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形控制基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富水泥岩,隧道,极限位移,变形特征
变形控制基准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军[1](2016)在《富水泥岩隧道极限位移、变形控制基准及控制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富水泥岩开挖后软化很快,产生的问题较多,一直困扰着隧道建设者们。本文以牡丹江双丰隧道工程为依托,首先通过对施工现场监控量测资料的分析得出富水泥岩隧道变形规律;其次结合对尖点突变理论和变形控制理论的理解,运用有限元软件找出了双丰隧道变形的极限位移、提出了双丰隧道变形控制基准;最后对所提出的不同变形控制措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根据结果比选出了最佳变形控制措施,同时对双丰隧道泄水降压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比选出最佳泄水降压方案。论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结合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对双丰隧道的变形和支护结构受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丰隧道变形速率快、持续时间长;围岩压力出现偏压分布,使得支护结构受力呈现不对称性。(2)通过对尖点突变理论的研究,结合数值模拟的手段,分析不同地应力释放系数下洞周塑性应变规律,并查找围岩稳定性的极限状态;之后运用当前工程界普遍使用的叁级管理机制对隧道围岩变形控制基准进行分级,提出隧道的变形控制基准。(3)对富水泥岩隧道变形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泥岩隧道开挖对地层扰动范围更广;开挖所形成的松动区、强度降低区或压密区是交替出现的;泥岩的侧向变形对围压的敏感程度大于轴向变形。(4)依据对富水泥岩的变形特点和实际监控量测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变形控制措施,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不同的变形控制措施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变形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不同台阶高度、不同台阶长度、不同锁脚锚管组合以及不同纵向连接筋形式等。通过优化分析,宜采用3.5m台阶高度、5m台阶长度、两根6m长Φ89锚管组合以及以14号槽钢作为纵向连接筋。(5)提出双降水井和双泄水孔两种不同泄水降压方案,并采用Madis-GTS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双降水井方案总排水量较大,达到稳定流的时间较短更利于后期隧道的施工。(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1)
王玉龙[2](2015)在《大断面黄土隧道变形控制基准及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缩小中西部发展的差距,近年来加快了西部交通体系的建设,隧道作为一种能够使线路更加平直的构筑物在西部山区交通体系的修建中频繁采用。由于我国西部黄土地层分布广泛,加上列车速度的不断加快,隧道开挖断面面积也随之增大,这些因素促使大断面隧道通过黄土地层这一课题的诞生。该论文以宝兰客专王家沟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查阅文献总结高含水量黄土的工程特性及开挖大断面黄土隧道领域的研究进展;将王家沟隧道原状土样进行室内实验得出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并对比分析含水量的变化对黄土工程特性的影响;基于突变理论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埋深50 m时王家沟隧道的变形控制基准,同时分析各台阶开挖后的稳定程度;为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隧道开挖后支护体系的受力状况,在王家沟隧道DK983+892断面处通过安装相关监测仪器收集现场隧道支护体系的受力资料,分析隧道开挖时支护体系的受力变化规律和断面分布形式。在分析隧道变形和受力的基础上综合判断隧道的稳定性;采用MIDAS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隧道开挖过程及隧道通过沟谷和陷穴时支护体系的稳定性。通过对大断面黄土隧道变形控制基准和稳定性分析研究得出的规律和结论有:(1)经过查阅文献和室内实验分析发现当黄土的含水量不同时黄土工程特性发生显着变化,随着黄土含水量的增大,摩擦角及粘聚力等参数均急剧减小。(2)基于突变理论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大断面黄土隧道在埋深50 m时隧道的变形控制基准,分析发现数值模拟在变形控制基准研究方面具有经济快捷的特点,针对隧道在不同断面各种施工方法下均能建立合理、可靠的变形控制基准。(3)经分析支护体系的现场实测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研究隧道开挖时支护体系的受力变化特征和断面分布形式,分析发现大断面黄土隧道最大跨以上部位材料的受压严重,边墙部位受拉较大;从隧道变形和受力两个方面综合判定大断面黄土隧道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全面有效的判断隧道的稳定性。(4)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大断面黄土隧道通过沟谷和陷穴地段时隧道的稳定性,研究显示当隧道埋深最小值大于两倍洞径时沟谷对隧道开挖的影响可以忽略,而陷穴对隧道开挖影响最小埋深值为一倍洞径。(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5-04-01)
范磊磊,曹祥,刘旭[3](2014)在《大坝变形监测控制网布设及其基准控制点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坝属于水利建筑中最重要的设施之一,其需要承受来自水库中大量储存的水的压力,同时还要抵御泄洪时水流的冲击力。由于大坝属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其在水流冲击和自身重量的影响下会难以避免的发生变形的情况。因此,在大坝管理工作中,对大坝变形的监测工作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中对于基准控制点稳定性的监测工作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所在,其能够给监测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本文即是对大坝平面控制网的布设以及基准控制点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4年22期)
李虎军[4](2012)在《黄土隧道变形控制基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促进了西部地区高等级公路的发展,穿越黄土地区的公路隧道将越来越多。由于黄土具有其独特的结构性和强烈的水敏性,以九州隧道为工程实例其具有埋深浅、跨度大、强度低、断面大、围岩变形大的特点,很难准确的掌握支护时机,常因变形量过大导致洞室坍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目前可通过研究变形控制基准来解决该问题。本论文以在建的兰州市北环路安宁至109国道段的九州隧道为工程背景,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九州隧道不同施工工况进行模拟,提取隧道周边关键点的塑性应变和极限位移值,通过极限位移建立管理基准来指导黄土隧道的施工。本论文介绍了黄土隧道的研究现状,对国内外极限位移控制基准值的建立进行了总结。在介绍九州隧道工概况和黄土工程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黄土隧道变形的内因和外因;本文以塑性突变理论为指导,应用有限元软件对九州隧道黄土段不同(20m、30m、40m)、不同施工工况(叁台阶七步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黄土隧道破坏时的极限位移值,针对极限位移值建立叁级变形控制基准,结合现场实测位移变形量所对应的等级来指导施工。通过研究变形控制基准,得出了黄土隧道在这方面的规律和结论:(1)根据九州黄土隧道工程概况,结合黄土自身特有的物理、力学特性,得出了黄土隧道变形的原因。即黄土围岩特性是隧道发生变形的内因,设计方法、支护参数的选取和施工方法等隧道变形的外因,正是由于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黄土隧道特有的变形。(2)应用MIDAS/GTS软件模拟计算九州隧道在不同工况(叁台阶七步开挖)、不同埋深(20m、30m、40m)下的极限位移。(3)把不同施工步下(叁台阶七步开挖)现场监测的位移值与数值模拟得到的极限位移值进行对比,针对黄土隧道建立叁级管理基准,得到了不同埋深下黄土隧道变形的控制基准值。(4)总结了黄土隧道的支护方法和支护的一般原则,得出适合九州黄土隧道变形的控制措施,为提高黄土隧道施工的安全性起到了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2-04-01)
史作璟[5](2011)在《天池坪隧道变形控制基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基础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和地下工程迅猛发展,大量长大、深埋隧道工程纷纷上马,穿越高地应力区以及软弱围岩体,常常会出现软弱围岩大变形等相关地质灾害。因此,作为新奥法施工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控制基准,对隧道工程的建设就会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兰渝铁路天池坪隧道实际工程为背景,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ADIS/GTS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隧道围岩极限位移,建立了不同埋深、不同施工阶段下隧道极限位移变形控制基准。本论文介绍了软弱围岩隧道变形控制基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对比和阐述;在简要介绍天池坪隧道工程概况的基础上,探讨了软弱围岩隧道产生大变形的原因。本文着重是对以天池坪隧道为研究背景的软弱围岩隧道极限位移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得出的隧道极限位移,总结得出了软弱围岩隧道不同埋深、不同施工阶段下极限位移变形控制基准值。通过分析总结,本文得出了一些软弱围岩变形控制基准方面的规律和结论:(1)结合天池坪隧道实际工程概况,在介绍软弱围岩隧道开挖过程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的基础上,得出了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原因。(2)以塑性应变突变的围岩稳定性分析原理为理论基础,结合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MADIS/GTS对隧道不同开挖工况的室内数值模拟结果,得出了隧道在不同埋深(100 m、200 m、300 m)、不同开挖工况下(上、中、下台阶开挖工况)的极限位移值。(3)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和室内数值模拟得出的极限位移值,针对不同埋深提出了变形控制叁级管理概念,得到了不同埋深情况下(100 m、200 m、300 m)适合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的控制基准值。(4)概况分析了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支护设计理论,提出了几点适合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措施,为后期隧道支护设计和施工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1-04-01)
杨小平[6](2010)在《大坝变形监测控制网布设及其基准控制点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坝变形监测是大坝运行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而基准控制点是否稳定是大坝变形监测控制网能够准确监测的前提。该文介绍了平面控制网的布设要求及外业观测时应注意的事项,并以实例对其基准控制点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控制点稳定性判定应遵循:初次观测按照文中要求待控制点稳定后进行,二次复测按规范要求,测量控制点的固定角和固定边是否在限差内。基准控制点的稳定可提高大坝变形监测点的观测精度,为准确预报大坝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林宝龙,贾晓云,李文江[7](2007)在《乌鞘岭隧道岭脊段极限位移及变形控制基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乌鞘岭隧道岭脊段千枚岩地层地应力高,围岩松软。隧道开挖后,围岩收敛变形较大。施工过程中,曾出现格栅拱架扭曲变形,局部地段二衬开裂等现象。为了选择合理的支护参数,制定合理的支护措施,有效地控制隧道变形,对该区段隧道施工时的极限位移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结合现场量测结果,制定了施工过程位移控制基准,用于指导施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建井技术》期刊2007年01期)
变形控制基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缩小中西部发展的差距,近年来加快了西部交通体系的建设,隧道作为一种能够使线路更加平直的构筑物在西部山区交通体系的修建中频繁采用。由于我国西部黄土地层分布广泛,加上列车速度的不断加快,隧道开挖断面面积也随之增大,这些因素促使大断面隧道通过黄土地层这一课题的诞生。该论文以宝兰客专王家沟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查阅文献总结高含水量黄土的工程特性及开挖大断面黄土隧道领域的研究进展;将王家沟隧道原状土样进行室内实验得出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并对比分析含水量的变化对黄土工程特性的影响;基于突变理论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埋深50 m时王家沟隧道的变形控制基准,同时分析各台阶开挖后的稳定程度;为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隧道开挖后支护体系的受力状况,在王家沟隧道DK983+892断面处通过安装相关监测仪器收集现场隧道支护体系的受力资料,分析隧道开挖时支护体系的受力变化规律和断面分布形式。在分析隧道变形和受力的基础上综合判断隧道的稳定性;采用MIDAS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隧道开挖过程及隧道通过沟谷和陷穴时支护体系的稳定性。通过对大断面黄土隧道变形控制基准和稳定性分析研究得出的规律和结论有:(1)经过查阅文献和室内实验分析发现当黄土的含水量不同时黄土工程特性发生显着变化,随着黄土含水量的增大,摩擦角及粘聚力等参数均急剧减小。(2)基于突变理论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大断面黄土隧道在埋深50 m时隧道的变形控制基准,分析发现数值模拟在变形控制基准研究方面具有经济快捷的特点,针对隧道在不同断面各种施工方法下均能建立合理、可靠的变形控制基准。(3)经分析支护体系的现场实测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研究隧道开挖时支护体系的受力变化特征和断面分布形式,分析发现大断面黄土隧道最大跨以上部位材料的受压严重,边墙部位受拉较大;从隧道变形和受力两个方面综合判定大断面黄土隧道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全面有效的判断隧道的稳定性。(4)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大断面黄土隧道通过沟谷和陷穴地段时隧道的稳定性,研究显示当隧道埋深最小值大于两倍洞径时沟谷对隧道开挖的影响可以忽略,而陷穴对隧道开挖影响最小埋深值为一倍洞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形控制基准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海军.富水泥岩隧道极限位移、变形控制基准及控制措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
[2].王玉龙.大断面黄土隧道变形控制基准及稳定性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5
[3].范磊磊,曹祥,刘旭.大坝变形监测控制网布设及其基准控制点稳定性分析[J].城市地理.2014
[4].李虎军.黄土隧道变形控制基准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
[5].史作璟.天池坪隧道变形控制基准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
[6].杨小平.大坝变形监测控制网布设及其基准控制点稳定性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
[7].林宝龙,贾晓云,李文江.乌鞘岭隧道岭脊段极限位移及变形控制基准的研究[J].建井技术.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