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新荣[1]2004年在《论生态思维影响下的建筑观》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后半叶,随着环境意识的觉醒,使“生态”一词由生态学家、生物学家从事科研的专业范畴,渐渐成为人们广为关注的热点,并成为各学科发展研究的新的切入点和学科交叉点。本文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探讨了生态思维的概念、特点及所提倡的原则,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在生态思维的影响下建筑观的发展、演变和内容,以及生态思维的影响下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和思路。因此,探讨在生态思维方式影响下现代建筑观的转变,以期对实际建筑设计工作能有一个方法论上的指导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对于建设生态化的人类住区,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思维指的是社会成员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理论去观察世界、认识周围客体,并以此作为审视自己言行的准则。它是在生态学汲取其他学科营养,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生态思维认为反映对象是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的功能优于各要素功能之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生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复杂论的方法,强调整体性和动态性,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强调生态系统的不断生成、不断展开和不断转变。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生态思维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为生态学的“伙伴”关系,并把人与自然的协同作为规范从现在到未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准则。生态思维有整体性、平等性、协调性、共生性等基本特征,其中,整体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生态思维提倡以下重要的法则,如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化法则、发展观念生态化法则、经济活动生态化法则、生活方式生态化法则等。这些法则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
任彦涛[2]2010年在《生态视野下建筑与环境交互性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面对环境危机、生态危机、文化危机、全球趋同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的建筑创作与人类的建造活动将走向何方?享受技术发展带来福祉的同时,我们的地球却已是满目疮痍。面对如此多的环境问题,生态、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等词语再次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本文便是以生态为切入点,对东西方的生态观念与理论的演变进行探究,对注重生态理论的建筑与环境交互性设计实践进行归纳总结,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能量交换及物流循环的不同层面归纳总结了建筑与环境交互性设计的策略,并在总结策略的基础上从建筑与场所、建筑形体、空间、表皮维护等方面总结了建筑与环境交互性设计手法。其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开拓建筑实践主体的视野,对生态建筑实践有一个方法论的指导,为人们在今后的生态型建筑实践中能够正确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指明道路。本文的创造性成果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数字技术、媒介转换方面丰富了建筑与环境交互性实践的内容;其次本文没有仅仅局限于总结归纳建筑与环境交互性设计的策略,而是在总结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建筑与环境交互性设计手法。第叁,本文在对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筑在技术应用、后续管理维护存在的问题。建筑系统与生态系统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系统,加上全球环境差异以及资源分布不均更为建筑与环境的交互性设计寻找一个固定范式更加困难。本文的研究只是建筑与环境交互性领域的初探,望今后能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对该领域的研究作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
黄丹麾[3]2004年在《当代西方生态建筑的美学研究》文中认为西方进入后现代以来,解构主义建筑成为主流,伴随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出场,生态建筑逐渐兴起,但它仍是一个边缘与实验。本文从生态思维论、生态美学论、建筑生态美论、生态技术论四个方面,对生态建筑的成因、本质、形态等予以分别界定,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态建筑是以生态学为切入点,以生态思维为理论导向,以生态美学为依托,以生态技术为保障,以生态法规为制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南,研究建筑与自然、人、环境、生态、美学、艺术等诸种和谐关系的一种具有综合性、共生性的后现代建筑范式。
臧鑫宇[4]2013年在《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城市建设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建设生态城成为世界范围内解决城市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生态、绿色、低碳概念的演进,赋予了生态城市设计更加深刻的内涵,设计结合自然、顺应自然,依然是为生态城市设计的核心理念。当前,生态城市设计在宏观区域、城市层面已经取得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始向中观街区层级和实效性研究转化,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和方法的提出正是这一趋势的必然产物。本文主要包括七个章节:第一章阐述绿色街区及其城市设计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现阶段的研究进展,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构建本文的整体研究框架。第二章从城市生态学、城市形态学、城市文化学角度阐述了绿色街区的研究视角,对绿色街区的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绿色街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为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叁章构建了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技术体系,系统阐述了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内涵及主要特征,从生态优先、系统关联、技术融合与创新、人本与文化方面提出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第四章分析了绿色街区生态环境要素与街区城市设计系统的关联度,提出了适应城市不同生态环境要素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第五章系统阐述了生态城市设计的研究层级,提出了适应城市不同空间特性的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第六章提出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技术支撑策略,探索了信息技术、节能技术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有效结合。第七章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城指针系统的研究进展,指出生态城指针系统的发展趋势,提出以可持续发展指针为核心思想,构建绿色街区可持续发展指针系统,并提出建立基于实效性的绿色街区管理体系。第八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系统总结了天津生态城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历程,把绿色街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具体实践,提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的优化策略。
于丰华[5]2018年在《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辽宁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整体生活质量与精神建设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多数都是以环境资源为代价。生态环境的威胁已经逐渐蔓延全球,甚至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严峻问题,世界上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当地的生态成反比。对于沿海国家或城市来说,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但是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不管是面对时代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还是解决社会自身存在的经济环境问题,都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来研究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论文首先论述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等相关理论,并结合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其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下来对我国辽宁省海洋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如何处理好海洋资源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现实的角度上来讲,可以改善我国辽宁省海洋环境污染现状,提高竞技发展,并且为我国其他沿海城市或者省份治理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协调资源与环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理论的角度来讲,不但可以完善当前我国专家学者研究海洋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还为后人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重点分析了我国辽宁省海洋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破坏,以及当前辽宁省海洋生态环境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分析其解决的策略与方法,通过研究发现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政府执政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可以有效改善辽宁海洋资源存在的问题,协调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论生态思维影响下的建筑观[D]. 袁新荣. 吉林大学. 2004
[2]. 生态视野下建筑与环境交互性设计研究[D]. 任彦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10
[3]. 当代西方生态建筑的美学研究[D]. 黄丹麾. 中央美术学院. 2004
[4]. 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D]. 臧鑫宇. 天津大学. 2013
[5].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辽宁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研究[D]. 于丰华. 渤海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