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现状若干问题探析

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现状若干问题探析

纵艳芳[1]2004年在《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现状若干问题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始终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主旋律,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综合研究方法,以分布在安徽省的24所普通高校(高职院校除外)为调研对象,试图从整体的、系统的与发展的角度对安徽省普通高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旨在为进一步贯彻实施新《纲要》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推进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依据,并为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制定安徽省高校体育工作发展规划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高校体育实践课教学目标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主要为竞技项目,组织形式与方法较为单调,考核与评价偏重于终结评价。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相对不足,授课形式比较单一,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处于正常状态,健身、丰富业余生活和调节身心是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活动项目以球类、武术和健美操为主,场地与设施不足和组织管理不力是影响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体育师资队伍中教师数量相对不足,职称结构不合理,有关待遇和社会地位较非体育学科专业课教师低。本文认为:为适应新形势,安徽省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一是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二是要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与考评方法,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叁是要强化学生参与意识,积极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四是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整体素质;五是要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改善场馆与设施条件。

朱韬[2]2014年在《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下,人才的需求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有效动力,高等教育扩招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高等教育扩招一方面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便于高校大众化教育与高校稳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扩招随之给安徽省带来的就是人才的质量问题,安徽省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质量和人才竞争能力,这同时也给安徽省普通高校的自身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当前对于安徽省体育人才培养来说,体育院系规模扩张与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成为体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发展的难题,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安徽省体育人才出口的有利保障。本研究主要是对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人才培养情况进行探讨,从安徽省普通高校选取5所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为理论基础,以培养适应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育人才为宗旨,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改革,以原先的精英人才培养为蓝本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探讨;研究证实了当前安徽省体育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水平趋于下降趋势;对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巢湖学院、滁州学院的体育人才培养情况进行深入的解剖分析,并提出了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研究目的旨在为21世纪初安徽省体育本科院校的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解决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矛盾和困扰,为安徽省体育人才培养开拓一条健康、持续发展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常允涛[3]2007年在《鲁粤两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高校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始终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主旋律,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等综合研究方法,以分布在山东和广东两省的16所普通本科高校为调研对象,试图从整体的、发展的角度对两省篮球师资队伍建设、场地设施、篮球课教学、篮球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旨在进一步贯彻实施新《纲要》以及为推进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鲁粤两省高校篮球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虽然受工资待遇、进修、住房等因素的影响,但教学态度还是比较端正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满意度比较高;随着新《纲要》的实施,体育实践课类型呈多元化趋势发展,选项课成为高校中的主要授课形式,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两省高校中发展比较缓慢,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逐渐把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身心健康、培养终生体育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课程目标放到重要位置。两省篮球理论课教学时数相对不足,在理论课教学手段上:山东省大部分高校仍采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而广东省超过半数的高校理论课上运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手段。考核与评价还是以动作技能的成绩为主的传统考核评价方法;两省篮球课外活动开展比较好,广东高校开展的好于山东高校,但课外篮球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单独活动以及和同学一起活动,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调节精神、消遣娱乐、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强身健体是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主要动机。本文认为:为适应新形势,鲁粤两省普通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一是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确立“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体育终身化”作为高校体育的宗旨,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二是要调整课程内容,采用多种授课形式教学,改进考核与评价方法,提高篮球课教学质量;叁是要强化学生参与意识,积极组织好课外篮球活动,建立篮球俱乐部或篮球协会,鼓励学生自发的组建业余训练队,开展多种规模的篮球竞赛;四是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篮球教师整体素质,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五是要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改善场馆与设施条件,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莫永恒[4]2009年在《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个性化教学的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通过对个性化教学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主要的个性化教学思想的研究,表明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实现高校体育个性化教学是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它符合现在风行世界各国的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也符合我国目前社会发展对于具有不同个性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的时代要求。本论文通过分析阐述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教委提出的“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口号下,在适应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习外国先进教育经验的历史背景下,所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浪潮其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可以说,个性化,是此次体育新课标视野下体育教学改革浪潮的内涵。我国在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在发展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的实践成果。通过分析教学改革实践中影响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的因素,发现在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层面,存在着许多和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及个性化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因素。要顺利地推行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必须对这些不适合体育个性化教学的因素进行改革。为了促进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学的发展,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我国教学改革中的成功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相关因素针对性的分析,在教学层面上从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实现向大学体育学习阶段成功转变、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策略的变革、创建新的学习评价体系方面改革探索,在教学管理层面上,从调整课程设置、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培训机制、创设现代意识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杨长久[5]2017年在《普通高考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运动技能考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考试是为选拔合格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而举行的专门性考试,是普通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体育师资的主力军,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业务能力的好坏关乎学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乎体育教育的振兴,更关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近些年体育教育专业新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水平普遍偏低,甚至出现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任务的现象。有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目前一些省份在招生考试时,没有对学生的运动技能作特殊要求,导致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技能较低,达不到体育教师的要求。为研究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考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必要对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考试的现状进行研究,为修订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考试办法、提高对体育教育专业考生的运动技能考核要求提供参考。基于此,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考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考试的历史沿革可以分成五个阶段——高考制度探索与初建阶段(1949-1965)、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6)、各省自定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阶段(1977-1985)、全国统一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阶段(1986-1988)和各省在全国统一的基础上有所选择阶段(1989至今)。(2)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考试的主要模式分为4种,即“身体素质”模式、“身体素质+专项技能”模式、“身体素质+综合技能”模式、“身体素质+专项技能+辅项技能”模式。每种考试模式各有所长,其中“身体素质+专项技能+辅项技能”模式最能全面反映考生的综合素质。(3)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考试的内容有待改进。主要问题表现在身体素质考试内容不够全面,不能完全反映考生的身体机能能力;部分考试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有较大风险;将近半数的地区未考试专项技能,且考试专项技能的地区之间设置的考试内容存在较大差异。(4)地区之间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考试的总成绩分值、身体素质成绩分值、专项技能成绩分值有较大差异。其中以总分值为100分,身体素质成绩占60%、专项技能成绩占40%的省份居多。部分本应累积记分的项目只按线性关系计分,评分标准还需进一步修改、完善。(5)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考试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一个考点,分批考试”、“一个考点,统一考试”、“多个考点,分批考试”、“多个考点,统一考试”等四种,其中“一个考点,分批考试”的形式最为常用;湖北、浙江等省份的考试组织形式还需进一步完善。(6)受地理位置及气候影响,地区之间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考试时间有不小差别,有在年前完成考试的地区,亦有高考后进行考试的地区,其中在3月至5月之间进行考试的地区居多。不同地区之间的考生完成考试所需时间差异较大,2-3天完成考试最合适。(7)部分地区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考试流程及管理比较混乱,场地安排欠佳。频繁更换裁判员、将耐力项目放在中途考试、禁止考生短跑穿钉鞋、考场之间距离太远等问题有待解决;考试中的舞弊现象依然存在,贿赂考官、花钱买分、使用兴奋剂、请人代考、抢跑等现象时有发生。(8)参训动机不纯、训练时间较短、专项技能熟练程度差等原因,导致近年来高校招收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整体运动技能水平不高。(9)体育教育专业的录取类型主要有“重体兼顾文”、“重文兼顾体”、“文体兼顾”叁种,其中“重体兼顾文”的录取方式最为常见,“文体兼顾”的录取类型最合理。

邵林海[6]2016年在《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校序列中,地方高校的比例超过90%,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但地方高校的发展尤其是在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扶持政策等方面还存在着相当严峻的问题。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必须寻求高等教育改革新的突破点,来提升地方高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而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改革,无疑成为地方高校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突破点。也就是说,促进地方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教师自身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体素质的高低,也影响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十分重要。本文以H省五所地方高校为调研对象,对地方高校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最后提出了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本文采用了混合研究方法,主要结合了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的模式。在对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总体性分析中,运用了量化分析方法;而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时,则运用了深描式的质性研究方法。量与质的有机结合突破了传统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为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开阔的思路。本研究发现,当前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存在着专业知识发展不足(包括发展渠道偏少、发展形式不够丰富,以及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积极性不高)、专业技能发展遭受漠视(科研导向评价制度的指挥棒作用),以及专业情感发展淡漠(工作满意度低,师生情感联系淡漠)等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国家和省级层面相关政策和制度设计往往使得地方高校处于不利地位,而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跟风"重点高校的趋向,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另外,体育学在高校的学科体系中通常处于弱势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当然,不能忽视体育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意愿较低的问题。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在高校序列中地方高校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地方高校"跟风"重点高校且校内资源配置不均,科研导向的评价体制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构成一定的侵蚀,教师专业发展意愿持续降低,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地方高校在高校序列中的弱势地位。为更好地推动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渐扭转存在于"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恶性循环,笔者认为,应该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协同推进解决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首先,要转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提倡在地方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坚持"激发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取向,坚持"以教育素养为核心"的取向,坚持"合作交流"的取向。与此同时,还要努力优化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在条件,如激发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创设引导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拓展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等。

陈启平[7]2010年在《安徽省高校武术社团发展现状及其前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调研了安徽省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找出影响高校学生武术社团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实施对高校武术社团作用与功能等视角进行分析,深入调查其组织管理体制、活动内容、训练指导、经费投入、场地设施等方面状况。并剖析了当前安徽省高校武术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系列的合理化构想,以达到完善武术社团的作用与功能,为安徽省高校武术社团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科学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安徽省大部分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组织管理体制较为松散,社团管理状态混乱,没有建立健全合理的社团规章制度,难以保证武术社团活动的正常化开展。其次,安徽省高校武术社团成员对武术项目技能掌握较差,运动水平普遍低,社团成员对中华武术传统项目掌握程度不尽人意;散打项目掌握程度相对而言,要胜过拳术和器械;中华传统武术其它项目(气功、五禽戏)练习者更是甚少。第叁,安徽省大部分高校武术社团缺少专业武术教练指导,只有少数高校武术社团配有专业武术指导教练,但是在专业武术指导教练中,拥有高学历、高职称寥寥无几,特别是高职称任职匮乏,绝大部分是以本科学历和初级职称为主要武术指导教练,反映出安徽省高校武术社团教练师资队伍虽呈年轻化,但实践指导和教学经验还存在着一定缺陷。第四,安徽省高校学生武术社团在活动场地、器材和经费等方面很难以得到保证。第五,高校武术社团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上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第六,安徽省高校武术社团大部分能够走出校门与其他高校的武术社团进行交流与学习。针对存在上述问题,为促进高校武术社团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前景对策:首先,完善社团的管理机制。其次,重理论指导抓技术训练。第叁,提升教练及师资素养。第四,加强对社团扶持力度。第五,树社团形象创育人功能。第六,促体育社团间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现状若干问题探析[D]. 纵艳芳. 安徽师范大学. 2004

[2]. 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研究[D]. 朱韬. 安徽工程大学. 2014

[3]. 鲁粤两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常允涛. 华南师范大学. 2007

[4]. 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个性化教学的探析[D]. 莫永恒. 湖南师范大学. 2009

[5]. 普通高考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运动技能考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杨长久. 首都体育学院. 2017

[6]. 地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邵林海.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7]. 安徽省高校武术社团发展现状及其前景研究[D]. 陈启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现状若干问题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