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淀粉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淀粉,胚乳,颖果,小麦,玉米,球茎,大麦。
淀粉体论文文献综述
郑彦坤[1](2019)在《特用玉米营养品质与淀粉体和蛋白体发育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特用玉米是营养保健食品的重要原料,其营养品质仍待提高。胚乳淀粉体和蛋白体的发育状况与子粒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醇溶蛋白含量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综述胚乳淀粉体和蛋白体发育的时空特征与相关基因突变对特用玉米营养品质的影响,展望未来研究趋势。(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陆彦,郝唯卓,潘烨,张晓敏,祁琰[2](2019)在《银杏胚乳淀粉体的积累规律和发生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银杏(Ginkgo biloba L.)核用品种‘七星果’、‘马铃’和‘龙眼’不同发育天数的胚乳为材料,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其胚乳细胞内淀粉体的积累规律和发生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种银杏胚乳形态差异显着,‘七星果’呈梭形、‘马铃’呈椭圆形、‘龙眼’呈卵圆形;3种银杏胚乳早期均为嫩绿色,后期为黄色;授粉后65~125 d是胚乳体积快速增长时期。淀粉体的积累规律为:在胚乳组织内,淀粉体由糊粉层-外胚乳-内胚乳逐渐积累;在单个胚乳细胞内,淀粉体由细胞壁边缘向内部逐渐充实。银杏淀粉质体起源于类叶绿体质体,淀粉粒最初在类叶绿体质体的内膜上发生。淀粉体通过出芽、缢缩以及出芽和缢缩同时进行的增殖方式产生新淀粉体,成熟淀粉体形态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属于单粒淀粉。研究结果表明银杏淀粉体在胚乳组织内具有由外向内的空间积累规律,淀粉质体起源于类叶绿体质体并通过出芽、缢缩、出芽和缢缩同时存在的方式增殖。(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汪巧菊,陈昕钰,冉莉萍,李波,董召娣[3](2019)在《小麦强弱势粒胚乳淀粉体和蛋白体发育及物质积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小麦强弱势粒发育的差异,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宁麦13为材料,采用半薄切片、组织染色和生理生化测定等方法比较研究了小麦强弱势粒胚乳淀粉体和蛋白体的发育及物质积累过程。结果表明,在小麦颖果发育过程中,强势粒的形态大小始终大于弱势粒,在花后3~11d表现尤为明显;与弱势粒相比,强势粒的胚乳尤其是背部胚乳中淀粉体和蛋白体的相对面积较大,充实度较高,胚乳质地更致密;强势粒的B型淀粉粒多于弱势粒,强、弱势粒的淀粉粒径分布均呈单峰型,强势粒中0~2μm的淀粉粒数显着高于弱势粒,在其他粒径范围两者无显着差异;与弱势粒相比,强势粒中总淀粉、蛋白质、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支链淀粉含量均较高,而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由此可见,小麦弱势粒发育不良与胚乳淀粉体和蛋白体发育及物质积累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陈昕钰,熊飞[4](2018)在《大穗型超级稻颖果淀粉体发育及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淀粉是水稻颖果的主要积累物质,其性质决定了稻米的品质。杂交超级稻由于其高产的特性被广泛研究,而关于大穗型超级稻颖果淀粉体的发育和淀粉的品质仍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大穗型超级稻品种甬优2640(YY2640)为试验材料,以正常穗型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NG9108)作为对照,在观察颖果形态发育的同时,通过树脂切片研究了颖果中果皮和胚乳淀粉体的发育规律,并且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以及快速粘度分析等技术测定了颖果淀粉的形态、结构和糊化等理化性质。主要结果如下:(1)YY2640颖果呈细长型,颖果发育快,成熟早,发育过程中粒重始终高于NG9108;(2)YY2640成熟水稻有良好的穗部性状,穗长、穗重、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着高于NG9108;(3)YY2640颖果淀粉体的发育比NG9108好,果皮中淀粉体降解快,胚乳中淀粉体充实好;(4)YY2640颖果淀粉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NG9108,淀粉颗粒呈规则的多面体形,表面光滑,尺寸比NG9108稍大;(5)水稻淀粉为A-型晶体,YY2640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和表层有序度均高于NG9108;(6)与NG9108相比,YY2640淀粉的糊化温度低,糊化时间短,峰值粘度、低谷粘度和崩解值高而回生值低,表现出较好的糊化特性。综合以上结果表明,YY2640颖果发育快,淀粉体充实好,从而颖果淀粉表现出较好的品质,因此YY2640存在良好稻米品质的潜力。研究结果不仅能丰富稻米淀粉的研究和深化超级稻的品质研究,而且能为超级稻淀粉的加工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为更好地应用超级稻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七届长叁角植物科学研讨会暨青年学术报告会摘要集》期刊2018-10-12)
朱晓威[5](2018)在《芋球茎淀粉体发育及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芋是一种重要的地下球茎类作物,其球茎富含淀粉。芋淀粉颗粒非常小,仅为马铃薯淀粉的十分之一,理化性质独特,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然而国内外有关芋球茎淀粉积累、淀粉体发育鲜有报道,有关芋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也不充分。为此,本研究以荔浦槟榔芋、兴化龙香芋、泰兴香荷芋和靖江香沙芋为试验材料,采用树脂半薄切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等技术,结合图像分析软件研究了槟榔芋球茎淀粉体的发育过程;采用显微观察、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变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分别比较了叁个品种(龙香芋、香荷芋和香沙芋)之间以及母芋和子芋(槟榔芋)之间淀粉理化性质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槟榔芋母芋球茎在发育过程中鲜重不断增大,含水量逐渐降低;球茎总淀粉含量逐渐上升,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母芋球茎薄壁细胞体积不断增大,内部淀粉体的数目、直径以及面积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同时单个淀粉体内淀粉粒的数量也不断增多。(2)芋淀粉体是由多个大小不一的不规则淀粉粒构成,淀粉粒的增殖是以大淀粉粒为发起点,向四周或一侧进行增殖;淀粉体边缘光滑,且部分淀粉体边缘有“一小片区域”存在数个排列松散的小淀粉粒,推测该区域是淀粉体增殖起始部位,而在其他区域内淀粉粒排列紧致,且淀粉粒较大。(3)根据淀粉体发育的特点,芋球茎淀粉的积累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叁个阶段:淀粉形成阶段,表现为淀粉体在直径上的增大;淀粉快速积累阶段:表现为淀粉体在数目上的增加;淀粉体充实阶段:表现为淀粉体内淀粉粒在数量上的增加。(4)龙香芋、香荷芋和香沙芋子芋淀粉的形态和理化特性均存在诸多的异同。叁者淀粉均为不规则多面体形和圆球形的外观,淀粉粒呈单峰分布,XRD衍射峰类似。龙香芋淀粉粒平均粒径最小、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最低,而香沙芋淀粉粒最大、表观直链淀粉含量最高;龙香芋淀粉无定型区所占的比例最高、香荷芋淀粉次之、香沙芋淀粉最低;在相对结晶度方面,龙香芋淀粉低于香沙芋淀粉而高于香荷芋淀粉;龙香芋淀粉的峰值温度最高,香荷芋淀粉最低,但香荷芋淀粉的热焓值最大,龙香芋淀粉最小;香沙芋淀粉的峰值粘度、崩解值等一系列粘度参数均为最大,龙香芋淀粉最小。(5)槟榔芋的母芋和子芋淀粉具有相似的形态和结晶类型,但也存在许多不同的理化性质。与子芋淀粉相比,母芋淀粉平均粒径较大、相对结晶度和外部有序度较高、膨胀势较大,粘滞特性参数都较高,但其表观直链淀粉含量较低,溶解度较小。综合本研究芋的理化性质及一些产业对于淀粉性质的要求,龙香芋淀粉因其粒径小,更适合作为化妆品的添加剂;香荷芋和香沙芋的淀粉含量高、粒径大,更适合用于工业生产;由于直链淀粉较支链淀粉更能提高食品的脆性和强度,故有着较高支链淀粉含量的香沙芋淀粉更适用于加工膨化食品;槟榔芋母芋淀粉的膨胀势大,较子芋淀粉更能够改善肉制品品质。上述研究结果不仅可以深化芋球茎淀粉体的发育和淀粉合成机制的研究,同时也能为芋淀粉在食品和非食品行业中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王玲玲,王忠,顾蕴洁[6](2017)在《高粱胚乳淀粉体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高粱胚乳细胞中淀粉体的发育情况。[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相结合的技术观察高粱胚乳细胞。[结果]发育前期,高粱胚乳中的淀粉体主要由前质体发育形成,此时主要为单粒淀粉,少部分为复粒淀粉。发育中后期胚乳细胞中1个或多个淀粉体发生中心出现,淀粉体发生中心处有许多质体,质体以先形成环状膜结构、后积累淀粉的方式形成淀粉体,此时胚乳细胞中的淀粉主要为单粒淀粉和半复粒淀粉,也有少部分为复粒淀粉。[结论]该研究为高粱胚乳淀粉体的发生和发育方式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30期)
邵珊珊[7](2017)在《糯大麦与非糯大麦胚乳淀粉体发育、消亡及其淀粉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糯大麦支链淀粉含量很高,表现出独特的淀粉品质性状,直接影响大麦的食用和加工品质,在食品加工和酿造产业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此,有关糯大麦淀粉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为探明糯大麦淀粉的结构特性和理化性质,本研究以糯大麦代表性品种白青稞(C2-2)、甘垦5号(GK5)和非糯大麦代表性品种扬农啤10号(YNP10)、苏裸麦1号(SLM1)为试验材料,采用树脂半薄切片技术、组织化学染色、体视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分别研究了这两类大麦在颖果发育过程中淀粉体的发育和籽粒萌发过程中淀粉体的消亡差异;同时运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远红外光谱(FTIR)和快速黏度分析(RVA)等技术,研究了这两类大麦淀粉粒形态特征及淀粉理化性质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颖果发育过程中,糯和非糯大麦的形态变化、鲜、干重以及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颖果生长均呈“S”型曲线。与非糯大麦相比,糯大麦在颖果发育过程中的表观直链淀粉和总淀粉积累量低、可溶性糖含量高。(2)与非糯大麦相比,糯大麦胚乳内淀粉体出现时间早,小淀粉体的比例高,淀粉充实度高。随着颖果的发育,胚乳淀粉体体积逐渐变大,数量增多;花后9~20d胚乳淀粉体的增殖速度较快,花后27d后胚乳细胞充实基本完成。(3)糯和非糯大麦胚乳和果皮对I2/KI染色响应不同。糯大麦胚乳被染成红褐色,非糯大麦胚乳则被I2/KI染成蓝黑色,但二者果皮染色特性一致,均呈蓝黑色。(4)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糯和非糯大麦胚乳淀粉消耗时序遵循一定的规律:首先从近胚端的腹部开始,然后慢慢延伸到背部,最后沿着腹沟延伸到远胚端。与非糯大麦相比,糯大麦胚乳淀粉体的消亡早、消亡速度快。(5)糯和非糯大麦淀粉粒粒度分布均为双峰分布,淀粉粒包括A-型大淀粉粒(粒径≥10 μm)和B-型小淀粉粒(粒径<10 μm)两种,大淀粉粒主要为圆饼形和椭球形,小淀粉粒多呈球形、不规则形或多面体形。与非糯大麦相比,糯大麦淀粉粒表面不光滑,有较多凹陷和微孔。两种淀粉粒偏光十字形状及明显程度无显着差异,十字交叉点都位于淀粉粒的中心位置。(6)XRD波谱分析表明,糯和非糯大麦淀粉均为典型的A-型晶体结构,具有类似的衍射峰,差异主要体现在峰的强度不同。糯大麦淀粉的相对结晶度明显高于非糯大麦。(7)FTIR波谱分析表明,糯和非糯大麦淀粉在995cm-1、102cm-1和1045cm-1等处的共振峰强度不同,其中1045/1022cm-1和1022/995cm-1共振峰的比值存在显着性差异。与非糯大麦相比,糯大麦淀粉的表层结构有序度较高。(8)糯和非糯大麦淀粉糊化特性不同,其中糯大麦具有较低的糊化温度、低谷粘度和回生值以及较高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止温度、峰值粘度、崩解值、溶解度和膨胀势。(9)NMR分析表明,糯大麦淀粉C1区域结晶峰强度明显高于非糯大麦,而无定形峰强度较低。糯大麦淀粉在PPA、AAG和HC1叁种水解条件下的水解程度均明显高于非糯大麦。综上所述,糯大麦和非糯大麦胚乳淀粉体的发育和消亡特征相似,但在颖果染色特性、淀粉体形态、淀粉积累、消亡速度和理化性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以上研究结果不仅深化了糯大麦淀粉的研究,而且能为糯大麦淀粉在食品和非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5-01)
于恒,张春良,余徐润,熊飞,王忠[8](2017)在《甜玉米与普通玉米胚乳淀粉体发育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甜玉米(金甜688)和普通玉米(掖单13)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这2种玉米颖果生长和胚乳淀粉体发育过程中结构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颖果发育过程中,2种玉米干重和总淀粉积累量变化均呈"S"型曲线,但金甜688远低于掖单13;2种玉米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单峰曲线,但金甜688在授粉前期含量较低而后期较高。2种玉米胚乳细胞的淀粉积累均因所在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与掖单13相比,金甜688胚乳淀粉体发育滞后且体积小,充实度低。金甜688成熟颖果胚乳淀粉体多为圆球形且排列疏松,而掖单13淀粉体多呈多面体形,淀粉体间隙小且排列紧密。金甜688胚乳淀粉体发育差,颖果成熟后因失水而皱缩严重,而掖单13胚乳淀粉发育较好,颖果呈马齿形,顶端凹陷,外观较为透明。(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于恒[9](2016)在《关于糯性与非糯性小麦胚乳淀粉体发育、消亡及其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糯性小麦由于支链淀粉含量很高,因此表现出特殊的淀粉品质性状。由糯性小麦加工制成的各种食品风味独特,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价值。因此,有关糯性小麦淀粉的研究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研究以糯性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扬糯1号和非糯性小麦品种扬麦13为实验材料,采用树脂半薄切片、组织化学染色、冰冻切片等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两种小麦胚乳淀粉体发育和萌发过程中淀粉体消亡的差异;运用快速粘度分析(RVA)、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远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比较研究了两种小麦淀粉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小麦颖果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粒重、可溶性糖和总淀粉含量等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胚乳淀粉体均在花后6 d时出现,随着发育天数的增加,淀粉体体积和数量逐渐增多变大。花后12~24 d胚乳淀粉体的增殖速度加快,28 d后胚乳细胞充实基本完成。总体而言,扬糯1号胚乳淀粉体中小淀粉体的比例高于扬麦13,淀粉体发育状况也好于后者。(2)两种小麦胚乳和果皮对12-KI染色响应有差异。扬麦13胚乳被12-KI染成蓝黑色,扬糯1号则被染成红褐色,但二者果皮染色特性一致,发育前期均可被12-KI染成蓝黑色,发育后期果皮中的淀粉体被降解,不再着色。(3)小麦萌发过程中,颖果不同部位的胚乳消耗时序有别:近胚端的胚乳开始消耗,慢慢延伸到背部,进而沿着腹沟延伸到远胚端。与此同时,胚乳淀粉体表面形成融蚀小孔,随后小孔逐渐变大加深,直至淀粉体解体、消亡。两品种,相比,扬糯1号胚乳淀粉体的消亡速度快于扬麦13。(4)两种小麦胚乳中均有A-型大淀粉体(粒径≥10 μm)和B-型小淀粉体(粒径<10μm)。大淀粉体表面光滑且多呈椭球形,小淀粉体表面粗糙且多呈球形或不规则的多面体形。两种小麦淀粉体的偏光十字均在中央位置,但扬糯1号偏光十字亮度高于扬麦13。粒度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扬糯1号小淀粉体所占的比例高于扬麦13。(5)在糊化特性分析中,扬糯1号的峰值粘度、峰值时间、崩解值、最终粘度、回生值和峰值时间明显低于扬麦13,而糊化温度则高于扬麦13。(6) FTIR波谱分析表明,两种小麦在1045 cm-1、1022 cm-1和995 cm-1等处的峰强度不同,(1045/1022)cm-1比值也存在显着性差异,扬糯1号淀粉表层结构的有序度高于扬麦13。两种小麦XRD波谱有相似的衍射峰,但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其中2e 20°附近的衍射峰有明显的差异。经计算,扬糯1号的相对结晶度(30.95%)高于扬麦13(24.22%)。总之,糯性与非糯性小麦胚乳淀粉体的发育和消亡过程基本相同,但在淀粉体形态、着色特性、粒度分布以及相关理化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上述研究结果不仅深化了糯性小麦淀粉体的研究,而且为糯性小麦的品质改良、食品加工和资源开发应用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04-01)
郑中玉[10](2015)在《摘要-淀粉体运动微流变分析研究植物根的重力感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淀粉体作为天然微探针,发展了模型植物拟南芥小柱细胞(感重细胞)中的活体微流变方法,分别对野生型拟南芥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突变体进行微流变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淀粉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银杏(Ginkgo biloba L.)核用品种‘七星果’、‘马铃’和‘龙眼’不同发育天数的胚乳为材料,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其胚乳细胞内淀粉体的积累规律和发生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3种银杏胚乳形态差异显着,‘七星果’呈梭形、‘马铃’呈椭圆形、‘龙眼’呈卵圆形;3种银杏胚乳早期均为嫩绿色,后期为黄色;授粉后65~125 d是胚乳体积快速增长时期。淀粉体的积累规律为:在胚乳组织内,淀粉体由糊粉层-外胚乳-内胚乳逐渐积累;在单个胚乳细胞内,淀粉体由细胞壁边缘向内部逐渐充实。银杏淀粉质体起源于类叶绿体质体,淀粉粒最初在类叶绿体质体的内膜上发生。淀粉体通过出芽、缢缩以及出芽和缢缩同时进行的增殖方式产生新淀粉体,成熟淀粉体形态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属于单粒淀粉。研究结果表明银杏淀粉体在胚乳组织内具有由外向内的空间积累规律,淀粉质体起源于类叶绿体质体并通过出芽、缢缩、出芽和缢缩同时存在的方式增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淀粉体论文参考文献
[1].郑彦坤.特用玉米营养品质与淀粉体和蛋白体发育关系的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19
[2].陆彦,郝唯卓,潘烨,张晓敏,祁琰.银杏胚乳淀粉体的积累规律和发生特性[J].植物科学学报.2019
[3].汪巧菊,陈昕钰,冉莉萍,李波,董召娣.小麦强弱势粒胚乳淀粉体和蛋白体发育及物质积累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9
[4].陈昕钰,熊飞.大穗型超级稻颖果淀粉体发育及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C].第七届长叁角植物科学研讨会暨青年学术报告会摘要集.2018
[5].朱晓威.芋球茎淀粉体发育及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8
[6].王玲玲,王忠,顾蕴洁.高粱胚乳淀粉体发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
[7].邵珊珊.糯大麦与非糯大麦胚乳淀粉体发育、消亡及其淀粉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7
[8].于恒,张春良,余徐润,熊飞,王忠.甜玉米与普通玉米胚乳淀粉体发育的差异[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7
[9].于恒.关于糯性与非糯性小麦胚乳淀粉体发育、消亡及其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6
[10].郑中玉.摘要-淀粉体运动微流变分析研究植物根的重力感应机制[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