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来松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马来,松香,丙烯酸,芸香,甘油酯,表面活性剂,丙烯酰胺。
马来松香论文文献综述
岑波,石贤春,段文贵,王晓宇,林桂汕[1](2018)在《马来松香基双硫脲-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然产物松香为原料,先制备马来松香,再经多步反应,合成得到10个新型马来松香基双硫脲-酰胺化合物7a~7j。用FT-IR、1H NMR、13C NMR、ESI-MS和UV-vis等多种方法对目标产物作了分析和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在50μg/m L浓度下,目标化合物对5种植物病原菌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大部分化合物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超过60%,其中化合物7i的抑制率达71. 4%(B级活性水平)。(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09期)
周菊英,张玲玉,李鹏飞,黄钦[2](2016)在《以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槲皮素的选择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槲皮素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悬浮聚合法合成含松香基的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Qu-MIP)。研究了Qu-MIP对槲皮素的吸附、解吸平衡条件及其吸附动力学,得到最佳静态吸附条件为:温度30℃,振荡频率100 r/min,吸附平衡时间3 h;相同温度和振荡频率下的最佳平衡解吸条件为:解吸液V(甲醇)∶V(冰醋酸)=1∶9溶液,解吸时间30 min。并对Qu-MIP的特异性吸附性能以及其选择分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Qu-MIP对槲皮素分子具有良好的选择吸附性能。(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6年03期)
徐涛,刘鹤,商士斌,宋湛谦,杨冲[3](2016)在《马来松香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来松香(MR)、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D4Vi)、γ-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的水解物(HAPMS)和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在不需要溶剂的条件下,一锅法合成了马来松香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MR-VMS),并利用核磁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继而利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MR-VMS的固化行为和树脂固化物的耐低温性能,利用热失重分析(TGA)研究了树脂固化物的耐高温性。研究表明,MR-VMS具有较好的高温热稳定性能。(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6年01期)
卢建芳,黎克纯,雷福厚,林青,李柏芳[4](2015)在《聚马来松香PEG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松香、顺丁烯二酸酐、聚乙二醇为原料合成了标题化合物。研究了合成条件对产物酸值的影响,确定最佳合成条件为:0.5%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PEG分子量为200、投料比m(马来松香)∶m(PEG200)=1∶2、180℃下反应24 h。采用红外光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其结构进行了初步表征,并测定了聚合物的溶解性、表面张力、乳化力。结果表明,该聚合物能溶于大多数极性和非极性溶剂中,聚马来松香PEG酯溶液临界胶束浓度(CMC)值为12 g/L,γCMC为37 m N/m,对油脂有良好的乳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5年04期)
石贤春,许雪棠,段文贵,闵方倩,黄铎云[5](2014)在《马来松香基双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来松香为原料,经酰氯化、与N-芳磺酰基乙二胺类化合物的N-酰化反应,合成得到14个新型马来松香基双磺酰胺类化合物(4a~4n),其结构经FT-IR、1H NMR、13C NMR、ESI-MS、UV-Vis和元素分析进行表征。经鉴定,14个化合物分别为马来松香基双苯基磺酰胺(4a)、马来松香基双对甲苯基磺酰胺(4b)、马来松香基双间甲苯基磺酰胺(4c)、马来松香基双对甲氧基苯基磺酰胺(4d)、马来松香基双间甲氧基苯基磺酰胺(4e)、马来松香基双对溴苯基磺酰胺(4f)、马来松香基双间溴苯基磺酰胺(4g)、马来松香基双对氯苯基磺酰胺(4h)、马来松香基双间氯苯基磺酰胺(4i)、马来松香基双对氟苯基磺酰胺(4j)、马来松香基双邻氟苯基磺酰胺(4k)、马来松香基双对硝基苯基磺酰胺(4l)、马来松香基双间硝基苯基磺酰胺(4m)、马来松香基双邻硝基苯基磺酰胺(4n)。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4a~4n对5种供试植物病菌均有一定的杀菌活性,其中在50 mg/L质量浓度下,化合物4k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最好为66.8%。(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4年01期)
余彩莉,王孝磊,孙发孟,宫青海,张发爱[6](2014)在《马来松香HEMA酯化物共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马来松香与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HEMA)酯化物(MRH)分别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苯乙烯(St)在甲苯溶液中进行了共聚反应,研究了单体比例对其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热重分析(TGA)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对聚合物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为开发松香基精细化工产品提供理论基础。FTIR和NMR的结果证实:成功制得了MRH与MMA或St的共聚物。当MRH用量较少时,共聚物能够溶解在甲苯中;当其用量较多时,共聚物在甲苯中处于溶胀状态,表明形成了交联网络结构。TGA和DSC结果表明:共聚物中MRH较多时热稳定性较高,而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本文来源于《桂林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赵勇,谢周鉴,雷福厚[7](2013)在《马来松香丙烯酸甘油酯大孔吸附树脂对芸香叶苷的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来松香丙烯酸甘油酯和α-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功能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马来松香丙烯酸甘油酯大孔吸附树脂,研究对芸香叶苷的静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pH=7、温度303K下,对浓度1.0mg/mL芸香叶苷溶液的静态饱吸附量为10.6mg/g.马来松香丙烯酸甘油酯大孔吸附树脂对芸香叶苷的吸附速率符合二级动力学,吸附速率受液膜扩散影响,对芸香叶苷的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该吸附过程为吸热,自发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赵勇[8](2013)在《马来松香丙烯酸甘油大孔吸附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大孔吸附树脂已广泛应用于医药、环保、化工、和食品工业等领域,在天然产物及中草药化学成分的富集、分离、提纯上有着独特优势和广阔的使用前景。为了避免现有树脂的毒性残留和难以降解的缺点,本课题以松香为原料经过Diels-Alder加成、酯化、聚合反应,合成了马来松香丙烯酸甘油酯大孔吸附树脂,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吸附性能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马来松香、丙叁醇、丙烯酸为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经两次酯化,合成交联剂马来松香丙烯酸甘油酯。产物为浅黄色油状液体,产率93.2%,通过FT-I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GPC检测分子量Mn=1093、Mw=1703、Mp=772。2、以马来松香丙烯酸甘油酯为交联剂、α-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为单体,合成了未见文献报导过的马来松香丙烯酸甘油酯大孔吸附树脂。考察了共聚单体种类和致孔剂种类及用量对树脂孔结构及吸附量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热综合分析仪对马来松香丙烯酸甘油酯大孔吸附树脂进行了性能测定,测定了聚合物的交联度为96%、机械强度为12.9N/粒,345℃时失重10%为345℃,热稳定性良好,从扫描电镜照片上分析,树脂呈规则的球型体,分布均匀,表面及内部存在大量的孔洞结构。3、马来松香丙烯酸甘油酯大孔吸附树脂对芸香叶苷、叁七皂苷Rg1进行静态吸附,分别对其动力学、热力学及其吸附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马来松香丙烯酸甘油酯大孔吸附树脂对芸香叶苷的最大吸附量为10.6mg/g,吸附平衡时间90min,吸附速率受液膜扩散影响、颗粒内扩散共同影响,吸附数据能较好的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对叁七皂苷Rg1的吸附量为18.02mg/g,吸附平衡时间为140m in,吸附属于快吸附,吸附速率受液膜扩散、颗粒内扩散的影响,吸附量数据能较好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焓变的绝对值均小于小于40kJ/mol,均为物理性吸附。(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3-05-01)
董淑求,段文贵,岑波,许雪棠,韦有杰[9](2013)在《新型马来松香基双官能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松香为原料合成了马来松香(1);1经酰氯化、肼解和酰化反应制得马来松香双酰肼(4a~4g);以叁氯氧磷为脱水剂,4a~4g关环合成了7个新型的马来松香基双官能化合物(5a~5g),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MS表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5a~5g对黄瓜枯萎病菌、苹果轮纹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花生褐斑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均有一定抑菌活性,尤其是对苹果轮纹病菌较好。(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3年02期)
仝海娟,李小燕,黄春梅,雷福厚,李鹏飞[10](2013)在《马来松香乙二醇丙烯酸酯-丙烯酰胺共聚物对葛根素的吸附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来松香乙二醇丙烯酸酯(EGMRA)和丙稀酰胺(AM)为聚合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马来松香乙二醇丙烯酸酯-丙稀酰胺二元共聚物(松香基聚合物)。采用静态法研究该聚合物对葛根素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对吸附过程进行控制机理判断。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对葛根素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最佳吸附条件为:以体积分数为40%乙醇为溶剂配制葛根素溶液,质量浓度为6.0mg/mL,聚合物为20~40目,吸附温度25~50℃,振荡频率80r/min,平衡吸附时间为2h。饱和吸附量Qe为23.01mg/g。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可较好的描述吸附过程,膜扩散和粒扩散为此吸附体系控制步骤,通过菲克定律计算出膜扩散系数D为5.22×10-8cm2/s,粒扩散系数D为3.20×10-8cm2/s。(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马来松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槲皮素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采用水溶液悬浮聚合法合成含松香基的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Qu-MIP)。研究了Qu-MIP对槲皮素的吸附、解吸平衡条件及其吸附动力学,得到最佳静态吸附条件为:温度30℃,振荡频率100 r/min,吸附平衡时间3 h;相同温度和振荡频率下的最佳平衡解吸条件为:解吸液V(甲醇)∶V(冰醋酸)=1∶9溶液,解吸时间30 min。并对Qu-MIP的特异性吸附性能以及其选择分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Qu-MIP对槲皮素分子具有良好的选择吸附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来松香论文参考文献
[1].岑波,石贤春,段文贵,王晓宇,林桂汕.马来松香基双硫脲-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8
[2].周菊英,张玲玉,李鹏飞,黄钦.以马来松香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槲皮素的选择吸附性能[J].精细化工.2016
[3].徐涛,刘鹤,商士斌,宋湛谦,杨冲.马来松香改性乙烯基聚硅氧烷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6
[4].卢建芳,黎克纯,雷福厚,林青,李柏芳.聚马来松香PEG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化学试剂.2015
[5].石贤春,许雪棠,段文贵,闵方倩,黄铎云.马来松香基双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初探[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4
[6].余彩莉,王孝磊,孙发孟,宫青海,张发爱.马来松香HEMA酯化物共聚研究[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4
[7].赵勇,谢周鉴,雷福厚.马来松香丙烯酸甘油酯大孔吸附树脂对芸香叶苷的吸附性能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8].赵勇.马来松香丙烯酸甘油大孔吸附树脂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
[9].董淑求,段文贵,岑波,许雪棠,韦有杰.新型马来松香基双官能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J].合成化学.2013
[10].仝海娟,李小燕,黄春梅,雷福厚,李鹏飞.马来松香乙二醇丙烯酸酯-丙烯酰胺共聚物对葛根素的吸附性能[J].食品科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