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旋波论文_李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涡旋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涡旋,角动量,阵列,微带,天线,轨道,雷诺。

涡旋波论文文献综述

李龙[1](2019)在《可重构阵列天线的轨道角动量涡旋波产生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携带轨道角动量的涡旋电磁波领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提出一种新型机械可重构螺旋阵列天线,可动态产生不同模态的轨道角动量涡旋电磁波。利用单臂螺旋天线远场相位特性,即将单臂螺旋天线绕自身的轴线旋转,其远场处电场的幅度不变,相位的改变量与旋转角度保持一致。该天线的这一性质可提供相邻阵元间所需要的相位差,从而简化OAM馈电网络,通过调控阵元绕自身轴线的旋转角度来产生不同模态的轨道角动量涡旋波,实现OAM模态的机械可重构特性。该天线阵列设计可动态调控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特性,理论仿真与实验测试均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19-05-19)

朱茂华,梁仙灵,姚羽,耿军平,朱卫仁[2](2018)在《基于多环结构的八模态涡旋波微带天线》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多模态涡旋电磁波单元天线设计方法.利用四个同心短路圆环微带贴片产生八模态的涡旋电磁波波束.该单元天线结构简单,尺寸小.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八个模态(l=±1,±2,±3,±4)均拥有良好的涡旋相位特性,相应阶数的单元增益分别为4.8 dBi,4.1 dBi,5.1 dBi,5.3 dBi,各模态的阻抗带宽均大于100MHz.该天线为多模涡旋电磁波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崔玉国,郝书吉,班盼盼[3](2018)在《一种电离层涡旋波加热模式下的阵列馈电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涡旋波加热是目前电离层加热试验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主要侧重于试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对产生涡旋波的阵列馈电设计方法讨论很少.本文首先基于菲涅耳衍射理论,在近轴近似条件下推导出电离层加热涡旋波自由空间传播特性的解析表达式,作为涡旋波加热模式下阵列馈电设计方法的检验依据;然后依据矢量磁位的非齐次赫姆霍茨方程,得到了任意阶拉盖尔-高斯涡旋波模式下的阵列馈电分布计算公式,并用已有文献的结果进行了验证,为馈电幅相设计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入"稀疏阵"的概念,以矩形平面阵为例,给出了一种涡旋场模式下天线阵列馈电幅相的设计方法.该方法简单方便,实用性强,并可推广应用于任意平面阵列形式.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席国法[4](2018)在《无线通信系统中OAM电磁涡旋波的阵列天线接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5G时代的到来,智能终端的普及,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更高速率通信的要求,使得人们对信道容量的需求不断增大,多种调制,编码以及天线技术得到应用,现阶段频的谱利用率已接近香农公式极限。轨道角动量(OAM)可以实现在同一频点的多路复用,有效提高信道容量和频谱利用率,已成为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轨道角动量(OAM)电磁涡旋波由于其特殊的螺旋相位结构,可以依据相位波前的不同形成不同模态的、彼此相互正交的电磁涡旋波。OAM电磁涡旋波可以提供新的复用维度,在同一频点下以不同模态的电磁涡旋波承载多路信号,可以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数倍的增加信道容量和频谱利用率以满足未来的通信需求。而理论上OAM电磁涡旋波的模态可以有无穷个,其应用潜力无比巨大。本文对使用阵列天线接收OAM电磁涡旋波的方法进行研究。由于OAM电磁涡旋波的中心空洞和波束扩散现象,一般的天线要想处于理想的接收区域内要求天线的尺寸十分巨大,这将限制OAM电磁涡旋波应用于远距离传输。本文提出将圆形阵列天线的阵元压缩在一段弧线区域内,通过只接收一部分信号而达到信号接收解复用的目的,能够有效的降低天线的物理尺寸。同时对使用圆形阵列天线和弧形阵列天线进行了仿真并分析研究了信道及天线安装不理想因素对信号接收质量的影响。后针对使用弧形阵列天线接收造成的模态分组问题进一步提出多层弧形阵列天线的接收方案并将分集增益的思想应用到OAM信号的接收中,达到提高通信质量的目的。最后本文进行总结,对未来OAM电磁涡旋波应用于无线通信中的研究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8-04-01)

白旭东,吕艳婷,孙运涛,胡鹏程,颜卫忠[5](2017)在《基于超表面的法布里·珀罗谐振腔多模涡旋波天线》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用的环形相控天线阵生成的涡旋电磁波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多模波束发散问题,这极大地制约了多模涡旋电磁波的使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采用基于互补超表面的法布里·珀罗腔来改善涡旋电磁波的多模发散问题,同时有效提高了天线阵的指向性。法布里·珀罗腔包含金属地板、空气腔和由周期性互补结构组成的超材料部分反射面。实际的仿真计算结果也验证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7-10-16)

范玉堂[6](2017)在《基于电磁涡旋波的新型多模态OAM阵列天线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并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移动设备普及率及覆盖范围逐年上涨,改善通信系统性能并有效地提升系统容量以及频谱利用率已然成为了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有多种技术手段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其中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复用技术作为一项新型技术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研究空间,并逐渐成为了电磁以及无线通信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之一。OAM复用技术通过利用携带有不同OAM模态值的电磁涡旋波相互之间所具有的正交性,可以完成多路电磁涡旋波信号的同时、同频编码发送与传输而不会发生同频干扰,从而达到复用传输的目的,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是一种能够提升系统信道容量以及其频谱效率的有效方法。在研究电磁涡旋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结合电磁涡旋波的产生方法、矩形微带贴片天线辐射机理及设计方法、圆极化产生的相关理论、阵列设计理论以及阵列馈电方法等多种技术手段,将微带贴片天线作为阵元沿着圆周以一定的半径做等距排列,使用高速射频开关产生馈电相位差,从而使阵列天线能够产生并发射多种携带有OAM模态值的电磁涡旋波。本文使用Ansoft HFSS软件设计的几款OAM阵列天线能够较好的工作在5.3GHz免费Wifi频段、K波段以及ISM频段中的Ku波段。根据电磁涡旋波的正交性,在本文阵列设计中将轨道角动量与圆极化特性相结合,设计出可以发射具有OAM与圆极化双重特性电磁波的OAM阵列天线,可以进一步改善电磁涡旋波的辐射特性。针对现有的研究中OAM阵列天线存在产生模态数较少的问题,本文重新设计天线参数、改变阵元单元数量以及结构布局,使OAM阵列能够发射最多11种不同模态的电磁涡旋波,其OAM模态值分别为l=0,l=±1,l=±2,l=±3,l=±4,l=±5。除此之外,针对电磁涡旋波固有的主轴能量增益较低的问题,本文设计了新型双环结构天线改善天线性能,每环中阵元均馈入产生同种模态值的馈电相位时能够有效增加天线的辐射主轴附近的能量和增益并改善了其方向性。本文设计的几款OAM阵列天线的S11参数、二维电场辐射图、3D方向图以及增益等数据表明在天线的带宽频段内具有较好的辐射性能,符合设计标准,并结合相关原理对仿真结果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目前多模态OAM阵列天线存在的问题以及性能进一步优化的方案,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7-05-01)

史成芳,荆建立,郭明磊[7](2017)在《涡旋波干涉振幅全息图的计算机制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语言编程制作了涡旋波干涉的振幅全息图.结果表明:涡旋波分别与平面波和球面波干涉,形成叉形光栅和螺旋环形光栅全息图样,且图样分布随涡旋波拓扑荷值的变化而变化.当拓扑荷值由正整数变为负整数时,叉形光栅的开口方向和螺旋环的旋转方向发生反转;当拓扑荷值变为分数时,全息图样发生不同程度的位错.该全息图可作为振幅掩模或直接加载于液晶空间调制器,用于生成涡旋光束.(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陶建军,胡向辉,李朝奎[8](2012)在《台风中涡旋波1波扰动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将台风中的螺旋云带看成是一种称为涡旋罗斯贝波的波动,双臂对应的切向波数为2,单臂对应的切向波数为1,目前这种波动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仍不很清楚,值得进一步研究。利用柱坐标下的正压流体涡度方程,研究了台风中涡旋罗斯贝波1波扰动的正压不稳定性及发展变化问题。结果表明,当基本流径向涡度梯度小于0时,由于涡度扰动的速度场对于基本涡度场的平流效应,1波(m=1)扰动可从基本流吸取能量而出现不稳定快速增长。但由于扰动旋臂的缠卷作用,径向速度将很快变小,因此,不稳定增长将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波动的发展速度与半径有关,中心附近的波动先发展且向外传播,距中心较远的波动稍后发展。整体上看,波动由中心向外扩展,大尺度台风的螺旋云带比小尺度台风的螺旋云带发展更快。(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刘凤霞[9](2009)在《涡旋波流动特性及过程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助Dantec FlowMap500 DPIV系统,对不同结构槽道内的涡旋波流动时空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对多种结构参数的槽道在多种操作参数条件下所形成的涡旋波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对涡旋波膜生物反应器中氧体积传质系数及模拟废水COD降解状况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从涡旋波流场PIV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入手,分析了涡旋波流动与卡门涡街的异同,定量地分析了槽道结构参数(槽道高度、宽度、扩张角度、扩张比例、折流间距等)和操作参数(St、Re、叁种入流形式等)对涡旋波的流动形式、涡量、剪切力等的影响,给出了由于旋涡的产生、发展和消失的变化过程导致槽道壁面区域和中心区域流体对流混合的加剧程度,找出了涡旋波流动引起过程强化的根本原因。(2)根据边界层理论,分析了涡旋波流场中旋涡产生发展的机理,得到如下结论:流场中第一个旋涡的产生是由于槽道截面突扩致使流体产生了逆压梯度,后续的旋涡是由于入流减速阶段流体产生了逆压梯度而造成的,最后一个旋涡是由于面向来流的槽道壁面阻止了流体的流动致使流体产生了逆压梯度而造成的。(3)利用涡旋波流动的特点,设计了废水处理涡旋波膜生物反应器实验装置。以清水为介质进行了冷模实验,并以人工合成废水进行了活性污泥降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膜生物反应器中涡旋波流动与稳态流动相比,氧传递系数k_Lα值的增幅范围为8.8%~107.7%,COD去除率从77%提高到97%,表明涡旋波流动对强化传质和反应过程具有明显的效果。正交试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Re对试验指标k_Lα和COD去除率影响最大。本文也分析了Re、跨膜压差TMP、通气量Q_G和折流间距l等参数对k_Lα和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具有较好的重复性。(4)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底物降解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C=C_0exp(—K_1t)。在COD的降解过程中,HRT=4.5h,达到排放标准。本文也研究了不同入口COD浓度、不同Re、TMP和Q_G下COD降解特性,通过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出了模型参数C_0和K_1。本文对涡旋波流动特性进行的理论研究、实验测试分析和模拟计算,以及涡旋波流动对膜生物反应器的传质和反应过程强化的实验研究,为涡旋波流动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9-05-01)

刘志军,刘凤霞,王旭,史启财,李丰[10](2007)在《涡旋波流场的涡量测试与计算及特征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实验和模拟计算两个方面,对涡旋波流场的速度矢量图和涡量进行了定量测试和综合分析,并对涡旋波流动与其特征影响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涡旋波流动只在二维层流状态下产生,涡旋波形成后,Re数对旋涡尺寸的影响较小,涡量随Re数的增大而增大,但涡量不随时间的增加而单调增加。随着St数的减小,旋涡尺寸明显增大,涡量却随之减小。本文也对不同槽道内的涡旋波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进而确定了涡旋波流场的形成条件。(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涡旋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一种多模态涡旋电磁波单元天线设计方法.利用四个同心短路圆环微带贴片产生八模态的涡旋电磁波波束.该单元天线结构简单,尺寸小.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八个模态(l=±1,±2,±3,±4)均拥有良好的涡旋相位特性,相应阶数的单元增益分别为4.8 dBi,4.1 dBi,5.1 dBi,5.3 dBi,各模态的阻抗带宽均大于100MHz.该天线为多模涡旋电磁波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涡旋波论文参考文献

[1].李龙.可重构阵列天线的轨道角动量涡旋波产生技术[C].201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2019

[2].朱茂华,梁仙灵,姚羽,耿军平,朱卫仁.基于多环结构的八模态涡旋波微带天线[J].电波科学学报.2018

[3].崔玉国,郝书吉,班盼盼.一种电离层涡旋波加热模式下的阵列馈电设计方法[J].电子学报.2018

[4].席国法.无线通信系统中OAM电磁涡旋波的阵列天线接收方法研究[D].宁夏大学.2018

[5].白旭东,吕艳婷,孙运涛,胡鹏程,颜卫忠.基于超表面的法布里·珀罗谐振腔多模涡旋波天线[C].2017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册).2017

[6].范玉堂.基于电磁涡旋波的新型多模态OAM阵列天线研究与设计[D].宁夏大学.2017

[7].史成芳,荆建立,郭明磊.涡旋波干涉振幅全息图的计算机制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陶建军,胡向辉,李朝奎.台风中涡旋波1波扰动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特征[J].气象学报.2012

[9].刘凤霞.涡旋波流动特性及过程强化[D].大连理工大学.2009

[10].刘志军,刘凤霞,王旭,史启财,李丰.涡旋波流场的涡量测试与计算及特征参数的影响[J].应用力学学报.2007

论文知识图

(b)为与图1-5(a)对应的涡旋中心附近等...涡旋撞击具有多豁口边界的数值实验结...:逆流空气作用下独立波内速度矢量图...沿21.5oN,20.5oN和19.5oN叁个纬度的S...飓风Elena(1985)(a)30km半径处2波...(a)无耗散下不同尺寸的小颗粒的散...

标签:;  ;  ;  ;  ;  ;  ;  

涡旋波论文_李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