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致发光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制,溶胶,纳米,氧化铝,凝胶,稀土,薄膜。
光致发光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朱宪忠,储成林[1](2015)在《Tb~(3+)在Lu_3Ga_5O_(12)中的光致发光性质及浓度猝灭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在还原气氛中制备了(Lu1–xTbx)3Ga5O12荧光粉,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光致发光性能以及Tb3+掺杂浓度对荧光粉性能的影响规律与机制。研究表明:荧光粉具有石榴石型晶体结构,当x增加时,晶格膨胀。荧光粉的激发光谱由归属于Tb3+的4f 8→4f 7 5d1跃迁的A、B两个宽激发带以及归属于4f 8→4f 8跃迁的一些窄谱峰构成;随x的增加,A、B带发生红移,带间距缩小。在紫外光激发下,荧光粉发射绿光;发射光谱对应于Tb3+的5D4→7FJ和5D3→7FJ跃迁,其中5D4→7F5跃迁发射最强。5D4→7FJ各跃迁发射的浓度猝灭以交互作用为主,猝灭浓度xm=0.08。与5D4→7FJ跃迁相比,5D3→7FJ猝灭浓度低,猝灭机制以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下交叉弛豫为主。(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孙玉希,宋若静,何黎明,唐再良[2](2013)在《光致发光过程分子行为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新分析了经典荧光机理的科学性,并根据基本原理重新探讨了光致发光过程分子行为机制,推出了在光致发光过程中电子跃迁和分子形变为因果关系的分子行为规则:能迅速发生电子跃迁决定于分子的瞬态结构和外界微扰;随后缓慢发生分子形变决定于电子跃迁和分子环境;分子通过其分子行为与分子环境交换能量;自旋允许的电子跃迁是光响应的分子行为,而自旋禁阻的电子跃迁能够活化或失活荧光分(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3-08-07)
杨倩,唐红霞[3](2012)在《ZnSe齿状纳米结构的生长机制及光致发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简单的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合成了硒化锌齿状纳米晶体结构,它具有统一、整齐的梳齿形貌作为纳米阵列。文章分析了齿状纳米结构的生长机理,讨论了结构的光致发光性质,对制备的过程进行了改良,并对合成的纳米齿状结构进行了相关的处理,从而得到了具有较好的光学品质的纳米齿状结构,其显示出很强的带边发射。(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何贤模,徐明,芦伟[4](2012)在《氮化硅薄膜的光致发光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SiNx的结构和性能都会随x值发生显着变化,尤其是薄膜的发光性质。同时,在不同条件下制备的SiNx薄膜中都观察到了可见光致发光现象,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机制予以解释。总结了近十年来关于SiNx薄膜的光致发光研究进展,评述了其各种发光机制。(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2年19期)
胡永明,雷莹,邹亚囡,王钊,顾豪爽[5](2011)在《KTaO_3纳米材料光致发光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尺寸分布均匀,具有八面体形貌的烧绿石相KTaO3纳米材料。室温下,KTaO3纳米材料显示分别位于437 nm、490 nm和569 nm的蓝绿发光峰。位于437 nm处的发光峰可能与自束缚激子的复合有关,而位于490 nm处的发光峰对应于施主-受主对的辐射复合,其热猝灭激活能分别为375 meV和511 meV。(本文来源于《压电与声光》期刊2011年01期)
王冰,徐平[6](2008)在《二氧化锡纳米结构的光致发光及生长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金银合金助催的碳热蒸发方式,在单晶Si衬底上生长了几种不同形貌的SnO2纳米结构。用SEM、XRD、Raman和PL等测试技术对其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L光谱中观察到的359和450nm两个新峰是由存在于SnO2纳米结构中的发光中心如纳米晶体或氧空位等造成的。SnO2纳米结构的生长遵从VLS机制,与反应源的不同距离所产生的温度差是造成这些纳米结构具有不同形貌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电子元件与材料》期刊2008年08期)
王辉[7](2008)在《钇共掺杂的掺铒氧化铝光致发光增强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非水性溶胶-凝胶工艺制备Er~(3+)-Y~(3+)共掺杂Al_2O_3粉末,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能量分散谱(EDS)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Y~(3+)共掺杂对掺Er~(3+):Al_2O_3粉末颗粒形貌和结构,1400-1700 nm近红外Stokes发光和500-700 nm绿、红色反Stokes(上转换)发光的影响作用规律,揭示了Y~(3+)共掺杂对掺Er~(3+):Al_2O_3光致发光的增强机制。以异丙醇铝[Al(OC_3H_7)_3]为前驱体,硝酸铒盐[Er(NO_3)_3·5H_2O]为掺杂介质,在异丙醇[(CH_3)_2CHOH]环境下水解合成Er~(3+)掺杂Al_2O_3溶胶。随H_2O与Al~(3+)摩尔比由0:1增加到5:1,掺1 mol%Er~(3+):Al_2O_3溶胶粘度由4.33 mm~2/s减小到4.16 mm~2/s,胶粒尺度由40nm减小到3 nm。900℃烧结不同H_2O与Al~(3+)摩尔比的掺Er~(3+):Al_2O_3溶胶,所得粉末均为γ-(Al,Er)_2O_3和θ-(Al,Er)_2O_3混合相结构,粉末颗粒尺度均约为10 nm。随H_2O与Al~(3+)摩尔比增大,粉末中羟基(-OH)含量逐渐增加,而掺Er~(3+):Al_2O_3粉末在977.3 nm激光泵浦下获得的对应于Er~(3+4)I_(13/2)→~4I_(15/2)跃迁过程的1530 nm波长Stokes发光强度先增强后减弱,H_2O与Al~(3+)摩尔比为2:1时粉末发光强度最强。以硝酸铒盐[Er(NO_3)_3·5H_2O]为掺杂介质,硝酸钇盐[Y(NO_3)_3·5H_2O]为共掺杂介质,制备H_2O与Al~(3+)摩尔比为2:1的0-20 mol%Y~(3+)共掺杂的掺0.001-2 mol%Er~(3+):Al_2O_3溶胶。0-20 mol%Y~(3+)共掺杂的掺1 mol%Er~(3+):Al_2O_3溶胶,粘度均约为4.18 mm~2/s,胶粒尺度因Y~(3+)共掺杂增加,10 mol%Y~(3+)共掺杂时胶粒长大至约10 nm。900℃和1000℃烧结0-20 mol%Y~(3+)共掺杂的掺Er~(3+):Al_2O_3粉末均为γ-(Al,Er,Y)_2O_3和θ-(Al,Er,Y)_2O_3混合相结构,1000℃烧结20 mol%Y~(3+)共掺杂的粉末有(Y,Er)_3Al_2(AlO_4)_3化合物相析出;掺Er~(3+):Al_2O_3粉末γ和θ相非晶化程度随Y~(3+)共掺杂浓度增加而逐渐加剧。Y~(3+)共掺杂对掺Er~(3+):Al_2O_3粉末中-OH含量无影响,粉末颗粒尺度因Y~(3+)共掺杂而逐渐增大,10-20 mol%Y~(3+)共掺杂使得1000℃烧结的掺1 mol%Er~(3+):Al_2O_3粉末颗粒由约10 nm增大至约40nm。977.3 nm波长激光泵浦下,γ-和θ-(Al,Er,Y)_2O_3混合相结构的Er~(3+)-Y~(3+)共掺杂Al_2O_3粉末均得到了非均匀宽化的中心波长在1530 nm的Stokes发光谱,(Y,Er)_3Al_2(AlO_4)_3化合物相析出时,光谱发生劈裂。0.001 mol%超低Er~(3+)掺杂浓度时,Y~(3+)共掺杂对掺Er~(3+):Al_2O_3粉末发光强度没有影响;随Er~(3+)浓度增大至0.01-2 mol%,Y~(3+)共掺杂的掺Er~(3+):Al_2O_3粉末1530 nm波长发光强度随Y~(3+)共掺杂浓度增加而增强。20 mol%Y~(3+)共掺杂使得900℃和1000℃烧结的掺1 mol%Er~(3+):Al_2O_3粉末发光强度分别提高了30倍和40倍。Y~(3+)共掺杂抑制了Er~(3+)浓度猝灭效应,20 mol%Y~(3+)共掺杂使掺Er~(3+):Al_2O_3粉末1530nm荧光猝灭浓度由0.1 mol%提高至1 mol%。Er~(3+)-Y~(3+)共掺杂Al_2O_3粉末Er~(3+)的1530 nm波长荧光寿命随Y~(3+)共掺杂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大,20 mol%Y~(3+)共掺杂使900℃烧结的掺0.1 mol%和1 mol%Er~(3+):Al_2O_3荧光寿命分别由3.5 ms和3.3 ms提高至5.8 ms和4.1 ms;Er~(3+)辐射寿命和泵浦吸收截面不因Y~(3+)共掺杂而改变;Er~(3+)光活度系数随Y~(3+)共掺杂浓度增加而增大,900℃烧结的掺0.1 mol%和1 mol%Er~(3+):Al_2O_3粉末的Er~(3+)光活度系数因20 mol%Y~(3+)共掺杂分别提高了10倍和20倍。Y~(3+)共掺杂通过提高Er~(3+)光活度系数和Er~(3+)荧光寿命实现了对掺Er~(3+):Al_2O_3粉末1530 nm波长Stokes发光的增强作用,且Er~(3+)光活度系数的提高具有主要作用。Y~(3+)共掺杂破坏了掺Er~(3+):Al_2O_3粉末中Er~(3+)的微观团簇,激活了处于团簇状态的非光活性Er~(3+),因此提高了掺Er~(3+):Al_2O_3粉末中Er~(3+)的光活度系数;Y~(3+)共掺杂对Er~(3+)荧光寿命的增强作用,归因于抑制Er~(3+)-Er~(3+)能量传递速率和-OH猝灭速率,从而减小了Er~(3+)无辐射跃迁速率。Er~(3+)-Y~(3+)共掺杂Al_2O_3粉末在977.3 nm激光泵浦下发生535、553 nm绿色和670 nm红色上转换发光。(Y,Er)_3Al_2(AlO_4)_3化合物相析出时,绿、红色上转换发光谱产生劈裂。Er~(3+)-Y~(3+)共掺杂和Er~(3+)掺杂Al_2O_3上转换发光均为双光子上转换吸收过程,绿色上转换主要为激发态吸收~4I_(11/2)+a photon→~4F_(7/2)和交叉弛豫~4I_(11/2)+~4I_(11/2)→~4I_(15/2)+~4F_(7/2)过程,红色上转换主要为~4I_(13/2)+a photon→~4F_(9/2)和~4I_(11/2)+~4I_(13/2)→~4F_(9/2)+~4I_(15/2)过程。Y~(3+)共掺杂使得光活性Er~(3+)数量增加的同时又抑制了Er~(3+)交叉弛豫过程,因此随Y~(3+)共掺杂浓度增加Er~(3+)上转换发光强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10 mol%Y~(3+)共掺杂时粉末发光强度最强。10mol%Y~(3+)共掺杂使900℃和1000℃烧结的掺1 mol%Er~(3+):Al_2O_3绿色上转换发光强度分别增强了约30倍和100倍,使红色上转换发光强度分别增强了约2倍和10倍。Y~(3+)共掺杂对Er~(3+)上转换发光具有颜色调制作用。绿色和红色上转换发光强度比(I_(green)/I_(red))随Y~(3+)共掺杂浓度增加而增大,上转换发光由红色逐渐变为绿色。结合速率方程分析了I_(green)/I_(red)的变化规律,表明I_(green)/I_(red)正比于~4I_(11/2)和~4I_(13/2)能级上的Er~(3+)密度比N_3/N_2。Y~(3+)共掺杂抑制了Er~(3+):~4I_(11/2)→~4I_(13/2)无辐射跃迁过程,导致N_3/N_2增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8-05-01)
曾友华,郭亨群[8](2007)在《富纳米硅氮化硅薄膜光致发光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富纳米硅氮化硅薄膜的光致发光,其电子-空穴对存在3类光激发-光发射过程.通过对富纳米硅氮化硅薄膜光致发光模型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提出富纳米硅氮化硅薄膜光致发光是量子限制模型和能隙态模型发光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得到的结论,讨论一些已报道的富纳米硅氮化硅薄膜光致发光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潘洪哲,徐明[9](2006)在《纳米硅的光致发光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10多年来,人们对纳米硅的制备方法、微结构特征以及发光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重点对不同制备条件及后期处理条件下的纳米硅的发光机制做了评述和总结,并对目前研究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06年S1期)
杨涛[10](2006)在《非水性sol-gel法合成稀土掺杂氧化铝的光致发光增强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非水性sol-gel工艺取代水性sol-gel工艺,通过Er~(3+)掺杂,Er~(3+)-Y~(3+)和Er~(3+)-Yb~(3+)共掺杂,获得具有中心波长为1.53μm光致发光(PL)特性的稀土掺杂Al_2O_3。采用热重/差热分析(TG/DTA)、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检测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掺杂浓度、烧结温度以及水、非水性sol-gel工艺对掺杂Al_2O_3相结构和近红外光致发光特性的影响规律,揭示了Y~(3+)、Yb~(3+)等共掺杂对掺Er~(3+):Al_2O_3光致发光特性的增强作用机制。以异丙醇铝[Al(OC_3H_7)_3]为前驱体,稀土硝酸盐Er(NO_3)_3·5H_2O,Y(NO_3)_3·5H_2O,Yb(NO_3)_3·5H_2O为掺杂介质,在异丙醇[(CH_3)_2CHOH]的非水性环境下水解合成稀土掺杂Al_2O_3凝胶,并在不同温度烧结制备粉末。建立了550-1250℃烧结掺0-5 mol%Er~(3+):Al_2O_3构成的Er-Al-O系相组成图。体系中存在γ-(Al,Er)_2O_3,θ-(Al,Er)_2O_3,α-(Al,Er)_2O_3,ErAlO_3和Al_(10)Er_6O_(24)等5种相。随掺Er~(3+)浓度的提高,γ和θ相非晶化加剧,对Al_2O_3的γ→θ→α相变抑制作用增强。掺Er~(3+)浓度为5 mol%时,γ→θ和θ→α相变温度分别提高近60和110℃。烧结温度超过1150℃时,掺Er~(3+):Al_2O_3均析出ErAlO_3和Al_(10)Er_6O_(24)相。Er~(3+)的掺杂对非水性sol-gel工艺制备Al_2O_3的γ、θ相结晶及γ→θ→α相变的抑制作用强于水性sol-gel工艺。非水性sol-gel法1000℃烧结制备掺0.1,0.5,1 mol%Er~(3+),Y~(3+):Er~(3+)和Yb~(3+):Er~(3+)的mol比均为0-20的共掺Al_2O_3粉末。Y~(3+)、Yb~(3+)共掺均进一步加剧γ,θ相非晶化,抑制γ→θ→α相变。Y~(3+)、Yb~(3+)掺杂量高于10 mol%的掺1 mol%Er~(3+):Al_2O_3,分别析出(Y,Er)AlO_3和(Yb,Er)_3Al_5O_(12)相。掺Er~(3+):Al_2O_3具有中心波长为1.535μm的PL特性。具有γ及γ与θ混合相的掺Er~(3+):Al_2O_3的PL谱为1.535μm处主峰和1.556μm处肩峰的双峰结构,半高宽达46-85 nm。当α、ErAlO_3和Al_(10)Er_6O_(24)相析出时,PL谱发生劈裂,半高宽变窄。随烧结温度由600℃升至1100℃,掺Er~(3+):Al_2O_3中-OH含量减少,导致1.53μm处PL寿命和强度明显增大。随掺Er~(3+)浓度从0.1提高到2 mol%,浓度猝灭效应造成PL寿命和强度显着降低。能量迁移是造成PL猝灭的主要原因,上转换作用有限。非水性sol-gel工艺有效抑制Er~(3+)的水解,增加Er~(3+)在Al_2O_3中的分散,改善掺Er~(3+):Al_2O_3的PL特性。非水性sol-gel工艺1000℃烧结制备掺1 mol%Er~(3+):Al_2O_3的PL强度约为水性sol-gel工艺的10倍,半高宽增大,且PL寿命更高。Er~(3+)-Y~(3+)共掺Al_2O_3仍具有中心波长为1.535μm的PL特性。具有γ与θ混合相的Er~(3+)-Y~(3+)共掺Al_2O_3的PL谱特征与掺Er~(3+):Al_2O_3相似。当(Y,Er)AlO_3相大量析出时,PL谱发生劈裂。掺0.1-1 mol%Er~(3+):Al_2O_3的PL寿命和强度随Y~(3+):Er~(3+)的mol比由0增加至20持续增大。相对掺Er~(3+):Al_2O_3,1 mol%Er~(3+)-10 mol%Y~(3+)共掺Al_2O_3的PL寿命由3.22 ms提高至3.96 ms,PL强度增强近1个数量级。掺0.1 mol%Er~(3+)时,Y~(3+)的分隔作用体现较弱,PL寿命随Y~(3+)共掺比例的增加略微增大,PL强度提高缓慢。掺1 mol%Er~(3+)时,Y~(3+)对Er~(3+)团簇的分隔作用明显体现,PL寿命和强度随Y~(3+)共掺比例而增大。掺杂Y~(3+)的置换作用降低了Er~(3+)团簇间能量传递导致的Er~(3+)间交叉弛豫速率及-OH导致的荧光猝灭速率。Er~(3+)-Yb~(3+)共掺Al_2O_3同样具有中心波长为1.535μm的PL特性。具有γ与θ混合相的Er~(3+)-Yb~(3+)共掺Al_2O_3的PL谱特征与掺Er~(3+):Al_2O_3相似。当(Yb,Er)_3Al_5O_(12)相大量析出时,PL谱发生劈裂。掺0.1-1 mol%Er~(3+):Al_2O_3的PL寿命随Yb~(3+):Er~(3+)的mol比由0增至20持续增大。PL强度在Er~(3+):Yb~(3+)的mol比为1:10时达到最大值,继续增大共掺比例,PL强度虽有不同幅度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掺Er~(3+):Al_2O_3。相对掺Er~(3+):Al_2O_3,1 mol%Er~(3+)-10mol%Yb~(3+)共掺Al_2O_3的PL寿命由3.22 ms提高至4.17 ms,PL强度增强近20倍。Yb~(3+)与Er~(3+)间的敏化和Yb~(3+)对Er~(3+)团簇分隔的复合作用导致Er~(3+)-Yb~(3+)共掺Al_2O_3的PL强度增强。掺0.1 mol%Er~(3+)时,以Yb~(3+)与Er~(3+)间敏化作用为主导;掺1 mol%Er~(3+)时,Yb~(3+)的分隔作用更加明显。Er~(3+):Yb~(3+)的mol比大于1:10时,Yb~(3+)与Er~(3+)之间的能量反传递造成PL强度降低。采用提拉法制备0.1-1 mol%Er~(3+),Er~(3+):Yb~(3+)的mol比为1:10的共掺杂Al_2O_3薄膜。提拉20层所得薄膜表面光滑平整,薄膜厚度约为2μm。薄膜呈柱状晶织构生长,与水性sol-gel工艺制得相近薄膜厚度的呈等轴晶生长的掺杂薄膜相比,其γ-Al_2O_3相的(110)择优取向性更加显着。非水性sol-gel工艺制备Er~(3+)-Yb~(3+)共掺Al_2O_3薄膜的PL强度相对于水性sol-gel工艺增强近2个数量级,半高宽达54-57 nm。(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6-10-01)
光致发光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重新分析了经典荧光机理的科学性,并根据基本原理重新探讨了光致发光过程分子行为机制,推出了在光致发光过程中电子跃迁和分子形变为因果关系的分子行为规则:能迅速发生电子跃迁决定于分子的瞬态结构和外界微扰;随后缓慢发生分子形变决定于电子跃迁和分子环境;分子通过其分子行为与分子环境交换能量;自旋允许的电子跃迁是光响应的分子行为,而自旋禁阻的电子跃迁能够活化或失活荧光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致发光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朱宪忠,储成林.Tb~(3+)在Lu_3Ga_5O_(12)中的光致发光性质及浓度猝灭机制[J].硅酸盐学报.2015
[2].孙玉希,宋若静,何黎明,唐再良.光致发光过程分子行为机制[C].第十叁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3
[3].杨倩,唐红霞.ZnSe齿状纳米结构的生长机制及光致发光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2
[4].何贤模,徐明,芦伟.氮化硅薄膜的光致发光机制[J].材料导报.2012
[5].胡永明,雷莹,邹亚囡,王钊,顾豪爽.KTaO_3纳米材料光致发光机制研究[J].压电与声光.2011
[6].王冰,徐平.二氧化锡纳米结构的光致发光及生长机制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8
[7].王辉.钇共掺杂的掺铒氧化铝光致发光增强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8].曾友华,郭亨群.富纳米硅氮化硅薄膜光致发光机制[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9].潘洪哲,徐明.纳米硅的光致发光机制[J].材料导报.2006
[10].杨涛.非水性sol-gel法合成稀土掺杂氧化铝的光致发光增强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