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良[1](2021)在《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科研发展和学术进步的生力军,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事关我国未来科技、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战略大局。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工作不断发展以及硕士研究生队伍日益扩大,高校硕士研究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违反学术道德的现象,这些现象如果不能及时防范和整治,将有碍于我国学术事业的创造和发展,因此需要予以高度重视。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明确提出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整治对策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较好地适应了当前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时代背景。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综合分析法,在整理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学术道德的内涵和失范现象的表现、原因、对策等研究文献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研究,具有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意义。第二章将本研究涉及到的学术道德、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两个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了学术道德的内涵具体包括为追求真理、科学严谨、诚实守信等三个方面,突出强调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对于硕士研究生学术成长的重要性。第三章依据《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文件和硕士研究生实际情况,将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归纳为抄袭剽窃、一稿多投、他人AI写作和伪造数据等四个方面,并从硕士研究生个人和外部环境因素分析学术道德示范现象产生的原因,深刻剖析它们如何对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第四章基于上文原因的分析阐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国内外有益经验,从国家、学校、家庭、个人等四个角度分别提出国家发挥监管职能、加强学校学术道德教育及管理、营造家庭诚信教育氛围、硕士研究生提升学术道德素养等具体举措,为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提供具有一定可借鉴价值的建议和策略。
王荷蕊[2](2021)在《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学校学风建设一直以来就是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很多研究都表明,教风对学风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因素也会对学风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的因素进行研究,可以深入分析农村学校学风的基本状况,利于培育农村学校优良学风,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师生主体地位,激发农村学校办学活力,对教育质量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文献阅读发现,之前对学风的研究侧重于对学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对于农村学校学风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较为不足。基于此,本文围绕着“哪些因素显着影响农村学校学风”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开放系统理论和组织氛围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构建了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框架。研究将学风分为学生心理和学生行为这两个维度,综合考虑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的个体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选取X省两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校中的639名学生进行研究,并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本文对农村学校学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主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各个因素如何影响农村学校学风,运用路径分析和中介及调节效应检验来探究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的具体路径。研究结论:农村学校学风整体状况良好,均值为3.854,但仍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的学习习惯、纪律和方法一般等问题。学风在年级和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小学阶段比初中阶段的学风状况好,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时,学风状况更好。此外,进一步对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学生个体因素对学风的影响较大,个体学习坚持性和个体学习习惯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07和0.091。教师因素对学风具有直接影响,其中教师授课水平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05,影响较大。此外,家庭亲子关系、学校规章制度合理和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对农村学校学风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而榜样人物对农村学校学风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各个因素对学风产生影响的具体路径为:第一,家庭因素作用于教师因素,进而影响到个体因素;第二,家庭因素作用于教师因素进而作用于个体因素,之后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第三,家庭因素作用于个体因素,进而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第四,教师因素作用于个体因素,进而影响农村学校学风;第五,家庭因素作用于教师因素,进而影响农村学校学风。最后,社会因素在家庭因素与教师因素的关系上,在家庭因素与个体因素的关系上都发挥调节作用。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一是政府和学校应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形成“生长性”学习能力。二是政府和学校应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打造“吸引性”课堂。三是家长应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形成“支持性”家庭环境。四是学校应完善规章制度,营造“服务性”校园环境。五是社会应注重价值观引导,形成“正能量”社会环境,以期为加强农村学校学风建设提供有利借鉴。
李焕[3](2021)在《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11月5日,我国提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建设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优质的创新人才,这项任务不仅仅是针对高校本科生,更是面向所有高校的研究生。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2018年2月,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公布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动态调整结果的通知提出,S大学教育学学科为省属A类一流学科。本研究为了了解目前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风现状,在对相关国内外文献的梳理以及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编制自制问卷《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调查问卷》。通过以S大学全日制学术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被调查对象,对问卷进行发放、回收,进而利用SPSS 23.0对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等,同时对S大学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教师、辅导员和学生进行访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不同年龄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研究生学风各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下的相关性分析中,所学专业变量与学习行为维度皆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与其他维度不存在相关关系。第二,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的四个影响因素都与研究生学风状况存在显着性相关关系。第三,本研究通过分析得到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风现状存在的问题为学习目的不够清晰,学习目的自我中心化;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够强烈;缺乏创新思维,学习行为有待完善;学习纪律不够严格,学术诚信有待提升等。针对学风中出现的问题分别从研究生群体本身、学校、教师、家庭以及社会层面结合访谈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研究生要树立道德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并且要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学校应该健全学校的设施,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家庭层面要做到重视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风;社会要加强校企合作,合理创设网络监管机制等相应的改进措施。
李孟[4](2020)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其建设路径 ——以H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青青[5](2020)在《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整体素质建设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兴国必先强师。师德是教师之本,诚信是师德之本。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对优秀人才的现实需求,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诚信价值观培育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青年教师是当代高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最大、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的诚信价值观关系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高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也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期望能在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和青年教师所处的时代背景,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诚信价值观培育进行系统性研究,旨在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诚信意识,让青年教师坚持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践行诚信原则,内化为自觉的诚信行为。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是对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相关概念的解析,具体包括新时代的释义和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以及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概念的界定。第三章是新时代培育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研究,主要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这三个视角揭示必要性。并且从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的丰富滋养和青年教师自身追求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几个方面分析了可能性。第四章探讨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学诚信和学术诚信两方面,学术诚信失范又具体分为学术不端问题、职称评审中的不正之风和项目申报弄虚作假等现象,原因分别是从市场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高校科研评价相关制度设计的缺陷和高校青年教师自身道德修养不足三个大的方面展开剖析。第五章探讨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主要从教育引导、制度建设、环境改善和自身修养四个大的方面提出了有效培育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的途径,旨在帮助高校青年教师形成诚信价值观、践行诚信价值理念。
孟复[6](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反腐从来不是新鲜的话题,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自建立开始,腐败问题就如影随形。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有着名论断:“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进入21世纪,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经济,随之而来的多元价值观和不同文化潮流也带来了腐朽文化的侵蚀,加上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腐败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腐败问题,始终将反腐倡廉作为党内重要工作持续推进。然而我们发现,当前腐败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年轻化、高学历化、形式多样化,尤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大学生作为非公共权力掌握者,也表现出了一些“微腐败”行为,腐败问题不再是“成年人”或“官员”的“专有”之事。进入新时代,中国到达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落在年轻一代身上。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将逐步走向社会,走向职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成为各级各类的领导者。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升他们的廉洁意识,帮助他们系好从业的“第一粒扣子”,意义重大。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极具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根据“理论阐释——历史考察——现实审视——境外借鉴——总体思路——具体路径”的脉络,分六章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诠释廉洁、廉政的含义入手,进而阐述了廉洁教育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指主要由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和廉洁技能,增强拒腐防变的理念和能力,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等。大学生廉洁教育具有“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需求密切相关、教育方法更加多元化、教育效果可量化”等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廉洁教育的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为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是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基础。1949年到1976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课程的逐步确立给大学生廉洁教育带来机遇,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给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土壤,重视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了实验场地;1976年到2005年为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高校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思想理论教育课)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着作活动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通过公民道德教育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2005年至2012年为第三个阶段,该时期以党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标志,明确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为第四个阶段,该时期以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为标志,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课程思政的开展等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总结四个阶段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三是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四是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就大学生廉洁教育相关问题对不同高校师生的调研是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基于对东中西部10所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103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以及35份访谈记录整理,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廉洁教育认同度有所加强、廉洁意识有了一定提升、整体上初见成效。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廉洁教育还存在队伍建设不到位、教育内容不完善、教育方法不丰富、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以及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大学生廉洁教育可以借鉴国外和我国香港特区开展廉洁教育的一些好的做法和形式。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政府和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营造环境:政府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培育土壤。国外和香港对我国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最突出启示是:“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期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扎实开展、推进。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本文提出了“增强廉洁认知、提升廉洁认同、树立廉洁观念、践行廉洁行为”的教育目标;“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并试从主体构建、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四个层面论述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机制的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提升教育实效性为最终目的。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从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和优化廉洁教育环境三个维度推进。从马恩经典作家的经典理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新理论中汲取营养,逐步完善廉洁教育的内容;从课堂廉洁教育、实践廉洁教育、网络廉洁教育等方面创新廉洁教育的方法;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家庭环境四个方面优化廉洁教育环境,最终形成育人合力。
张文强[7](2020)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学风建设研究述论》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学风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探索高校学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研究视野开阔,方法多样;研究内容丰富全面深入。但也存在着理论研究趋同化、时代性不够鲜明、成果层次不高,类别较杂、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各自职责,加强督查督促,长期持续推进。同时应借鉴世界一流高校或相似同类高校学风建设的经验,切实把握好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等。
任缘娟[8](2020)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风俗习惯、经济模式等形成的文化精髓,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高校是其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将其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对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进程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主要阐释了本研究主题涉及的核心概念;第二章从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所表现出的价值着手,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表现出的强烈育人价值、教学价值和时代价值。在个人成长层面,有利于培育高校大学生的高尚品质、提升其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增强其审美水平与鉴赏能力;在教育教学层面,有利于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资源的丰富;在时代发展层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觉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从心理上和情感上加强文化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章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具体成因。由于部分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足、对融入进程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建设资金的投入意愿不强,以及多重社会负面思潮的影响,导致高校对前者融入后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和融入途径较单一等问题的出现。第四章为推进融入进程,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径。主要有将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知摆在首位,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校园环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机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走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高校的校风、师风和学风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打造高校育人第三课堂。通过以上不同路径,促进融入的广度与深度,推进融入进程,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以提高新时代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邓君睿[9](2020)在《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三所高校的调查》文中提出手机由于功能丰富、使用便捷而深受大学生群体的依赖和认可,但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特别严重,本文将此现象归结为“手机依赖症”现象。大学生不分时间不分场合过度使用手机,不同层面地影响到了高校学风建设。在手机大量普及的今天,禁止手机使用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扭转观念和思路,科学理性地面对和处理“手机依赖症”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所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展开详细研究。旨在阐述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分析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策加强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课题的现实背景,阐述了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阅读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将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此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一部分是高校学风建设与“手机依赖症”概述。通过阐述学风、学风建设、“手机依赖症”等相关问题,为高校学风建设现状调查提供观察维度。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调查“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首先从大学生视角进行问卷调查,围绕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大学生学风现状、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及建议三个维度展开。然后对三所高校的15名教育工作者进行访谈,交流了“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现状、高校学风建设情况。第三部分是“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总结与分析。问题包括了大学生学风状态亟需改善、课堂教学纪律秩序有待提升、教育管理活动效果差强人意、管理者对手机依赖现象认识不深入、外部环境不利于高校学风建设五方面问题,阐明了“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从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完善学风管理制度保障、深化手机使用的科学引导、完善学术诚信文明建设、营造减少手机依赖负面影响的外部环境五方面提出合理建议。研究表明,“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学风状态、身心健康形成冲击,对高校教育目标实现、教学管理工作形成挑战。本文认为面对这种挑战,高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核心目标,遵循高校学风建设基本规律,努力提高“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郭伟[10](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与管理的重要工作,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灵魂,亦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建设优良学风是大学固本强基的百年工程,也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重要保证。新时期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更应该充分结合学风建设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目前,我国高校在学风建设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偏离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大学生自身,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如何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引领大学生学风建设,切实加强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培育,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这一课题,可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营造高校优良的学习氛围,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大学生学风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学风制度体系建设不够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不够丰富、学风建设资源不够合理利用等问题,其影响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等因素。针对存在问题,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和诚信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不断完善学风制度体系建设,抓好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大学生学风建设载体。通过这些具体路径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旨在为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概述 |
一、学术道德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学术道德 |
(二)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 |
二、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 |
(一)追求真理 |
(二)科学严谨 |
(三)诚实守信 |
三、加强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
(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观 |
(二)有助于提高科学研究素养 |
(三)有助于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
第三章 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原因分析 |
一、研究生学术研究中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
(一)抄袭剽窃 |
(二)一稿多投 |
(三)他人AI写作 |
(四)伪造数据 |
二、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中道德失范原因的分析 |
(一)学术道德失范的内部原因分析 |
(二)学术道德失范的外部原因分析 |
第四章 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中道德失范的对策研究 |
一、发挥国家监管部门管理职能 |
(一)建立健全学术制度和配套治理机制 |
(二)加大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惩力度 |
(三)扩大社会宣传做好价值引导 |
二、学校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管理 |
(一)设置相关课程加以引导 |
(二)加强高校导师队伍建设 |
(三)营造良好校园学术研究氛围 |
(四)建立研究生学术诚信档案 |
三、重视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 |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二)诚信教育的培养 |
(三)养成勇于探索的精神 |
四、硕士研究生提升自身的学术道德素养 |
(一)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
(二)培养献身学术的意识 |
(三)提高学术科研创新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家高度重视学风建设 |
(二)教育质量提升需加强学风建设 |
(三)笔者的研究积累聚焦学风建设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有关学风概念的研究 |
(二)有关学风现状的研究 |
(三)学风的指标模型建构 |
(四)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 |
(五)学风建设的对策研究 |
(六)研究述评 |
四、核心概念与研究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问题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二、组织氛围理论 |
三、开放系统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调查法 |
(四)观察法 |
三、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访谈设计 |
四、资料收集与处理 |
(一)抽样方法 |
(二)访谈资料收集与处理 |
(三)问卷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三章 农村学校学风的描述分析 |
一、农村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
(一)个人基本情况 |
(二)家庭基本情况 |
二、农村学校学风的现状分析 |
(一)学风良好,仍需进一步改善 |
(二)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不高 |
(三)学习习惯、纪律和方法一般 |
三、农村学校学风的差异分析 |
(一)小学比初中的学风状况好 |
(二)家庭经济较好时,学风状况较好 |
第四章 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一)变量的确定 |
(二)回归分析结果 |
二、路径分析 |
(一)研究假设 |
(二)路径分析结果 |
三、中介及调节效应 |
(一)中介效果检验 |
(二)调节效应检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学风良好,仍需进一步改善 |
(二)学风在学生学段和家庭经济状况方面有差异 |
(三)个体、家庭、教师和学校因素对学风有显着影响 |
(四)个体因素和教师因素起到中介作用 |
(五)社会对家庭与教师因素、家庭与个体因素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
二、研究建议 |
(一)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形成“生长性”学习能力 |
(二)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打造“吸引性”课堂 |
(三)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形成“支持性”家庭环境 |
(四)完善规章制度,营造“服务性”校园环境 |
(五)注重价值观引导,形成“正能量”社会环境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问卷 |
附录2 义务教育阶段师生访谈提纲 |
一、学生访谈提纲 |
二、教师访谈提纲 |
后记 |
(3)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关注学风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 |
(二)优化学风是推进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的必要手段 |
(三)重视学风是提升S大学培育水平的必需支撑 |
(四)聚焦学风是实现个人研究兴趣的必经方向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总体描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研究综述 |
(四)文献研究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
一、概念界定 |
(一)一流学科 |
(二)省一流学科 |
(三)硕士研究生 |
(四)学风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勒温场论 |
(二)学习动机理论 |
三、理论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调查 |
一、研究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研究问题及假设 |
(三)问卷设计及实施 |
(四)访谈提纲与问题设计 |
二、基本信息情况分析 |
(一)人口学维度总体统计 |
(二)学风现状调查结果 |
(三)学风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差异性分析 |
一、各维度间的差异性分析 |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下的差异性分析 |
(一)年级间的差异性分析 |
(二)年龄间的差异性分析 |
(三)所学专业间的差异性分析 |
三、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相关性分析 |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一)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
(二)年级与学风各维度的相关性 |
(三)年龄与学风各维度的相关性 |
(四)所学专业与学风各维度的相关性 |
二、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一)学校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家庭方面 |
(四)社会方面 |
三、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存在问题及原因 |
一、存在问题 |
(一)学习目的不够清晰,学习目的自我中心化 |
(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够强烈 |
(三)缺乏创新思维,学习行为有待完善 |
(四)学习纪律不够严格,学术诚信有待提升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研究生自身层面 |
(二)学校层面 |
(三)教师层面 |
(四)家庭层面 |
(五)社会层面 |
三、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改善措施 |
一、研究生自身层面 |
(一)树立道德自律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 |
二、学校层面 |
(一)健全学校设施,形成良好学风的设施保障 |
(二)落实规章制度,发挥制度的长效育人功能 |
三、教师层面 |
(一)丰富教师教学方法,发挥主导作用 |
(二)增进师生相互交流,发挥互促作用 |
四、家庭层面 |
(一)重视家庭教育方式 |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风气 |
五、社会层面 |
(一)加强校企合作,推进资源共享 |
(二)合力创设网络监管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三 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访谈结果(教师版) |
附录四 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版) |
附录五 S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访谈结果(学生版) |
附表一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相关概念解析 |
2.1 新时代释义 |
2.2 高校青年教师界定 |
2.3 诚信价值观 |
2.4 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 |
第3章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3.1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
3.1.1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做大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基本要求 |
3.1.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现实需要 |
3.1.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
3.2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培育的可能性 |
3.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诚信价值观培育提供丰厚滋养 |
3.2.2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诚信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保障 |
3.2.3 追求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是诚信价值观培育的动力源泉 |
第4章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部分青年教师诚信教学观念淡薄 |
4.1.2 部分青年教师学术不端问题突出 |
4.1.3 部分青年教师职称评审公平意识缺失 |
4.1.4 部分青年教师课题项目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
4.2 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4.2.1 市场经济的负面性和不良社会思潮对青年教师价值观的干扰 |
4.2.2 高校领导部门对诚信道德建设未能给予足够重视 |
4.2.3 高校科研评价制度设计的缺陷影响诚信学风建设 |
4.2.4 对青年教师的师德考核、学术惩戒监督力度不够 |
4.2.5 缺乏完备切实可行的诚信道德教育体系 |
4.2.6 部分青年教师对自身诚信道德修养的放松 |
第5章 新时代培育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
5.1 加强教育引导是培育诚信价值观的前提基础 |
5.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诚信道德教育 |
5.1.2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资源 |
5.1.3 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 |
5.2 完善诚信制度是培育诚信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
5.2.1 构建科学合理的诚信教育长效机制 |
5.2.2 改革完善高校教师的科研评价制度 |
5.2.3 建立健全学术失信的监督与惩戒机制 |
5.3 改善环境建设是培育诚信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
5.3.1 强化媒体和网络的舆论引导,传播诚信正能量 |
5.3.2 弘扬高校教师优秀师德,建设校园诚信文化 |
5.3.3 打造舒适生活环境,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
5.4 道德人格养成是培育诚信价值观的内在动力 |
5.4.1 在博学中增强诚信道德认知和深化道德情感 |
5.4.2 在审思中促进诚信道德情感向道德意志的转化 |
5.4.3 在笃行中将诚信道德意志内化为道德行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的重难点 |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阐释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廉洁与廉政 |
(二) 廉洁教育 |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 |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性 |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一) 马恩等经典作家廉洁教育理论 |
(二)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廉洁教育的论述 |
(三)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廉政教育的思想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演进和经验总结 |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历史发展 |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萌发期(1949年—1976年) |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初步发展(1976年—2005年) |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快速发展期(2005年—2012年) |
(四)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全面建设期(2012年—) |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 |
(二)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领导 |
(三) 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教育的思想弘扬继承 |
(四) 坚持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实审视 |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调研的基本情况 |
(一) 调研的内容和方式 |
(二) 当前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基本情况 |
(三) 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成效 |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大学生廉洁教育队伍建设不到位 |
(二) 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不完善 |
(三) 大学生廉洁教育方法不丰富 |
(四) 大学生廉洁实践知行不统一 |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
(二) 价值多元文化和网络环境的持续影响 |
(三) 有效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
第四章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境外借鉴 |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国外借鉴 |
(一) 通过课程教学培育廉洁意识 |
(二) 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廉洁习惯 |
(三) 通过文化氛围引导廉洁观念 |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香港经验 |
(一) 法治社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
(二) 全方位的育人实践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培育土壤 |
三、国外和香港地区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启示 |
(一) 强化廉洁教育的立体化渗透 |
(二) 强化政府在廉洁教育中的组织引领 |
(三) 强化社区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总体思路 |
一、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 |
(一) 增强廉洁认知 |
(二) 提升廉洁认同 |
(三) 树立廉洁观念 |
(四) 践行廉洁行为 |
二、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原则 |
(一) 方向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
(二) 认知和践行相统一的原则 |
(三) 灌输教育与双向互动相结合的原则 |
(四)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
三、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机制建设 |
(一)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体构建 |
(二)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组织机制建设 |
(三)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保障机制建设 |
(四) 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路径探索 |
一、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体系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
(二)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教育理论 |
(三) 加强新时代使命担当的理论教育 |
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载体 |
(一) 优化新时代大学生课堂廉洁教育 |
(二) 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实践廉洁教育 |
(三) 创新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廉洁教育 |
(四) 拓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 |
三、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环境 |
(一) 营造清廉社会环境 |
(二) 营造良好校园环境 |
(三)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
(四) 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学风建设研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学风建设研究的现状 |
1. 关于高校学风内涵、本质、特性等研究的状况。 |
2.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学风研究的背景与视角。 |
3. 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 |
4. 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举措。 |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学风研究的成效特点 |
1. 高校学风问题受到上下高度重视,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
2. 内容比较全面,探讨比较深入。 |
3. 研究视野开阔,方法多样。 |
(8)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难点及解决方案 |
(一)研究难点 |
(二)解决方案 |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学理阐释 |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概述 |
一、“文化”的概念渊源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
第二节 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理论概述 |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相关阐释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价值 |
一、德育价值:培育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
二、智育价值: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
三、美育价值:增强学生的审美水平与鉴赏能力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教学价值 |
一、转变教育理念 |
二、创新教学方法 |
三、丰富教学资源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
一、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二、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
三、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对融入重要性认识不足 |
二、融入体制机制不健全 |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
四、融入途径有待充分发掘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一、对两者育人功能重视不足 |
二、融入进程缺乏系统性规划 |
三、建设资金投入意愿不强 |
四、多重社会负面思潮影响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知 |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度 |
二、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 |
第二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校园环境 |
一、注重人文景观的设计理念和合理布局 |
二、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
第三节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机制 |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人才队伍保障 |
二、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协同育人机制 |
三、提升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效率 |
第四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走向 |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
二、加强宣传教育以正确引导校园舆论 |
第五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校园“三风”建设 |
一、校风建设: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弘扬 |
二、教风建设: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三、学风建设: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 |
第六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网络文化 |
一、加强网络硬件设施建设以占领网络育人阵地 |
二、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育人优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致谢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9)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三所高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关于高校学风及学风建设的研究 |
2.关于“手机依赖症”的内涵及表现研究 |
3.关于“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及对策研究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 |
一、高校学风建设与“手机依赖症”概述 |
(一)高校学风建设 |
1.学风的内涵 |
2.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 |
3.高校学风建设的特点 |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 |
1.“手机依赖症”概念界说 |
2.“手机依赖症”影响表现 |
3.“手机依赖症”产生原因 |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
1.有利于提高高校学风建设目标的适应性 |
2.有利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内容的规范性 |
3.有利于提升高校学风建设方法的有效性 |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原则 |
2.问卷设计思路 |
3.调查方法及内容 |
4.调查对象 |
(二)问卷调查结果 |
1.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维度调查结果 |
2.“手机依赖症”下的大学生学风现状调查结果 |
3.“手机依赖症”对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及建议维度调查结果 |
(三)现状分析 |
1.“手机依赖症”背景下大学生主体学习状态 |
2.“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现状 |
3.“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 |
(一)大学生学风状态亟需改善 |
1.手机使用不规律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
2.手机不良信息开放导致价值观畸形 |
3.手机科技成瘾导致学术诚信危机 |
(二)课堂教学纪律秩序有待提升 |
1.手机功能诱惑导致“隐形逃课”频发 |
2.手机管理不当导致课堂教学秩序失范 |
(三)教育管理活动效果差强人意 |
1.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大学生需求现状 |
2.教育方式无法获得大学生内心认可 |
(四)管理者对“手机依赖症”影响认识不深入 |
1.忽视了“手机依赖症”背后心理动机 |
2.低估了“手机依赖症”带来的挑战 |
(五)外部环境不利于高校学风建设 |
1.家庭不重视大学生手机教育 |
2.手机信息执法监督力度不够 |
3.社会上手机依赖风气较严重 |
四、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
(一)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强化自我管理 |
1.强化自我教育预防手机依赖 |
2.科学合理规划手机使用时间 |
(二)完善学风管理制度保障 |
1.完善学风组织管理建设 |
2.完善学风监督责任建设 |
3.完善学生弹性学制建设 |
4.完善学风评价体系建设 |
(三)深化手机使用的科学引导 |
1.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引导健康思想价值观 |
2.给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升社会责任意识观 |
3.培育手机媒介综合化素养,提高信息化教育水平 |
4.开展手机教育主题化活动、创设网络兴趣学习群 |
(四)加强学术诚信文明建设 |
1.加快学术诚信机制建设 |
2.培养学生学术诚信意识 |
3.建立手机诚信信息档案 |
(五)营造减少手机依赖影响的外部环境 |
1.政府加强手机文化及网络生态监管 |
2.家庭应该以优良家风促进学风建设 |
3.社会要提供积极支持助力学风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大学生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
第一节 大学生学风的内涵及构成 |
一、大学生学风的内涵 |
二、大学生学风的构成要素 |
第二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
一、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内涵 |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学风建设具有指引作用 |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支撑作用 |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
三、践行和谐校园理念的重要途径 |
四、培养诚信意识的主要阵地 |
第二章 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问卷调查 |
一、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问卷内容设计 |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问卷方案实施 |
三、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问卷结果统计 |
第二节 大学生学风的现状分析 |
一、当前大学生学风的积极方面 |
二、当前大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
二、学风制度体系建设不够健全 |
三、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不够丰富 |
四、学风建设资源不能合理利用 |
第四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影响原因 |
一、社会原因 |
二、学校原因 |
三、家庭原因 |
四、自身原因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学风建设的正确方向 |
一、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三、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
四、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 |
第二节 加强学风制度体系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作用 |
一、严格课堂纪律管理,养成科学学习习惯 |
二、健全学风管理制度,引导正确学习行为 |
三、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维持良好学习秩序 |
第三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
一、抓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校园育人氛围 |
二、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
三、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
第四节 加强互联网平台建设,拓展学风建设的网络载体 |
一、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建立学风建设新媒体平台 |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引导学风建设正向发展 |
三、开展互联网大数据工作,创新学风建设新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D]. 张良.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2]农村学校学风的影响因素研究[D]. 王荷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S大学省一流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风现状研究[D]. 李焕.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4]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其建设路径 ——以H大学为例[D]. 李孟. 湖北大学, 2020
- [5]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诚信价值观培育研究[D]. 张青青. 南昌大学, 2020(01)
- [6]新时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D]. 孟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学风建设研究述论[J]. 张文强.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0)
- [8]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D]. 任缘娟.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三所高校的调查[D]. 邓君睿.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D]. 郭伟.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