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向裂谷论文_哈广浩,吴中海,何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北向裂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裂谷,厚度,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岩石圈,热胀冷缩,火山岩。

南北向裂谷论文文献综述

哈广浩,吴中海,何林[1](2018)在《藏南邛多江地堑的晚新生代沉积地层及对南北向裂谷形成时代的初步限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邛多江地堑构成了藏南近南北向裂谷带最东侧的错那-沃卡裂谷中段,是由地堑西缘高角度正断层主控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详细的地质、地貌调查表明,该地堑内主要充填有晚新生代以来的多套河湖相、冰碛及冰水沉积地层。河湖相地层底部以黏土和粉砂为主,上部以砾石层为主,向上砾石砾径逐渐变大,顶部为早更新世冲积砾石层;冰碛主要发育于地堑中部山前地带,构成宽缓的冰碛台地或者终碛垄、侧碛堤。地层的测年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两套晚新生代河湖相地层,早期沉积时代早于5Ma,晚期为晚第四纪;而冰碛及冰水沉积的时代主要为中更新世。综合该区地质地貌、沉积和构造等分析结果表明,早期的河湖相沉积与盆地发生初始裂陷后的主边界正断层发生强烈垂直活动有关,而晚期的河湖相沉积主要形成于盆地后期萎缩过程中,成因可能与中更新世以来的冰川堰塞湖有关。由于邛多江地堑受控于西侧主边界正断层,早期沉积应晚于其初始裂陷时代。因此,进一步综合现有年龄数据资料认为,藏南近南北裂谷的初始裂陷时代应早于5~10Ma,但晚于约15Ma。(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哈广浩,吴中海[2](2017)在《藏南近南北向裂谷初始裂陷时代的新年龄证据——来自裂谷盆地早期沉积物的时代限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结果表明,藏南裂谷带从东到西至少有七个近南北向裂谷,分别为错那-沃卡裂谷,亚东-谷露裂谷,定结-申扎裂谷,岗嘎-当惹雍错裂谷,聂拉木-措勤裂谷,仲巴-改则裂谷,公珠错-亚热裂谷,每个裂谷都包含了数量不同、规模不等以及形态各异的地堑和半地堑(图1),切穿了区内几乎所有的近东西向构造带。这些近南北向的裂谷一般认为代表了青藏高原的近东西向伸展(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30:中国大陆晚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及其灾害环境效应、专题31:地壳应力与地震》期刊2017-10-15)

刘才泽,秦建华[3](2017)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南北向裂谷的冷缩成因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垂直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南北向裂谷是东西向伸展的构造形迹。现代GPS观测数据却显示,喜马拉雅造山带东西位移(分)量很小,甚至为零。综合前人资料,喜马拉雅造山过程可划分为热造山(25~13Ma)及造山后(<13Ma)冷却两个时期,热造山期具有受热膨胀,物质向外运移的特点,高喜马拉雅热隆挤出并触发各主要断裂(MCT、STD、GCT)活动,印度板块向北汇聚速率下降。造山后则表现为冷却收缩,前期构造-热活动停止或减弱,印度板块向北汇聚加速。研究认为,南北向裂谷与高喜马拉雅等冷却过程的东西向收缩。且被局限于东、西两个构造结之间有关。并据此建立了裂谷的冷缩成因模型,模型估值与地质事实很吻合。(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7年02期)

丁林,岳雅慧,蔡福龙,徐晓霞,张清海[4](2006)在《西藏拉萨地块高镁超钾质火山岩及对南北向裂谷形成时间和切割深度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南北向裂谷中发育少量中新世高镁超钾质火山岩,岩石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53%~50%),同时具有极高的K2O(7%~6%)、MgO(11%~8%)、Cr(500×10-6~400×10-6)、Ni(400×10-6~260×10-6)含量,较高的放射性成因87Sr/86Sr(0.7265~0.7199)、非放射性成因143Nd/144Nd(0.511844~0.511769)比值,δ18OVSMOW值较高,变化范围很大(10.4‰~6.4‰),其源区为加入了大量俯冲印度地壳的富集地幔。40Ar/39Ar同位素年龄指示他们喷发时代为17~13Ma。结合正断层与火山岩的切割与覆盖关系,指出高原正断层强烈活动时间为23~13Ma,持续了~10Ma,伸展速率为5.6±3.0mm/a。高镁超钾质火山岩与裂谷在时间上的一致和空间上的重合,指示高镁超钾质火山岩与裂谷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高原裂谷系统的建立是由于俯冲印度地壳的断离造成的高原岩石圈的伸展破裂,其活动时期分为2个阶段,首先伴随高原隆升(23~13Ma),随后在重力作用下,促使高原垮塌(13Ma~现在)。(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6年09期)

贺日政[5](2003)在《青藏高原近南北向裂谷的岩石圈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近南北向裂谷是青藏高原中最显着的构造特征之一。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青藏高原近南北向裂谷研究近年来已成为青藏高原地学研究的主要热点。目前关于近南北向裂谷的成因,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代表性观点:一是与高原隆升有关。二是与亚洲广泛的裂谷作用有关。对于前者观点,这些南北向裂谷行为应该在整个青藏高原内部广泛存在,且其构造特征形态表现一致。至于后者,山西地堑和贝加尔裂谷是在伸展拉张应力条件下形成的,而这些高原裂谷却发育在造山运动过程中的南北双向挤压环境下,显然二者发育的构造背景有所不同。为了揭示这一科学奥秘,国内外学者近年来通过地质考察、地震机制解、遥感影像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手段展开了研究。尽管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和认识,但是这些成果大多涉及浅层构造。而裂谷的深层结构和构造一直未被研究。这些深层次结构和构造是理解和认识隆升高原中的裂谷成因关键所在。为此,亟待回答下面的关键科学问题。(一)、地表广泛分布的南北向裂谷在深部是否存在,如何分布?(二)、在青藏高原内部的岩石圈中是否存在一个控制这些裂谷分布的深部构造,以及位于何处?是否受控于沿着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展布的喀喇昆仑—嘉黎断裂带?(叁)、这些裂谷是高原隆升到最高后坍塌的标志,还是强烈挤压变形的单一结果,抑或是在南北向挤压下的青藏高原向东“逃逸”所致?(四)、青藏高原的裂谷作用是局部范围内的,还是与发生在东亚的山西地堑和北亚的贝加尔裂谷等裂谷构成了一个泛东亚伸展体系?如果是同一个体系,那么它们又是通过哪种机制联系起来的呢?青藏高原目前仍在强烈活动、抬升和变形,而南北向裂谷是青藏高原地质时代较新的构造事件。因此,研究青藏高原裂谷深部结构,并了解裂谷作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大陆的碰撞、俯冲以及变形机制,进而认识地球演化变形的复杂过程。由于青藏高原已有的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大多关注青藏高原的东西向构造特征,所以已有的探测工作大多沿着裂谷的南北走向展开的。因此,能够反映裂谷的横向变化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成果甚少。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布格重力异常资料,作者给出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群条小波变换方法,用于提取南北向裂谷的深部构造特征信息。样条小波变换,不仅具有小波变换的基本性质,而且还充分利用了样条函数的光滑、可导和显式性质,这些性质便于构造完备正交小波基。在重、磁场异常理论中,异常一般与源体的位置、形状及其埋深有关,其数学解析表达式多为高斯型函数。利用样条函数来构建高斯函数,并利用小波变换的多重分解和一阶导数性质实现了位场信息的提取与分离,进而提取和判别地质体的边缘特征。根据小波变换中的Liptiszh准则,定性地描绘断裂构造的倾向、延深等构造特征信息。为了克服位场中的优势边缘体效应的干扰和影响,借鉴常规的位场资料处理中的方向滤波思想,进一步实现了样条小波变换中的方向导数算法。在一系列的局部模型和区域模型正演试验和验证的基础上,给出了提取线性构造信息的小波变换特征规律。这些模型试验表明,在满足采样定理的前提下,为了能够更好地判别边缘特征的位置,必须保证采样精度。此外,区域模型与局部模型试验的差异性表明,我们在认识区域异常场时,必须持慎重态度去解译某些区域特征现象。基于上述的认识,利用样条小波的一阶导数变换性质,对青藏高原1:250万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场进行了分离和构造特征提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模型正演与实践表明,样条小波变换对于刻划和提取重力场中的线性构造信息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基于现有的裂谷资料,为了全方位研究裂谷特征,使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如重力、磁力、人工地震以及天然地震等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并结合了遥感影像、GPS观测、地表地质、构造和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等方法和资料。借助各学科的优势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裂谷的构造特征、变形及其动力学过程。裂谷研究的复杂性,决定了此次研究大致思路。所展开的研究工作大致如下:(一)、对于1:250万的区域布格重力异常,结合常规数据处理方法,作者采用了样条小波变换新方法来提取线性构造特征。对于1:200万的区域航磁ΔT异常,利用了多种常规方法,如匹配滤波、向上延拓和方向导数来提取线性构造特征。综合二者结果并结合地表地质特征分析,给出青藏高原的区域构造空间展布特征,及其与南北向裂谷的空间关系;结合地表地质,对与裂谷有关的青藏高原的区域构造进行了划分。(二)、尽管前人已对青藏高原裂谷展开了研究,但是全局宏观性的研究成果还是一片空白。为了获取宏观的青藏高原裂谷近地表分布规律,作者通过遥感影像研究裂谷构造与其它地表构造的接触关系,更进一步地了解裂谷构造的专属性。(叁)、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内的GPS观测、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各向异性的成果,给出了青藏高原裂谷区内从地表到深部的不同层次构造的活动性和区域应力场特征,进而得到了裂谷区的内在活动变形机制。(四)、作者利用重震联合反演手段,结合深地震测深成果,进一步详细研究了拉萨地体内的近南北向裂谷的深部结构和区域深部构造特征。(五)、作者通过总结青藏高原裂谷的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并与世界典型大陆裂谷构造进行对比,就青藏高原裂谷构造特征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表达,并对青藏高原裂谷进行了明确分类。针对不同类型裂谷,给出了其相应的裂谷形成机制。作者还用了现有的实测地震测深资料对这些机制模型特征进行了地震学检验。(六)、最后,总结全部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裂谷构造的青藏高原裂谷作用的动力学伸展模型。结合现有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资料,描述了青藏高原裂谷作用发生的可能动力学过程。至此,关于青藏高原裂谷研究取得了如下所述的几点初步认识。(1)、在青藏高原内部没有发现构造特征形态表现一致的裂谷。即使青藏高原内部裂谷规模最大的亚东—谷露裂谷也被分为两段,喜马拉雅地体内的亚东—康马表层裂谷和拉萨地体内部的尼木—谷露裂谷。因此,青藏高原内部的裂谷具有专属性,即这些裂谷与其所在的地体性质、结构和单元组成及其所在的区域应力场特征等综合因素有关。发育在青藏高原内部的近南北向裂谷主要集中在拉萨地体内,其构造特征较为复杂。北东向裂谷主要发育在羌塘地体内部,且与其基底构造性质有关。而喜马拉雅地体内发育的裂谷虽然大都为近南北向,但其深度仅仅位于上地壳部分。(2)、东西向展布的裂谷主要与位于冈底斯岩基北缘的革吉—改则南—措勤北—申扎隐伏断裂有关,而并非与前人认识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有关。地震活动性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中段现在明显不具有活动性,而革吉—改则南—措勤北—申扎隐伏断裂具有较强的活动性且大多具有右旋走滑性质。该隐伏断裂终止了拉萨地体内部的南北向裂谷的北向延伸。根据地表地质,沿革吉—改则南—措勤北—申扎隐伏断裂的地表处出露了一些中新世的花岗岩。在该断裂带的北缘,展布了一系列由北北西走向断陷盆地组成的近东西向裂谷。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表明,革吉—改则南—申扎断裂可能为一个隐伏块体的边界断裂带。(3)、依据拉萨地体内部的南北向裂谷的延深深度,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主要位于中上地壳的地壳型裂谷,其中有申扎—谢通门裂谷、当惹容错—古错裂谷、夏冈江—杰萨错裂谷和仑木错—帕龙错裂谷。另一类是延深已经切穿了整个地壳的地幔型裂谷,只有尼木—谷露裂谷。不论是地壳型裂谷还是地幔型裂谷,它们都被限于拉萨地体的内部。它们的南端并没有切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而地壳型裂谷的北端收敛于革吉—改则南—措勤北—申扎隐伏断裂带。(4)、拉萨地体内部的南北向裂谷东部与西部的区域背景构造特征也有所不同。大致以东经88°为界,东部的区域背景构造大多为北北东向为主,而西部则以北北西向为主。(5)、深地震测深资料显示,拉萨地体的莫霍面都比其两侧地体为深,主体呈下凹特征。在拉萨地体内部的色林错—雅安多东西向剖面显示,地壳中的低速层明显具有被拉断现象,且莫霍面东深西浅也具有下凹特征。横过尼木—谷露裂谷的重震联合反演结果表明,岩石圈地幔的下底界形态具有东深西浅,南深北浅的特征。而尼木—谷露裂谷刚好位于岩石圈地幔底界遭受强烈改造的顶部。在岩石圈地幔中发生的数次地震和地震各向异性特征表明,其岩石圈地幔在强烈地活动着。拉萨地体的GPS横向观测结果、尼木—谷露裂谷的这种岩石圈地幔特征及其活动性和其东侧的地震各向异性特征表明,拉萨地体东部较之西部具有很强的东西向拉张伸展作用。(6)、羌塘地体内部的北东向裂谷与地体内的基底构造特征和区域应力场有关。相比之下,拉萨地体内所发育的裂谷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其东部的尼木—谷露裂谷是岩石圈地幔中的物质定向流动、地壳部分的剪切走滑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西部的裂谷大多位于中、上地壳内,可能是上地壳沿低速层的不均匀韧性滑动和上地壳的脆性和地形高程效应的产物。(7)、拉萨地体中的南北向裂谷在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方面与世界典型裂谷对比后发现,拉萨地体内的裂谷行为并不完全具有在纯粹伸展环境下形成的裂谷的典型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为了与之区别,将青藏高原内部的裂谷事件称为“碰撞隆升过程中的裂谷”(Colliding-Raising Rift)或者“造山作用裂谷”(Orogenic Rift)也许更为恰当。因此,青藏高原裂谷事件不能与发生在东亚的山西地堑和北亚的贝加尔裂谷构成一个泛东亚的伸展体系。(8)、拉萨地体内的地壳型裂谷作用是拉萨地体西部中、上地壳沿着壳内的某一滑脱面韧性滑动和脆性上地壳部分的高程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幔型裂谷作用可能是岩石圈地幔的韧性变形、均衡调整和地幔物质的蠕变以及整个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导致的结果。这两种裂谷机制都可归因于印度板块岩石圈的斜向俯冲作用。印度板块岩石圈的斜向俯冲作用力不仅导致了青藏高原内部的持续的向北挤压应力存在,而且还使拉萨地体内部发生了东西向的不均匀伸展。(9)、整体而言,拉萨地体以及羌塘地体内部发生的裂谷作用可能是由于印度板块的斜向碰撞下的持续向北推挤和其在帕米尔地区的西构造结受到相对稳定的塔里木地块的强烈阻挡以及青藏高原东部具有相对自由边界等条件下,青藏高原内部物质自西向东蠕变流动的结果。在这个向东蠕变流动过程中,由于青藏高原内部的各地体的物质结构、构造及其所处的构造应力场不同,其内部的物质在不同层次上呈不均匀的伸展。这种差别导致了发生在青藏高原内部的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内部的裂谷类型也不同。而拉萨地体西部的地壳型裂谷与羌塘地体内部的北东向裂谷则是通过隐伏的革吉—改则南—申扎右旋走滑断裂调节着。(10)、综上所述,青藏高原裂谷作用的形成环境较为复杂,单一的高原隆升到最高后坍塌、强烈挤压变形或者是在南北向挤压下的青藏高原物质的纯粹向东“逃逸”并不能用来解释青藏高原内部发生的裂谷作用。青藏高原裂谷的独特构造环境和深部构造特征表明,高原裂谷构造并不能够与发生在东亚的山西地堑和北亚的贝加尔裂谷构成一个泛东亚伸展体系。印度板块指向东的斜向俯冲—碰撞作用、存在于东部的自由边界条件以及高原内部地体间与各地体内部属性组成差异等综合因素,导致了整个青藏高原裂谷作用的发生。(11)、青藏高原伸展时间的上限在20M a±3M a,其表现为嘉黎断裂从左旋转变为右旋走滑以及藏东南的红河—哀牢山断裂带左旋剪切转变为右旋剪切,表明应力场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最强裂谷作用发生时间也与所在地体有关。喜马拉雅地体内的裂谷作用时间大致在15Ma~13Ma。在拉萨地体内部的裂谷中,研究较为详细的尼木—谷露裂谷自南向北逐渐变得年轻,大约在8Ma左右。羌塘地体内的北东向裂谷作用开始的时间,尚有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是13.5Ma前,也有学者认为是约4Ma。(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03-07-01)

贺日政,高锐[6](2003)在《西藏高原南北向裂谷研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强烈遭受南北向挤压下的西藏高原上却发育了大量的正在活动着的东西向伸展构造 ,即裂谷系 .特别是在挤压力最为集中的喜马拉雅碰撞弧的前方 ,拉萨地体内发育了大规模、有规律排列的近南北向裂谷系 .目前 ,在拉萨地体内 ,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探测和地质研究工作 ,如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 ,INDETPH ,中法合作项目等 .鉴于当时的认识和科学研究目标 ,这些成果并没有把所有的裂谷系所发育的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 .因此 ,裂谷系的深部过程及其原由还是知之甚少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 ,从整个岩石圈流变学结构去研究藏南近南北向裂谷系将有助于去认识其产生这些裂谷系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进而能够更好地去认识西藏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03年01期)

张云湘[7](1982)在《中国西南部一个南北向重要地质构造单元“攀枝花—西昌裂谷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西南地区,即东径100°—103°30′,北纬23°07′—31°45′大约面积有14万平方公里范围,存在一条走向近南北的构造岩浆杂岩带。早在1945年,知名的构造地质学家黄汲清将这个地带称为"康滇地轴"。他在其名着《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元》一书中,明确地指出:磨盘山的片麻岩带,金沙江和云南中部的沉积的震旦带,以及他们可能向北和向西北的延展部份,构成一个巨大的前寒武纪地块,此后将称为康滇地轴。因为它形成两个不同地区域的分界线,所以称为轴。我国地质工作的前驱,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在总结我国(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1982年Z1期)

南北向裂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结果表明,藏南裂谷带从东到西至少有七个近南北向裂谷,分别为错那-沃卡裂谷,亚东-谷露裂谷,定结-申扎裂谷,岗嘎-当惹雍错裂谷,聂拉木-措勤裂谷,仲巴-改则裂谷,公珠错-亚热裂谷,每个裂谷都包含了数量不同、规模不等以及形态各异的地堑和半地堑(图1),切穿了区内几乎所有的近东西向构造带。这些近南北向的裂谷一般认为代表了青藏高原的近东西向伸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北向裂谷论文参考文献

[1].哈广浩,吴中海,何林.藏南邛多江地堑的晚新生代沉积地层及对南北向裂谷形成时代的初步限定[J].地质学报.2018

[2].哈广浩,吴中海.藏南近南北向裂谷初始裂陷时代的新年龄证据——来自裂谷盆地早期沉积物的时代限定[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30:中国大陆晚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及其灾害环境效应、专题31:地壳应力与地震.2017

[3].刘才泽,秦建华.喜马拉雅造山带南北向裂谷的冷缩成因模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7

[4].丁林,岳雅慧,蔡福龙,徐晓霞,张清海.西藏拉萨地块高镁超钾质火山岩及对南北向裂谷形成时间和切割深度的制约[J].地质学报.2006

[5].贺日政.青藏高原近南北向裂谷的岩石圈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

[6].贺日政,高锐.西藏高原南北向裂谷研究意义[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

[7].张云湘.中国西南部一个南北向重要地质构造单元“攀枝花—西昌裂谷带”[J].四川地质学报.1982

论文知识图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岩浆岩带构造...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岩浆岩里特曼指数...西藏甲玛煌斑岩MgO-Sc/Y图解一6青藏高原南北向裂谷中地壳型裂...西藏高原裂谷分布图(据韩同林等,1984)藏南近南北向裂谷压裂模式图...

标签:;  ;  ;  ;  ;  ;  ;  

南北向裂谷论文_哈广浩,吴中海,何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