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声调时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声调,时长,字调,音程,音高,汉字,西安。
声调时长论文文献综述
于秒,丁潼飞[1](2019)在《汉语词汇识别的声调时长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声调时长在汉语词汇识别中的作用。实验1从声学角度探讨了汉语四个声调的时长差异。研究发现,汉语四个声调中,上声调长最长,去声调长最短,阴平和阳平调长无差异。实验2采用词性判断任务,考察汉语上声调长和去声调长在词汇识别中的时长差异。研究发现,低频词条件下,上声词的反应时长于去声词的反应时。研究结论支持内隐韵律假说。(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高孜,孔悦[2](2018)在《汉语歌曲中的“倒字”现象:音程与时长对语流中汉字声调感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汉语歌曲中歌词声调与音乐旋律关系紧密,若二者走向不匹配,声调就可能被错误感知,此即"倒字"现象(郑曹坤,2017)。此研究的目的是从音程和时长两方面探究语流环境对单个汉字的声调感知的影响,系统地研究并总结汉字声调与旋律的匹配规律,从而指导汉语普通话歌曲创作者避免倒字现象。方法:共分为两个实验,各选取17名普通话母语者作为被试。两个实验均选取"tu""ma"两个音节来承载声调,采用Praat软件合成"平""升""降"叁种单音节语音,使用Garage Band软件将单音节拼接成双音节"tu-ma"(3*3=9种声调组合)并改变两个音节的起始音高之间的音程。材料通过MATLAB-R2016b按照随机顺序呈现,要求被试按键报告感知到的声调。实验一采用的两个音节时长均为0.5s。每种声调组合均对应25种音程关系(即两个音节的音高差为-12到12个半音),共计225段双音节音频。实验二根据实验一的结果,选取每种声调组合的部分音程关系,改变其音节长短,形成"短长""长长""长短"叁种时长组合,其中"长""短"时长分别为0.5s和0.25s,共计324段双音节音频。结果与讨论:音程变化使平、升、降调构成的9种双音节组合被感知为除"上声-阳平"和"上声-上声"外的14种声调组合(具体总结见附录表1)。据此推测,被试在感知双音节声调时,不仅加工单个音节的音高变化信息,而且将相邻音节的音程关系和时长两方面的信息也纳入加工。进一步总结发现:(1)音程改变时,双音节中前后音节的感知均有可能发生变化,表明被试在加工双音节的声调时采取了一种较为整体的策略;(2)两个音节中音高较高者更容易被感知为音节本身的声调,这提示被试在加工音高较高的音节时,可能更多地采用来自该音节的音高变化本身的信息;而加工音高较低的音节时,则综合采用来自该音节的音高变化本身的信息和来自与相邻音节的音程关系的信息;(3)两个音节时长不等时,前一音节时长减半会使音程变化对声调感知的影响发生一定变化,但后一音节时长减半则无此效果。(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冯青青[3](2015)在《普通话声调调素的时长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用实验方法研究普通话声调调素的时长,探讨弯头降尾与原始时长的关系、可懂度与各调素的关系、自然度与边缘调素的关系、普通话四声调素时长关系等。证明普通话声调由叁个调素组成,"不等值调素说"成立;得出核心调素影响语音的可懂度、边缘调素影响语音的自然度等结论。(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8期)
肖建刚,曾春蓉[4](2011)在《汉语声调的时长与汉语声调曲拱、音高的相关性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近十几年来用语音实验的手段研究现代汉语声调的研究材料进行统计分析,考察汉语声调的时长特征与汉语声调的曲拱和音高特征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张锦玉[5](2010)在《西安话单字音声调时长的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实验语音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对西安话单字调的时长大样本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安话单字音声调的时长排序为:阳平>去声>阴平>上声,它们是一个准等差递减数列,且与声调调型也有一定关系。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西安女性单字音声调的时长要长于男性,而新派和老派的差异则不显着。从年龄上看,由青年到老年,平均时长呈一种逐渐升高的趋势,中年人则不太稳定,游移性较大。(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王煜刚,于水源,谷洁平[6](2010)在《轻声知觉中时长和声调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8个非轻声双节词,利用共振峰合成器,分五个时间级别调整其第二节时长。让其从听感上由非轻,逐渐变成轻声。从而测出由非轻声过渡到轻声第二节上边界。出在特定声调下时长与轻声关系:(1)相同声调类型双节中,基频动态范围较小,有较大第二节时长边界(2)仅通过缩短时长而不改变其它参数情况下,被感知成轻声上声有最大时长,接下来阳平、平和去声。(3)在时长较短情况下,第二节前段基频走,比起整个音节走势,对于轻声感知起更更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0-05-28)
声调时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与目的:汉语歌曲中歌词声调与音乐旋律关系紧密,若二者走向不匹配,声调就可能被错误感知,此即"倒字"现象(郑曹坤,2017)。此研究的目的是从音程和时长两方面探究语流环境对单个汉字的声调感知的影响,系统地研究并总结汉字声调与旋律的匹配规律,从而指导汉语普通话歌曲创作者避免倒字现象。方法:共分为两个实验,各选取17名普通话母语者作为被试。两个实验均选取"tu""ma"两个音节来承载声调,采用Praat软件合成"平""升""降"叁种单音节语音,使用Garage Band软件将单音节拼接成双音节"tu-ma"(3*3=9种声调组合)并改变两个音节的起始音高之间的音程。材料通过MATLAB-R2016b按照随机顺序呈现,要求被试按键报告感知到的声调。实验一采用的两个音节时长均为0.5s。每种声调组合均对应25种音程关系(即两个音节的音高差为-12到12个半音),共计225段双音节音频。实验二根据实验一的结果,选取每种声调组合的部分音程关系,改变其音节长短,形成"短长""长长""长短"叁种时长组合,其中"长""短"时长分别为0.5s和0.25s,共计324段双音节音频。结果与讨论:音程变化使平、升、降调构成的9种双音节组合被感知为除"上声-阳平"和"上声-上声"外的14种声调组合(具体总结见附录表1)。据此推测,被试在感知双音节声调时,不仅加工单个音节的音高变化信息,而且将相邻音节的音程关系和时长两方面的信息也纳入加工。进一步总结发现:(1)音程改变时,双音节中前后音节的感知均有可能发生变化,表明被试在加工双音节的声调时采取了一种较为整体的策略;(2)两个音节中音高较高者更容易被感知为音节本身的声调,这提示被试在加工音高较高的音节时,可能更多地采用来自该音节的音高变化本身的信息;而加工音高较低的音节时,则综合采用来自该音节的音高变化本身的信息和来自与相邻音节的音程关系的信息;(3)两个音节时长不等时,前一音节时长减半会使音程变化对声调感知的影响发生一定变化,但后一音节时长减半则无此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声调时长论文参考文献
[1].于秒,丁潼飞.汉语词汇识别的声调时长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9
[2].高孜,孔悦.汉语歌曲中的“倒字”现象:音程与时长对语流中汉字声调感知的影响[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冯青青.普通话声调调素的时长实验[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肖建刚,曾春蓉.汉语声调的时长与汉语声调曲拱、音高的相关性讨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张锦玉.西安话单字音声调时长的统计分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6].王煜刚,于水源,谷洁平.轻声知觉中时长和声调的作用[C].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