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穴位贴敷呃逆中风温化寒痰
呃逆,俗称“打嗝”。是因气逆动膈,致喉间频频作响,膈声连续,难以自制的病症。中医学认为病位在膈,基本病机为气逆动膈,凡三焦脏腑气机逆乱或充气上逆均可动膈而致呃逆。[1]相当于西医学的膈肌痉挛,多并发于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当呃逆持续发作时间超过72h,常规治疗无法缓解时称为顽固性呃逆。如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病情加重预后不良的后果。笔者在临床诊治中通过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取得显著疗效,现将诊治经过分享如下。
1病例分析
患者郑某,男,62岁,突发意识不清,呼之不应,急送医院就诊,当时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等。途中伴非喷射状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1次,到院收缩压约130mmHg,予气管插管,并查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立即予脱水、止血等西医对症处理。起病以来,患者神志不清,留置经口气管插管、尿管及胃管,均通畅。患者卧床第15日,无诱因引起反复性呃逆,呃声低微,间断发作,每日发作5~6次,每次持续时间2~4小时。严重影响后期康复,期间也曾接受过针灸治疗,针刺穴位主要有膻中、攒竹、内关,配穴为足三里、中脘,其中对于攒竹穴和内关穴给予强刺激手法。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呃逆可缓解,但多数间断30min左右后呃逆复始。因患者疗效反复现增穴位贴敷治疗,查体如下:患者嗜睡,右侧偏瘫,面色苍白,呃声低微,形寒肢冷,咳嗽痰多,夜间下半夜尤甚,痰白质稀量多,纳可,3日无便,舌淡苔白,脉微弱。诊断:中风后呃逆。辩证:阳虚痰阻,胃气上逆证。治则:温化寒痰,降逆理气。治疗方法:穴位贴敷治疗方药组成为白芥子、干姜、细辛、木香。将药物烘干研磨成细粉,治疗前用生姜汁拌匀成适当湿度的药泥状,用压舌板把药泥放置于特定的医用透气胶布上,做成直径1cm,厚0.3cm的圆形药饼,将做好的药饼胶布贴于患者双侧的肺俞、膈俞、肾俞、天突、膻中、内关,贴敷1小时后将药揭下。治疗一次,患者呃逆已降至发作一次,夜间痰也明显减少。治疗三次呃逆已无再发作。治疗五次患者无咳痰,手足肤温可,呼之可应。
2分析
呃逆与气机有关,是由气逆动膈,致喉间呃声,不能自控,凡上、中、下三焦诸脏腑气机上逆或充气上逆均可动膈而致呃逆。据《素问·宝名全形论》:“病深者,其声哕。”该患者年过六十,年长体弱,加之偏瘫长期卧床,大病久病,肾阳虚衰,耗气损精,脏腑功能统摄无权,痰从中生,阻碍气机而致气机上逆动膈。[2]
针灸治疗呃逆有很显著的疗效,往往能针到病除,但在本案例中疗效反复,其中选穴是常规对症治疗可作用于病位缓解病情,但并没有解除病因,所以疗效反复。在查体确定病因后,穴位贴敷的用药并无降逆止呃理气药,而用温化寒痰药。白芥子:温化寒痰,利气通络;干姜:温肺化饮,回阳通脉;细辛:温化寒痰,温经止痛,是贴敷药方的透表药;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导滞。其中方药针对病因温阳化痰,痰化则气机畅通,气调则呃止。据《素问·热论》:“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故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膈俞、肾俞,一方面可温肺补肾温化寒痰,另一方面直接作用于病位,膈俞穴可利膈止呃;内关穴通阴维,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畅三焦气机,宽胸利膈,是降逆要穴;膻中穴位近膈,是气会穴,擅调气降逆;天突穴位咽喉,可利咽止呃。贴敷取之,调理病因,作用病位,临床上取得显著效果。故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顽固性呃逆,应积极详细查明引起呃逆的相关病因。
参考文献
[1]王启才,杨俊,高树种,等。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5-116
[2]王凯,韩宝杰,王元。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1则[J].湖南中医杂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