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极限分析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极限,分析法,载荷,学习机,稳定性,判据,成分。
极限分析法论文文献综述
秦传波,冯宝,谌瑶[1](2019)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极限学习机的尿沉渣图像识别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尿沉渣中的有形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提出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极限学习机(ELM)的识别和统计方法。该方法通过PCA对样本进行特征提取和降维后输入到ELM进行训练,根据训练得出的模型与未经PCA处理的样本训练的模型进行检测效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使用PCA处理后的样本训练得出的模型具有更高的识别准确度和稳定性,同时训练时间大幅减少。(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张福君,齐赞[2](2019)在《极限载荷分析法的有限元模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某圆筒开孔接管结构的叁种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极限载荷分析,在相同载荷和约束的条件下计算了叁种模型的极限载荷值,结果表明:忽略焊角高度的有限元模型与精确模型的极限载荷值比较吻合,壳单元与实体单元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在采用极限载荷法进行压力防塑性垮塌破分析时,可以采用壳单元进行计算,以节省机时。(本文来源于《锅炉制造》期刊2019年02期)
田志军[3](2018)在《ANSYS极限载荷分析法在压力容器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于ANSYS极限载荷分析法的原理进行了简要地论述,并针对ANSYS极限载荷分析法在压力容器设计中运用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以供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时代农机》期刊2018年11期)
董海亮,王宏波,董亚力[4](2018)在《层次分析法和极限学习机的船舶通航风险评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船舶通航风险评估模型存在评估错误率高、效率低等缺陷,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极限学习机的船舶通航风险评估模型。首先对当前船舶通航风险评估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引起评估误差大的因素,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船舶通航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体系收集船舶通航风险评估历史数据,最后采用极限学习机对船舶通航风险评估样本数据进行学习,构建船舶通航风险评估模型。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模型不仅提高了船舶通航风险评估准确性,而且加快了船舶通航风险评估速度,获得比其他模型性能更优的船舶通航风险评估结果。(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22期)
王奇,唐超阳[5](2018)在《基于有限元极限分析法的土坡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MATLAB平台编制了有限元极限分析程序,将摩尔—库仑屈服准则嵌入有限元计算程序中,并利用计算机自动搜索得到边坡的破坏面,对边坡的安全系数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整理成相应的设计表格,并对各参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安全系数随坡高、坡角的增大而减小;随土体内摩擦角、粘聚力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32期)
薛海斌,张聪敏,党发宁,尹小涛,丁卫华[6](2018)在《考虑参数时空演化规律的黄土边坡极限平衡分析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黄土特殊力学性质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对于保障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渗流—软化—稳定性分析顺序耦合的研究思路,对地下水位上升条件下的黄土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首先借助非饱和非稳定渗流分析理论进行地下水位上升条件下黄土边坡的渗流分析;其次基于渗流分析的计算成果借助水致结构性劣化方程动态更新土体强度参数的空间分布;基于总重度、黏聚力、内摩擦角和孔隙水压力的时空分布规律,采用面力法提出了考虑参数时空演化规律的黄土边坡极限平衡分析法。最后以地下水位上升条件下白鹿塬边某黄土边坡为例,通过考虑参数时空演化规律的黄土边坡稳定性Spencer法和M-P法计算成果之间的相互对比分析,同时将这些成果与现场勘察迹象进行对比,从而说明考虑参数时空演化规律的黄土边坡极限平衡分析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王志远[7](2018)在《极限分析法在公路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中的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边坡的稳定性是公路工程面临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介绍了极限分析方法基本理论及LimiState软件的计算原理,借助LimiState软件对公路工程中常见的倾斜分层土坡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将结果与常用的土力学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从滑动面性状来看,相较于理想圆弧面,采用极限分析法获得的滑动面更接近于真实情况;从安全系数来看,计算结果更为安全,即计算结果更为保守。这表明基于LimiState软件的极限分析法计算得到的结果比较准确,能够满足边坡稳定性的计算要求,可以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山西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程新宇[8](2018)在《压力管道开孔中极限载荷分析法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压力管道设计中,对于主管焊接非标准的分支管需要进行分析计算,计算方法主要有等面积补强法和有限元应力分析法等。本文针对实际工程中不能满足规范标准的支管连接方式,采用弹性应力分类法和极限载荷分析法分别进行计算校核,并通过爆破试验验证了极限载荷分析计算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石油和化工设备》期刊2018年05期)
曹文贵,谭建辉,胡卫东[9](2018)在《水平加筋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极限上限分析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平加筋是广泛应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之一,而水平加筋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是其地基处理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首先结合条形基础下水平加筋地基的工程特点,在探讨其承载机制和破坏特点的基础上,考虑破坏间断面上筋材与地基土体的变形协调,构建出反映加筋参数变化影响的可变破坏模式及机动允许速度场;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重点研究筋材的能量耗散分析方法,并引入上限极限分析理论,建立出条形基础下水平加筋地基极限承载力分析模型,再引入序列二次规划优化分析理论,建立出条形基础下水平加筋地基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它能充分反映加筋设计参数对地基破坏模式及承载力的影响;最后,通过试验结果与该方法及现有同类分析模型结果的比较分析,表明了该模型与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06期)
郑颖人,王乐,孔亮,阿比尔的[10](2018)在《钢材破坏条件与极限分析法在钢结构中的应用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基于极限应变点破坏的概念提出了钢材的破坏条件,给出了破坏函数与破坏曲面。利用FLAC~(3D)软件以钢简支梁为例,尝试将数值极限分析方法中极限应变法应用到钢结构。该方法利用数值极限分析法求取材料的极限应变,将其作为材料点破坏判据。无论受拉或受压均视钢材为弹塑性材料,钢材达到屈服荷载下的弹性极限应变为屈服,达到弹塑性极限应变为破坏。首先对钢梁材料进行直拉试验,得到钢材的力学参数,进而用数值极限方法求得该钢材的极限应变值,然后对简支钢梁进行纯弯试验直至破坏,用FLAC~(3D)模拟该试验过程,最后将数值计算结果跟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钢梁的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都吻合较好,初步证明极限应变法可用于钢结构,并对基于极限应变的钢梁破坏标准与现行规范破坏标准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8年01期)
极限分析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某圆筒开孔接管结构的叁种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极限载荷分析,在相同载荷和约束的条件下计算了叁种模型的极限载荷值,结果表明:忽略焊角高度的有限元模型与精确模型的极限载荷值比较吻合,壳单元与实体单元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在采用极限载荷法进行压力防塑性垮塌破分析时,可以采用壳单元进行计算,以节省机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限分析法论文参考文献
[1].秦传波,冯宝,谌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极限学习机的尿沉渣图像识别算法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9
[2].张福君,齐赞.极限载荷分析法的有限元模型比较[J].锅炉制造.2019
[3].田志军.ANSYS极限载荷分析法在压力容器设计中的应用[J].时代农机.2018
[4].董海亮,王宏波,董亚力.层次分析法和极限学习机的船舶通航风险评估模型[J].舰船科学技术.2018
[5].王奇,唐超阳.基于有限元极限分析法的土坡稳定性分析[J].山西建筑.2018
[6].薛海斌,张聪敏,党发宁,尹小涛,丁卫华.考虑参数时空演化规律的黄土边坡极限平衡分析法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8
[7].王志远.极限分析法在公路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中的适用性研究[J].山西交通科技.2018
[8].程新宇.压力管道开孔中极限载荷分析法的应用[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8
[9].曹文贵,谭建辉,胡卫东.水平加筋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极限上限分析法[J].岩土力学.2018
[10].郑颖人,王乐,孔亮,阿比尔的.钢材破坏条件与极限分析法在钢结构中的应用探索[J].工程力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