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磷机理论文_袁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除磷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磷酸盐,脂肪酸,聚合物,机理,分子筛,吸附剂。

除磷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袁玲[1](2019)在《Y型分子筛负载稀土型吸附剂除磷行为及机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盐(PO4)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稀土元素对磷具有选择性吸附的性质,所以本文采用Y型分子筛负载稀土的方法制备新型吸附剂吸附除磷,重点考察了该吸附剂吸附去除水中磷酸盐的行为及其机理,得出以下结论:(1)制备新型吸附剂CHMS以治理含磷废水,制备方法为在Y型分子筛(MS-Y)上负载氢氧化铈。实验结果表明:pH值的变化(pH=4-11)对CHMS吸附除磷行为并无明显影响;当浸渍时间为120 min时(溶液pH=5),CHMS最大吸附容量为1.17 mg/g,且吸附动力学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线参数表明:其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共存离子中只有SiO32-对CHMS除磷影响较大;XPS、NMR等表征结果表明:CHMS吸附除磷机理为OH-和PO4之间的配位体交换反应;最后,以1 mol/L的NaOH作为解吸剂时,结果显示:循环5次后,该吸附剂的除磷效率仍能超过86.94%。(2)制备MS-Y同时负载稀土La和Ce型吸附剂吸附除磷。其除磷实验结果表明:单独负载La时吸附容量明显高于单独负载铈的吸附容量;将MS-Y负载La制备的吸附剂进行煅烧,当煅烧温度为100 ℃时,吸附剂除磷能力最佳(此时的吸附剂命名为LHMS);当pH=7时,LHMS吸附行为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最大吸附容量为12.22 mg/g)以及Freundlich和Termkin模型,表明其化学反应和配位体交换反应的机制;XPS、FTIR和NMR表征结果表明:LHMS吸附除磷的最终生成产物为LaPO4;共存离子中只有SiO32-对LHMS除磷影响较大,且LHMS在实际废水中也有很好的除磷效果;循环3次后,LHMS的再吸附容量仍能达到约70%。(3)以最佳吸附剂LHMS为研究对象,通过掺杂Fe3O4的方法增加其磁性,以达到固液分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pH=7时,在掺杂不同La和Fe的吸附剂(LHMS@XFe)中,LHMS@3Fe(La:Fe=1:3)是最佳的PO4去除吸附剂;吸附容量随pH值的增大而减小;共存离子中只有CO32-、SiO32-存在影响;通过对FTIR和XPS的分析,揭示了该磁性吸附剂的潜在机制,为其实际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4)

刘成[2](2019)在《积磷小月菌生物除磷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磷菌(PAOs)在强化生物除磷(EBPR)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磷小月菌作为已发现聚磷菌的一种,具有超强的吸磷、释磷能力。以实验室分离纯化的积磷小月菌JN459为试验对象,开展了积磷小月菌除磷作用机理的研究。通过对积磷小月菌的环境耐受性进行研究,得到积磷小月菌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受浓度大于8μg/m L,对重金属的耐受浓度普遍保持在10~(-4) mol/L数量级,环境中石油烃体积浓度低于1%时不影响积磷小月菌生长,基因组测序完成后蛋白功能分析给出积磷小月菌体内有抗生素抗性基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所含抗性基因是其具有较高环境耐受性的内在原因。通过对积磷小月菌在厌氧、好氧条件下的聚磷能力研究发现,培养基中可溶性磷厌氧条件下浓度升高(约40mg/L),好氧条件下浓度降低(约35mg/L);菌体内Poly-P厌氧含量降低,好氧含量升高。在不同溶氧条件下,使用real-time PCR技术研究发现在厌氧、好氧交替变化的条件下基因MLP_17420、MLP_266100、MLP_44770、MLP_47700、MLP_47360、MLP_51060的表达量有明显变化趋势。使用western-blot试验方法发现在不同溶氧水平下MLP21700蛋白表达量基本相同,但随着好、厌氧交替培养时间增长出现叁条带,因此推测厌氧能诱导出一种MLP21700的同源蛋白,MLP21700蛋白调控作用主要受磷酸化影响而不是表达量。通过质粒载体构建、蛋白表达纯化以及使用EMSA试验方法开展MLP21700蛋白与启动子的体外结合试验,发现MLP21700蛋白与启动子MLP00530、MLP26610、MLP44770、MLP47700、MLP47720、MLP51060有较强的结合能力。运用DNase I方法对积磷小月菌MLP21700蛋白与MLP0530、MLP44770基因的结合位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探针MLP0530结合位点基因序列为GATAGAGCCGAAAGACCCG,与探针MLP44770结合位点基因序列为GCCCGGGTCCAACGACCCG,基因序列对比发现有相似的结合位点,在此基础上对MLP21700蛋白与MLP26610、MLP47700、MLP47720、MLP51060基因的保守结合位点进行预测。MLP21700蛋白与基因MLP00530、MLP26610、MLP44770、MLP47700、MLP47720、MLP51060在体外有较强结合能力,并给出结合位点预测,为积磷小月菌菌体内MLP21700蛋白与上述基因的结合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涯涛[3](2019)在《好氧颗粒污泥基质代谢机理及Graphene Oxide对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好氧颗粒污泥因为结构密实、沉降性能良好、生物相丰富、抗冲击负荷强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及市政污水的处理。然而,日渐严重的氮磷污染问题迫使我们探索一条高效脱氮除磷的方法,为此,深入分析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基质代谢机理可以从微观的角度提供理论支持。此外,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在各行业的广泛使用会不可避免的影响污水处理中功能微生物活性,本课题利用GO材料包埋好氧颗粒污泥探索性研究了GO对生物脱氮除磷过程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以乙酸钠为碳源培养的成熟好氧颗粒污泥呈黄棕色的边缘规则的球形,结构密实、轮廓清晰,污泥表面及孔隙中活跃着较多的丝状菌、钟虫、累枝虫等原生、后生动物;颗粒污泥表面裂缝、褶皱和凹坑中分布着大量球菌,并且有一些丝状菌交联在球菌和球状结构周围的大量空隙中,颗粒污泥表层主要分布着一些短杆菌;颗粒污泥SVI值维持在10 mL/g左右,沉降性能良好。(2)长期运行(500 d)的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对CODcr、N、P的去除率分别为85.34%、98.54%及94.64%,具有良好的去污效果。(3)好氧颗粒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PS)在颗粒化过程中多糖(PS)基本维持在30 mg/g VSS不变,但蛋白质(PN)随着颗粒逐渐成熟升高,成熟的颗粒污泥中PN含量可达170 mg/g VSS左右,占EPS总量的70%左右。污泥中胞内磷及EPS中磷的主要存在形态均为正磷(Ortho-P)和聚磷(polyP),且86.70%为胞内磷。EPS不仅作为污泥胞内及水环境中物质传输的缓存区,也参与了生物聚磷过程。(4)成熟的脱氮除磷颗粒污泥系统中微生物种群丰富,其中拟杆菌门(Bacta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颗粒污泥中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38.93%、34.29%。(5)乙酸钠等碳源物质在厌氧阶段被颗粒污泥中功能微生物快速吸收以PHB和糖原等形式存储,两者在整个反应周期中互为储能物质。(6)GO(0.06 g/L)完全附着于颗粒污泥表面,促进硝化反应中氨氧化细菌(AOB)及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生物活性并刺激其产生更多的EPS,但0.06 g/L GO明显削弱了PAOs的活性并抑制此过程中EPS分泌。(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少康,程方,郭兴芳,申世峰[4](2019)在《磁粉在磁加载混凝深度除磷中的作用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适应天津新地(DB 12/599-2015)对出水总磷的排放需求,对天津某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进行磁加载混凝工艺深度除磷实验。探讨了3种磁粉在粒径、表面电荷和磁感应强度等方面对混凝的影响;对比了磁加载混凝和常规混凝在沉降时间、絮体生长动力学的差异;分析了磁加载混凝和常规混凝对于不同形态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磁加载混凝技术深度除磷中,磁粉的粒径、电性和磁性的协同作用是提高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粒径范围适中,表面带正电荷,磁感应强度越大越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磁加载混凝技术可减少混凝剂用量、缩短沉降时间、提升去除效果,磁粉在混凝过程中起电性中和、表面吸附、絮凝成核、快速沉降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一冰[5](2019)在《乙醇外碳源驱动新型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对营养盐的去除及其机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乙醇外碳源驱动新型好氧/厌氧/好氧/延长闲置(O/A/O/EI)工艺生物脱氮除磷的可行性,以实际废水为研究对象,建立序批式反应器,探究了乙醇外碳源驱动下O/A/O/EI工艺中间代谢产物的变化、微生物种群的相对丰度,并阐明了乙醇外碳源驱动O/A/O/EI工艺生物除磷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乙醇可作为外碳源强化生物脱氮除磷,且出水ρ(TN)和ρ(TP)分别为1.2~1.6,0.2~0.6 mg/L,脱氮和除磷效率分别为91.2%~92.5%和92.4%~93.6%;内聚物聚羟基脂肪酸酯的最大含量为2.4 mmol/g(挥发性悬浮物),而糖原质的含量为2.7 mmol/g;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显示乙醇驱动下PAO和GAO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9%和8%。乙醇可作为廉价碳源强化新型反应器O/A/O/EI生物脱氮除磷。(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刘慰民[6](2018)在《强化生物除磷工艺机理及其拉曼光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化生物除磷工艺是一种在长久水处理实践中发展出来的高效稳定的污水处理工艺。该工艺在控制水体污染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在其处理机制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它的基础上也衍生出了许多新的工艺。但是,作为其中代表性的微生物——“聚磷菌”(除磷微生物的统称,PAOs),其代谢细节仍然不清楚,至今仍然没有分离出纯种的PAOs,导致我们缺乏对其量化的工具,这对进一步认识除磷机理以及后续研究造成了阻碍。本课题通过强化生物除磷反应器的运转与维护,确定了各影响因子的最佳调试区间,并用拉曼显微镜方法定量评估胞内聚磷,以期快速表征其代谢细节,阐明微生物群体细胞内状态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本课题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生物除磷反应器的运转与维护:本课题选用污水厂的回流污泥进行接种,并对其进行闷曝处理以提高活性,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构建了以乙酸钠为唯一碳源的生物除磷体系,通过周期循环的厌氧搅拌、好氧曝气、沉淀静置、定期排水的方式培养,以期达到对污泥中微生物进行筛选,使聚磷菌成为优势菌种的目的,在此期间对MLSS、SVI、DO等运行参数定期检测以维护反应器的长期运行。2.各影响因子的最佳调试区间的确定:改变pH、溶解氧、C/P、污泥浓度这些影响因素,通过反应器的运行效果来确定最佳调试区间,保证整个体系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其中确认了厌氧段的溶解氧应该维持在0.24mg/L以下,好氧段的溶解氧应该维持在2~4mg/L之间;而pH的最适区间为7~7.5;进水C/P应该维持在10~15之间。3.显微拉曼对强化生物除磷反应的表征:通过检测冻干污泥的显微拉曼光谱,并在Savitzky-Golay平滑与归一化处理后,采用高斯拟合并结合偏最小二乘(PLS)建立光谱数据与化学数据间的模型,二者之间建模的相关性达到0.8081。以上表明显微拉曼能定性和定量表征PAOs。(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8-10-10)

徐红梅[7](2018)在《甘油碳源对市政污水强化生物除磷的影响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生物除磷效率常因市政污水进水碳源不足而低下的问题,研究建立了厌氧/好氧活性污泥反应器并评估了甘油与市政污水进水挥发性脂肪酸(VFA)比例对生物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油可作为补充碳源用于强化生物除磷,并且甘油与VFA的优化质量比为1/1。甘油与VFA质量比为1/1有助于厌氧释磷和好氧吸磷,并且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合成量最大,糖原质的降解量最大。甘油厌氧降解产生乙酸和丙酸小分子有机酸是强化生物除磷的关键原因。此外,甘油与VFA比例也影响生物除磷关键酶PPX和PPK的活性,当甘油与VFA质量比为1/1时,外切聚磷酸酶和聚磷酸激酶的相对活性最高。(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刘晨,张美一,潘纲[8](2018)在《超薄水滑石纳米片除磷效果与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开发一种新型高效的除磷吸附剂,通过甲酰胺一步合成法制备了不同镁铝反应物浓度的水滑石纳米片(LDHns-F1~4),并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等技术对LDHns-F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成功合成了超薄水滑石纳米片,横向尺寸约30 nm,呈板状形貌和六角形微晶的特点。冷干后的水滑石纳米片具有水滑石XRD特征峰,干燥过程会造成纳米片的部分堆迭。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片LDHns-F3(镁铝反应物摩尔浓度为0.08、0.04 mol·L-1)对磷酸盐的饱和最大吸附量为128.0 mg·g-1,固磷能力比层状水滑石LDH-P提高61%。吸附反应在15 min后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表明化学吸附可能是LDHns-F3吸附磷酸根的速率控制步骤。通过Zeta电位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吸附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磷酸盐在水滑石纳米片层板表面通过羟基络合形成了内层络合物。水滑石纳米片层表面存在的大量羟基使其对含氧阴离子型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在高浓度含磷水体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孙慧智,王惊,王嘉毅[9](2018)在《反硝化除磷工艺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反硝化除磷的典型工艺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阐述了反硝化除磷脱氮技术的反应机理。综述结果表明:双污泥系统较单污泥系统具有更多优势;DPB可以通过代谢完成聚磷和反硝化脱氮这两个生物过程。对于发现并解决反硝化除磷典型工艺所存在的不足,创新并改进更加合理的工艺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8年24期)

成唯,李晔,李于晓,向芷澄,梁亚楠[10](2018)在《铝土矿-赤泥活化处理的混凝剂除磷性能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赤泥和铝土矿为主要原料制备矿物复合混凝剂,进行最佳除磷条件试验、除磷效果验证及除磷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浓度为2 mg/L的模拟含磷废水,在pH为8、用量为0.08 g/L、200 r/min快搅1 min、20 r/min慢搅10 min的条件下,可达到最佳除磷效果。混凝剂对实际生活污水中TP去除率达96.70%,出水TP含量为0.059 mg/L,远低于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所规定的0.5 mg/L标准值。混凝剂除磷是由压缩双电层、电中和、化学沉淀、吸附架桥和网捕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混凝前期以压缩双电层和电性中和作用为主,后期以吸附架桥和网捕作用为主。(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除磷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磷菌(PAOs)在强化生物除磷(EBPR)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磷小月菌作为已发现聚磷菌的一种,具有超强的吸磷、释磷能力。以实验室分离纯化的积磷小月菌JN459为试验对象,开展了积磷小月菌除磷作用机理的研究。通过对积磷小月菌的环境耐受性进行研究,得到积磷小月菌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受浓度大于8μg/m L,对重金属的耐受浓度普遍保持在10~(-4) mol/L数量级,环境中石油烃体积浓度低于1%时不影响积磷小月菌生长,基因组测序完成后蛋白功能分析给出积磷小月菌体内有抗生素抗性基因和重金属抗性基因,所含抗性基因是其具有较高环境耐受性的内在原因。通过对积磷小月菌在厌氧、好氧条件下的聚磷能力研究发现,培养基中可溶性磷厌氧条件下浓度升高(约40mg/L),好氧条件下浓度降低(约35mg/L);菌体内Poly-P厌氧含量降低,好氧含量升高。在不同溶氧条件下,使用real-time PCR技术研究发现在厌氧、好氧交替变化的条件下基因MLP_17420、MLP_266100、MLP_44770、MLP_47700、MLP_47360、MLP_51060的表达量有明显变化趋势。使用western-blot试验方法发现在不同溶氧水平下MLP21700蛋白表达量基本相同,但随着好、厌氧交替培养时间增长出现叁条带,因此推测厌氧能诱导出一种MLP21700的同源蛋白,MLP21700蛋白调控作用主要受磷酸化影响而不是表达量。通过质粒载体构建、蛋白表达纯化以及使用EMSA试验方法开展MLP21700蛋白与启动子的体外结合试验,发现MLP21700蛋白与启动子MLP00530、MLP26610、MLP44770、MLP47700、MLP47720、MLP51060有较强的结合能力。运用DNase I方法对积磷小月菌MLP21700蛋白与MLP0530、MLP44770基因的结合位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探针MLP0530结合位点基因序列为GATAGAGCCGAAAGACCCG,与探针MLP44770结合位点基因序列为GCCCGGGTCCAACGACCCG,基因序列对比发现有相似的结合位点,在此基础上对MLP21700蛋白与MLP26610、MLP47700、MLP47720、MLP51060基因的保守结合位点进行预测。MLP21700蛋白与基因MLP00530、MLP26610、MLP44770、MLP47700、MLP47720、MLP51060在体外有较强结合能力,并给出结合位点预测,为积磷小月菌菌体内MLP21700蛋白与上述基因的结合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除磷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袁玲.Y型分子筛负载稀土型吸附剂除磷行为及机理探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2].刘成.积磷小月菌生物除磷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3].王涯涛.好氧颗粒污泥基质代谢机理及GrapheneOxide对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4].王少康,程方,郭兴芳,申世峰.磁粉在磁加载混凝深度除磷中的作用机理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19

[5].王一冰.乙醇外碳源驱动新型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对营养盐的去除及其机理探究[J].环境工程.2019

[6].刘慰民.强化生物除磷工艺机理及其拉曼光谱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8

[7].徐红梅.甘油碳源对市政污水强化生物除磷的影响及机理[J].水处理技术.2018

[8].刘晨,张美一,潘纲.超薄水滑石纳米片除磷效果与机理[J].环境工程学报.2018

[9].孙慧智,王惊,王嘉毅.反硝化除磷工艺及机理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8

[10].成唯,李晔,李于晓,向芷澄,梁亚楠.铝土矿-赤泥活化处理的混凝剂除磷性能及机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生物除磷机理由于聚磷菌具有普...对SS的去除效果碳氮比为7时SMABR除磷脱氮跟踪实验F...铁电极电化学除磷机理图强化生物除磷机理图铝电极电化学除磷机理图

标签:;  ;  ;  ;  ;  ;  ;  

除磷机理论文_袁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