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苎麻原麻/精干麻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李传贺[1](2021)在《微波预处理辅助超声波罗布麻纤维脱胶技术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布麻是一种理想的天然纺织纤维原料,具有吸湿性好、柔软度高、纤维细长等优点。随着人们对生态、健康、环保纺织品的追求逐步提高,罗布麻纤维因可再生、储量丰富、抗菌保健等优异的性能愈发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传统的化学脱胶技术生产流程长、化学药品用量大、废水排放量高、且纤维易受损伤、整齐度偏低,限制了罗布麻纤维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因此亟需开发一种绿色高效的新型脱胶技术。在进行植物纤维分离研究的过程中,对纤维在天然状态下的集聚规律进行解析,掌握脱胶过程中不同尺度纤维的长度和细度的变化规律,可有效指导高质量纤维的制备。此外,微波、超声波等物理脱胶方法近年来已证明具有高效、节能、绿色等优点,有望减少传统化学脱胶技术的弊端。因此,本课题设计了一种微波预处理辅助超声波脱胶技术,并系统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对罗布麻纤维脱胶效果的影响。研究内容和结果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纤维在植物韧皮内的天然集聚状态,以罗布麻韧皮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引入红麻进行对比分析。麻韧皮切片后利用显微红外成像技术(Micro-FTIR)原位观测韧皮内部化学成分分布,结合SEM图像,可发现罗布麻纤维在韧皮中分布较为松散,而红麻单纤维相互聚集结合成致密的束纤维且与胶质结合紧密,从天然结构上解释了罗布麻纤维应用于纺织加工的优势。2.分别对罗布麻和红麻进行多尺度纤维制备,并对纤维形态进行分析。韧皮经机械或手工剥离出的罗布麻和红麻粗束纤维平均直径在100120μm内;经脱胶后可以得到平均直径在20μm以下的罗布麻束纤维或者平均直径50μm左右的红麻束纤维;在酸性氧化条件可以得到平均直径10μm左右的罗布麻或红麻单纤维。研究发现,两种麻纤维的长度和直径整体呈正态分布,但罗布麻纤维分布更加集中,且罗布麻纤维的长度和直径存在较密切的相关性。3.研究了不同微波预处理条件对罗布麻纤维微观结构、化学成分、纤维直径等性能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微波预处理强度越大,罗布麻纤维中纤维素含量越高,木质素、半纤维素等胶质含量越低,且纤维表面更加光滑。同时,此过程中纤维平均直径逐渐变低且纤维直径主体占比变大,代表纤维整齐度提升。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最佳微波预处理工艺参数:脱胶液NaOH浓度1%,处理温度120℃,处理时间15 min。4.本课题开发出一种微波预处理辅助超声波脱胶技术,与传统化学二煮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脱胶过程中化学药品的使用量减少到44.8%,仅需要31.2%的处理时间。同时,采用新方法获取的罗布麻纤维平均细度为3100 Nm,平均长度26.54 mm,断裂强度7.67 c N/dex,白度超过80%,均优于传统化学法,且纤维整齐度高,可纺性更好。
张逸挺[2](2019)在《竹原纤维/PP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今将竹纤维作为新兴的高性能天然植物纤维应用于复合材料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价值。目前工业上最常见的制备竹原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工艺有两种。①无纺成毡成型工艺,该工艺首先将竹纤维与PP纤维混合梳理后铺网成毡再进行热压复合成型;②造粒成型工艺,该工艺通过造粒机对竹纤维与热塑性基体进行混合造粒后再进行注塑成形。由于两种工艺中的成形工艺(成毡、造粒环节)对纤维的形态尺寸、长径比、杂质含量都有很高的要求,且二次加工使得制作成本提高等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竹原纤维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目前技术条件下,竹纤维的几何形态尺寸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粉状物含量较高,因此采用传统的竹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很难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竹纤维复合材料。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从竹纤维的制备工艺、新型竹纤维/PP薄膜的热压成型工艺、不同竹纤维因素对竹纤维/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吸水性能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成果如下:一、研究了目前常用的竹纤维制备方法,分析了软化工艺对竹纤维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碾压开纤方法制备后得到竹纤维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以及弹性模量的均值分别为2906.77cN、6.07%、226GPa。二、研究了竹纤维/PP复合材料成形方法,首次提出了新型高性能环保竹纤维/PP薄膜的热压成型工艺,采用不同的竹纤维网格结构制备出新型的竹纤维复合材料,文中分析了不同竹纤维排布结构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新型热压成型工艺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试验。试验结果如下:顺纹叠层的力学性能>竹纤维网格结构的力学性能>正交叠层的力学性能,且顺纹排布时其弯曲性能和冲击韧性分别为50.7MPa和68.18kJ/m2。竹纤维/PP复合材料热压时的最佳工艺参数:热压温度200℃,热压时间5min。三、分析了影响竹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获得了纤维含量、竹种(慈竹、黄竹、毛竹)、竹子部位(竹稍、竹中、竹根)、竹龄(1年生—5年生)等因素对其力学性能以及吸水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3年生毛竹稍部所制备的竹原纤维/PP复合材料,当竹纤维的含量为40%时力学性能最佳;采用1年生毛竹所制备的竹原纤维/PP复合材料,当竹纤维的含量为50%时吸水性能较好,竹材部位几乎不影响所制备复合材料的吸水性能。
娄坚婷[3](2019)在《罗布麻脱胶及罗布麻/黄麻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开发和性能》文中认为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绿色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开发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由于其价格低、比强度高、环保再生的特点而受到了广泛关注,逐渐被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城市轨道交通以及纺织和机械器材等领域。麻纤维具有来源丰富,价格低廉,高模低伸的特点,在替代部分玻璃纤维作为复合材料增强体上具有着巨大的潜力。本文对罗布麻进行剥麻得到罗布麻原麻,且研究罗布麻化学脱胶的最优工艺参数,并对脱胶前后罗布麻的理化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将开松后的罗布麻纤维与黄麻纤维按七种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并梳理成网,再与聚丙烯膜进行层叠铺层,采用热压成型工艺制备成不同混杂比的罗布麻/黄麻混杂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且对其进行力学性能和吸声性能的测试和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所示:首先,对罗布麻原麻的获得和脱胶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罗布麻植株在煮沸1.5小时后通过手工剥麻获得罗布麻原麻,并通过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得到罗布麻化学脱胶的最优工艺参数,具体是一煮氢氧化钠浓度5%,二煮氢氧化钠浓度15%,二煮时间2.5小时。其次,对脱胶前后罗布麻的理化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罗布麻纤维细度为4673.25Nm,残胶率为5.4%,具有高模高强低伸、吸湿性能较强的特点。罗布麻原麻表面覆盖一层胶质,有保护单纤维的作用,而罗布麻纤维表面光滑且无扭转,随机分布一定数量的节点。同时通过红外光谱曲线和X衍射结果表明脱胶前后罗布麻的化学组成结构大致相同,但含量并不同。这表明该脱胶处理去除了罗布麻原麻中的大部分胶质,但未损伤纤维本身,脱胶效果较好。再次,对黄麻纤维的基本性能和聚丙烯的热学性能测试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复合材料成型的过程和工艺。成型过程主要是对不同混杂比的罗布麻/黄麻混杂纤维梳理成网,再与聚丙烯膜进行层叠铺层,通过热压成型制备混杂纤维网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罗布麻纤维和黄麻纤维的开始热分解温度分别为350℃和240℃左右,聚丙烯母粒的熔融温度为150.01℃,因此,复合材料的热压工艺参数被确定为热压温度200℃,压强2MPa,时间180s。最后,对七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吸声性能进行测试,并观察复合材料的拉伸(弯曲)的断面形貌。结果表明:在考虑成本问题的基础上,认为罗布麻纤维含量为60%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拉伸性能,罗布麻纤维含量为50%的复合材料有更强的韧性。同时将复合材料的拉伸模量进行理论计算且与实测值进行对比,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再从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可以看出,两种材料皆属于脆性断裂,且存在抽拔现象。最后对复合材料的吸声性能进行分析,当罗布麻纤维与黄麻纤维的质量分数比为40:60时,复合材料在不同频率下的吸声性能较稳定,而罗布麻纤维含量为80wt.%的复合材料在频率高于2500Hz时,其吸声系数达0.52,具有明显的吸声效果。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要求合理配置复合材料中纤维的比例,以得到更优的吸声性能。
郭平安[4](2018)在《温度影响苎麻纤维品质转录组解析及特异型启动子鉴定》文中研究表明苎麻一般一年收获三季,多项研究均发现不同季节苎麻纤维品质尤其是纤维细度存在明显差异,然而其生理和分子机理却鲜有报道。苎麻是韧皮纤维作物,通过生物技术对其纤维品质进行定向改良亟需开发韧皮部特异(优势)表达启动子。随着转录组学在苎麻研究领域的不断应用,已经积累了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候选基因,这些基因的功能验证工作及后续应用也都需要用到启动子。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联合二代高通量测序和三代全长转录组测序在转录水平上解析不同温度模式下苎麻纤维品质存在差异的原因,同时对韧皮部蛋白(PP2)家族进行鉴定和表达分析以及分离了5个苎麻内源启动子并在拟南芥中进行了功能分析。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温度模式下苎麻茎皮转录组研究本研究对两种温度模式(High Temperature Patterns,HTP;Low Temperature Patterns,LTP)下苎麻茎皮上、中、下三个部位进行二代转录组测序并分别混合HTP和LTP样品进行三代转录组测序,并以三代测序结果为参考序列进行后续分析。通过全长转录组测序我们一共获得353495个转录本及139530个基因,其中转录本N50长度在3000 bp以上,测序质量较好,同时二代测序clean reads的mapped率均大于83%,mapped效率较高。差异表达分析显示:茎皮上部、中部和下部差异基因数目分别为:3791、7160和3277。通过分析HTP与LTP处理下苎麻表型差异及相关基因表达模式,揭示温度影响苎麻纤维细胞大小的可能调控机制:HTP处理使expansin、extensin等基因上调而导致细胞壁松弛、细胞膨胀;HTP也使pectin methyltransferase基因上调并抑制pectin methylesterase inhibitor表达,导致细胞壁果胶成分降解加剧,降解果胶产生的果胶酸形成局部酸性环境,而酸性环境则可能刺激expansin活性,加剧细胞不可逆膨胀,从而导致纤维细胞增大、纤维增粗。此外,温度影响苎麻化学成分的机制十分复杂,从测序结果中我们推测温度可能是通过影响cellulose synthase、cellulose synthase-like、xyloglucan glycosyltransferase、pectin methylesterase、pectin methylesterase inhibitor、COMT、CAD和PAL等基因的表达使苎麻纤维化学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纤维品质。2.苎麻PP2家族基因鉴定与表达分析本研究一共鉴定了15个BnPP2基因并系统性分析了它们的表达模式。BnPP2基因在苎麻茎皮和叶柄中响应高低温胁迫呈现规律性变化,高温处理使叶柄中所有BnPP2基因上调,而低温处理使茎皮中所有BnPP2基因上调。BnPP2基因对生物胁迫更敏感,虫害处理能显着诱导BnPP2基因表达,特别是BnPP2-7、BnPP2-8、BnPP2-9、BnPP2-10和BnPP2-15,其中BnPP2-15的启动子活性也受到机械损伤和虫害诱导。这些结果为BnPP2基因功能的解析提供了参考,也为将来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是否具有抗虫潜力提供了基础。3.苎麻组织特异型启动子克隆本研究采用UFW方法克隆到五个苎麻内源启动子,分别是BnPP2pro-15-2086、BnGDSpro-1872、BnSTMpro-1417、BnSUS1pro-1690和BnSUT2pro-2239。对各启动子进行合适截短并在拟南芥中进行功能分析,结果显示:BnGDSpro-487具有的维管组织特异性;BnSTMpro-1417及其截短片具有顶端分生组织特异性;BnSTMpro-1233具有根尖特异性而BnSTMpro-425具有根结特异性;BnGDSpro和BnSTMpro的活性受CuSO4处理诱导;BnSUS1pro-1690和BnSUS1pro-1420呈现出维管组织特异性功能;BnSUT2pro-2239及其截短片段(除BnSUT2pro-231外)为组成型且受伤害诱导启动子。本研究为阐明温度影响苎麻纤维品质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苎麻分子遗传改良提供了大量候选基因,同时还扩充了植物启动子数据库,为植物基因工程提供更多启动子选择。
李辛[5](2018)在《亚麻纤维化学成分的近红外建模及基于灰色模型的物理性能预测》文中指出亚麻纤维作为传统的天然纤维现仍在纺织纤维中占据很大的比重。亚麻纤维的性能优良,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光泽性、抑菌性、抗静电及抗紫外性能等。亚麻纤维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水溶物和脂蜡质,其化学成分与亚麻纤维的可纺性能有着直接的联系。本研究选取亚麻纤维化学成分以及细度、断裂伸长率、断裂强度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能够快速预测亚麻纤维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能的数学模型,探究亚麻纤维化学成分与其物理性能之间的关系,为亚麻纤维的脱胶和纺纱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运用化学脱胶法,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下制得29组具有不同化学成分含量的亚麻纤维样品,并对其化学成分、细度、断裂伸长率、断裂强度进行了测试表征。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亚麻纤维化学成分的近红外模型。结果显示:亚麻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近红外模型的校正相关系数(RC)与验证相关系数(RCV)均在0.9以上,其模型可用于其化学成分含量的预测。亚麻纤维的水溶物、脂蜡质的近红外模型不适宜作为预测模型进行使用。以亚麻纤维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及其细度、断裂伸长率、断裂强度为分析对象,建立亚麻纤维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能的灰色模型。同时,根据灰色模型可以分析出,亚麻纤维的断裂伸长率随着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升高而升高,随着纤维素、果胶的含量升高而降低,亚麻纤维的细度则反之;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对亚麻纤维的断裂强度具有促进作用,半纤维素、果胶的含量对亚麻纤维的断裂强度具有阻碍作用。
王菁璇[6](2018)在《基于苎麻纤维复合物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植物纤维复合材料逐渐成为了新时代材料研究的热点,在众植物纤维中有着“中国草”之称的苎麻纤维因其卓越的性能尤为突出。苎麻纤维从远古时代就成为了中国人重要的纺织纤维,但国内对苎麻纤维的复合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性能上,缺乏对其应用的深入研究,导致在一些应用领域的缺憾。因此开展苎麻纤维复合物的研究不仅能对产业、对环境保护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也能为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拓展新的应用领域,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围绕着苎麻纤维及其复合物的性能特点展开研究,考察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借助典型应用案例分析描绘出了材料、设计以及工艺间的影响机制并由此展开设计实验,通过性能特点、制造成型、加工工艺的各个部分的多次实验得出结论后展开具体的设计实践,实践部分不仅分析了材料呈现、设计效果,也对设计的成型工艺进行了对比,找出了材料不同工艺的不同适用规律,为苎麻纤维材料的产品的批量化、规模化生产提供新的研究样本。
陈旭,刘燕峰,刘青曼,益小苏[7](2017)在《织物处理工艺对苎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选取了几种不同处理工艺制作的苎麻织物,分别对比其化学组成、单丝拉伸性能,以及对比苎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终找到最佳的增强材料用苎麻纤维织物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苎麻纤维被处理的越细,对纤维的力学性能损伤就越大;省去去毛以及漂白工艺,可以使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生物酶脱胶处理工艺对环境影响更小,而且与化学脱胶相比,纤维的力学性能和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基本持平。
邵运果,苏工兵,邹舒畅,孟秀萍[8](2017)在《常压碱煮-温度压力水苎麻联合脱胶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在分析和研究现有苎麻脱胶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常压碱煮-温度压力水苎麻联合脱胶工艺。设计了温度压力水冲洗试验装置,根据试验装置的性能参数,开展了温度、压力和时间单因素试验,分析了单因素控制条件下的取值范围。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获取了最佳的工艺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当常压碱煮浴比为1∶10,冲洗脱胶的温度为90℃,压力为1.2 MPa,时间为15 min时,残胶率为3.1%,单纤维断裂强力为51.71 cN。
刘璇,成玲[9](2017)在《碱处理和冷等离子体处理对苎麻纤维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究不同处理方法对苎麻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对苎麻纤维表面进行碱处理和冷等离子体处理。通过对苎麻纤维表面形态、表面能以及力学性能的分析,对比了两种处理方法对苎麻纤维表面性能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冷等离子体处理和碱处理均可去除苎麻纤维的胶质和杂质,使苎麻纤维表面的不规则条纹外露,增加纤维的表面粗糙度。与碱处理相比,冷等离子体处理对纤维的浸润性能与摩擦性能的影响更为显着。在一定处理参数范围内,冷等离子体处理对苎麻纤维的损伤较小。随着处理功率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冷等离子体处理对苎麻纤维的损伤大于碱处理,苎麻纤维拉伸性能严重下降。
刘璇[10](2017)在《苎麻纤维表面改性对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苎麻纤维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纤维,已成为复合材料增强纤维的首选原料之一。但是苎麻纤维表面胶质的存在影响了复合材料界面的稳定性,使得复合材料整体性能有所下降。因此,对苎麻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已成为开发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关键。为了提高苎麻纤维与环氧树脂之间的界面性能,本课题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出发,选用节能、高效的冷等离子体改性方法,对苎麻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并且运用模压工艺制作苎麻纤维复合材料。通过测试苎麻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探究了苎麻纤维表面改性对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课题研究包括四个方面:(1)冷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对苎麻纤维性能的影响。通过对苎麻纤维浸润性能、表面形态、拉伸性能、摩擦性能的测试,发现冷等离子体处理可去除苎麻纤维表面的胶质和杂质,使苎麻纤维表面的不规则条纹外露,增加了纤维的表面粗糙度。(2)冷等离子体处理最佳工艺的选择。在不同处理时间和功率的条件下,对苎麻纤维表面进行冷等离子体改性。通过分析苎麻纤维表面能及拉伸性能的变化,选择改性效果明显的参数进行正交试验,最终选择处理时间和处理功率分别为 1min-100w 处理、2min-150w 处理、3min-200w 处理。(3)冷等离子体处理与碱处理对苎麻纤维性能影响的对比。与碱处理相比,冷等离子体处理对纤维的浸润性能与摩擦性能的影响更为显着。冷等离子体处理和碱处理都会损伤纤维的拉伸性能。通过对处理时间和处理功率的选择,可降低冷等离子体处理对纤维拉伸性能的损伤。(4)冷等离子体改性芒麻纤维表面对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选用环氧树脂作为基体材料,通过模压技术,制作纤维含量为30%的苎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经过力学性能的测试与分析,发现与未处理纤维相比,当处理条件为3min-200w时,纤维的表面能和与环氧树脂的粘附功分别增加了 124.5%和59.1%。由SEM和AFM可以观测到纤维表面被冷等离子体刻蚀,刻蚀作用增加了纤维与环氧树脂的接触面,二者的结合更紧密,使得纤维不易被抽拔。冷等离子体处理虽然对纤维有一定损伤,但是界面性能的改善提升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未处理纤维复合材料相比,当处理条件为3min-200w时,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弯曲强度以及剪切应力分别提升了 29.2%、37.0%和30.5%。
二、苎麻原麻/精干麻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苎麻原麻/精干麻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微波预处理辅助超声波罗布麻纤维脱胶技术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罗布麻概述 |
1.1.1 罗布麻简介 |
1.1.2 罗布麻纤维形态结构 |
1.1.3 罗布麻化学成分构成 |
1.1.4 罗布麻及其它生物质多尺度纤维结构 |
1.2 罗布麻脱胶方法 |
1.2.1 化学脱胶 |
1.2.2 生物脱胶 |
1.2.3 物理脱胶 |
1.2.4 联合脱胶 |
1.3 微波和超声波技术在麻脱胶领域的应用与进展 |
1.3.1 微波和超声波技术简介 |
1.3.2 微波和超声波技术在麻脱胶领域的应用 |
1.4 本课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目的和意义 |
1.4.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罗布麻纤维集聚规律研究 |
2.1 实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石蜡切片 |
2.1.3 SEM测试 |
2.1.4 Micro-FTIR测试 |
2.1.5 束纤维分离 |
2.1.6 单纤维分离 |
2.1.7 纤维直径和长度分布测试 |
2.2 分析与讨论 |
2.2.1 罗布麻与红麻的微观结构 |
2.2.2 Micro-FTIR分析 |
2.2.3 微米尺度纤维集聚规律 |
2.2.4 罗布麻与红麻纤维长度与直径分布规律 |
2.3 结论 |
第三章 微波预处理对罗布麻脱胶效果的影响 |
3.1 实验方法 |
3.1.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3.1.2 微波预处理方法 |
3.1.3 残胶率和残留木质素测试 |
3.1.4 纤维直径分布 |
3.2 NaOH浓度对罗布麻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 |
3.2.1 不同NaOH浓度对纤维形态的影响 |
3.2.2 不同NaOH浓度对纤维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3.2.3 不同NaOH浓度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
3.3 微波处理温度对罗布麻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 |
3.3.1 不同微波处理温度对纤维形态的影响 |
3.3.2 不同微波处理温度对纤维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3.3.3 不同微波处理温度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
3.4 微波处理时间对罗布麻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 |
3.4.1 不同微波处理时间对纤维形态的影响 |
3.4.2 不同微波处理时间对纤维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3.4.3 不同微波处理时间对纤维直径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波辅助超声波脱胶技术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1.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4.1.2 传统化学脱胶处理 |
4.1.3 微波辅助超声波脱胶处理 |
4.1.4 FTIR测试 |
4.1.5 SEM测试 |
4.1.6 化学成分测试 |
4.1.7 GPC测试 |
4.1.8 物理性质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超声波脱胶处理实验条件优化 |
4.2.2 纤维形态分析 |
4.2.3 化学成分和红外光谱分析 |
4.2.4 GPC分析 |
4.2.5 物理性能分析 |
4.2.6 经济可行性与环境影响 |
4.3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 |
5.2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竹原纤维/PP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历程 |
1.2 竹纤维的研究 |
1.3 竹纤维复合材料 |
1.3.1 竹纤维复合材料的特点 |
1.3.2 竹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的背景及其研究内容 |
1.5 技术方案与创新点 |
1.5.1 技术方案 |
1.5.2 创新点 |
2 长竹原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 |
2.1 竹原纤维的结构与组成 |
2.1.1 竹原纤维的微观结构 |
2.1.2 竹纤维的化学结构 |
2.2 国内外制备竹原纤维的方法现状 |
2.3 竹原纤维制备 |
2.3.1 竹材制备 |
2.3.2 软化工艺以及开纤制备 |
2.4 竹原纤维的性能研究 |
2.4.1 竹原纤维的尺寸测量 |
2.4.2 竹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 |
2.4.3 竹纤维的吸水性测试 |
2.5 小结 |
3 竹纤维网格结构与PP膜热压成型工艺试验研究 |
3.1 竹原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 |
3.1.1 竹纤维复合材料无纺成毡工艺 |
3.1.2 竹原纤维/PP复合材料造粒成型工艺 |
3.2 竹纤维/PP膜热压成型的技术方案 |
3.3 竹纤维网格结构材料的制备 |
3.4 竹纤维网格结构材料与PP膜成型工艺流程 |
3.5 不同竹纤维排布结构所制备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3.5.1 结论分析 |
3.6 成型工艺参数研究试验 |
3.6.1 结论分析 |
3.7 排布结构及模压成型参数对性能影响分析 |
3.8 小结 |
4 竹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
4.1 复合材料测试分析方法 |
4.1.1 弯曲强度测试标准及其方法分析 |
4.1.2 冲击性能测试标准及其方法分析 |
4.1.3 吸水性能测试标准及其方法分析 |
4.2 竹纤维复合材料试件的制备 |
4.3 竹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3.1 结论分析 |
4.4 不同竹类竹纤维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4.1 结论分析 |
4.5 不同竹材部位竹纤维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5.1 结论分析 |
4.6 不同竹龄竹纤维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6.1 结论分析 |
4.7 竹纤维/PP膜复合材料成型过程分析 |
4.7.1 组分参数及排布结构分析 |
4.7.2 探讨竹原纤维/PP复合材料在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8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罗布麻脱胶及罗布麻/黄麻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开发和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
1.3 罗布麻的概述 |
1.4 课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罗布麻的脱胶处理 |
2.1 引言 |
2.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2.3 罗布麻的脱胶工艺及测试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脱胶前后罗布麻纤维的理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药品和仪器 |
3.3 脱胶前后罗布麻的理化性能测试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罗布麻/黄麻混杂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3 黄麻和聚丙烯的性能测试和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罗布麻/黄麻混杂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吸声性能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3 罗布麻/黄麻混杂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4)温度影响苎麻纤维品质转录组解析及特异型启动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文献综述 |
1.1 苎麻 |
1.2 苎麻纤维品质形成研究进展 |
1.2.1 苎麻纤维成分 |
1.2.2 环境因素对苎麻纤维品质的影响 |
1.2.3 苎麻品质形成相关基因研究 |
1.3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苎麻中的应用 |
1.4 韧皮部与韧皮部蛋白 |
1.4.1 植物韧皮部 |
1.4.2 韧皮部蛋白 |
1.5 启动子研究进展 |
1.5.1 启动子概况 |
1.5.2 诱导型启动子和组织特异型启动子及应用 |
1.5.3 启动子克隆策略及机理解析 |
1.5.4 组织特异型启动子筛选策略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两种温度模式下苎麻茎皮转录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植物材料及生长条件 |
2.2.2 表型测定 |
2.2.3 样品制备、文库构建及测序 |
2.2.4 测序数据处理 |
2.2.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功能注释及差异表达分析 |
2.2.6 qRT-PCR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两种温度模式下苎麻表型差异 |
2.3.2 联合转录组测序 |
2.3.3 差异表达分析 |
2.3.3.1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 |
2.3.3.2 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3.3.3 组间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 |
2.3.4 温度影响细胞大小与果胶降解代谢 |
2.3.5 温度影响纤维素合成 |
2.3.6 温度影响半纤维素合成 |
2.3.7 温度影响木质素合成 |
2.3.8 qRT-PCR验证转录组数据 |
2.4 讨论与结论 |
2.4.1 全长转录组测序评估与应用 |
2.4.2 HTP/LTP影响纤维细度 |
2.4.3 HTP/LTP影响纤维素生物合成 |
2.4.4 HTP/LTP影响果胶和半纤维生物合成 |
2.4.5 HTP/LTP影响木质素生物合成 |
2.4.6 结论 |
3 韧皮部蛋白2(BnPP2)基因鉴定与表达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基于转录组数据库鉴定BnPP2 基因 |
3.2.2 BnPP2 基因克隆与结构分析 |
3.2.3 保守结构域鉴定与聚类分析 |
3.2.4 BnPP2-15 基因启动子克隆与GUS活性检测 |
3.2.5 植物材料、生长条件与处理 |
3.2.6 RNA提取与实时定量PCR(qRT-PCR)分析 |
3.2.7 表达载体构建与拟南芥遗传转化 |
3.2.8 烟草亚细胞定位与苎麻茎秆横切组织原位杂交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鉴定BnPP2 基因 |
3.3.2 BnPP2 基因结构与聚类分析以及保守结构域鉴定 |
3.3.3 BnPP2 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的表达模式 |
3.3.4 BnPP2 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3.3.5 BnPP2-15 基因启动子在转基因拟南芥中的功能分析 |
3.3.6 亚细胞定位与原位杂交 |
3.4 讨论与结论 |
3.4.1 PP2 基因家族与PP2 蛋白结构域 |
3.4.2 BnPP2 基因表达偏爱性 |
3.4.3 逆境胁迫影响BnPP2 基因表达 |
3.4.4 BnPP2-15 基因启动子功能分析与差异 |
3.4.5 结论 |
4 苎麻特异型启动子鉴定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基因筛选、DNA提取、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及聚类分析 |
4.2.2 RNA提取、c DNA合成及qRT-PCR |
4.2.3 启动子分离与分析 |
4.2.4 构建启动子融合GUS表达载体及拟南芥转化 |
4.2.5 GUS组织化学染色与处理及GUS荧光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候选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
4.3.2 启动子克隆与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
4.3.3 转基因拟南芥中GUS染色分析 |
4.3.4 GUS表达在根中特殊性与机械损伤诱导GUS表达 |
4.3.5 不同处理下转基因拟南芥GUS活性定量分析 |
4.4 讨论与结论 |
4.4.1 启动子应用与克隆 |
4.4.2 BnGDS与 BnSTM |
4.4.3 BnSUS1与BnSUT |
4.4.4 结论 |
5 展望 |
5.1 温度影响苎麻纤维品质形成的转录调控网络构建 |
5.2 BnPP2 基因功能验证 |
5.3 组织特异性启动子在苎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qRT-PCR验证RNA-seq数据可靠性所挑选基因信息及引物 |
附录 Ⅱ 启动子元件预测结果 |
附录 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5)亚麻纤维化学成分的近红外建模及基于灰色模型的物理性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亚麻纤维 |
1.1.1 亚麻纤维简介 |
1.1.2 亚麻纤维的化学成分 |
1.1.3 亚麻纤维的脱胶工艺 |
1.2 亚麻纤维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1 化学分析方法 |
1.2.2 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方法 |
1.3 灰色系统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
1.3.1 灰色系统理论的发展 |
1.3.2 灰色模型的运用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亚麻纤维的脱胶及化学成分、物理性能测试 |
2.1 亚麻纤维的脱胶试验 |
2.1.1 试验材料及试剂设备 |
2.1.2 亚麻纤维脱胶的工艺流程 |
2.1.3 亚麻纤维的化学脱胶处理 |
2.2 亚麻纤维的化学成分测试 |
2.2.1 试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2.2.2 测试方法 |
2.2.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2.3 亚麻纤维物理性能的测试 |
2.3.1 纤维细度、断裂伸长率及断裂强度测试方法 |
2.3.2 纤维物理性能的测试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亚麻纤维化学成分的近红外模型建立 |
3.1 近红外建模的算法及流程 |
3.1.1 近红外建模的算法 |
3.1.2 近红外建模的流程 |
3.2 近红外光谱的采集及预处理 |
3.2.1 样品的准备 |
3.2.2 仪器及参数的选择 |
3.2.3 近红外光谱的采集 |
3.2.4 近红外光谱的预处理 |
3.3 近红外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3.3.1 近红外模型的评价指标 |
3.3.2 近红外模型的建立 |
3.3.3 近红外模型的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亚麻纤维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能的灰色模型建立 |
4.1 灰色模型建立的参数定义 |
4.2 建立GM(1,5)灰色模型 |
4.2.1 数据初始化处理 |
4.2.2 累加生成数列及X0的均值生成数列 |
4.2.3 GM(1,5)模型的建立结果及分析 |
4.3 GM(1,5)模型的误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基于苎麻纤维复合物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产品设计与新材料的应用研究 |
1.1.2 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1.3 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2 选题意义 |
1.3 选题的创新性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苎麻纤维复合材料概述 |
2.1 植物纤维的概述 |
2.2 麻纤维及苎麻纤维的概述 |
2.2.1 麻纤维的分类 |
2.2.2 苎麻纤维的概述 |
2.2.3 苎麻纤维的取得 |
2.3 植物纤维与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概述 |
2.3.1 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的概述 |
2.3.2 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概述 |
2.4 苎麻纤维和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材料应用的案例分析 |
3.1 工艺对材料与设计的影响 |
3.1.1 层压工艺的设计案例分析 |
3.1.2 注塑工艺的设计案例分析 |
3.1.3 3D打印工艺的设计案例分析 |
3.2 材料对产品功能的影响 |
3.3 材料对产品结构的影响 |
3.4 材料对产品视觉触觉的影响 |
3.4.1 材料对产品视觉的影响 |
3.4.2 材料对产品触觉的影响 |
3.5 材料的地域文化性对产品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设计实验 |
4.1 设计实验概述 |
4.1.1 设计实验目的 |
4.1.2 设计实验的分组 |
4.1.3 实验材料的制取 |
4.2 材料特性实验 |
4.2.1 复合物强度实验 |
4.2.2 纤维分布及透光度实验 |
4.2.3 材料染色实验 |
4.3 模具选择实验 |
4.4 材料加工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的产品设计研究 |
5.1 以材料为基础的家居产品设计分析 |
5.2 材料对设计的导向性 |
5.2.1 材料的安全性与环保性 |
5.2.2 材料的色彩与肌理 |
5.2.3 材料的搭配 |
5.2.4 材料的文化与情怀 |
5.3 设计对材料的选择性 |
5.3.1 设计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
5.3.2 产品的工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专业能力展示 |
致谢 |
(7)织物处理工艺对苎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1.3 复合材料制备 |
1.4 性能测试 |
(1) 苎麻纤维成分测定。 |
(2) 苎麻纤维强度测试。 |
(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退浆处理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2.2 打纤和精炼处理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 去毛工艺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 退浆、煮炼及漂白工艺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2.5 不同脱胶工艺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 结论 |
(8)常压碱煮-温度压力水苎麻联合脱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装置 |
1.3 试验方法 |
1.3.1 工艺流程 |
1.3.2 单因素试验 |
1.3.3 正交试验 |
1.4 试验仪器和测试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 |
2.1.1 时间 |
2.1.2 温度 |
2.1.3 压力 |
2.2 正交试验 |
2.3 脱胶后苎麻的机械性能 |
3 结语 |
(9)碱处理和冷等离子体处理对苎麻纤维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内容 |
1.1 原材料 |
1.2 苎麻纤维的碱处理 |
1.2.1 半脱胶苎麻处理工艺 |
1.2.2 全脱胶苎麻处理工艺 |
1.3 苎麻纤维的冷等离子体处理工艺 |
1.4 苎麻纤维的性能测试 |
1.4.1 纤维表面形貌的表征 |
1.4.2 纤维表面能的测试 |
1.4.3 纤维摩擦性能的测试 |
1.4.4 纤维拉伸强力的测试 |
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2.1 纤维表面形貌的分析 |
2.2 表面能与粘附功的分析 |
2.3 纤维摩擦性能的分析 |
2.4 纤维拉伸性能分析 |
3 结论 |
(10)苎麻纤维表面改性对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苎麻纤维复合材料 |
1.1.1 苎麻纤维的概述 |
1.1.2 树脂基体的概述 |
1.1.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
1.2 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改性及表征方法 |
1.2.1 苎麻纤维的改性 |
1.2.2 基体的改性 |
1.2.3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表征方法 |
1.3 国内外对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的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的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的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冷等离子体改性苎麻纤维对其性能的影响 |
2.1 实验部分 |
2.1.1 苎麻纤维的准备 |
2.1.2 冷等离子体改性苎麻纤维 |
2.2 苎麻纤维性能的测试 |
2.2.1 浸润性能的测试 |
2.2.2 摩擦性能的测试 |
2.2.3 拉伸性能的测试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浸润性能的分析 |
2.3.2 摩擦性能的分析 |
2.3.3 拉伸性能的分析 |
2.4 冷等离子体处理苎麻纤维最佳工艺的确定 |
2.4.1 浸润性能测试分析与工艺选择 |
2.4.2 拉伸性能测试分析与工艺选择 |
2.4.3 原子力显微镜对冷等离子体处理后苎麻纤维表面形态的表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冷等离子体改性与碱处理改性的对比 |
3.1 冷等离子体改性苎麻纤维 |
3.2 碱处理改性苎麻纤维 |
3.3 实验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3.3.1 纤维表面形态的对比与分析 |
3.3.2 浸润性能的对比与分析 |
3.3.3 摩擦性能的对比与分析 |
3.3.4 拉伸性能的对比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苎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 |
4.1 材料的准备 |
4.1.1 苎麻纤维的表面改性 |
4.1.2 环氧树脂性能及固化条件 |
4.2 复合材料的成型 |
4.2.1 成型工艺的介绍 |
4.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
5.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 |
5.1.1 拉伸性能的测试 |
5.1.2 弯曲性能的测试 |
5.1.3 剪切性能的测试 |
5.1.4 单纤维复合材料断裂的测试 |
5.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
5.2.1 拉伸性能的分析 |
5.2.2 弯曲性能的分析 |
5.2.3 翦切性能的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课题研究结论 |
6.2 课题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苎麻原麻/精干麻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波预处理辅助超声波罗布麻纤维脱胶技术及机理研究[D]. 李传贺. 青岛大学, 2021
- [2]竹原纤维/PP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张逸挺.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3]罗布麻脱胶及罗布麻/黄麻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开发和性能[D]. 娄坚婷. 东华大学, 2019(01)
- [4]温度影响苎麻纤维品质转录组解析及特异型启动子鉴定[D]. 郭平安.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 [5]亚麻纤维化学成分的近红外建模及基于灰色模型的物理性能预测[D]. 李辛. 苏州大学, 2018(05)
- [6]基于苎麻纤维复合物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D]. 王菁璇. 中国美术学院, 2018(01)
- [7]织物处理工艺对苎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 陈旭,刘燕峰,刘青曼,益小苏. 工程塑料应用, 2017(12)
- [8]常压碱煮-温度压力水苎麻联合脱胶工艺研究[J]. 邵运果,苏工兵,邹舒畅,孟秀萍. 上海纺织科技, 2017(08)
- [9]碱处理和冷等离子体处理对苎麻纤维性能的影响[J]. 刘璇,成玲. 上海纺织科技, 2017(06)
- [10]苎麻纤维表面改性对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D]. 刘璇. 天津工业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