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望[1]2009年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能量代谢关键酶的影响及其意义探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心肌梗死对大鼠心肌能量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影响目的:有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组织能量代谢异常改变,并可引起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心脏收缩功能的下降从而引起心力衰竭。为了探索心梗后心肌能量代谢变化的分子机制,本课题的目的是研究大鼠在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能量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表达的变化,为探索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SPF级8周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假手术对照组、心肌梗死模型组,每组18只。结扎SD大鼠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心肌梗死模型后,分别于心肌梗死后1天、7天、1个月时处死动物取左心室组织。采用心脏组织病理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形态,采用ELISA方法分析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组织中乳酸脱氢酶、脂酰辅酶A合成酶、肉碱脂酰转移酶、柠檬酸合成酶、己糖激酶的含量变化及乳酸脱氢酶、己糖激酶的活性变化。结果:大鼠心肌梗死后1天,左心室组织中乳酸脱氢酶、脂酰辅酶A合成酶、肉碱脂酰转移酶、柠檬酸合成酶的含量下降,己糖激酶的含量增加(P<0.05)。酶的活性变化与酶的含量变化相一致。大鼠心肌梗死后7天,上述能量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变化有恢复的趋势,而在心肌梗死后1个月时这些关键酶的变化恢复至大致正常水平。结论:SD大鼠心肌梗死后的急性期,左心室存活的心肌组织中有氧代谢相关的关键酶的含量和活性下调,无氧糖酵解相关的关键酶的含量和活性上调。随着病程的进展,上述能量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变化恢复,这可能是机体发生心肌梗死后在心脏损伤与修复的重构过程中的一种代偿性的调节机制。心肌梗死后心肌能量代谢变化的机制的阐明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王莹[2]2007年在《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传统药物及现代心脏介入治疗等都能够挽救缺血心肌,但不能从根本上修复已坏死的心肌组织。细胞移植可以替代、修复或改善受损心肌的生物学功能,是近年来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可塑性及多向分化潜能为心肌再生医学带来了希望,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干细胞移植可以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最新研究证实MSCs有在损伤期向损伤器官归巢的特性,适时适量移植MSCs可能有更多的细胞迁移至梗死心肌处,从而达到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的目的。我们已往的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后2周可能是MSCs移植的最佳时机。目前的移植方式主要有开胸直视下心外膜移植,经导管心内膜下注射移植,经冠状动脉接种于损伤的心肌以及静脉内注射移植。经静脉途径进行细胞移植是一种简易、可行、实用、无创的方法,但是治疗效果不肯定,争议较大。MSCs移植方式和移植时机是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移植细胞数量的选择也至关重要,能否有足量的细胞到达梗死区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目的:对比研究经尾静脉和心外膜直视下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心肌梗死组织中的迁移、分化以及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功能的影响,同时探讨不同浓度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采用同种异体MSCs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和标记,在梗死后2周,A组经尾静脉植入MSCs(细胞数约为5×106),B组心外膜直视下注射MSCs(细胞数约为5×106),C组尾静脉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作为对照。4周后测定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MSCs移植组在梗死心肌组织中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免疫组化显示阳性标记细胞a-Actin肌动蛋白检测阳性。与对照组相比,A和B组左心功能明显改善(P均<0.05),A和B组梗死面积明显缩小[分别为(45±2)%,(40±4)%和(41±3)%,P<0.05]。第二部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移植A、B、C、D组和对照组(各组n=8),将DAPI标记的MSCs于大鼠心肌梗死后2w经尾静脉移植到大鼠体内。A组:细胞数5×10~5、B组:细胞数1×10~6、C组:细胞数5×10~6、D组:细胞数1×10~7、对照组:注入等量培养基。4周后测定左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移植组心肌组织中均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标记阳性细胞a-Actin肌动蛋白检测阳性。与对照组相比,移植A组左心功能无明显改变(P>0.05),移植B、C、D组左心功能明显改善(P均<0.05),C和D组优于B组(P<0.05)。结论: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移植和心外膜植入都能够归巢至梗死心肌组织,可能通过改善左心收缩功能对梗死大鼠的心脏具有保护作用。2不同剂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的影响不同,心功能的改善与移植细胞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江德勤[3]2004年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具有分化形成多种组织细胞的潜能,通过自体或异体骨髓MSCs移植治疗,可以替代、修复或增强受损间质组织器官生物学功能。骨髓MSCs具有取材方便、扩增容易、无免疫原性等优点,可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理想选择,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国内外研究人员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动物模型中研究证实,骨髓MSCs移植能再生有功能的心肌组织,改善其心功能,目前其可能的机制还不清。但在非缺血性心脏病的动物模型中,骨髓MSCs移植对其心肌结构和功能有何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是什么?目前研究还甚少。本课题将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体外分离、培养、扩增骨髓MSCs,建立骨髓MSCs的体外培养扩增体系;建立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动物模型;体内移植骨髓MSCs到心衰的动物模型中;由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TTE)监测骨髓MSCs植入前后心功能参数的变化;鉴定骨髓MSCs的分化;并初步探讨心功能改善的机制,为骨髓MSCs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方法: 本课题采用贴壁分离法,从大鼠的股骨、径骨中分离骨髓MSCs,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进行培养、扩增、纯化,在移植前12一24小时,用DAPI标记骨髓MSCs。采用阿霉素腹腔注射,建立心衰的动物模型,并随机分成叁组,即心衰组(心衰模型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对照组(心衰模型植入培养基)、处理组(心衰模型植入骨髓Mses)。骨髓Mses数量达到(l一5)x 1 06时,直接移植骨髓MSCs到心衰模型的左心室前壁,术后2、4、6、8周,由TTE监测心功能参数的变化。8周监测完成后,心腔内穿刺取血,分别分离血清、血浆。并取出心脏标本,采用HE染色检测植入骨髓MSCs的形态以及宿主心肌结构的变化,荧光免疫组化检测植入骨髓MsCs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ehain,MHC)和心肌特异性抗原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同时应用Rl’- PCR技术检测心脏早期发育基因NK次2.5、GATA一4 mRNA的表达。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叁组大鼠血清、血浆中白细胞介素一6(Interle砍in一6 IL一6)、内皮素一l(Endothelin一1 ET-l)的变化。结果: 1、原代MSCs呈集落生长,传代至3一4代时,红细胞几乎消失,用于移植实验。在移植前12一24小时用DAPI标记并记数骨髓MSCs,标记率几乎100%。 2、阿霉素腹腔注射8周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较正常鼠下降20一30%。病理切片可见,心肌纤维局限性断裂、心肌细胞肿胀、间隙变小、部分心肌细胞空泡形成,成功地建立了54只心衰动物模型。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3、在小动物呼吸机支持下,移植骨髓MSCs到心衰模型鼠的左室前壁,共做移植术18只,术后2周成活至8周8只。对照组植入同等容积的培养基,共做移植术18只,术后2周成活至8周9只。 4、在移植骨髓MSCs术后2周,LVEF、LVFS开始明显升高,至8周时,LVEF、LVFS升高更明显,而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左室后壁收缩末厚度(LVPWS)、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LVPWD),在8周时明显减小。 5、HE染色检查显示,植入的骨髓MSCs(DAPI标记)存活并有新生血管形成,其周围的心肌细胞肿胀明显减轻,细胞间隙扩大。免疫荧光检查显示植入的骨髓MSCs表达了MHC及CX43。 6、与心衰组、对照组比较,处理组术后8周ET-1明显升高,IL一6无改变。结论: 1、心衰模型移植骨髓MSCs后,其心功能明显改善,骨髓MSCs可能参与了受损心肌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2、骨髓MSCs移植后在体内心肌微环境中可存活、并向心肌细胞方向分化,心肌细胞在诱导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骨髓MSCs移植后可融入中胚层来源的组织器官中,长期观察未见明显的排斥反应,提示MSCs在心肌疾病中的细胞替代治疗具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4、骨髓MSCs移植后ET-1明显升高,与其改善心功能有一定的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关系。
周荣[4]2010年在《环磷酸腺苷葡胺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实验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前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治疗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能分化成心肌样细胞,为扩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然而MSCs的低分化率、低存活率阻碍和影响了MSCs移植在临床的应用。研究表明环磷酸腺苷(cAMP)对细胞的生长、分化有影响,在不同的细胞发挥不同的作用。cAMP调节细胞的分化主要是通过cAMP/PKA信号传导通路来发挥作用。研究发现cAMP/PKA信号传导通路与参与心肌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GATA-4和参与心肌细胞间缝隙连接形成、传递信息的连接蛋白43 (Connexin43, Cx43)的激活有密切关系。环磷酸腺苷葡胺(Meglumine Cycle Adenylate Phosphate, MCA)作为正性肌力药物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MCA是cAMP类似物,具有cAMP相同的作用。那么MCA对MSCs的生长起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MCA能否诱导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MSCs和MCA二者联合治疗扩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MCA是否通过cAMP/PKA信号传导通路发挥诱导分化的作用?本实验拟对此进行研究,旨在寻找一种既可以提高移植MSCs存活率和分化率,有效改善心功能,又不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药物,为MSCs (?)临床治疗DCM心力衰竭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本研究将从体外和体内实验明确MCA对MSCs生长的影响;MCA诱导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作用,以及二者联合治疗扩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及机制。给予PKA抑制剂H89观察心肌特异性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有何变化,探讨MCA经cAMP/PKA信号传导通路发挥诱导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鉴定、标记及分化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MSCs,利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抗原CD71、CD45和CD44的表达情况;测定BrdU和DAPI的标记率;给予10μM的5-氮胞苷(5-Aza)诱导24h,培养2w、3w、4w,提取细胞总RNA,利用RT-PCR技术测定心肌特异性基因β-MHCmRNA的表达情况。第二部分:环磷酸腺苷葡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研究(1)MTT法测定MCA对MSCs增殖的影响。(2)以5-Aza为阳性对照,通过荧光定量RT-PCR技术比较各浓度MCA诱导MSCs表达心肌特异性基因GATA-4、β-MHC、Cx43 mRNA的情况,确定最佳诱导浓度。(3)在最佳诱导浓度的基础上,给予不同的诱导时间和培养时间,比较分析得出最佳的时效关系。(4)利用荧光定量RT-PCR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比较MCA、MCA联合5-Aza及5-Aza的诱导分化作用。(5)利用Western Blot、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电镜技术进一步鉴定MCA诱导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第叁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环磷酸腺苷葡胺治疗阿霉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大鼠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采用阿霉素腹腔注射方法建立阿霉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HF组、MSC组、MCA组、MSC+MCA组和诱导MSC组,观察4周。(1)疗效观察: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脑利钠肽(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治疗前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压(LVDP)、左室压力上升及下降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全心质量指数(HW/BW)及左室质量指数(LW/BW)。心脏标本行HE、Masson染色观察病理结构变化情况。第四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环磷酸腺苷葡胺治疗阿霉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大鼠的机制研究采用阿霉素腹腔注射方法建立阿霉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HF组、MSC组、MCA组、MSC+MCA组和诱导MSC组,治疗4周后留取心脏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染色方法鉴定各组MSCs移植后在心肌组织的存活和分化情况。Westren Blot技术测定各组心肌转录因子GATA-4和心肌特异性蛋白Cx43、cTNI的表达情况。ELISA测定给予MCA后心肌组织内cAMP水平。第五部分:环磷酸腺苷葡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取第3-6代MSCs,随机分为MCA组、H89+MCA组、MCA+5-Aza组、H89+MCA+5-Aza组和空白组。ELISA测定给予MCA后MSCs内cAMP水平。MTT法测定给予PKA抑制剂H89后MCA对MSCs抑制作用的改变;利用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测定给予H89后各组心肌特异性基因和蛋白GATA-4、Cx43、β-MHC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可能的机制。结果:1、MSCs为长梭形细胞,贴壁生长,生长曲线呈S型。第2、4、6代细胞增殖能力接近。BrdU标记率为94%,DAPI标记率达100%。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44和CD71呈阳性表达,不表达CD45。经5-Aza诱导后MSCs表达心肌特异性基因β-MHCmRNA。2、(1)MCA抑制MSCs细胞增殖,表现为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其中10-2M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尤为显着。(2) GATA-4、β-MHC、Cx43mRNA在10-2M、10-3M、10-4M、10-5M的MCA组均有表达,其中GATA-4、β-MHCmRNA在10—3M组表达最多(P<0.05);Cx43mRNA在10—SM组表达最多,其次在10—3M组。(3)给予10-3M的MCA分别诱导1d、3d、5d、7d、9d, GATA-4、β-MHC、Cx43mRNA都有所表达;各诱导时间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GATA-4、β-MHC、Cx43mRNA表达量逐渐增多,至第4周在10-3M诱导3d组表达量最高(P<0.05)。(4) GATA-4、β-MHC、Cx43mRNA基因在MCA组的表达量高于5-Aza组;而MCA联合5-Aza后的基因表达量较MCA组和5-Aza组则显着升高(P<0.05)。流式细胞术测定MCA组诱导分化率略高于5-Aza组,而MCA+5-Aza组的诱导分化则明显高于MCA组、5-Aza组(P<0.05)。(5)WB可见cTNI位于23kD附近有特异性条带,其中MCA组、MCA+5-Aza组、5-Aza组,与空白组相比表达明显增加;MCA联合5-Aza组则较MCA组、5-Aza组表达增多(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诱导4周后部分细胞胞浆内出现棕褐色免疫复合物,心肌特异性蛋白a-actin、desmin、cTNI、Cx43染色呈阳性反应。电镜观察MCA组、5-Aza组和MCA联合5-Aza组的细胞超微结构,可见有微肌丝、线粒体、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聚集在核周围,符合心肌细胞超微结构。MCA联合5-Aza组的肌丝排列较MCA组、5-Aza组整齐,且数量多,细胞器数量也较多。3、(1)BNP变化:各治疗组经过治疗BNP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P<0.05);其中MSC+MCA组、MSC组、诱导MSC组较MCA组相比下降明显(P<0.05)。(2)超声心动图:各治疗组治疗后LVSD、LVDD与治疗前相比有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F组相比有所改善(P<0.05);其中MSC+MCA组与MSC组、诱导MSC组相比P>0.05,但见到MSC+MCA组下降幅度较大。各治疗组治疗后LVEF、LVFS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升高(P<0.05);其中治疗后LVEF、LVFS在MSC组、MSC+MCA组与MCA组、诱导MSC组相比升高改变明显(P<0.05); MSC+MCA组与MSC组相比改变显着(P<0.05)。(3)血流动力学结果:治疗后LVSP、±dp/dtmax在MSC组、MSC+MCA组、MCA组和诱导MSC均有所升高,LVDP有所降低;其中MSC+MCA组与其他各治疗组比较改变明显(P<0.05)。(4) HW/BW、LW/BW在MSC组、MSC+MCA组、诱导MSC组有所降低(P<0.05)。HE染色可见HF组心肌组织呈心肌病样改变,各治疗组可见心肌细胞变性程度减轻。其中MSC组、MSC+MCA组、诱导MSC组可见变形程度减轻,并有毛细血管形成。Masson染色可见HF组满视野蓝色纤维,各治疗组都还有纤维化存在,但较HF组有所减轻。4、(1)免疫组化染色在3个MSCs移植组有散在分布的BrdU阳性细胞。MSC+MCA组的阳性细胞数多于MSC组和诱导MSC组(P<0.05)。(2)免疫组化双标可见3个MSCs移植组均有散在分布的、细胞核为棕黄色,胞质中有棕黄色肌原纤维结构的移植细胞。(3)心肌组织cAMP含量,在MSC+MCA组、MCA组明显高于MSC组和HF组(P<0.05)。(4)WB结果:MSC组、MSC+MCA组和诱导MSC组与HF组相比GATA-4、Cx43、cTNI表达明显增加(P<0.05); MSC+MCA组的GATA-4、Cx43、cTNI的蛋白表达量较MSC组和诱导MSCs组明显增多。5、(1)给予不同浓度MCA、不同作用时间点MSCs细胞内cAMP含量明显升高,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细胞内浓度也升高。(2)H89干预后能减轻MCA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3)荧光定量RT-PCR结果:MCA组和MCA+5-Aza组诱导MSCs表达GATA-4、MHC、Cx43mRNA;给予H89干预后,GATA-4、MHC、Cx43mRNA的表达量显着减少(4)WB结果:MCA诱导后MSCs的GATA-4、Cx43、cTNI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给予H89后,GATA-4、Cx43、cTNI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1、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成功分离、培养了MSCs,通过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抗原结果符合MSCs标准,证实该培养方法得到细胞为MSCs,且具有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能力,同时BrdU、DAPI标记MSCs的标记率高。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的细胞可用于MSCs的实验研究。2、MCA抑制MSCs的增殖,诱导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最佳诱导浓度为10-3M,最佳诱导时间为3天。MCA诱导分化作用略强于5-Aza,其同5-Aza联合能发挥协同作用。3、MCA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心力衰竭,还可以与MSCs联合发挥协同作用,改善心脏病理改变,缓解心功能。4、在体给予MCA后,心肌组织内cAMP水平升高,促使MSCs表达GATA-4、Cx43增加,诱导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提高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和分化率。5、给予MCA后,升高细胞内cAMP水平,促进GATA-4基因的表达,促进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使心肌特异性蛋白表达增加;还可上调Cx43基因的表达,进一步促使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给予PKA抑制剂H89后,这些基因和蛋白表达减少,H89可以抑制MCA诱导分化的作用,因此MCA主要通过cAMP/PKA信号通路发挥诱导作用。
郭英华[5]2008年在《携带HGF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力衰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研究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绿色荧光蛋白示踪技术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脏移植中的应用研究,对本研究的方法学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本实验所采用的干细胞示踪方法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二部分探讨了携带HGF基因的腺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作用机制;在第二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为了探讨更有效的心力衰竭治疗方法,进行了第叁部分的研究,联合应用细胞因子G-CSF和携带H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细胞治疗大鼠心力衰竭,阐明这两种细胞因子联用具有协同作用。第一部分:绿色荧光蛋白示踪技术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脏移植中的应用研究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心肌组织再生和修复方面的应用取得了较多的进展。然而目前对移植到缺血心肌后的干细胞进行体内示踪的方法十分有限。本研究通过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识别和示踪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MSCs)的可靠性,为MSCs移植到缺血心肌后体内示踪技术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进行培养和扩增,用携带GFP的腺病毒感染MSC,植入心肌梗死后的大鼠心脏梗死边缘区,观察细胞移植后3天、7天、14天、21天、28天标记细胞存活、迁移和分布情况。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体外均可成功能表达GFP。携带GFP的腺病毒感染MSC的感染效率达到98%,并且基本没有毒性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观察到GFP可成功示踪移植的MSCs 28天。结论:GFP可以有效地示踪骨髓MSCs移植入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后在体内的分布和转归情况。第二部分:携带HGF基因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力衰竭的研究目的:缺血性心肌病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并且这类患者生存时间比非缺血性心力衰竭短,治疗效果差,急需寻找新的治疗策路。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研究携带H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脏移植后,对大鼠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根据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将FS≤30%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观察时程为4周:①对照组(n=6):心梗边缘注射生理盐水;②MSC组(n=6):心梗边缘注射GFP-Ad感染的MSCs;③HGF组(n=6):心梗边缘注射HGF-Ad感染的MSCs;④HGF+CsA组(n=6):心梗边缘注射HGF-Ad感染的MSCs,并于细胞移植次日腹腔内注射环孢A25mg/kg.d 14天。所有动物腹腔注射BrdU标记新生细胞。心肌梗死8周后,行心脏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检查检测心功能,将动物处死取材。Western-Blot方法检测HGF在心肌内的表达。用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TUNEL等方法评价各种干预对心脏形态,血管生成和内皮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检测心肌内凋亡相关的蛋白表达,探讨HGF的作用机制。结果:携带HGF的骨髓间充质细胞可以在体内成功表达HGF蛋白。心肌梗死8周后,MSC组与对照组相比,LVEDP(9.76±0.54 vs.10.09±0.68kPa)、LVSP(15.98±0.81vs.15.08±0.88 kPa)、dp/dtmax(362.15±14.00 vs.347.34±19.16 kPa/s)和FS(23.83±2.37 vs.21.33±1.76%)几项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HGF组与MSC组相比,LVEDP(7.65±0.52 vs.9.76±0.54 kPa)、(19.76±0.73 vs.15.98±0.81 kPa)、dp/dtmax(503.48±16.97 vs.362.15±14.00 kPa/s)和FS(29.63±2.88 vs.23.83±2.37%)几项指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组的LVEDP显着降低、LVSP和dp/dtmax升高和FS显着增加。MSC组和对照组相比,心室壁厚度(1.56±0.34 vs.1.53±0.41mm)和血管密度(81.67±6.32 vs.82.00±8.68mm)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HGF组与MSC组相比,心室壁厚度(1.98±0.50 vs.1.56±0.34 mm)显着增加,存活的心肌也较多(p<0.05),心梗交界区的血管密度(137.67±15.42 vs.81.67±6.32mm)显着也增加,差别皆具有有计学意义(p<0.05)。采用了白细胞标记物CD45、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和vWF、心肌细胞标记物心肌肌球蛋白重链蛋白的抗体和BrdU抗体作免疫荧光双染,鉴定新生细胞类型。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BrdU阳性的细胞都是CD34或vWF阳性而MHC、CD45是阴性的,说明绝大多数增生的细胞是内皮细胞,没有发现白细胞和心肌细胞的增生。MSC组与对照组相比,增生的CD34阳性细胞数量(13±2.72vs.10.01±2.10 per mm~2)和vWF阳性的细胞数量(14.17±1.74 vs.11.33±1.97 permm~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HGF组与MSC组相比,增生的CD34阳性细胞数量(27±4.66 vs.13±2.72 per mm~2)和vWF阳性的细胞数量(30.33±2.65vs.14.17±1.74 per mm~2)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组CD34阳性和vWF阳性的细胞数目明显增加。通过末端标记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标记凋亡心肌细胞,结果显示MSC组与对照组相比,凋亡指数(2.26±0.45 vs.3.01±0.72)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组与MSC组相比,凋亡指数(0.90±0.46 vs.2.26±0.45)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A组与HGF组相比,凋亡指数(2.06±0.66 vs.0.90±0.46)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较对照组(2.06±0.66 vs.3.01±0.72)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检测结果显示,MSC组与对照组比较,CaN、磷酸化的Akt、Bcl-2、NFAT4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别(p>0.05)。HGF组与MSC组比较,CaN、磷酸化的Akt和Bcl-2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NFAT4的水平没有明显改变(p>0.05)。CsA组给予CaN的抑制剂CsA处理后,结果发现CsA部分抑制大鼠心肌组织中的CaN蛋白的表达,CsA组与HGF组比较,CaN表达显着降低(p<0.05),伴随着Akt和Bcl-2的蛋白表达也相应减少(p<0.05),但NFAT4蛋白的表达无改变(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了在心梗4周时移植腺病毒介导的过表达HGF的MSCs,可以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延缓心功能的恶化,HGF部分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是通过上调CaN的表达来发挥作用的,Bcl-2和Akt是参与了其抗凋亡作用的下游通路的信号分子。第叁部分:G-CSF联合携带HGF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心力衰竭的研究目的:在第二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为寻找到更有效的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研究联合应用细胞因子HGF和G-CSF对大鼠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根据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将FS≤30%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观察时程4周:①对照组(n=11)给予心梗边缘注射0.1ml生理盐水;②G-CSF组(n=11)心梗边缘注射0.1ml生理盐水,细胞移植当日起开始腹腔注射G-CSF,100μg/kg.d共5天;③HGF组(n=11)心梗边缘注射0.1ml Ad-HGF感染的MSCs;④HGF+G-CSF组(n=11)心梗边缘注射0.1ml Ad-HGF感染的MSCs,并于同时腹腔内注射G-CSF,100μg/kg.d 5天。心肌梗死8周,心脏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检查检测心功能后,将动物处死取材。用组织学检查,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Blot等方法评价各种干预对心脏形态,血管生成以及VCAM-1、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心肌梗8周后,评价各组大鼠心功能,G-CSF组和对照组相比,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10.44±0.46 vs.10.65±0.62 kPa)、左室收缩末期压力(LVSP)(16.31±0.66 vs.15.25±0.90 kPa)、dP/dtmax(368.50±7.72 vs.357.83±10.76 kPa/s)、左室缩短率(FS)(23.83±2.52 vs.21.33±1.76%)指标的差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组与G-CSF组相比,的LVEDP(8.55±0.20 vs.10.44±0.46 kPa)、LVSP(19.09±0.67 vs.16.31±0.66 kPa)、dP/dtmax(493.48±10.99 vs.368.50±7.72 kPa/s)和FS(28.63±2.88 vs.23.83±2.52%)指标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组的LVEDP显着降低,而LVSP、dP/dtmax和FS显着升高。HGF+G-CSF组与HGF组相比,LVEDP(6.70±0.36 vs.8.55±0.20 kPa)、LVSP(21.83±1.16 vs.19.09±0.67kPa)、dP/dtmax(527.22±10.24 vs.493.48±10.99 kPa/s)和FS(29.99±2.79 vs.28.63±2.88%)指标的差别均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G-CSF组的LVEDP显着降低,LVSP、dP/dtmax和FS显着升高。4组中,HGF+G-CSF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都改善最明显。心梗8周后,心梗面积都在40%左右,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G-CSF组和对照组相比,左室内径(6.78±0.36 vs.6.86±0.36 mm)和心梗交界区室壁厚度(1.48±0.14 vs.1.46±0.13mm)差别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组与G-CSF相比,HGF组左室内径(5.72±0.30 vs.6.78±0.36 mm)和心梗交界区室壁厚度(1.85±0.09 vs.1.48±0.14 mm)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HGF组左室内径较小(p<0.05),心梗交界区室壁厚度较厚(p<0.05)。HGF+G-CSF与HGF组相比,左室内径(4.7±0.34 vs.5.72±0.30 mm)和心梗交界区室壁厚度(2.22±0.13 vs.1.85±0.09 mm)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G-CSF组左室内径较小,梗死交界区室壁厚度较大(p<0.05)。HGF+G-CSF组在4组中,左室内径最小,梗死交界区室壁厚度最大。用掺入假核苷酸BrdU的方法标记心肌内增殖的细胞,细胞移植4周后,用白细胞标记物CD45、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和vWF、心肌细胞标记物心肌肌球蛋白重链蛋白的抗体和BrdU抗体作免疫荧光双染,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BrdU阳性的细胞都是CD34或vWF阳性而MHC、CD45是阴性的,说明绝大多数增生的细胞是内皮细胞,仍然没有发现白细胞和心肌细胞的增生。G-CSF组与对照组相比,增生的CD34阳性细胞数(6.83±1.13vs.8.83±1.30 per mm~2)和vWF阳性细胞数量(14.00±1.63 vs.11.00±1.82 per mm~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vWF染色计数<20μm血管密度(93.33±5.7vs.80±6.36 per mm~2)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HGF组与G-CSF组相比,增生的CD34阳性细胞数(14.00±1.83vs.6.83±1.13 per mm~2)、vWF阳性细胞数(26.01±2.44 vs.14.00±1.63permm~2)差别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密度(111.67±9.54 vs.93.33±5.7per mm~2)差别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组CD34阳性细胞数和vWF阳性细胞数显着增加,血管密度也显着增加。HGF+G-CSF组与HGF组相比,CD34阳性细胞数(20.67±1.82 vs.14.00±1.83 per mm~2)、vWF阳性细胞数(33.00±2.87 vs.26.01±2.44 per mm~2)差别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密度(133.67±7.04 vs.111.67±9.54 per mm~2)差别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HGF组,HGF+G-CSF组CD34阳性细胞数和vWF阳性细胞数、血管密度皆显着增加。4组中,HGF+G-CSF组CD34阳性的细胞数、vWF阳性细胞数和血管密度明显较其它3组为多。为了探索HGF-MSC和G-CSF对心梗交界区心肌组织内环境的影响,检测相关的蛋白的表达。发现HGF组和G-CSF+HGF组的VCAM-1的表达较对照组和G-CSF组明显增加(p<0.05),但是HGF组和G-CSF+HGF组两组之间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证明VCAM-1的表达增加与HGF的治疗有关,与G-CSF无关。HGF组和G-CSF组MMP-9的表达都较对照组增加(p<0.05),而HGF+G-CSF组MMP-9蛋白的表达最多,表明HGF和G-CSF都可以促进MMP-9蛋白的表达。结论:在心梗4周时给予G-CSF和携带HGF基因的MSCs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大鼠的心功能,促进心梗边界缺血区域的血管生成,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HGF和G-CSF可以通过增加缺血心肌VCAM-1和MMP-9蛋白的表达,改善缺血心肌的内环境。
佚名[6]2011年在《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5卷主题词索引》文中认为说明:(1)本索引按主题词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2)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主题词,按其后的汉字拼音顺序排序;在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
雷警输[7]2009年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衰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抑制因子-1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扩张性心肌病是一种重要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很高,有创的机械循环辅助和心脏移植是以往治疗终末心衰的主要手段。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已开始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改善心肌梗死区域的心功能和心肌组织的再生上,所使用的移植细胞包括了骨髓细胞、内皮祖细胞、心肌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特别是拥有多向分化潜能和易于扩增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病发生心力衰竭的主要机制是心肌细胞大量丧失(死亡和凋亡)和间质重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可以归巢心衰大鼠心肌组织和分化为心肌细胞并改善心功能而且可以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表达而影响心肌间质纤维重塑。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心衰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因子-1表达的影响。方法:1、取雌性Wister大鼠(n=38)先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0只腹腔注射阿霉素(2.5mg.kg-1,每周一次,连续6周)建立心衰模型。6周后存活大鼠(n=21)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11)和移植对照组(n=10)。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体外分离,纯化,增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用含有12%胎牛血清的DAEM培养基培养,流式细胞仪对体外培养的MSCs行CD-44表型鉴定。取第叁代MSCs进行移植,移植前MSCs用5-溴-2′脱氧尿苷(BrdU)进行标记。3、末次阿霉素注射后一周,将5×106个MSCs通过鼠尾静脉注射的方法移植到移植组大鼠。心衰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培养基,正常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4周,采用超声测量心功能及心室重塑,心脏切片行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了解移植细胞在受体心脏的存活情况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及cx-43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第叁代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显示:CD44阳性细胞数占99.7%±0.9%,心衰MSCs移植组心肌组织中可以见5-溴-2′脱氧尿苷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归巢,心衰细胞移植组间质基质金属蛋白酶阳性表达比心衰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归巢并表达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阳性。左室射血分数细胞移植组与心衰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7.26±1.64) % , (72.42±2.46) % ,和(93.60+1.54)%, ( P < 0. 05)。细胞移植组相对于心衰对照组左室心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可以归巢心衰大鼠心肌组织改善心功能及而且可以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表达影响间质纤维重塑。
牛丽丽[8]2003年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转染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缺乏针对病变冠脉、梗死心肌的再造和再生的根本性治疗方法,虽然发病4-6小时内及时溶栓、介入治疗使梗塞相关血管早期持续开通可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细胞,但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缺血心肌已有坏死,此时再灌注治疗只能防止梗死范围的扩大,而对于已坏死的心肌无效。由于成人心肌组织无分化再生能力,其坏死心肌细胞只能由成纤维细胞取代而形成无收缩功能的瘢痕组织,终致心衰,甚至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细胞移植修复坏死心肌展示出良好的前景。目前研究多集中在胎儿心肌细胞、胚胎干细胞、骨骼肌干细胞、骨髓干细胞移植等等,但由于供体胎儿心肌获取困难,且同胚胎干细胞一样存在着伦理、法律、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难以用于临床;骨骼肌细胞同心肌细胞均是横纹肌细胞,通过骨骼肌干细胞移植的方法修复损伤坏死心肌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骨骼肌干细胞数量极少,约占骨骼肌细胞总数的4%-8%,而且与年龄的增长呈负相关,同时,骨骼肌干细胞定位比较分散,不容易分离获得,要想达到移植所需要的细胞数量非常困难。最近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宜的刺激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肌腱细胞、脂肪细胞、成纤维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及成心肌细胞等,此外,MSCs容易获得,易分离培养,体外扩增能力强,并且不表达共刺激抗原B7等。这些特性使得MSCs倍受心血管医学界的关注,有望成为心肌梗死后心肌再生的理想治疗手段。 研究目的: ①优化MSCs的分离、纯化、扩增的方法;②观察成人MSCs在体外能否分化为成心肌细胞;③观察大鼠MSCs在正常模型和梗死模型心脏组织中的迁移分化状况;④了解MSCs进行同种异体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第叁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用;⑤观察成人MSCs进行异种异体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⑥探讨成人MSCs分化的成肌细胞移植联合转染VEGF基因对大鼠心肌梗死的治疗意义。期望最终能为心肌梗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措施,为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与结果: 第一部分:探讨了人MSCS的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和向心肌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条件。首先采用密度为1.0739/mL的Percon分离液分离成人骨髓中的单个核细胞,进而获得MSCs,用DMEM一F12+l0%胎牛血清作为基本培养基,通过及时、反复传代对MSCs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平均每2一3天在细胞达70~80%融合时,传代一次。5.0x 105个原代细胞体外扩增12代后可获得2.3 x 109个细胞,扩增约4.6x 103倍,细胞形态仍保持均一的长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扩增后MSCs表面抗原特性,结果表明MSCs强表达干细胞标记CD29,而不表达造血干细胞特异抗原CD34和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lla,属非造血干细胞的另一群干细胞。第2、6、11代hMSCs经诱导后7天,相差显微镜下见细胞呈长梭形、多核,10天可见肌管样结构;免疫组化检测发现:第2、6、11代hMSCs诱导后均表达肌钙蛋白I(Tnl)和结蛋白(desmin);RT一PCR显示:诱导后细胞心肌特异因子基因p一肌浆蛋白重链(p一MHC)为阳性表达,其中第6代MSCs的p一MHC表达较第2、11代高。原代培养72h细胞(细胞数量少,密度低),经诱导后无阳性结果。 结果提示:①及时传代可避免MSCs自身分化,也是纯化MSCs的重要因素之一;②人源MSCs在bFGF辅助下、经5一aza诱导可定向分化为成心肌细胞;③MSCs的数量,及其高纯度、高扩增能力是定向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基本条件。 结论:成功优化人MSCs培养、纯化及扩增条件,证明hMSCs能分化为成心肌细胞。 第二部分: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塞模型,体外分离Wistar大鼠骨髓MSCs,扩增及纯化后进行同种异体移植。35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①正常心脏+r MSCs移植组(n=10):正常大鼠接受同种异体rMsCs移植治疗(5 x 106 MsCs八00 ul,分4点注入);②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n=10):大鼠心肌梗死后注射等量培养基;③心肌梗死+r MSCs移植组(n== 10):大鼠心肌梗死后l一3h接受同种异体:Mses移植治疗(5 x xo6 Mses/1 OOul,分4点注入)。④单个核细胞治疗组(n=5):大鼠心肌梗死后1一3h第叁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接受同种异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sxl06MSCs八OOul,分4点注入)。干细胞移植后10周经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分布,免疫组化鉴定移植细胞的心肌分化,HE染色观察血管新生。结果:口移植细胞在心肌缺血、梗塞区分布广泛,其细胞核呈椭圆形类似心肌细胞核,并与宿主心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口免疫组化鉴定,供体细胞胞浆心肌特异蛋白染色阳性;口HE染色观察,梗死边缘区心肌面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增加(5.37土o.svs1·24士0.3,p 武刚[9]2011年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心血管疾病的中的一个重要的致死性疾病,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溶栓、植入支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移植术等。但这些治疗方法仅能防止心梗范围的扩大,而不能使已坏死的心肌细胞逆转,因此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办法,是国内外学者共同的期望和任务。近十几年来,随着对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的不断研究,使之在细胞移植方面具有良好前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具有取材方便、容易分离、低免疫源性等优点。已有实验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疾病的细胞移植,可以促进损伤区血管的再生,并能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而具体凋亡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因子Bcl-2 (B cell Leukemia,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和PDCD5 (programmed cell death 5,程序化死亡分子5)蛋白及基因(PDCD5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分组:健康SD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MI组和BMSCs组,每组15只。对AMI组和BMSCs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而对照组只打开胸腔,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以乳鼠股骨骨髓为干细胞来源,采用贴壁法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备用。3、移植方法:冠脉结扎后30min,将BrdU标记的BMSCslOOuL在BMSCs组缺血周边区域心外膜下4个不同部位注射,AMI组和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4、检测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4周时处死大鼠,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rdU阳性干细胞及心肌Bcl-2、PDCD5蛋白表达情况,采用PCR技术检测PDCD5 mRNA的表达。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4周时,BMSCs组在发生凝固性坏死的心肌内可以看到局灶BrdU标记阳性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于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PDCD5蛋白和mRNA表达及心肌细胞凋亡指数,BMSCs组低于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Bcl-2蛋白,AMI组低于BMS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减少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Bcl-2蛋白表达和下调PDCD5蛋白和mRNA表达有关。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能量代谢关键酶的影响及其意义探讨[D]. 李望.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 [2]. 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D]. 王莹. 第四军医大学. 2007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D]. 江德勤. 重庆医科大学. 2004 [4]. 环磷酸腺苷葡胺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实验研究及机制探讨[D]. 周荣. 山西医科大学. 2010 [5]. 携带HGF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力衰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郭英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 [6].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第5卷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 [7].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衰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抑制因子-1表达的影响[D]. 雷警输. 山西医科大学. 2009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转染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D]. 牛丽丽. 第叁军医大学. 2003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D]. 武刚. 郑州大学. 2011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