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荷载传递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荷载,模型,刚度,函数,位移,相互作用,桩基础。
荷载传递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骆湘勤,刘干斌,郑言东,钱峰,周敏[1](2019)在《考虑温度影响的能源桩桩–土界面荷载传递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揭示温度对能源桩力学特性的影响,考虑能源桩桩–土界面法向温度应力增量对初始剪切刚度的影响,对传统桩–土界面荷载传递双曲线模型进行修正,并通过合理假设桩身及桩周土中温度场分布,计算得到桩–土界面法向温度应力,建立考虑温度影响的桩–土界面荷载传递模型。同时,选取宁波地区典型软黏土开展不同温度下能源桩承载力特性模型试验,将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升温有助于提高能源桩单桩的承载力;桩周土温度、Q-s曲线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为一致,验证了能源桩桩–土界面荷载传递模型的合理性;能源桩运行使得桩、土体温度升高,桩、土之间的法向应力增大,相同条件下能源桩上部(0.7 m以上)桩侧摩阻力随温度的升高(30℃→45℃→60℃)有一定的增大,发挥充分,下部反之。(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郭浩然,乔兰,李远[2](2018)在《能源桩与周围土体之间荷载传递模型的改进及其桩身承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桩-土相互作用问题是岩土工程桩基础问题的关键点与难点,目前针对桩身在循环温度荷载与上覆结构荷载双重作用下的能源桩承载特性研究较少。在传统理想弹塑性模型及双曲线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分段非线性的方法对桩-土荷载传递骨干曲线进行了修正,并基于Masing’s循环准则,提出了适用于能源桩的桩-土荷载传递模型。利用改进的桩-土荷载传递模型对能源桩承载特性进行数值分析,着重研究了桩-土荷载传递参数比R对能源桩受力情况的影响。此外,为了探究在上覆结构荷载及循环温度荷载双重作用下,能源桩与周围土体之间的真实荷载传递关系及其结构热力学特性,开展了针对能源桩与周围土体之间相互作用问题的室内模型试验,监测了其桩身轴向应力及侧摩阻力随温度及深度变化的趋势,并与基于改进荷载传递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室内模型试验监测及数值计算结果显示:能源桩在上覆结构荷载及温度循环荷载双重作用下,其受力行为受改进的桩-土荷载传递循环曲线控制;基于改进的桩-土荷载传递循环曲线而建立的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改进的桩-土荷载传递模型能够较好发地反映能源桩实际的承载特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11期)
马晨光,崔广芹[3](2018)在《利用现场单桩载荷试验结果识别桩土荷载传递模型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建立了一种确定单桩刚度的解析算法,根据桩顶荷载的发展变化过程将桩土受力状态划分为五个阶段,基于桩身的整体平衡关系和边界条件推导了各阶段下桩顶荷载—沉降关系及单桩刚度的解析表达式,这些表达式同传递模型参数有关。然后将现场单桩静载荷试验的Q—s曲线划分为对应的五个阶段,建立实测曲线同理论解析解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逐阶段识别出各模型参数。(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03期)
黄明,张冰淇,陈福全,许德祥[4](2017)在《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桩–土相互作用的新荷载渐进性传递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扰动状态理论(DSC),详细地分析了桩–土相互作用的荷载渐进性传递机制,提出基于DSC的荷载传递函数及其参数辨识方法。基于Matlab编程,重点分析了模型参数对τ-s曲线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参数η对桩土界面的强度特性的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反映了桩土界面单元强度分布的集中程度,合理地选取参数η可以较好地描述桩–土界面的硬化、软化及弹塑性特性;参数ξ、τ-f对界面的强度特性影响较小,参数的改变只对最大侧摩阻力值产生影响,ξ、τ-f越大,侧阻力的极值也越大,但对τ_s曲线的线形几乎无影响;参数k对界面强度特性和τ-s曲线的线形都有一定的影响,k越大峰值强度越大,界面强度越高,达到侧摩阻力峰值所对应的界面位移越小。结合依托工程,理论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试桩实测值吻合较好,检验了该模型的正确与可靠性,对工程实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7年S1期)
姚文娟,蔡晨雨[5](2016)在《一种新的超长桩荷载传递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长桩桩侧摩阻力出现软化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针对超长桩出现的侧摩阻力软化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双曲荷载传递函数,该传递函数充分考虑了桩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特性和软化特性。依据新的荷载传递函数,利用FORTRAN语言编写了UMAT子程序。通过实例计算,对比了现场试验数据、ABAQUS自带接触对的计算结果和ABAQUS应用文中子程序后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ABAQUS应用文中子程序计算所得的桩顶Q-s曲线、桩侧摩阻力分布曲线和桩侧摩阻力与桩土相对位移关系曲线都与现场试验数据更加吻合,证明文中提出的荷载传递函数可以有效地模拟超长桩桩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特性和软化特性,并且对超长桩承载力的估算更加合理可靠。(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6年S2期)
周恒[6](2016)在《考虑软化效应的桩侧非线性荷载传递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有荷载传递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单桩简化的非线性荷载传递模型,并介绍了该模型的特点,采用矩阵位移法进行程序编写,计算了某工程现场试桩试验,将计算结果和现场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能够较好的吻合。(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6年09期)
苏栋,赵鹏,高翔,李锦辉[7](2015)在《考虑泊松效应影响的弹塑性荷载传递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能考虑泊松效应影响的弹塑性荷载传递模型(t-z模型)。该模型既能反映不同材料的桩基在同一土体中抗压承载力的不同,也能反映同一材料桩基在同一土体中桩身抗压摩阻力与抗拔摩阻力的不同,同时还具备模拟循环荷载下t-z曲线滞回特性的能力。根据位移协调算法编制了可用于竖向压、拔荷载作用下单桩响应分析的Matlab程序,利用程序对模型试验进行了模拟,结果对比证明了该模型的适用性。最后分析了桩体弹性模量对压、拔极限摩阻力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比值随弹性模量的减小而减小,对于混凝土桩,该值介于0.6~0.8之间,与规范建议的抗拔系数接近。(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5年10期)
陈明,李镜培[8](2014)在《开挖卸荷桩土界面荷载传递模型的修正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预测深开挖条件下桩基的承载变形性状,在桩土界面荷载传递计算模型中考虑了卸荷效应.基于快速拉格朗日法(FLAC3D),将线弹性-完全塑性的桩土界面荷载传递模型修正为双曲线计算模型,修正后的模型可以考虑开挖卸荷后桩周土体法向应力减小对桩土界面剪切刚度的影响,也可以考虑开挖深度、面积和桩长对桩端阻力的影响.利用修正模型对开挖条件下砂土地基中的单桩进行了足尺数值试验,分析计算了开挖后桩基的承载性能,并将修正后模型的计算值与软件内嵌的线弹性-完全塑性模型的计算值及试验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修正后计算模型和传统计算模型都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开挖条件下桩基总极限承载力,但是,修正计算模型考虑了支护结构外围土体对桩端承载力的贡献,能更准确地预测桩身下部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因此,修正计算模型更适合开挖条件下的桩基承载力计算.(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万龙翔,张庆文[9](2014)在《基于荷载传递模型的单桩-沉降计算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荷载传递法广泛用于桩基沉降的计算中,其关键在于荷载传递函数的选择及相关参数的确定,国内外学者就其函数的选择和参数的确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证明双曲线函数能更好的模拟桩土间非线性的关系,就桩侧荷载传递模型的研究发展及计算步骤做了综述,总结了土在不同的本构关系下,桩侧荷载函数的表示方法,同时,充分利用位移协调条件,采用迭代算法计算桩身沉降和桩侧阻力。(本文来源于《土工基础》期刊2014年02期)
鲁嘉,叶宇,项玲娜,施程,饶明辉[10](2013)在《灌注桩在砂土中荷载传递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荷载传递法为基础,结合现场静载荷实测和相关理论成果,考虑卸荷土体的变形特性及大直径长桩桩端砂土变形小的特征,建立能反映均质砂土中灌注桩荷载传递性状的微分控制解析方程,并用该法计算均质砂土中灌注桩的沉降,并与实测结果比较证明该法可靠有效。(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3年07期)
荷载传递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桩-土相互作用问题是岩土工程桩基础问题的关键点与难点,目前针对桩身在循环温度荷载与上覆结构荷载双重作用下的能源桩承载特性研究较少。在传统理想弹塑性模型及双曲线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分段非线性的方法对桩-土荷载传递骨干曲线进行了修正,并基于Masing’s循环准则,提出了适用于能源桩的桩-土荷载传递模型。利用改进的桩-土荷载传递模型对能源桩承载特性进行数值分析,着重研究了桩-土荷载传递参数比R对能源桩受力情况的影响。此外,为了探究在上覆结构荷载及循环温度荷载双重作用下,能源桩与周围土体之间的真实荷载传递关系及其结构热力学特性,开展了针对能源桩与周围土体之间相互作用问题的室内模型试验,监测了其桩身轴向应力及侧摩阻力随温度及深度变化的趋势,并与基于改进荷载传递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室内模型试验监测及数值计算结果显示:能源桩在上覆结构荷载及温度循环荷载双重作用下,其受力行为受改进的桩-土荷载传递循环曲线控制;基于改进的桩-土荷载传递循环曲线而建立的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改进的桩-土荷载传递模型能够较好发地反映能源桩实际的承载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荷载传递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骆湘勤,刘干斌,郑言东,钱峰,周敏.考虑温度影响的能源桩桩–土界面荷载传递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2].郭浩然,乔兰,李远.能源桩与周围土体之间荷载传递模型的改进及其桩身承载特性研究[J].岩土力学.2018
[3].马晨光,崔广芹.利用现场单桩载荷试验结果识别桩土荷载传递模型参数[J].山西建筑.2018
[4].黄明,张冰淇,陈福全,许德祥.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桩–土相互作用的新荷载渐进性传递模型[J].岩土力学.2017
[5].姚文娟,蔡晨雨.一种新的超长桩荷载传递模型[J].岩土力学.2016
[6].周恒.考虑软化效应的桩侧非线性荷载传递模型[J].山西建筑.2016
[7].苏栋,赵鹏,高翔,李锦辉.考虑泊松效应影响的弹塑性荷载传递模型[J].岩土力学.2015
[8].陈明,李镜培.开挖卸荷桩土界面荷载传递模型的修正与验证[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4
[9].万龙翔,张庆文.基于荷载传递模型的单桩-沉降计算研究进展[J].土工基础.2014
[10].鲁嘉,叶宇,项玲娜,施程,饶明辉.灌注桩在砂土中荷载传递模型的建立[J].低温建筑技术.2013
论文知识图
![广义双曲线荷载传递模型](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JCJG2010040300001&suffix=.jpg)
![即拥桩荷载传递模型](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GCJS2010090300001&suffix=.jpg)
![双曲线荷载传递模型](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891599&suffix=.jpg)
![锚索的荷载传递模型示意](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594575&suffix=.jpg)
![2 荷载传递模型](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YTLX2008070440002&suffix=.jpg)
![桩端荷载传递模型](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JCJG2010040300002&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