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色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果胶,棉铃,棉纤维,纤维,皮棉,棉织物,套色。
有色棉论文文献综述
虞波,王维明,张岳峰,蔡再生[1](2012)在《有色棉底布电脑测配色套色》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有色棉织物电脑测配色套色次数多,套色时间长的问题,对测配色仪器现有的套色方法进行了分析,以建立更适合有色棉底布套色的测配色方法。采用单一染料分别对空白棉织物单次和2次进行染色,染料总用量相同,模拟有色棉织物染色,结果显示分次染色棉织物的K/S值低于单次染色。以空白棉织物和有色棉织物为底布分别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对2种数据库的套色准确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后者的准确率高于前者,在2次修色后可使色差值小于1,为有色棉织物电脑测配色套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牛巧鱼[2](2005)在《天然有色棉防紫外线辐射效果好》一文中研究指出当纺织品中存在染料、色素、漆时,可吸收紫外线辐射保护皮肤。经染色的织物防晒性好于漂白的织物。由于天然有色棉中存在色素,可能防晒性更好。将浅绿色、茶色、棕色叁种有色棉样品80AFUs(AmericanAssociationofTextileChemists(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期刊2005年06期)
张兴平,张雪林,于承其[3](2003)在《天然有色棉新品种——湘彩棉2号》一文中研究指出湘彩棉 2号是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湖南省第一个天然有色棉新品种 ,纤维为棕色。该品种是以 1 994年从中棉所引进并经过纯合后的棕色棉选系为母本 ,1 996年用高产、优质的白色棉选系 48- 3作父本杂交 ,其杂交后代经多年南繁北育、定向筛选 ,(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期刊2003年10期)
周文龙,李茂松,陈冬芝,邱新棉[4](2002)在《天然有色棉湿处理色变规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处理后,棕色棉色调沿蒙塞尔色相环逆时针变化,绿色棉的色调沿色相环顺时针变化。处理后的有色棉产品有变深变艳趋势。(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吴永成[5](2002)在《天然有色棉棉铃及纤维发育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目前天然有色棉研究利用中存在产量、衣分较低和纤维品质较差的主要问题,选用纤维颜色遗传较稳定的有色棉品系FS-12(棕色棉)及80540(绿色棉),以生产推广品种白色棉川56为对照,通过开花后分期取样测定的方法对有色棉棉铃及纤维发育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有色棉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研究结果如下: 1、有色棉开花后纤维早期分化发育迟缓,纤维伸长速度较慢。 有色棉的石蜡切片(胚珠纵切)观察表明,从开花当天到开花后5天内有色棉纤维早期分化发育较对照白色棉迟缓,而且开花当天未见到明显的纤维原始细胞的(半)球状突起,纤维细胞开始伸长后的伸长速度也显着低于白色棉。有色棉在棉纤维的伸长生长过程中,纤维伸长速度在开花后15--25天,特别是15—20天内比白色棉要低。 2、有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纤维素快速积累期的增长速度较慢,积累量较低。 有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棉纤维内纤维素含量(%)积累显着低于对照白色棉;同时有色棉在第一期花后10—15天纤维内可溶性糖含量(%)下降速度远远低于白色棉。 3、有色棉棉铃发育过程中,单铃体积较小,铃壳干重增长较慢,单铃纤维干重及单粒种子纤维干重均较低。 有色棉单铃体积较小,铃壳干重在棉铃发育前期达到最大值之前的增长速度和达到最大值之后的下降速度均不如白色棉,其干物质积累在最大值之前也显着低于白色棉。相同开花期条件下(尤其是第一期)有色棉单铃纤维干重及每饱子纤维重的积累量显着低于对照白色棉;有色棉衣分(%)也显着低于白色棉。 以上有色棉的棉铃及纤维发育特点是有色棉纤维较短、比强度较低和产量、衣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4、有色棉棉铃及纤维发育对温度反应较白色棉敏感,主要表现在棉纤维 品质及棉铃各组成部分干物质积累量随开花期的显着变化,从而最终影响有 色棉产量和纤维品质。 有色棉第一期(7月18l 日)花后单铃干重及棉铃内各组成成分的干 物质积累均显着高于第二期(8月1415 R)。第一期花后55天吐絮时的纤 维长度与纤维比强度均比第二期花后70天吐絮时的值高。相关分析表明,有 色棉单铃重、单铃纤维重、每饱子纤维重及棉纤维内纤维素含量(%)等具 有较为同步的增长,因此,为有色棉棉铃及纤维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界环 境促进其早发、早熟、早收,有利于有色棉产量提高和纤维品质(特别是纤 维比强度)的改善。(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2-05-01)
王冬梅,孟庆玉,李建平,危晓薇,黄全生[6](2002)在《有色棉茎尖培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棕 98 0 1和绿 990 4两个有色棉品种茎尖进行诱导培养 ,结果表明以 5天苗龄的无菌苗进行茎尖培养为宜 ,棕 980 1的茎尖在附加 KT0 .5 +IAA0 .1的 MS培养基存活率高 ,幼苗长势好 ,绿990 4的茎尖在附加 KT0 .5 +IAA0 .5的 MS培养基存活率高 ,幼苗长势好。茎尖培养在各有色棉品种间不存在特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期刊2002年02期)
姜茹琴[7](2001)在《种间杂交有色棉资源选育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种间杂种 F1BC1陆地棉×比克氏棉×陆地棉与海岛棉×瑟伯氏棉×陆地棉的天然杂交四元杂种后代中 ,经过选择和培育 ,已经得到遗传性基本稳定的棕色棉和绿色棉资源。经测定它们的 2 .5 %跨长为 2 6~ 3 1 mm;衣分 3 0 %~ 3 8% ;比强度 2 0~ 2 3 c N·tex-1;麦克隆值 3 .4~ 5。通过棉花种间杂交 ,打破色泽基因对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的负面遗传影响 ,获得农艺性状优良的有色棉种属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期刊2001年12期)
李永山,姜艳丽,李江辉,解翠萍,林昕[8](2001)在《有色棉杂交遗传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 3个棕色纤维和 4个绿色纤维的有色棉品种与 5个常规白色棉配制 1 1个杂交组合 ,研究有色棉的遗传规律。试验结果表明 ,陆地棉有色纤维性状受不完全显性单基因控制。有色棉的绒长、衣分、铃重性状的遗传趋向亲本。色泽纤维颜色越深 ,越趋向有色棉亲本 ,反之 ,纤维颜色越浅 ,越趋向普通白色棉亲本。(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期刊2001年11期)
徐蔚[9](2001)在《有色棉产品的精练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通过对有色棉纤维中果胶质含量的测定 ,并且针对去除有色棉纤维中所含有的果胶质的碱精练工艺条件和果胶酶精练工艺条件进行系列试验 ,从中确定出较适宜的碱精练工艺条件和果胶酶精练工艺条件 ,同时对这两种精练工艺条件所得到的实际效果比较 ,认为果胶酶精练工艺更适合于对有色棉的精练。(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5期)
李维江,张冬梅,唐薇,董合忠[10](2001)在《转Bt基因抗虫棉和有色棉苗期耐盐性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胁迫可致棉叶萎焉 ,叶温升高 ,气孔导度、蒸腾强度和光合速率降低 ,促进膜脂过氧化、丙二醛 (MDA)积累。但棉株体通过保护酶活性的提高和协同作用 ,以及盐离子的区域化分布 ,表现出较强耐盐胁迫的能力。耐盐性因基因型而异 ,在供试材料中 ,棕色棉和绿色棉的耐盐性最强 ,转 Bt基因抗虫棉 3 3 B和 S6 1 77的耐盐性最差。基因型间耐盐性差异与保护酶活性和盐离子在叶片中积累量的差异有关。长期人为选择可致棉花抗逆性的部分丢失 ,Bt基因的导入也可能影响棉花耐盐性的表达。(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有色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纺织品中存在染料、色素、漆时,可吸收紫外线辐射保护皮肤。经染色的织物防晒性好于漂白的织物。由于天然有色棉中存在色素,可能防晒性更好。将浅绿色、茶色、棕色叁种有色棉样品80AFUs(AmericanAssociationofTextileChemists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色棉论文参考文献
[1].虞波,王维明,张岳峰,蔡再生.有色棉底布电脑测配色套色[J].纺织学报.2012
[2].牛巧鱼.天然有色棉防紫外线辐射效果好[J].中国棉花.2005
[3].张兴平,张雪林,于承其.天然有色棉新品种——湘彩棉2号[J].中国棉花.2003
[4].周文龙,李茂松,陈冬芝,邱新棉.天然有色棉湿处理色变规律初探[J].纺织学报.2002
[5].吴永成.天然有色棉棉铃及纤维发育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
[6].王冬梅,孟庆玉,李建平,危晓薇,黄全生.有色棉茎尖培养初探[J].中国棉花.2002
[7].姜茹琴.种间杂交有色棉资源选育初报[J].中国棉花.2001
[8].李永山,姜艳丽,李江辉,解翠萍,林昕.有色棉杂交遗传规律的研究[J].中国棉花.2001
[9].徐蔚.有色棉产品的精练工艺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10].李维江,张冬梅,唐薇,董合忠.转Bt基因抗虫棉和有色棉苗期耐盐性差异研究[J].棉花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