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

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

金壮龙[1]2002年在《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围绕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的有关理论问题,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航天产业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技术特性和经济特性。探讨了目前国际上有关竞争力理论问题来源和基本内涵,着重研究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系统阐述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其分析框架。重点研究了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国家钻石体系理论。提出了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其分析框架,围绕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要素条件,系统地进行了国内外分析比较,探讨了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优势和劣势。最后分别从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提出了提高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全文共四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四部分内容进行研究。第一章,航天产业的特性。阐述了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它包括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叁大领域。航天产业就是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叁大领域共同发展的高科技产业。航天产业经历了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航天产业技术特性主要有:技术规模大、复杂程度高;高质量,高可靠性;系统性强、协作面广;研制周期长。航天技术经济特性主要有:用途的多重性,即具有军用、民用和商用特性;高投资、高风险性;高效益。第二章,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问题研究。分别阐述了国外有关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概况和中国有关竞争力问题研究概况。探讨了产业的概念、国际竞争力含义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内涵。研究了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任何产业都存在着五种竞争力,这五种竞争力综合起来决定了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决定着一个产业中的企业获取超出资本成本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的能力。竞争优势可分为成本优势和标歧立异优势,判定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是价值链分析方法。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基本竞争战略是:总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企业和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优势的能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产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一个国家决定和影响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各种因素。波特教授的国家钻石体系理论表明: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经济环境中六个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以及政府。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前面四项。根据产业竞争力理论,结合中国航天产业特点,确定了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要素。决定和影响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中国航天产<WP=5>业竞争力要素以及基本构架建立,为进一步开展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分析比较奠定了基础。第叁章,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分析。首先进行了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实力、人才资源、技术水平和地域环境)的国际间分析研究。其次,分别对国内需求条件(包括行业需求、政府规划以及国防需求)和国外需求条件(包括卫星应用、商业发射和军事需求)进行分析比较。再次,对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包括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新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对中国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包括航天产业组织、航天产业行业管理、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卫星应用与营运服务、空间科学、对外发射服务公司、发射基地和测控网、载人航天工程)进行分析,又对国外企业管理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包括国外航天管理机构、世界主要国家航天工业能力、卫星制造业、发射场、国际发射服务、国际空间合作竞争态势)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章,提高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制定了中国航天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包括发展宗旨、发展原则、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首先,从产业层面分别阐述了①航天技术创新与发展战略(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卫星应用产业、神舟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及应用的产业化等发展战略);②航天产业集团化发展战略(包括组建航天产业集团,实施航天产业集团战略管理,加大航天型号研制管理创新工作);③航天军转民发展战略;④航天人才稳定与开发战略;⑤航天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其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国家层面航天产业发展策略。共分七个方面:一是完善中国航天管理体制;二是加强航天行业管理;叁是加快航天产业政策的制定;四是促进航天立法工作;五是加大航天投融资力度;六是发展航天相关产业;七是扩大航天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八是建设海南发射场。本文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研究创新,第一,论文通过对竞争力来源的理论探索,揭示了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以及国家竞争力之间分别对应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内在规律。第二,论文揭示了产业竞争力理论来源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分析框架。第叁,论文独创性地将国家钻石体系理论应用到航天产业,初步建立了航天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分析框架。既丰富和完善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又为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国内尚属首次。第四,论文运用航天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分析框架,对中国航天产业?

沈汝源[2]2015年在《美国航天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航天产业发展仅用了短短不到60年的时间便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然而,一方面,随着我国航天产业的不断发展,过去计划式、集权式的发展方式逐渐不能适应新常态以及国际航天产业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很多方面都亟需改革;另一方面,美国航天产业在技术水平、产业容量、企业规模等各方面均远远领先于世界水平,其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因此,本文从产业经济学框架以及产业竞争理论出发,根据美国航天产业发展特点,重点从产业组织、产业管理、产业政策、产业竞争优势及劣势等方面对美国航天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结合我国航天发展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亟需改革的地方,为我国航天产业的未来发展、布局和改革提供了相关思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组织,全文共分为6章内容进行研究。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从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对目前航天产业相关研究方向、研究重点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从而确定了以美国航天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经济学分析框架以及产业竞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的研究思路,并提出了全面分析美国航天产业所应涉及的几大模块和分析内容。第二章为美国航天产业组织分析。产业组织是产业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在某些学者的观点里,产业组织是等同于产业经济学的。因此,本章对于产业组织理论和哈佛、芝加哥两大学派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从S-C-P范式以及可竞争市场两种不同角度对于美国航天产业组织情况进行了分析。第叁章为美国航天产业管理、政策及机制分析。由于航天产业是一个受政策及管制影响非常明显的行业,即使在市场经济非常发达的美国也不例外。为了给我国航天产业发展提供较为完整的建议,本章介绍了美国航天产业管理、产业政策、产业运行机制以及产业相关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为美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本章以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框架为分析和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对于竞争力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后,对于美国航天产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政府和机会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于美国航天产业竞争优势、劣势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第五章为美国航天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分析美国航天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最终还是为了对我国航天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本章在对我国航天产业发展中相关基本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后,针对我国航天产业发展中的不足,结合美国相关发展经验提出了几点改革和发展的建议。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本文研究主要有五方面创新点。第一,本文从产业经济学及产业竞争力理论出发,对于美国航天产业发展相关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研究片面性的缺点;第二,本文在应用产业经济学框架进行分析时,兼顾了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学术观点进行不同角度的综合分析,克服了以往研究较为不重视芝加哥学派的缺点,对于美国航天产业可竞争市场特点进行了分析;第叁,本文在对于美国航天产业管理、产业政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于美国航天产业运行机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不仅全面研究了美国航天产业的管理体系、政策理论特点、发展规律,还对技术研发、知识形成和扩散等内容进行了分析,为航天产业的分析视角和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第四,本文应用产业竞争力理论,对于美国航天产业竞争力来源和优劣势进行了全面分析,为我国航天产业的对标发展提供了完整的借鉴;第五,本文对于我国航天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剖析,重点对于我国航天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定位并提出了改革的思路。本文对于理论性和实用性进行了兼顾,对于航天产业的研究和改革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田晓伟, 吴国蔚[3]2007年在《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已经走出了一条立足自主创新、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目前已进入重点跨越的新时期,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

乔佳[4]2014年在《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航天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战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采用的比较分析的方法,根据中国航天产业的具体特点,从资本实力、人才资源以及技术水平等叁个方面对中国航天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航天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张勇军[5]2017年在《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时代,航空航天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发展已然成为21世纪我国在国际上取得强国大国地位的重要法宝,因此,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在进入国际化市场的征程中,倾向于走军民协同发展的方式并向着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挑战。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总结,结合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特殊性和国内外知名学者对于竞争力的定义,界定和解析了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同时,通过搜集航空航天制造业的产业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发展现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找出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基于产业内部生产要素流动的视角,提出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可分为叁个方面:资源、技术、市场。并对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的叁个构成要素分别进行解析。基于此,按照产业竞争力的“硬实力—软实力—表现能力”的分析架构,将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弓—箭—弦”特征相互融合,从系统角度进一步构建了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构成理论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对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基于该领域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考虑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自身的特点,确定了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分别针对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产业资源、产业环境、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组织结构四个影响要素进行分析,构建了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机理理论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提出的相关研究假设和影响机理理论模型。构建了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设计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从而构建了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初选指标体系,采用群组决策特征根法对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关键评价指标进行识别,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变差系数法分别对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和鉴别能力进行识别,构建了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进行解释。运用组合评价的方法,对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2004-2013年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函数(熵值法)对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根据2013年的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截面数据,运用熵值法-TOPSOS组合评价方法从区域横向视角对我国20个省市地区的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根据地区之间竞争力评价的横向对比结果,对我国各省市地区进行分类分析,区分竞争力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地区,为提升各区域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缩小地区间差异提供一定借鉴。最后,结合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发展现状和竞争力评价结果,提出提升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以及建议。

杨小亭[6]2012年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公共政策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战略需求,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公共政策理论的视角下来开展和深化我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研究,为我国航天科技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以推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论文研究内容和思路为:首先,对航天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具有战略意义,而政府的公共政策对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和责任。因此,在航天科技产业已经成为紧密联结航天技术和国民经济的纽带的背景下,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分析、政策工具的优化选择以及政策策略的路径完善等角度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有助于丰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公共政策理论和航天产业政策体系,提升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国家安全目标的实现。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理论与现状的研究综述,我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公共政策的研究存在以下几大问题:一是关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政策很少,缺乏针对性的公共政策支持。二是关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公共政策研究非常缺乏,研究的相关资料很少。叁是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公共政策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几个核心理论命题。即: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政策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公共政策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需不需要特殊的产业公共政策来扶持?还是等同于一般的产业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达国家的公共政策对我国有何启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公共政策制定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关于未来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公共政策?如何来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系统来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为了回答以上几个核心问题,本文对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政策研究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做了回顾和重新定义。重点分析了航天产业政策和公共政策的区别与联系。认为两者在学科性质、关注层面、政策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未来发展中出现了融合趋势。因此,在总结我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较好的先进国家进行专门性研究。以美国、俄罗斯和欧盟为典型代表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公共政策对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些国家普遍重视公共政策对于航天产业的扶持,注重军用与民用技术协调发展,通过综合运用计划与市场手段来促进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这对于我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参考和借鉴。此外,文章运用国家利益理论、公共政策决策的回避责难动机理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多源流模型、公共政策战略目标设定的SWOT理论以及创新政策工具理论等来分析和解答了论文核心理论命题。认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当前,我国传统的国家利益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由单一的国家安全目标转变为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并重。在航天技术领域内,也体现为原来的航天技术为保卫国家安全的军事行业转变为保卫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双重目标的产业。由由于传统体制和机制的路径演化和依赖等原因,我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在于传统单一的国家安全和军事管理特征造成的产业体制分割和多头管理;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特征导致的初期发展资金支持不足;高度安全性和保密性的产业特征造成的技术优势实施转化应用的能力薄弱。当前,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公共政策依然十分缺乏,且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在政策利益主体诉求不一,政策环境已经发生巨变的情况下,我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正在不断的形成和相互演化、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中。从战略意图、现实需求、政策环境和政策实践四个因素来看,我国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公共政策制定的政策窗口需要相应的公共政策来加以支撑。为此,文章在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为个案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SWOT分析以及主体责任分类的基础上,认为政府在未来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顶层设计的作用,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创造环境与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整合各个部门的利益,建立统一的推行制度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管理架构;发挥政府管理监督的作用,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安全把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建立航天技术应用技术交流和转化平台和技术国家安全标准系统。发挥政府政策规划的作用,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提供配套的政策支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国家层面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创业引导基金和产业扶持基金。航天技术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需要创新政策来扶持发展。完善未来我国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公共政策需要:(1)提供供给型政策:包括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专项政策。(2)提供环境型政策:包括金融、税收补贴以及法律规则等方而的专项政策,最为重要的是要建立航天技术军转民风险预警与管理体制机制,制定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标准,消除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制度障碍。(3)提供需求性政策:包括在政府采购、服务外包、以及国际贸易保护等相关方面的公共政策。最后,本文认为社会经济状况或发展水平是一国或地区公共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政府要想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方案,并使它取得预期效果,首要的或根本的一条是从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现实国情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现状,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应该采取分阶段、渐进性的发展路径。大体上可能历经政府主导型、国有大型航天集团主导型和成熟市场主导型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叁个发展阶段。最终达到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双重战略目标要求的理想状态。

佚名[7]2017年在《美协会为提升航天产业竞争力支招》文中指出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AIA)5月初发表题为《增长引擎:美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分析与建议》的报道,强调了美国本国航天产业对于国家经济活力和安全的日益重要性。报告就政府应采取哪些具体步骤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航天在延续美全球贸易领导地位和为建设更强大的美国而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潜力提出了建议。协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梅尔彻说:"鉴于航天及航天相关产业每年有3000多亿美元的市场,并鉴于

杨靖[8]2014年在《中国航天产业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航天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体现着一个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我国在2012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列入重点发展规划中,并提出了要形成“航天器制造、应用设备制造、卫星运营服务和发射服务构成的完整产业链”的明确要求。航天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对国民经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我国航天产业效率、分析问题所在,对于进一步促进航天产业发展,强化其支撑、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在详细阐述中国航天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从技术效率的角度出发,运用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理论,首先测度了中国航天产业技术效率水平及其动态变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国各省市面板数据和影响因素指标,探究了航天产业技术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显示:(1)2000-2010年中国航天产业的技术效率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且每年的平均增长率呈递减趋势,实际产出远没有达到最优产出,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近年来,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航天产业的技术效率得到较大提升,部分地区的技术效率值已经超过了西部地区的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各地区航天产业技术效率的差距在逐步减小。(2)R&D投入、自主创新、企业规模、行业外向化程度和市场结构对航天产业技术效率水平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是,目前国内的金融环境还没有为中国航天产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起到应有的积极推动作用。

杨佳骏[9]2017年在《我国航天技术军民融合创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天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也能够体现出国家的综合实力。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都将航天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对象,各国对航天技术创新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员。中国航天已经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诸多重大成就,但想要进入世界航天强国行列,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航天技术与国防安全息息相关,我国大部分技术成果都是由军方研发,很多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转化应用。军民长期以来的独立研发与生产,使双方的差距越拉越大,直接导致航天产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转化应用效率底下。本文旨在研究国际竞争环境下我国航天产业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并结合我国的航天技术创新环境,构建出一套适用于我国的航天技术军民融合创新系统。本文针对国内和国外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整理,明确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并对航天技术军民融合创新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从而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同时通过分析不同学者的成果,对航天技术以及航天技术军民融合创新进行定义。分析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现状,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角度切入,明确我国航天技术军民融合创新所处的环境。了解世界各国航天产业发展以及航天技术军民融合创新的现状,分析其航天技术军民融合创新的发展历程、动因、做法和成果,寻找各国在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的特点,从而获得相关经验和启示。分析我国航天技术军民融合创新主体的结构,明确他们的作用、需求和行为,为构建我国航天技术军民融合创新系统提供依据。结合相关理论构建我国航天技术军民融合创新系统,并根据中国的特点制定出我国航天技术军民融合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最后,结合中国航天产业的整体情况和军民融合发展形势,提出有助于我国航天技术军民融合创新系统实施的保障建议。

杨仕琳[10]2016年在《中国航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文化产业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其发展势头方兴未艾,发展规模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历经改革开放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体量的庞大傲视全球,在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下,发展文化产业恰逢其时、顺理成章,可谓大势所趋。中国的航天科技从诞生至今都是我国战略国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中国航天科技事业更承担起我国国防战略保障的重担,然而随着国际环境不断恶化,中国航天科技事业卧薪尝胆、默默前行,并由于各种各样的保密制度与措施令绝大多数社会公众形成了一份敬畏与讳莫如深的猜测。官方简单的成果性发布,甚少提及其规划与常例运作形式,使得国际舆论对中国航天科技更是满怀揣度。因此,中国航天科技宣传推广方式亟待转型,中国航天科技的休闲功能、科普工程、经济功能也亟待开发,而这需要依赖中国航天文化创意(简称:文创)产业的建立。然而,通过各方调查发现,中国航天文创产业的定义现阶段未明确。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概念界定,包括:中国航天文创产业定义、战略任务、困境、战略定位。以迈克尔波特的菱形理论为基础,围绕中国航天文创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比较和实证研究法,按照一定逻辑关联性进行组织,由6章研究内容组成,最终提出了适合中国航天文创产业发展战略,并充分分析其合理性,提出了政策方面的对策建议。笔者认为比较有意义的4个观点在于:1.中国航天文创产业的重要任务是要为中国航天科技“正名”;2.以航天科技为题材背景的文创产业无论横纵向比较,具备独特的优势和发展前景;3.本课题在国内较早提出,初步对中国航天文创产业做了学术上的概念界定;4.发展中国航天文创产业的核心在于创意,而创意的核心在于承载梦想,这样的使命、创新的能力正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所具备却未曾被充分挖掘的。本课题提出的中国航天文创产业“超前发展”战略以及相关研究分析、政策建议,希望将来为其战略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D]. 金壮龙. 复旦大学. 2002

[2]. 美国航天产业发展研究[D]. 沈汝源. 吉林大学. 2015

[3]. 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研究[J]. 田晓伟, 吴国蔚. 经济论坛. 2007

[4]. 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J]. 乔佳.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5]. 我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 张勇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

[6]. 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公共政策分析研究[D]. 杨小亭. 复旦大学. 2012

[7]. 美协会为提升航天产业竞争力支招[J]. 佚名. 中国航天. 2017

[8]. 中国航天产业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杨靖. 湖南大学. 2014

[9]. 我国航天技术军民融合创新系统研究[D]. 杨佳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

[10]. 中国航天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杨仕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