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潮观和他的《吟风阁杂剧》

论杨潮观和他的《吟风阁杂剧》

艾立中[1]2003年在《论杨潮观和他的《吟风阁杂剧》》文中提出杨潮观是清代中期一位戏曲大家,特别是杂剧大家,他的《吟风阁杂剧》在杂剧史乃至戏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然而,对杨潮观和他的《吟风阁杂剧》的研究,学术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并不丰硕。 本文试图全面对杨潮观进行研究,在生平、着述方面,以赵山林等人的考证为基础,个别地方得出自己的一些新观点。本文还结合他的流传下来的诗文,来探讨他的思想。对于《吟风阁杂剧》,本文尽量以一种新的眼光去阐释。比如以前人们所熟悉的作品,就从别一角度来看;那些被忽视、屏弃或批评的作品,就结合其创作动机和创作背景阐述其客观意义。艺术上,除了从人物形象、情节、冲突、语言等方面论述外,本文还从音律、表演的角度来论述。清代中期还有两位戏曲大家,一位是蒋士铨,另一位是唐英,本文从思想和艺术上分别将他们与杨潮观进行比较,以凸现杨潮观创作的个性和共性,为了有可比性,我们只将杂剧进行比较。

都佳佳[2]2013年在《杨潮观《吟风阁杂剧》研究》文中认为杨潮观是生活在清朝康熙末至乾隆之际的一位杂剧作家,其短剧合集《吟风阁杂剧》在短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长期担任地方官,杨潮观对民间疾苦和社会积弊有清醒、深刻的认识。他借《吟风阁杂剧》褒贬美刺、惩恶劝善、教化世人,其短剧表现出为社会、为人生的严肃创作态度。本文分叁个部分对《吟风阁杂剧》进行分析和论述:第一章研究《吟风阁杂剧》的创作背景,从杂剧在清初的发展状况、康雍乾叁帝对戏曲的态度及其影响以及杨潮观的个人经历叁个方面全面分析《吟风阁杂剧》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个人创作背景。本章关于背景的论述遵循从时代到个人的论述逻辑,逐步细化,最终归结到杨潮观的杂剧创作。第二章立足于文本,具体论述《吟风阁杂剧》在题材内容选择上的独特之处。首先从《吟风阁杂剧》的选材入手,分析杨潮观的选材特色。然后,结合史料记载和题材本事,分析杨潮观对题材本事的改编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吟风阁杂剧》中的儒释道精神和杨潮观的价值建构。第叁章主要论述杨潮观短剧的特色和地位。首先,从剧下小序和女性形象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杨潮观短剧的诗化个性和剧中体现的女性情结,这两点是《吟风阁杂剧》的主要特色。最后,将结合杨潮观短剧的特点并综合全文的论述分析杨潮观短剧的历史地位。本文从《吟风阁杂剧》的创作背景、题材内容、特色与地位叁个方面探讨杨潮观的杂剧创作。在行文过程中,努力发掘现存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并展开论述,力求对《吟风阁杂剧》的研究做一些拓展与补充。本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立足于杨潮观杂剧选材范围开拓和切入角度创新的特点,结合史书中相关史料记载,分析其短剧对题材本事的改编以及呈现出的新意义和新价值,二是结合杨潮观为杂剧作小序的独创之举和杂剧中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分析杨潮观短剧的诗化个性和女性情结。

张辟辟[3]2006年在《《吟风阁杂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吟风阁杂剧》作为乾隆中叶一部重要的短杂剧集,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同时也带有作者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决定了其作品的内容,而作品的内容又要通过一定的艺术方法表现出来。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本文分叁部分: 第一部分《吟风阁杂剧》的创作背景和主观意图。先从清代杂剧创作的主观化倾向和案头化入手,联系作者生平和戏剧观论述《吟风阁杂剧》的创作意图。此部分重点是小序的研究。 第二部分《吟风阁杂剧》的题材和主题。分为伦理剧、哲理剧、写怀剧叁类题材分析作品所蕴含的意义。此部分着重把原初素材与作品所选用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挖掘作者进行这种处理的深层意蕴,重点是伦理剧的分析。 第叁部分《吟风阁杂剧》的艺术特色。分题材的加工改造和抒情化特色两部分,着重分析其抒情特点。

郑巧群[4]2006年在《集短剧创作之大成》文中研究说明杨潮观是清中叶的一位杂剧作家,他的短剧集《吟风阁杂剧》将短剧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叁个方面全面分析杨潮观及其《吟风阁杂剧》: 第一部分,杨潮观的家世生平及思想。着重分析《吟风阁杂剧》中体现出的作者的儒家思想、佛道思想及作者对现实的关注与表现。 第二部分,《吟风阁杂剧》的艺术特色。拟从《吟风阁杂剧》的改编技巧、人物描写、情节结构安排、曲辞宾白艺术等四个方面论述其艺术性。 第叁部分,《吟风阁杂剧》的传播情况。通过适应观众的审美接受、发挥戏曲教化功能两方面分析《吟风阁杂剧》得以传播的原因。 本论文力求通过分析杨潮观及其《吟风阁杂剧》,以进一步了解清代戏曲的发展情况,从而为当今戏曲创作及演出提供一定的借鉴。

白海英[5]2004年在《《吟风阁杂剧》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杨潮观(1710—1788),字宏度,号笠湖,江苏金匮人。从小能诗善文,14岁就有贤俊之名。乾隆元年(1736)考中举人,历任山西、河南、云南叁省的七县知县,调升四川简、邛、泸叁州知州。他在宦游期间陆续作32种一折短剧,编为

李茜[6]2013年在《《吟风阁杂剧》人物类型研究》文中指出清中叶着名短剧集《吟风阁杂剧》,无论在文学史还是在短剧发展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为作者杨潮观赢得了声誉。《吟风阁杂剧》由叁十二出相互独立又完整的短剧组成,继明代徐渭《四声猿》确立短剧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后,成为了短剧的集大成之作。本论文从戏剧人物入手,对《吟风阁杂剧》的人物类型进行全面研究。绪论部分对《吟风阁杂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其成就和不足,从而确立了本论文研究的切入点,即人物类型。主体分为叁章:第一章对《吟风阁杂剧》人物进行分类,分为官员形象、女性形象、文人形象、“小人物”形象四部分。第二章分析各类人物寄托的作者情感,包括循吏观、女性意识、儒释道思想叁部分。第叁章继续深入探讨上述作者情感的来源,主要从杨潮观成长及为官经历、清代中叶的时代背景、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等方面入手,追本溯源。

徐泽亮, 张华艳[7]2007年在《《吟风阁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文中指出杨潮观在《吟风阁杂剧》中塑造了众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既有其亲身经历的缩影,也体现了他的儒、道思想,作者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批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张辟辟[8]2006年在《论杨潮观的文人剧》文中研究说明清中叶杂剧作家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中的文人剧代表了其创作的特点。本文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宣泄苦闷、正道直行、休闲隐逸来分析他表达的情绪;一是从题材的加工改造和抒情化特点来分析他的创作特点。

熊嘉慧[9]2019年在《杨潮观《吟风阁杂剧》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杨潮观是清代杂剧作家,《吟风阁杂剧》是他创作的叁十二出单折杂剧的合集,完成于清中期。目前有关《吟风阁杂剧》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基础研究、整体评价、文本细读和综合分析。基础研究侧重资料整理勘定;整体评价重在肯定其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文本细读深入剖析了具体作品;综合分析拓宽了研究视野,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这些研究数量不多,成果不少,但仍有继续研究的空间。

梁银峰[10]2019年在《句末语气助词“的”的来源和形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围绕句末语气助词“的”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在产生年代上,文章认为,句末助词“底(的)”在五代时期已经萌芽,宋代正式产生。在形成机制上,文章认为,句末助词“底”是在“M+是+DJ底”式判断句中产生的,最初“底”用作结构助词时附在“DJ”之后,经过重新分析之后被离析出来变成独立的虚词而附在整个句子之后。此外,由于句末助词“者”和句末助词“底”在语法功能上的相似性,后者在形成过程中也受到了前者的类化。

参考文献:

[1]. 论杨潮观和他的《吟风阁杂剧》[D]. 艾立中.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2]. 杨潮观《吟风阁杂剧》研究[D]. 都佳佳. 江南大学. 2013

[3]. 《吟风阁杂剧》研究[D]. 张辟辟.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4]. 集短剧创作之大成[D]. 郑巧群.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5]. 《吟风阁杂剧》研究述评[J]. 白海英. 中华戏曲. 2004

[6]. 《吟风阁杂剧》人物类型研究[D]. 李茜. 辽宁大学. 2013

[7]. 《吟风阁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 徐泽亮, 张华艳. 红河学院学报. 2007

[8]. 论杨潮观的文人剧[J]. 张辟辟.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9]. 杨潮观《吟风阁杂剧》研究述评[J]. 熊嘉慧. 戏剧之家. 2019

[10]. 句末语气助词“的”的来源和形成机制[J]. 梁银峰. 语言研究集刊. 2019

标签:;  ;  ;  ;  

论杨潮观和他的《吟风阁杂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