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晶全鹏杨惠曹任飞龚琳(通讯作者)
长沙医学院口腔医学院长沙410219
摘要:目的:引入自行设计的拔牙板,改进传统拔牙方法和模型,比对两种模型应用于大鼠拔牙后,拔牙创伤的恢复情况,以创新新型拔牙模型。方法:将50只SD大鼠根据体重和性别配对,分布列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新型拔牙模型处理,对照组使用传统拔牙模型处理,术后连续观察周,分别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记录大鼠拔牙创伤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密切观察大鼠死亡率和炎症率,对照组1日后死亡率明显高于改进后的实验组(t=9.16,P<0.05),实验组3日后炎症率好于对照组(t=5.78,P<0.05)。结论:改进型拔牙板拔牙钳技术各方面性能优于传统拔牙模型,稍作改进后可应用于人群。
关键词:SD大鼠;拔牙板;拔牙
牙齿拔除后,拔牙创的愈合和剩余牙槽嵴的改建情况不仅影响局部牙槽嵴的形态和功能,也将对邻牙的正畸移动产生影响。拔牙后创口的愈合过程受全身和局部因素的影响,更受到操作过程中拔牙技术的影响,而大鼠等模型动物牙齿拔除后的存活率问题以及对术后恢复能力对实验环境的适应能力问题一直是困扰实验工作者。本研究通过自建大鼠拔牙固定器,了解新型拔牙模型对拔牙创愈合过程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我们预计不同患者拔牙后的愈合情况,帮助我们在随后的修复、种植或正畸过程中制定正确的治疗计划,也将对改进型拔牙板拔牙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有所帮助[1-2]。
1对象和方法
1.1实验动物
30只SD大鼠(南京君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按照体重和性别匹配,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每组15只。
1.2主要试剂和器械
10%水合氯醛、持针器、无菌棉球、自制拔牙板、骨膜分离器等。
1.3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
将30只成年体型大致相同的大鼠均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两组接受不同方法处理,术后大鼠在同等条件分开饲养,观察对比拔牙创的早期愈合情况。具体处理方法见表1。
2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死亡率、炎症率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密切观察大鼠死亡率和炎症率,对照组1日后死亡率明显高于改进后的实验组(t=9.16,P<0.05),实验组3日后炎症率好于对照组(t=5.78,P<0.05)。具体见表2。
2.2改进拔牙模型大鼠拔牙创愈合和改建情况
对大鼠磨牙拔牙创愈合的研究发现,拔牙后12h拔牙创中充满由红细胞、纤维束和大量白细胞组成的凝血块。16h后,剩余牙周膜中的成纤维细胞显著增生。2d时,拔牙创中仍充满纤维血凝块,大量剩余牙周膜中的成纤维细胞迁入血凝块中,细胞增殖活动显著。3d时,成纤维细胞合成较多胶原纤维,血凝块收缩,拔牙创底部到中部被纤维组织取代。4d时,部分成纤维细胞开始向成骨细胞分化,其增殖活动显著下降至基础水平。牙齿拔出后除了在拔牙创内部有新骨形成外,拔牙区颊侧牙槽骨也有骨改建。大鼠上颌磨牙拔除后7d时,拔牙创颊侧牙槽骨表面课间薄的放射状新骨形成,新骨形成的范围和厚度从7d起逐渐增大[1,3,4]。
3讨论
传统实验模型和改进实验模型比较,从模型的固定性、稳定性、操作性、实用性、创口恢复程度和难易程度共6个维度比较[4,5],发现改进模型的各方面均好于传统模型。重点从大鼠创口恢复完整程度和创口恢复难易程度比对,发现传统实验模型,拔牙创带有暴力撕扯,恢复情况较差,且固位不好。而改进型拔牙板拔牙钳技术对如上缺陷均进行了较大改进。具体见表3。
参考文献:
[1]时一兵.王建国.临界病例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判别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8,(5):110-113.
[2]曾芸婷,唐国华.药物对拔牙创愈合的影响[J].口腔材料器械,2010,19(2):104-106.
[3]吕渭莉,石红光.应力与牙槽骨的吸收和改建[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03,(2):86-88.
[4]满毅,林映荷,王敏.种植术前骨量增加方法[J].广东牙病防治,2003,(4):306-307.
[5]陈俊良,单春城,何芸,等.成骨诱导剂对拔牙创愈合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30(3):321-324.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湘教通【2013】19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