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无成竹论文_曹蕊

导读:本文包含了胸无成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胸无成竹,胸有成竹,郑板桥,大乘,意在笔先,草图,佛学。

胸无成竹论文文献综述

曹蕊[1](2019)在《胸无成竹,笔笔生发——试论油画创作中的创造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创造性是艺术创作的精髓和使命,一幅好的绘画作品是在艺术家技术和修养生和熟之间产生的,有很多画家往往是一笔成名,乃至究其一生亦再难超越。原因无他,仅仅在于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毕其功于一役,此后则将其作为一种令自己安心踏实的模式,纵使后来的一些所谓的"变化"被覆盖上名为"转变"的新衣,实则依旧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既熟悉又陌生,千头万绪不知所措的时候,恰恰是最接近创作的常态。我们不一定非要做到胸有成竹地完成一幅作品,那样,会丧失很多发展的可能性,会丧失掉绘画"源于自然,拓展自然"的本质,因此,须以"胸无成竹,笔笔生发"的心态发现、再发现,继而引发出新的创作契机。(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中)》期刊2019年03期)

刘越[2](2019)在《“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谈山水画写生中的“规范”与“自由”》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的理论渊源出发,阐述两者对画界的影响及其在山水画写生中的表现,并对"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的真意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9年02期)

姜姝娴[3](2018)在《“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着名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他常年观察和研究竹子,所以画起竹子来不用画草图,竹子的各种形象便跃然纸上,面对人们的夸赞,他谦虚道:“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苏轼因此曾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胸有成竹”一词便由此而来。正因为胸(本文来源于《云南日报》期刊2018-12-13)

张东华[4](2017)在《“胸无成竹”论和郑板桥画学之怪》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绘画史上,郑板桥以一反常态的"胸无成竹"论和独特的书画风格被世人称之为"怪",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本文从比较徐渭和郑板桥的言论和书画风格入手,从考据学的角度考察、分析"胸无成竹"论的理论依据和郑氏的绘画特色。(本文来源于《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周宏[5](2017)在《“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宋朝文与可提出"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后,人们常把它借到写作中来强调构思、打腹稿的重要性。到了清代,郑板桥还把它作为绘画和写作中的"定则"。这些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同时,郑板桥又提出了"胸无成竹"的主张。这"胸无成竹"的主张是什么意思呢?它与"胸有成竹"的要求是否矛盾?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郑板桥认为,绘画和写作一样,下笔之前必须有明确的设想和意图。有了"意",才能用(本文来源于《写作(上旬刊)》期刊2017年11期)

管明凤[6](2013)在《浅议郑板桥“胸无成竹”》一文中研究指出"胸无成竹"表达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技巧的运用,是"随机应变","自出机杼",而不是"墨守成规"。郑板桥"胸无成竹"的艺术观点是对所在时代的绘画理论的一个创新,它融合升华了郑板桥自己的"叁竹"思想,它在肯定苏东坡的"胸有成竹"的艺术观点的基础上,对"胸有成竹"的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创新。"胸无成竹"不仅对我国的绘画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其他领域的发展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3年04期)

邱毅琳[7](2012)在《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 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浅析文人画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人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特有现象,有其自身独特的创作规律与文化内涵。文人画的创作过程与文人画家的主体心境的变化密切相关,深具写心表意传统的艺术价值。本文以画竹为喻,分别阐述了在文人画创作过程中的观察、写生、创作叁大步骤。由于中国画的历史传承与延续的特点,创作过程交织着图式转换与个性化语言的探索、形成、演进问题,只有突破了理性意图的束缚,将"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巧妙衔接,才是迈向成功的创作。(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张曼华[8](2012)在《郑板桥“胸无成竹”辨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苏轼《文与可画篔簹谷偃竹记》记载了文与可画竹的过程:“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是“胸有成竹”一语的来源,同时也是文同将所绘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来构思的着名理论。(本文来源于《美术报》期刊2012-06-16)

张琳[9](2012)在《语文教师的“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性和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板桥题画叁则》中,郑板桥说:文与可画竹是"胸有成竹",而自己画竹是"胸无成竹"。所谓胸有成竹指的是动手作画之前,对所要表现的对象从形状到结构要有清楚的认识,对构图、用笔、用墨的方法要有深入的考虑;画还没动笔,心中已然看到了画完之后的效果。这样通盘考虑之后,再开始作画,干脆果断,一气呵成。(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之友》期刊2012年01期)

汤凌云[10](2011)在《“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一文中研究指出"胸有成竹"、"胸无成竹"是分别由北宋文人苏轼、清代画家郑板桥在论画竹时提出来的一组审美学说。两者都吸收了佛道哲学的心性论思想。"胸有成竹"说并不是谈艺术技巧的熟练和熟能生巧问题,其旨趣在强化心作为官能之主宰所秉有的包藏万有、创生万物之功能,以及人作为生命个体的创造潜能。"胸无成竹"是指心念不被积习而成的法规所束缚。心识不生分别计较之念,心灵空明澄澈,不沾不滞,即能映现万有,不拘成见,领其法外之趣。从大乘佛学的般若中道空观入门,即可体察二者互通不异、一体双面的内在联系。"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在价值层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它们只是立论的视角有别而已。(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胸无成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的理论渊源出发,阐述两者对画界的影响及其在山水画写生中的表现,并对"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的真意进行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胸无成竹论文参考文献

[1].曹蕊.胸无成竹,笔笔生发——试论油画创作中的创造性[J].美与时代(中).2019

[2].刘越.“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谈山水画写生中的“规范”与“自由”[J].美术观察.2019

[3].姜姝娴.“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N].云南日报.2018

[4].张东华.“胸无成竹”论和郑板桥画学之怪[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7

[5].周宏.“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J].写作(上旬刊).2017

[6].管明凤.浅议郑板桥“胸无成竹”[J].美与时代(下).2013

[7].邱毅琳.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浅析文人画创作[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

[8].张曼华.郑板桥“胸无成竹”辨义[N].美术报.2012

[9].张琳.语文教师的“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性和教学内容的生成性[J].语文教学之友.2012

[10].汤凌云.“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J].文艺研究.2011

论文知识图

板桥《县什》第二节 小写意形态-图6·5·22 清·郑燮兰...第二节 小写意形态-图6·5·21 清·郑燮竹...第二节 小写意形态-图6·5·23 清·郑燮竹...一14)宋/扬无咎《四梅图》1未开3 徐 渭 《 竹 石 》

标签:;  ;  ;  ;  ;  ;  ;  

胸无成竹论文_曹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