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我国中小学德育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加入WTO后我国中小学德育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陈瑛[1]2003年在《加入WTO后我国中小学德育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入WTO后,面对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中小学德育工作将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既获得改革和发展的新机遇,又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强、东西方文化碰撞激烈、网络的巨大影响等种种挑战。为了迎接新挑战,更好适应国内外新形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德育目标,充实德育内容,创新德育的方式方法,完善保障条件,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窦鹏辉[2]2005年在《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认为15—35 岁年龄段的农村青年,是农村人口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核心。本研究的目标在于,理清新时期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所面临的形势、背景及客观需求,认识新时期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涵义及其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新时期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揭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最终从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各个层面,提出其开发的方向、重点、途径和模式,然后进一步提出与这种开发方略最适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与这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适应的长效保障机制。作为一项管理学领域的战略研究,基于围绕本研究所做的社会问卷调查,本着针对性、可操作性、可预见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本研究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明理分析,从应用的角度大胆破旧创新,提出一些可供各界决策、研究所需要的思路、判断和结论。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社会调查方法,结合理论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个案研究和共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辨证地参考同行专家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大胆地进行模式设计和理论创新。在研究过程中,大量运用经济学(包括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社会学、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学、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与知识,立足于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理论、农业研究资源配置理论、投入产出比理论等等,通过与历史比较、与现状比较、与国外比较,提出切实可行的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及其运行机制和实施模式。同时,结合“外地进京务工青年状况调查”(2004 年3 月)和“中国农村青年状况调查(2004)”两次社会问卷调查,同时亲赴陕西铜川、甘肃定西、北京昌平、陕西咸阳等四地进行实地调研,获得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并运用SPSS 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上述结论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支撑。 本研究通过分析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形势下、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背景下、加入WTO 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农村青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这种大背景、新形势对农村青年的客观需求,进而提出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涵义、特点与开发的现状和内容。结合问卷调查和官方统计数据,通过对农村青年人力资源人口数量、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化、处世心态与置身状态、对待生活、家庭及亲友的态度、对待事关“叁农”大事的态度及其生命与健康状况的分析,提出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在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组织农村青年在职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前职业技能培训、

江彦桥[3]2005年在《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从国际关系学、教育政策学等学科的视角,将对外教育政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整体看待,运用历史法、比较法、实地调查与访谈等方法,依次讨论了我国对外教育政策发展沿革,对外教育政策环境影响,教育国际战略谋划,政策目标与决策,对外教育政策体系完善。试图使对外教育政策的研究体现一定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国家利益至上是教育输出国和输入国国际教育政策的普遍原则。经济全球化、国际服务贸易等构成了当前对外教育政策的主要环境影响。积极适应新时期国际环境是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育国际战略谋划是国家对外教育政策的关键。本文提出要正确区分相互依存与依附,共同把蛋糕做大,学会博弈,在国际教育合作中争取“双赢”“共赢”。提出学习、融合、创新,参与、开放、融入的战略思维,并以我国教育参与国际组织的战略为例进行了深入讨论。 国家教育主权的终极价值体现为国家利益。需要更多地理解加入WTO对我国教育主权的限制,调整国家教育主权观念。然而对国家教育主权问题仍不可掉以轻心,需要加强对涉外教育的日常监管,查处、打击侵犯我国教育主权的活动。 本文分析了现行的政策目标和方针,提出了倡导国际了解教育、培养中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等8条未来我国对外政策目标。以较多的篇幅,讨论了我国现行的对外教育的决策过程,提出了改进思路。对完善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的4点建议:加强政策体系的系统性设计,推进对外教育政策的价值创新,提高对外教育政策的执行质量,促进对外教育政策研究的能力建设。 本研究有这样一些特色:(1)跨学科研究(交叉性)。对外教育政策既是一种针对教育活动的教育政策,也是一种规范涉外活动的外交政策。这种双重属性注定了本研究必须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即既要从教育政策学视角,又要从国际关系视角来加以分析和研究。(2)系统性。将我国对外教育政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整体看待,目前涉及本课题同类研究主题并做系统全面研究的尚不多。比较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的演进历史,分析了对外教育政策的环境影响、战略谋划、决策过程。(3)亲历性。多次国外实地考察、调研,与众多国内外教育高官在正式、非正式场合下的讨论、征询与访谈,加深了笔者对对外教育的认识和感悟,也获得了大量多元的第一手资料。加之曾参加过国家对外教育政策的起草工作,承担一些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日常从事的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切身体会,使得本研究更加深入、充实。

周倩[4]2006年在《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实施,高校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人的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在高校科技领域,不仅意味着科技人员的发展受到重视,科技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也成为近叁、两年高校科技管理研究会关注的热点。提高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对于推动高校科技工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是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一种需要。论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运用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除导言外,共分3个部分对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 导言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指明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创新之处和不足。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整篇论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基本概念。专业的概念、标准、专业化的概念、高校科技管理专业的概念与特殊性、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的概念、以及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目标等;二是发展了专业化运动理论,提出职业专业化需要努力的方向和方面。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第叁章,主要是结合背景,提出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科技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科技园建设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日益重要,科研项目、经费竞争日益激烈,科研合作特别是跨学科、跨区域、全球性的合作日渐增多,对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挑战,也说明了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紧迫性。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通过比较与调查,分析出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叁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依据专业化运动理论,分析、解决我国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第四章通过对美国和台湾地区高校科技管理专业课程的分析、论证,设计出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继续教育课程方案;在调查的基础上,第五章对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实现模式进行探讨。初步提出两个层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非

宋婷[5]2013年在《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64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历史进程中,从“人治”到“法治”,从“法制”到“法治”,中国法治逐渐走向完备、趋向成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入宪,中国社会犹如破茧重生,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血雨腥风和动荡不安之后开始踏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征程。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身上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基于大学生特殊的社会地位,对这一特定群体开展的专门性高校法制教育既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民心工程”,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工程”。一直以来,高校被誉为是现代社会变革的晴雨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的变化,高校在不断发生变化。正因为如此,高校法制教育的发展进程就成为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缩影。同时,高校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向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育人职责。从逻辑关系上看,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法制教育又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以一般介绍性研究为主,缺乏对建国以来六十多年高校法制教育的嬗变历程与脉络轨迹的系统把握。本文着重从阶段划分角度进行纵向历史梳理,将研究焦点集中在高校法制教育的历史进程上,重点考察其发展演变轨迹,深入挖掘基本规律,提炼出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从高等教育的视角有力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和重大历史转折。以改革开放为界,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前叁十年和后叁十年,期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产生了四次重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前,高校法制教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探索起步阶段(1949-1956)和挫折失误阶段(1957-1977);实现了两次相同而又不同的重大“转变”,第一次是从摧毁到建设,第二次是从再摧毁到再建设。改革开放后,高校法制教育经历了叁个发展阶段,即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开拓进取阶段(1986-2003)和继承创新阶段(2004-);产生了两次重要历史“飞跃”,第一次是从法律常识教育到法律意识教育,第二次是从法律意识教育到法律素质提升教育。高校法制教育在理念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实践中发生重大转变,顺利完成了法制教育主渠道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课程改革,确立了从无到有、从繁到简、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的法制教育发展路线。改革开放前的高校法制教育尽管教训多、经验少,但是其具有启蒙意义的奠基作用不可忽视。改革开放后的高校法制教育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为手段,不断推进高校法制教育的深度发展和持续发展,从而全面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事业。本文注重横纵结合,从演变脉络上对高校法制教育进行“横断面”解读,在每个历史阶段对相对固定的考察点进行比较性、系统性、反思性研究,涵盖了高校法制教育的时代背景、基本做法、阶段特点和经验教训等主要方面。通过对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再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的恢宏画面,勾勒出高校法制教育的时间轴和发展线,剖析期间的成败得失和兴衰荣辱,这对于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承上启下和继往开来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高校法制教育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各具特点,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发展变化的历史足迹。整体而言,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发展历程基本上是螺旋式上升的、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抚今追昔、立足当代、展望未来,高校法制教育的光辉历程将凝结成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而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经验和沉痛教训也必将促进高校法制教育向着扩散化、均衡化和权威化的方向继续阔步前进。

何智强[6]2004年在《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面对严酷的现实和21世纪的挑战,社会呼唤建立新的道德规范。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大会在讨论分析21世纪人类面临那些挑战的问题时,道德、伦理、价值观所面临的挑战被列为第一位。会议在总结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总的指导思想,那就是“学会关心”。面对知识经济的时代,究竟如何培养善良、有责任感会关心别人的公民是教育工作者们冥思苦想的问题。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的转型必然导致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以及人们行为方式的转变,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正是在这种中外文化、传统思想与外来观念相交融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创新性。 面对改革的新形式,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社会各界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在综合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就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观的趋向问题,对当前中小学德育的内容、方式和目标及现状作了初浅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德育工作内容陈旧、僵化,缺乏一套大多数人承认、相对稳定的基本价值观系统作为其教育的一贯内容;德育目标的层次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和时代特征,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德育的内化过程不够,目中无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学校实施的教育行为与其向学生进行的教育往往不一致;德育方法、手段呆板单一,学校德育途径多以灌输、说教为主,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德育工作管理流于形式,体制建设、措施不到位;加入WTO后,东西方文化加速了在学校的碰撞,学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了以构建普遍性道德价值观体系作为学校德育的主体和切入点的构思。

陈宁, 刘莉, 孙淑惠, 李志刚[7]2004年在《“入世”对四川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因历史条件、现实基础等的差异,“入世”给不同地区教育带来的影响的广度、深度上会有差距。入世给我省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体现为:给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资参照的模式、为突破教育发展“瓶颈”和开拓教育市场提供了良好契机以及为中外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但另一方面“入世”后将会使我省在师资引进和稳定、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和高等院校发展以及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针对入世带来的机遇挑战,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加快教育的发展;以城市、平原地区教育为示范,辐射农村、民族地区的教育,增强我省教育的竞争力;以调整结构为重点,改革高等教育;加强职业培训,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

李鸿江[8]2006年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以及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该如何改革与发展,则必须要进行战略性的研究,所以本文选择此课题作为研究内容,来对我国体育院(校)系进行全面的审视,并提出指导性的改革与发展战略,以推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国外考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在以下方面得出了初步的结论。 1 我国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部分会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在发展战略选择上会有所侧重,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内涵发展战略;实施重点建设战略;实施依靠“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战略。 2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从无到有经历了百年的时间,清末体育师资的匮乏催生了我国高等体育院系的产生,后备阶段体育院(校)系数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减和调整。从清朝末期开始,其发展经历了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执政时期;解放后,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后时期等不同阶段,历经了叁种社会制度。现今我国有体育院校、系250多个,形成了独立的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院系和综合大学的体育院系叁种类型。 3 建国后作为国家行为的体育院校专业整体调整共有4次,其中改革开放以后,高等体育院校专业设置凋整了3次,总体趋势是,我国体育专业设置日趋规范化、科学化。但是体育教育在体育专业设置调整变化的总过程中,一直是占主导地位,其它专业也是在体育教育“母体”中逐渐分化和演变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院(校)系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拓宽,从单一的师资培养到多类体育人才的培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引领着体育相关专业经过5次教学计划的修订,课时总量在逐渐减少,课程门数在增多,课程结构在变化。 4 国外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的兴起均是为满足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要而创立的,较早以培养体育师资为目标,创办体育教育专业。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发展历史过程中随时保持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设置新兴的专业,突出与健康、医学、娱乐、产业相关联的特色专业。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在课程设置上也随专业的调整而变化,总体上增加理论课,增加必修课,突出厚基础,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国高等体育院校、系办学特色鲜明,均有各自的传统专业和学科优势,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强调社会服务,强调社会利益、社会责任和社会服务,是世界许多体育院校的办学倾向。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各院校发展的趋势之一。提高国际化程度,招收大量留学生,为推动世界体育的发展服务。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依靠所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在重大国际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注重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 5 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为:体育院(校)、系的办学方向要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体育院(校)

向宇[9]2005年在《金融全球化下的银行全能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于2001年末加入WTO,承诺于2006年全境向外资银行机构开放人民币业务,我国的商业银行第一次切实感受到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对自身改革甚至生存的巨大压力。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银行积极探索自身的发展之道,不约而同的走上全能化的发展道路。研究金融全球化下银行业的全能化趋势,特别是仔细分析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全球化下银行全能化的过程、影响及其监管,对于全球金融乃至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同时,对于进一步深入探索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银行改革与重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特别是为我国的银行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总结他国经验、吸取他国教训,充分利用我国银行的“后发优势”,为稳步推进我国银行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全能化改革提供决策的思路。 本文在探讨金融全球化下的银行全能化问题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全球化概述。本章首先对经济全球化的有关概念、理论进行梳理,把“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这一对有争议的基本概念进行比较,随后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全球经济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本文进一步阐述经济全球化的核心金融全球化的各个侧面,包括金融全球化的特征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第二,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基础上,本章进一步探讨银行生存环境的变迁。跨国公司的巨型化、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银行传统业务的蚕食鲸吞、飞速发展的金融创新对传统银行信贷业务及操作手段的排斥,都使银行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生存空间大量被挤占。 第叁,在生存环境恶化之时,银行并没有坐以待毙。全球各国的银行在奋起争取生存的激烈竞争中,殊途同归地选择了银行全能化的道路。本文在此章中界定了“全能银行”、“银行全能化”等重要概念,简要回顾了银行全能化的

薛文杰[10]2013年在《中国和平崛起视野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崛起是国人的百年梦想。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及经济崛起、制度崛起、文明崛起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促进中国更快地和平崛起,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应对外部和内部挑战。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崛起的汉朝、唐朝、明朝的崛起过程以及崛起时的爱国主义教育,都对当前中国和平崛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又存在很多问题。爱国主义教育要为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国际环境服务,为中国经济崛起服务,为中国制度崛起服务,为中国文明崛起服务。中国和平崛起是经济崛起、制度崛起、文明崛起等的全面崛起。中国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加入WTO后我国中小学德育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D]. 陈瑛.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 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窦鹏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3]. 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研究[D]. 江彦桥.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4].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D]. 周倩.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 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研究[D]. 宋婷. 南开大学. 2013

[6]. 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思考[D]. 何智强.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7]. “入世”对四川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 陈宁, 刘莉, 孙淑惠, 李志刚. 理论与改革. 2004

[8].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研究[D]. 李鸿江.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9]. 金融全球化下的银行全能化研究[D]. 向宇. 四川大学. 2005

[10]. 中国和平崛起视野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 薛文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

标签:;  ;  ;  ;  ;  ;  ;  

加入WTO后我国中小学德育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