浩天.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动态粘弹性分析[J].硅酸盐通报.2018

[7].张梓琦,马宁,王奇,钮晨光,董旭峰.硅橡胶基电流变弹性体的动态粘弹性及非线性本构模型[J].功能材料.2018

[8].谢瑞,魏燕霞,张永国,张继.胡芦巴胶溶液的流动性模型拟合和动态粘弹性分析[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8

[9].刘华,董秀玲,谷宁,孙宝兴,刘娟.钢丝帘布附胶粘合性能及动态粘弹性能研究[J].轮胎工业.2018

[10].苏力.混凝土静动态粘弹性性能的理论及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一9动态粘弹性能随环氧树脂接枝H...一9光滑玻璃面上的抗湿滑性能对比一22动态粘弹性在不同应变下的温度扫描...一24tan6随温度的变化曲线RAYON的动态粘弹曲线图一7抗湿滑性能和tan6的相关系系数随着应...

标签:;  ;  ;  ;  ;  ;  ;  

动态粘弹性能论文_高诚志,董旭峰,齐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