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园滴灌技术的效果

苹果园滴灌技术的效果

一、苹果幼园的滴灌技术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周江涛,赵德英,程存刚[1](2020)在《花前滴灌施肥对华红苹果生长和矿质元素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为完善华红苹果年施肥周期和花前滴灌施肥技术体系,从而为华红苹果开花前滴灌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年生华红苹果树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花前滴灌施肥和常规施肥对华红苹果叶片光合参数、枝类组成、果实发育、果实品质及果实和叶片中各种矿质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情况。【结果】开花前滴灌施肥的华红苹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a含量及其长梢数量均显着高于常规施肥的。施肥后40、70、100和160 d时,滴灌施肥的华红苹果单果质量均显着高于常规施肥的。滴灌施肥的华红苹果成熟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含量及果实平均坚实度均显着高于常规施肥的,而其果实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和果皮穿刺强度与常规施肥的均无显着差异。滴灌施肥还能促进华红苹果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常规施肥的相比,滴灌施肥对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果实和叶片中各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程度均存在差异。滴管施肥能够增加施肥40 d后至100 d时果实中氮、磷、钾、钙、镁和铜元素的含量,却降低了施肥后130 d时果实中氮、磷、钾和铜元素含量以及施肥40 d后至100 d时果实中铁和锰元素的含量。除施肥后160 d时长梢叶片中的氮元素外,滴灌施肥的长梢叶片中8种矿质元素在各个生长时期的含量均高于常规施肥的。滴灌施肥还增加了施肥40 d后至100 d时短枝叶片中氮、磷、钙、镁和铜元素的含量。【结论】开花前滴灌施肥能够促进华红苹果叶片光合参数的提高和果实的生长,改善苹果的果实品质,增加生长季前期叶片和果实中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但要注意适当增加其他元素的施入量。

赵东升,张奋兵[2](2020)在《党畔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文中提出生态循环农业,又名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循环农业走的是"农林牧副渔并举,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路子。

高婧婕[3](2020)在《黄土丘陵区农林复合系统空间格局分析与优化建议 ——以安塞区为例》文中指出农林复合系统作为一种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可以协调生态建设与粮食供求、经济增长的平衡关系,在受环境条件制约地区极具应用和推广意义。本研究以安塞地区农林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RS和GIS结合的技术手段,研究其在1999年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空间格局特征变化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并结合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对安塞区农林复合系统进行综合提升与优化配置,以期为陕北地区类似县区的农林复合系统发展提供借鉴。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论:(1)根据实际调研和已有研究资料汇总,对研究区域农林复合系统的景观构成和配置模式类型进行了分类分析。按照流域内农林景观要素配置比例和农林产业特征,将安塞区流域尺度的农林景观配置模式分为“耕地+苗圃模式”、“果园+X模式”、“棚栽+园艺模式”、“林草+畜牧模式”、高效循环模式5种。(2)通过遥感和Arc GIS,利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分析农林复合系统其生存环境在1999—2018年的演变特征发现:1999年至2018年期间,耕地面积减少469.78km2,降幅58.46%;林地面积增幅48.81%;草地面积增加170.85km2,增幅11%;湿地面积增加1.19km2,增幅12.86%;建设用地增加8.86km2,增幅219.30%;未利用地增加1.11km2,增幅55.22%。在耕地面积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大量减少后,更要优化耕地斑块的质量,提升单位面积生产力,保障现存耕地斑块生态安全。同时加强对各项土地利用的管控,使安塞区的经济、产业、人口的发展与增长在整体环境可承载范围内。(3)在1999-2018年,林地斑块一直处于优势景观地位,其次是耕地、草地。耕地的斑块密度值(ED)降幅明显,表明景观优势度下降;林地、草地湿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却有明显提升,表明景观优势度上升。耕地景观的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下降幅度明显,表明耕地的优势度在整个安塞区的景观中下降明显,最大耕地面积明显变小;耕地、林地、草地的景观形状指数最大,居于前三,说明这三类土地景观在安塞地区整体状态稳定,内部生态系统较湿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抗干扰能力强;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的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FRAC_AM)的逐渐增加也表明了景观斑块的形状越来越复杂,不易受外界干扰。整体景观的蔓延度指数(CONTAG)值上升表明整体景观的聚集度上升,说明景观中的优势斑块连接性上升,景观中出现了大斑块,各类景观趋向于融合发展。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下降,表明人为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增强,由于景观类型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景观面积趋于均匀分布,整体景观异质性稍有减弱。(4)自1999年国家施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要求坡度大于25°的地方施行退耕还林还草。这引起了区域的产业特征、农户家庭生产等一系列的变化,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发现,农林复合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其背后受着政策、自然资源禀赋、人为驱动等多重因素驱动。有退耕还林、政府系列产业政策、发展规划、中央文件的出台、“三变改革”等政策推动,有坡度、坡向的自然禀赋驱动;有农村居民收入、农户生存现状、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意愿和选择等人为驱动;这些驱动因素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安塞区农林复合系统空间格局的演变。(5)最后,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理念,从产业优化、生态建设、人才助力、组织提升、文化铸魂等角度对安塞地区农林复合系统提出建议措施进行整体系统全方位的优化提升。

武淑娜[4](2019)在《旱作农田保耕保水调控对土壤水热及大豆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阿荣旗是内蒙占东北部的主要农作区,春旱严重成为限制当地农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采取保水措施来提升土壤水热及作物产量成为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大豆为供试材料开展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施加聚丙烯酰胺(PAM)和保水剂(SAP)、免耕(M)、秸秆覆盖(TS)、地膜覆盖(TP)以及地膜覆盖加施PAM(TPP)、秸秆覆盖加施PAM(TSP)、秸秆覆盖加施SAP(TSS)和地膜覆盖加施SAP(TPS)等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和对大豆生理特性及产量等的作用效果,以期为旱作地区大豆田保蓄水的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与传统耕作(CK)相比施加PAM和SAP的土壤保水效果随施用量的增加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生育期内含水率在10.31%~26.85%之间;SAP处理下的土壤贮水量总体优于PAM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介于9.17~11.11kg/(mm.hm2)。各处理产量均大于CK,总体较CK增产26.56%~65.51%,施加保水材料下0~100cm 土体水分与产量极显着正相关。(2)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可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在M和TS处理时表现为一定的降温效果;TP处理表现出增降温双重效应;0~100cm 土体内总含水率在8.26%~23.00%之间变化,TS和TP处理保水效果相对较好。TS处理时产量(3282.62kg/hm2)达到最高,各处理产量之间差异显着;WUE在9.30~11.32kg/(mm.hm2)范围内变化,TS处理为最大。全生育期内0~20cm 土壤均温与同深度土层内土壤水分呈显着负相关,保耕措施利于平抑土壤温度波动。(3)保耕和保水措施调控能够促进大豆生长。全生育期0~100cm 土体内含水率在9.68%~25.76%之间;土壤耗水量相对较高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WUE在10.42~12.30kg/(mm·hm2)间变化;不同生育时期的大豆干物质增长速率存在差异,各处理对其总量的影响表现为TSP>TSS>TPP>TPS;株高、茎粗、LAI在结荚期达最高;TSS处理可以显着提高旱作大豆的产量(3845.24kg/hm2)。土壤水分与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产量受土壤水分影响明显。(4)PAM施用量为67.5kg/hm2或SAP施用量为90kg/hm2时保水效果较好,其中SAP的作用效果优于PAM;TS与TP处理的土壤水热状况与大豆生长好于M处理;以TSS作为最终优选耕作方式。

庞群虎[5](2019)在《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环境及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区土壤贫瘠、果园气候微环境较差、酿酒葡萄成熟过快、香气物质累积不足、酒品质下降等问题。以6年生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供试材料,分别设覆膜(聚乙烯黑膜)(CFM)处理、自然生草(CZR)处理、覆木屑(CMK)处理、覆秸秆(CJG)处理和生马齿苋(CMC)处理,以清耕(CQG)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草覆盖方式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环境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制定合理的果园生草覆盖技术及园区土壤管理建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生草和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区土壤温度均具有调节作用。行内覆盖黑膜在气温偏低时具有“保温”作用,在气温偏高时具有“降温”作用;而种植马齿苋和自然草在炎热的夏季对土壤温度均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除覆盖木屑外,其它处理对果园土壤容重均具有降低的效果,其中生马齿苋较清耕处理降低7.34%,为各处理中最显着;同时生草可提升果园土壤总孔隙度,其中马齿苋和自然草的提升效果均表现为最好,且分别较清耕处理提升6.94%和5.34%。园区生草、覆膜及覆盖秸秆均可提升土壤中大团聚体含量,且以表层效果最显着。各生草和覆盖处理中,覆膜和生马齿苋对土壤机械团聚体含量提升效果最好。(2)酿酒葡萄园进行行内生草和有机覆盖均可降低0-40 cm 土层中的全盐含量,且以覆盖秸秆效果最好,较清耕处理降低46.67%;而覆盖黑膜对园[区土壤的全盐含量具有相反的作用。生草和覆盖均可不同程度提升酿酒葡萄园土壤养分含量,尤其对表层-1土壤养分提升效果最为显着。其中,覆盖黑膜可有效提升土壤速效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覆盖木屑和生马齿苋可提升土壤速效钾、碱解氮、有机质及全氮含量;生草和覆盖对土壤全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且以生自然草和覆木屑效果最好。(3)行内生草和有机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或改善效果。其中生马齿苋对园[区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提升效果最为显着;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整体表现为由真菌型向细菌型的过渡。酿酒葡萄园覆盖秸秆和黑膜对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总量有降低作用,而其它处理对其均有提升作用,其中覆盖木屑和生马齿苋处理较清耕处理提升72.11%和78.95%。自然生草对酿酒葡萄园土壤B/F值较清耕处理提升19.91%。覆盖木屑和生马齿苋可显着提升酿酒葡萄园表层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覆盖黑膜可提升果园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而覆盖秸秆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提升效果最好。果园进行覆膜和生马齿苋对酿酒葡萄根系活力均有提升作用,且以覆膜处理的提升效果最好。(4)园区进行生草和覆盖对酿酒葡萄植株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均有提升作用,而对胞间Co2浓度及叶片温度有降低作用。其中生马齿苋及覆盖木屑对酿酒葡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的提升效果均表现为最好。生草和覆盖均可不同程度提升酿酒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花色苷和总酚含量,并对可滴定酸和单宁含量有降低作用,对提升酿酒葡萄品质效果显着。其中,覆膜和覆盖木屑对可溶性固形物和花色苷含量提升效果最好,覆秸秆和生马齿苋对降低果实中酸含量效果最明显。但生草和覆盖对酿酒葡萄形态指标和单株产量的影响不大。

张硕[6](2019)在《不同生草方式对苹果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苹果害虫是制约我国苹果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对于害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因此科学合理地解决因依赖化学农药控制害虫、导致天敌减少和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寻找有效且环保的害虫防治方法是当前我国苹果生产面临的迫切需求。苹果园生草作为一项现代化果园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增加天敌数量、控制害虫危害,是一种高效安全的害虫防治方法。本研究采用五点取样的方法对不同生草方式苹果园的害虫和天敌进行了调查,明确了不同生草方式对苹果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紫花苜蓿对常规用药苹果园天敌的影响通过对常规用药苹果园紫花苜蓿区和清耕区树冠上及生草上天敌的调查,结果显示树冠上和生草上天敌的数量,紫花苜蓿区明显多于清耕区(P<0.05),树冠上天敌数量较少,但紫花苜蓿上天敌数量较多,全年调查数量约是清耕区的8.80倍,说明在苹果行间种植紫花苜蓿可以有效保护天敌免受化学农药等不良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天敌保护和繁育。2.紫花苜蓿不同种植布局对苹果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紫花苜蓿不同种植布局(逐行种植、隔一行种植、隔两行种植)试验区和自然生草试验区的害虫主要有绣线菊蚜、金纹细蛾、卷叶蛾和食叶毛虫,害虫全年调查总量紫花苜蓿逐行种植区最少,分别是其它生草区的0.77倍、0.54倍和0.43倍;主要天敌为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中华通草蛉、食蚜蝇,树冠上天敌的调查总量紫花苜蓿隔一行种植区最多,分别是其它生草区的1.06倍、1.35倍和1.93倍,生草上天敌的调查总量紫花苜蓿逐行种植区最多,分别是其它生草区的1.03倍、1.39倍和1.88倍;果园施药后紫花苜蓿区天敌的恢复速度明显快于自然生草区。紫花苜蓿逐行种植区和隔一行种植区的害虫和天敌的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其它生草区(P<0.05),两种种植布局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因此综合考虑种植成本、益害比的稳定性以及防治效果,紫花苜蓿隔一行种植的布局方式更合理。3.多种蜜源植物+自然生草的组合生草模式对苹果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多种蜜源植物+自然生草的组合生草区和自然生草区的害虫主要有绣线菊蚜和金纹细蛾,绣线菊蚜为优势种,组合生草区数量显着少于自然生草区(P<0.05),2018年增加种植蜜源植物后,组合生草区的害虫相对多度减小、群落多样性增大,害虫调查总量较2017年减少了93.67%;主要天敌为龟纹瓢虫、异色瓢虫、中华通草蛉、食蚜蝇、小花蝽和蜘蛛,2018年天敌种类和数量均增加,尤其8月中旬之后生草上天敌增幅明显,树冠上天敌的调查总量较2017年增加了43.96%,生草上天敌增加了16.89%。组合生草区2018年益害比比值明显高于2017年,且均显着高于生物防治有效益害比1:25,说明紫花苜蓿+长柔毛野豌豆+孔雀草+万寿菊+自然生草的组合生草模式对苹果害虫的控制效果显着。

段宇敏[7](2018)在《水氮耦合对矮化自根砧苹果园土壤养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黄土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的独特自然地理条件,已经成为我国优质苹果优势产区之一。矮砧集约栽培技术模式是世界苹果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水肥一体化是现代苹果业矮砧集约省力化栽培的发展方向。陕西近年来以大型龙头企业引领,大力规模化发展现代矮砧集约苹果产业,目前已成为全球连片苹果栽植面积最大的区域。但该地区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土壤养分含量低,在苹果生产上存在缺水缺肥、肥水不协调并存的独特问题,成为苹果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高的限制性因素。虽然矮砧集约化果园安装了灌溉施肥设施,但由于施肥灌溉量化技术掌握不够,无法定量精准化施肥以满足优质高产苹果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易引起矮化自根砧果园的大小年、树体早衰、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和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为了提高果园的水肥利用效率,节约水肥投入成本,本研究针对该地区的灌水施肥现状,通过调查分析矮砧苹果园土壤养分和水分状况以探究土壤水分及养分运移特性,研究水氮耦合对6年生矮化自根砧富士苹果树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明确陕西矮砧苹果优质高产生产中最佳水氮利用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为果园化肥零增长行动、肥药双减、苹果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矮砧集约化灌溉施肥苹果园土壤水分及养分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土壤含水率中深层含量较高,表层含量较低。土壤硝态氮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部分果园硝态氮含量随垂向迁移距离逐渐积累,可能存在施肥灌溉过量或单次施肥灌溉量过大导致的淋溶现象。速效钾和速效磷空间分布特征类似,具有明显的“表层积聚效应”。6个调查的矮砧集约化灌溉施肥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缺,速效氮含量丰富或缺或极缺,速效磷含量丰富或中等,速效钾含量较丰富。2、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迅速增加而后变化缓慢,高氮反而下降。中水供应下,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迅速增加,达到最高点后变化平缓;低水和高水供应下,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且低水中氮W1N3达到最高点后下降趋势大,高水高氮W3N4达到最高点后缓慢下降。高水高氮能显着增加果实重量,但果形指数较低。果实可滴定酸随水氮供应的增加先增后减。适量水氮供应,能改善果实着色,且中氮中水和中氮高水果实着色最好,提高了果实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且翌年成花效果好,水氮供应过高或低都不利于提高果实品质。3、不同水氮供应显着影响了苹果叶片生理特性。灌水一定时,随施氮量的增加,Pn、Gs、Tr先增后减,Ci先减后增;施氮量一定时,随灌水量的增加,Gs和Tr递增,Pn先升后降,Ci先减后增。水氮供应适中可显着提高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但当施氮量超过300 kg·ha-1时各生理指标有下降趋势,水氮互作优势减弱。中水W2与中氮N3耦合,可充分发挥水氮互作优势,为最佳水氮耦合模式。4、该试验条件下,施肥灌水后有明显的气态氮排放,主要发生在施肥后1-2周内,施肥后第3d出现峰值。N2O排放随灌溉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各处理N2O排放差异不显着。综上分析,W2N3(灌水量田间持水量80%,约900m3·ha-1,施氮量300kg·ha-1)处理为适用于当地的最佳水氮模式。

李顺雨,马检,谢江,殷开勇,吴超,李俊,冷伟[8](2017)在《2016年威宁县新增苹果种植情况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调查研究了2016年威宁县新增苹果种植情况,共涉及18个乡镇。对18个乡镇的苹果种植面积、苗木成活率、苗木生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影响新增苹果种植面积、成活率及苗木生长的主要因素,并讨论总结了相关改进措施,以供苹果种植者参考。

王小英[9](2015)在《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陕西省目前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状况不清、肥料结构不明、施肥效果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陕西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及文献资料,分析了陕西省施肥现状与近40年农户施肥和土壤肥力的历史演变,揭示了当前肥料施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渭北旱塬、关中灌区和陕南秦巴山区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为4269、6437和3742kg/hm2,全省平均5334 kg/hm2。全省小麦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83、110和21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35.02、51.17和134.60 kg/kg。化学氮肥投入过量农户平均68.4%,数量达5.37万吨。磷肥投入过量平均41.0%,数量达2.17万吨。全省化肥N、P2O5和K2O投入不足农户分别为5.6%、38.1%和77.5%,有机肥施用仅占23.7%。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西省小麦产量可增加24.90万吨。小麦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2)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关中灌区和陕南秦巴山区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为7867、7077、6886和4872 kg/hm2,全省平均6779 kg/hm2。全省玉米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230、63和20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32.87、113.17和228.90kg/kg。化学氮肥投入过量农户平均63.2%,数量达6.59万吨。磷肥投入过量平均30.8%,数量达1.20万吨;投入不足平均58.8%,数量为3.08万吨。全省钾肥投入不足农户达83.0%,有机肥施用仅占36.9%。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西省玉米产量可增加102.46万吨。玉米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3)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苹果园有机肥施用农户分别占99.96%、24.52%和20.37%,全省平均50.15%;化肥氮磷钾投入从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到关中灌区均是增加趋势,其中氮肥(N)由490 kg/hm2增加到619 kg/hm2,磷肥(P2O5)由318 kg/hm2增加到447 kg/hm2,钾肥(K2O)由73 kg/hm2增加到382 kg/hm2。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化学氮肥投入合理农户分别占18%、17%和12%,全省平均17%,过量分别占67%、74%和78%,全省平均72%;磷肥投入合理分别占12%、27%和15%,全省平均20%,过量分别占42%、52%和65%,全省平均50%;钾肥投入合理分别占11%、12%和14%,全省平均12%,不足分别占84%、48%和15%,全省平均56%。陕西省农户苹果施肥中存在的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4)陕北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马铃薯平均产量分别为23.0 t/hm2和15.4 t/hm2,全省平均22.3 t/hm2。全省马铃薯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55、78和13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183.66、402.42和561.75 kg/kg。陕北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化学氮肥投入合理农户分别占43.0%和4.0%,全省平均39.4%;过量分别占24.5%和50.3%,全省平均26.9%。磷肥投入合理分别占64.6%和16.0%,全省平均60.1%;过量分别占21.9%和56.0%,全省平均25.0%。钾肥投入不足分别占96.9%和93.1%,全省平均96.6%。陕西省农户马铃薯施肥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5)陕南秦巴山区水稻平均产量为7822 kg/hm2,中等产量农户占50.9%。总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69、68、54 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59、62、45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51.52、135.69和158.26kg/kg。农户化肥氮、磷和钾投入合理分别为48.0%、42.4%和7.2%,过量分别为22.6%、11.2%和0.6%,不足分别为29.4%、46.5%和92.2%。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南秦巴山区水稻可增产7.70万吨。该区域水稻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6)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平均产量为2355 kg/hm2,中等产量农户占60.7%。总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79、80、54 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45、62、34 kg/hm2。化肥氮磷钾施用量整体与产量都有显着的相关性,且各养分投入均表现出报酬递减趋势。农户化肥氮、磷和钾肥投入合理分别为38.5%、27.6%和25.9%,过量分别为15.2%、26.2%和10.3%,不足分别为46.3%、46.2%和63.8%。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可增产5.61万吨。有机肥和硼肥施用农户分别只有45.3%和41.7%,施用硼肥平均增产101 kg/hm2。该区域油菜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硼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比较普遍。(7)近40年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农户小麦和玉米化肥氮磷钾投入量以及产量均大幅度增加。70年代小麦和玉米地块土壤氮素表现为亏缺,80年底之后表现为盈余,且盈余量逐渐增加;土壤磷素也从亏缺逐渐转为盈余;而土壤钾素亏缺量越来越严重。近40年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小麦和玉米氮肥、氮磷肥和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整体呈下降趋势。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磷肥和钾肥用量的增加同时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

邵砾群[10](2015)在《中国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苹果产业发展在总体上经过了种植面积与产量快速增长,已基本完成以种植面积增加为主的外延扩张发展阶段和区域间优化布局、品种及结构间优化调整阶段,开始步入以改进苹果质量、提高果园管理效率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为主的内涵发展阶段。当前正在经历由乔化稀植制度、乔化密植制度向矮化密植集约制度变迁,由以科技含量较低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以科技含量高的资本密集型经营模式过度过程,但也处于产业转型发展的瓶颈期和关键时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周期性与季节性短缺矛盾突出,劳动力投入的机会成本及地租等传统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传统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的边际贡献率逐渐减低。要素越来越稀缺及传统要素禀赋的约束越来越突出,诱导苹果产业发展逐渐由传统的土地、劳动、物质等要素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进而诱导苹果栽培制度及经营模式变迁。理论研究结论与实践发展效果均已表明,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是一种具有技术简化、劳动力节省、便于机械设备操作特征的先进苹果栽培制度和果园管理模式,并在世界主要苹果产业发达国家得到广泛推广。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在中国已经经历了70年的创新与推广历史,但在农业用地集体所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难以自由流转,农村劳动力丰富及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以及苹果产业技术进步缓慢及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市场环境中,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难以替代乔化稀植制度和乔化密植制度。因而截止目前为止,我国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果园面积仅占全国苹果种植总面积的10%左右(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2014)。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7年以来,中央已经明确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而且中央及省级地方政府均全力推进农地确权颁证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及使用权市场发育也加快。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及农业劳动力价格持续、快速上涨,苗木、化肥、农药、灌溉等要素价格也持续、快速上涨。在这种要素市场环境中,乔化稀植制度、乔化密植制度面临高成本、低效益的竞争环境,因而苹果产业技术界及各级地方政府更加重视推广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但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在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及经营模式推广过程中,明显存在政府热、产业技术界积极,但苹果种植户在果园栽培制度及技术模式选择中依然存在观望、担忧等行为特征,进而导致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及其技术模式推广进展缓慢。是由于农业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环境中,要素稀缺诱致性规律在中国体制背景及市场环境中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进而导致苹果种植户的技术选择行为扭曲所致?是由于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及其政策导向,背离了市场规律及苹果种植户的技术需求偏好所致?还是由于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在效率及效益方面缺乏比较优势,导致苹果种植户难以接受所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本研究依据要素禀赋理论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采用以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环渤海湾优势区和黄土高原优势区的15个苹果示范县、635个苹果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在资源与要素禀赋所诱致的苹果栽培技术的变化与相应的制度性投入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苹果栽培制度中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并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规划为:第一章,导论。主要是研究、设计论文研究方案。本章阐明论文的研究背景及问题,凝练论文的选题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综述和评价国内外苹果矮化栽培制度及技术模式、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研究文献,以及涉及的相关理论、方法进行详细阐释,并重点对国内外苹果产业经济研究进展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设计论文的研究视角,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抽样方法及研究数据获取方法,以及论文的可能创新点。第二章,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本章以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为研究对象,将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创新理论与苹果栽培技术进步经济评价相结合,在对苹果栽培制度、砧穗结合、矮化栽培、乔化栽培、栽培密度等概念阐述与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定义、特征及属性、分类方法及典型类型,影响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推广及绩效的外生系统及外生因素、内生系统及内生因素,以及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推广绩效的测度方法与模型,建立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技术经济评价的理论分析体系。第三章,归纳分析世界及中国苹果栽培制度的演进规律与技术变迁趋势。苹果栽培制度对苹果栽培模式、技术选择模式、生产效率具有决定性影响。世界苹果产业发达国家的栽培制度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其中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代表着苹果产业发展的方向。本章重点就世界典型苹果栽培国家的苹果栽培制度及其技术模式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描述性分析,总结、归纳其中的规律及共同特征,以及值得借鉴经验模式及主要做法。系统分析中国苹果栽培模式及其技术模式的演变过程,以农业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为指导,总结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替代乔化密植栽培模式的规律、特征,凝炼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对比分析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与乔化密植栽培模式对投入要素需求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运用要素需求模型及我国两个苹果优势产区、7个苹果主产省、612个苹果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估计并对比分析矮化和乔化两种苹果栽培模式对投入品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乔化栽培模式相比,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在提升苹果品质的前提下,会诱导苹果种植户增加使用农业机械、农家肥、化肥等投入要素,特别是有助于有效节约劳动力投入。因此,政府应在苹果适宜产区逐步推行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加快果园适用性作业机械及技术装备研发,支持完善苹果矮化栽培科学管理制度,从而推动传统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苹果产业体系。第五章,评价苹果传统栽培模式、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本章采用反映两种栽培模式的成本结构、产出结构、投入产出比、要素密集度、要素弹性等指标,测算并比较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属资本密集型栽培模式,其资本投入对劳动的替代效应明显;在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中,单位面积成本结构中的化肥、农药、套袋、机械折旧、燃油等投入费用(即可以用货币量化的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显着高于乔化密植栽培模式。第六章,评价两种苹果栽培模式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全要素生产效率。本章运用DEA-Malquist指数方法,测算两种苹果栽培模式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在现实市场环境中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和乔化密植栽培模式这两种栽培模式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来自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变化的共同贡献;矮化栽培模式和乔化栽培模式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波动增长的特征;无论是矮化栽培还是乔化栽培模式,其产出均未达到生产的前沿面。基于T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证明,采用不同栽培模式的苹果种植户的技术效率主要受到户主受教育水平、参加技术培训情况、家庭身份背景、苹果园细碎化程度、家庭非农劳动力数量等因素的影响。第七章,评价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规模效益及其区域差异。本章运用采用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样本苹果种植户数据,分别按照黄土高原优势区、环渤海湾优势区、黄河故道主产区,进行经济效益评价,进而分析基于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不同种植规模的经济效益。结论表明,矮化密植集约模式推广在不同优势区的苹果产出效益差异显着,其中黄土高原优势区的纯收入最高。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看,虽然均为苹果的适生区,但果品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果园规模对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效益的影响也显着,而且规模经济效益显着。第八章,论文基本文研究结论与建议。基本结论认为,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在我国并未发挥其技术优势。虽然其在节约劳动要素投入与土地要素投入方面有较为显着的特征,但对现代要素——资本与机械投入的要求比传统栽培模式更高,且对果农个人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这也是目前我国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推广进程缓慢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依托苹果优势区,在注重培育农业要素市场、加快创新和推广果园机械及技术装备、完善苹果矮化栽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稳步推广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及其技术模式,才有助于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二、苹果幼园的滴灌技术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苹果幼园的滴灌技术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花前滴灌施肥对华红苹果生长和矿质元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滴灌施肥对苹果植株叶片各光合参数和枝类组成的影响
    2.2 滴灌施肥对果实单果质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2.3 滴灌施肥对果实和叶片中各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2.4 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黄土丘陵区农林复合系统空间格局分析与优化建议 ——以安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林复合系统研究进展
        1.2.2 空间格局分析及优化
        1.2.3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业振兴途径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农林复合系统空间格局分析
    3.1 县域尺度的农林景观构成要素
    3.2 1999-201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3.3 类型水平上的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3.3.1 斑块数量(NP)
        3.3.2 边缘密度(ED)
        3.3.3 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
        3.3.4 景观形状指数(LSI)
        3.3.5 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FRAC_AM)
    3.4 景观水平上的景观动态变化分析
        3.4.1 蔓延度指数(CONTAG)
        3.4.2 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
        3.4.3 安塞地区整体景观水平指数变化
第四章 农林复合系统空间格局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4.1 政策驱动
        4.1.1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4.1.2 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
        4.1.3 政府规划
    4.2 自然禀赋驱动
        4.2.1 坡度因素
        4.2.2 坡向因素
        4.2.3 气候因素
    4.3 人为驱动
        4.3.1 人为驱动下的产业经济驱动布局
        4.3.2 经营主体因素驱动
        4.3.3 人为驱动下的发展环境制约驱动
第五章 农林复合系统优化建议
    5.1 生态建设,促进优化农林系统空间格局
        5.1.1 以政策手段进行三生空间的综合管控
        5.1.2 合理控制各类土地斑块变化
        5.1.3 加强生态廊道建设
        5.1.4 优化生态本底基质
    5.2 产业优化,改进效益提升途径及优化措施
        5.2.1 构建立体高效复合农林生产体系
        5.2.2 以经济手段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
        5.2.3 多举并措发展高效农林复合产业
        5.2.4 创新生态价值实现途径
    5.3 组织保障
        5.3.1 人才助力
        5.3.2 组织提升
        5.3.3 文化铸魂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旱作农田保耕保水调控对土壤水热及大豆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保水材料对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2.2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研究
        1.2.3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旱作农田保水材料用量优化研究试验设计
        2.3.2 旱作农田保护性耕作研究试验设计
        2.3.3 旱作农田保耕保水联合调控试验设计
    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2.4.1 气象资料
        2.4.2 土壤指标观测
        2.4.3 大豆生长指标测定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旱作条件下保水材料优化用量研究
    3.1 不同PAM与SAP施用量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3.1.1 旱作大豆各生育阶段土壤含水率变化
        3.1.2 旱作大豆表层及耕层土壤含水率变化
        3.1.3 旱作大豆全生育期土壤贮水量变化
        3.1.4 旱作大豆全生育期土壤耗水变化规律
    3.2 不同PAM与SAP施用量下旱作大豆生长及产量变化规律研究
        3.2.1 旱作大豆株高的变化
        3.2.2 旱作大豆茎粗的变化
        3.2.3 旱作大豆LAI的变化
        3.2.4 旱作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3.2.5 旱作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
        3.2.6 旱作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PAM和SAP施用量的响应
    3.3 本章小结
4 保耕条件下耕层土壤水热及作物生长变化规律研究
    4.1 保耕条件下耕层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4.1.1 全生育阶段不同处理各层土壤温度变化
        4.1.2 全生育期耕层土壤均温变化
        4.1.3 各生育阶段耕层土壤剖面温度变化
        4.1.4 各生育阶段土壤温度日变化
        4.1.5 典型天气对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4.1.6 生育期内土壤积温变化特征
        4.1.7 生育期内土壤温度差异变化特征
    4.2 保耕条件下耕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4.2.1 生育期土壤剖面水分变化规律
        4.2.2 生育期耕作层土壤贮水量变化
        4.2.3 生育期耕作层土壤阶段耗水量变化
    4.3 保耕条件下耕层作物生长及产量变化规律研究
        4.3.1 保耕条件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4.3.2 保耕条件对大豆茎粗的影响
        4.3.3 保耕条件对大豆LAI的影响
        4.3.4 保耕条件对大豆干物质积累量与分配的影响
        4.3.5 保耕条件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4.3.6 保耕条件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作物特性研究
    5.1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下土壤水分变化
        5.1.1 生育期土壤剖面水分变化规律
        5.1.2 生育期耕作层土壤贮水量变化
        5.1.3 生育期耕作层土壤阶段耗水量变化
    5.2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旱作大豆生长及产量变化规律研究
        5.2.1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5.2.2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大豆茎粗的影响
        5.2.3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大豆LAI的影响
        5.2.4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大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2.5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5.2.6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旱作大豆土壤温度、水分以及作物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6.1 保水材料作用下各要素间相关性分析
        6.1.1 土壤水分与产量及产量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6.1.2 土壤水分与大豆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2 保耕作用下各要素间相关性分析
        6.2.1 大豆土壤水分与土壤温度相关性分析
        6.2.2 土壤温度与大豆产量及产量要素相关性分析
        6.2.3 土壤温度与大豆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
    6.3 保耕与保水联合调控下各要素间相关性分析
        6.3.1 土壤水分和大豆产量及产量要素相关性分析
        6.3.2 土壤水分和大豆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环境及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项目测定及方法
    2.5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温度的影响
    3.2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
    3.3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1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全盐含量的影响
    4.2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4.3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5.1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5.2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3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
    5.4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根系活力的影响
    5.5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生长指标及品质的影响
    6.1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6.2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形态指标的影响
    6.3 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6.4 生草覆盖处理下酿酒葡萄综合特性的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6.5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不同生草方式对苹果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苹果产业的概况
    1.2 苹果害虫的研究进展
        1.2.1 苹果害虫的发生现状
        1.2.2 山东地区主要苹果害虫及危害
        1.2.3 苹果害虫的防治方法和现状
    1.3 苹果园中天敌的研究进展
        1.3.1 苹果园天敌资源的概况
        1.3.2 苹果园主要天敌的概况及研究进展
        1.3.3 天敌的人工繁育和利用
    1.4 苹果园生草的研究进展
        1.4.1 苹果园生草的概况
        1.4.2 苹果园生草对苹果害虫的影响
        1.4.3 苹果园生草对主要天敌的影响
        1.4.4 苹果园生草的其它作用
        1.4.5 苹果园生草草种的选择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草种
        2.1.2 试验器材
    2.2 试验地概况
        2.2.1 常规用药试验地概况
        2.2.2 紫花苜蓿不同种植布局试验地概况
        2.2.3 多种蜜源植物+自然生草的组合生草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方法
        2.3.1 调查时间
        2.3.2 苹果树冠上主要害虫调查方法
        2.3.3 苹果园天敌调查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4.1 苹果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分析
        2.4.2 苹果园主要害虫及天敌发生动态分析
        2.4.3 苹果园天敌与害虫益害比
        2.4.4 苹果园主要害虫及天敌数量差异显着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紫花苜蓿对常规用药苹果园天敌的影响
    3.2 紫花苜蓿不同种植布局对苹果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
        3.2.1 紫花苜蓿不同种植布局苹果园害虫发生情况
        3.2.2 紫花苜蓿不同种植布局苹果园主要天敌发生情况
        3.2.3 紫花苜蓿不同种植布局苹果园益害比情况
    3.3 多种蜜源植物+自然生草的组合生草模式对苹果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
        3.3.1 组合生草模式苹果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特征分析
        3.3.2 组合生草模式苹果园主要害虫发生动态
        3.3.3 组合生草模式苹果园主要天敌发生动态
        3.3.4 组合生草模式苹果园益害比情况
4 讨论
    4.1 紫花苜蓿对常规用药苹果园天敌的影响
    4.2 紫花苜蓿不同种植布局对苹果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
    4.3 多种蜜源植物+自然生草的组合生草模式对苹果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7)水氮耦合对矮化自根砧苹果园土壤养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黄土高原苹果业发展现状
        1.1.2 滴灌施肥研究进展
        1.1.3 水肥对生态的影响研究进展
        1.1.4 水肥耦合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矮砧集约化灌溉施肥苹果园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样品的分析测定
        2.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矮砧集约化灌溉施肥苹果园地表层0-60cm土壤养分含量丰缺状况评价
        2.2.2 矮砧集约化灌溉施肥苹果园地0-180cm土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
        2.2.3 矮砧集约化灌溉施肥苹果园地0-18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空间分布
        2.2.4 矮砧集约化灌溉施肥苹果园地0-180cm土层土壤铵态氮空间分布
        2.2.5 矮砧集约化灌溉施肥苹果园地0-180cm土层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空间分布
    2.3 讨论
第三章 水氮耦合对矮化自根砧富士苹果产量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设计
        3.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氮耦合对矮化自根砧苹果园产量的影响
        3.2.2 水氮耦合对矮化自根砧苹果品质的影响
        3.2.3 水氮耦合对矮化自根砧苹果翌年成花的影响
        3.2.4 水氮耦合对矮化自根砧苹果园光合特性的影响
        3.2.5 水氮耦合对矮化自根砧苹果园气态氮排放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8)2016年威宁县新增苹果种植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种植面积与成活率
    1.2 树体生长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面积
    2.2 苗木成活率
    2.3 苗木生长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3.1 影响完成苹果苗木种植任务的相关因素
    3.2 影响苹果苗木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3.3 间作物对苹果苗木生长的影响
    3.4 树体管理对苹果苗木生长的作用
    3.5 多措施提高苹果园种植水平

(9)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全国和陕西省肥料施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1.2.1 我国肥料施用状况、化肥对中国粮食增长的历史贡献以及面临的挑战
        1.2.2 陕西省肥料施用状况、化肥对陕西省粮食增长的历史贡献以及面临的挑战
    1.3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际上养分资源宏观管理
        1.3.2 国内养分资源宏观管理
    1.4 我国作物施肥评价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及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来源
    2.4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陕西省小麦施肥现状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陕西省小麦产量分布
        3.2.2 陕西省小麦肥料投入状况
        3.2.3 陕西省小麦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3.2.4 陕西省小麦施肥状况评价
        3.2.5 陕西省小麦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3.2.6 灌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2.7 不同品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陕西省玉米施肥现状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陕西省玉米产量分布
        4.2.2 陕西省玉米肥料投入状况
        4.2.3 陕西省玉米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4.2.4 陕西省玉米施肥状况评价
        4.2.5 陕西省玉米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4.2.6 灌溉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2.7 不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陕西省苹果施肥现状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陕西省苹果产量分布
        5.2.2 陕西省苹果肥料投入状况
        5.2.3 陕西省苹果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5.2.4 陕西省苹果施肥状况评价
        5.2.5 陕西省苹果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现状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陕西省马铃薯产量分布
        6.2.2 陕西省马铃薯肥料投入状况
        6.2.3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6.2.4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状况评价
        6.2.5 陕西省马铃薯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现状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7.1.2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产量分布
        7.2.2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肥料投入状况
        7.2.3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7.2.4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状况评价
        7.2.5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7.2.6 不同品种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现状评价
    8.1 材料与方法
        8.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8.1.2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产量分布
        8.2.2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肥料投入状况
        8.2.3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8.2.4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状况评价
        8.2.5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8.2.6 不同品种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黄土高原近40年来农田施肥与土壤肥力变化特征研究
    9.1 材料与方法
        9.1.1 研究区域概况
        9.1.2 数据来源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不同区域农户小麦和玉米化肥施用量与产量时空变化
        9.2.2 不同区域小麦和玉米地块养分平衡时空变化
        9.2.3 不同区域土壤肥力时空变化
        9.2.4 施肥、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
    9.3 讨论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3 主要进展
    10.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国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技术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苹果产业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
        1.1.2 中国苹果栽培模式正处于关键变革时期
        1.1.3 中国苹果产业竞争力提升必须改造传统栽培制度模式
        1.1.4 苹果产业发展方式必须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1.1.5 技术市场变迁与要素禀赋结构决定农业技术进步方向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与评价
        1.3.1 苹果矮化栽培技术研究方面
        1.3.2 农业技术变迁与栽培制度变革研究方面
        1.3.3 文献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资料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栽培制度及其理论分析
    2.1 栽培制度及其内涵与特征
        2.1.1 栽培制度
        2.1.2 种植制度
        2.1.3 养地制度
        2.1.4 苹果栽培制度
    2.2 栽培制度的功能与意义
        2.2.1 栽培制度的功能
        2.2.2 栽培制度的意义
        2.2.3 果树栽培制度影响因素
        2.2.4 中国果树栽培制度特征
    2.3 矮化栽培及乔化栽培技术特征分析
        2.3.1 乔化栽培与矮化栽培
        2.3.2 砧木
        2.3.3 栽培密度
        2.3.4 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技术要点
    2.4 苹果栽培技术变迁理论分析
        2.4.1 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
        2.4.2 技术变化分类及类型
        2.4.3 技术变迁与收入分配
        2.4.4 诱致性技术变迁
    2.5 小结
第三章 苹果栽培制度发展与变迁
    3.1 世界苹果栽培与制度变迁
        3.1.1 世界苹果栽培历史与特征
        3.1.2 世界苹果栽培现状与分布特征
        3.1.3 世界苹果栽培制度变迁
        3.1.4 世界苹果栽培制度变迁经验与借鉴
    3.2 中国苹果栽培历史与现状
    3.3 中国苹果栽培制度的变迁及存在问题
        3.3.1 苹果砧木种类及繁育特征
        3.3.2 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的主要特征
        3.3.3 我国苹果栽培制度变迁
    3.4 中国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基本情况
        3.4.1 种植面积
        3.4.2 砧木类型及应用方式
        3.4.3 机械推广应用
        3.4.4 物质投入
    3.5 中国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存在问题
        3.5.1 配套省力化机械缺乏
        3.5.2 苗木市场混乱
        3.5.3 砧木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3.5.4 肥水调控管理水平低
    3.6 中国苹果栽培制度发展趋势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栽培模式对投入品需求的影响
    4.1 引言
    4.2 要素需求分析及需求函数
        4.2.1 不同栽培技术对要素的需求分析
        4.2.2 不同栽培技术的要素需求模型
    4.3 不同栽培模式要素投入的描述性统计
        4.3.1 样本来源与抽样方法
        4.3.2 样本苹果种植户特征
        4.3.3 农户要素亩均投入水平
    4.4 要素需求函数的经验估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与乔化密植栽培模式效益对比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分析方法
    5.3 不同苹果栽培模式的技术经济评价
        5.3.1 建园初期经济对比分析
        5.3.2 盛果期经济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栽培模式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
    6.1 引言
    6.2 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概念与测量
        6.2.1 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
        6.2.2 全要素生产率—曼奎斯特TFP指数
    6.3 基于Malquist指数的生产效率估计
    6.4 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
        6.4.1 Tobit模型及其原理
        6.4.2 变量选择
        6.4.3 估计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及规模差异分析
    7.1 引言
    7.2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区域差异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7.2.1 我国苹果种植区分布分析
        7.2.2 苹果生产成本区域间差异状况
        7.2.3 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区域间比较分析
        7.2.4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及其产出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7.2.5 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不同区域投入结构对比分析
        7.2.6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要素密集度对比分析
        7.2.7 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不同区域纯收入分析
    7.3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规模差异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7.3.1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规模差异的产出效益分析
        7.3.2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规模差异投入结构对比分析
        7.3.3 规模差异的纯收入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建立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技术经济评价体系
        8.1.2 苹果栽培制度对栽培模式、技术选择模式、生产效率具有决定性影响 .. 988.1.3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是现代要素投入密集的栽培制度
        8.1.4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具有劳动节约与资本、技术密集特征
        8.1.5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尚未达到生产前沿面
        8.1.6 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区域差异与规模效益差异显着
    8.2 政策建议与讨论
        8.2.1 加大资本投入,促进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发展
        8.2.2 加快新技术和适宜性果园作业机械研发及推广
        8.2.3 推行苹果矮化密植集约种植的农户适度经营规模
        8.2.4 加快培养适应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职业果农
        8.2.5 构建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制度
        8.2.6 加速完善要素市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苹果幼园的滴灌技术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花前滴灌施肥对华红苹果生长和矿质元素的影响[J]. 周江涛,赵德英,程存刚. 经济林研究, 2020(04)
  • [2]党畔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 赵东升,张奋兵. 延安市人民政府政报, 2020(10)
  • [3]黄土丘陵区农林复合系统空间格局分析与优化建议 ——以安塞区为例[D]. 高婧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旱作农田保耕保水调控对土壤水热及大豆生长的影响研究[D]. 武淑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5]生草覆盖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环境及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研究[D]. 庞群虎. 宁夏大学, 2019
  • [6]不同生草方式对苹果园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D]. 张硕.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7)
  • [7]水氮耦合对矮化自根砧苹果园土壤养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段宇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8]2016年威宁县新增苹果种植情况调查研究[J]. 李顺雨,马检,谢江,殷开勇,吴超,李俊,冷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9)
  • [9]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 王小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9)
  • [10]中国苹果矮化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技术经济评价研究[D]. 邵砾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苹果园滴灌技术的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