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张惠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经学,常州,汉学,桐城,今文,幽微,士人。
张惠言论文文献综述
张宏波[1](2019)在《张惠言京师交游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常州张惠言,乾嘉时期经学大家,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奠基者。在张惠言人生中,重要的地理坐标有常州、歙县、京师、盛京。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九年,张惠言屡试不第,困居京师,与恽敬、王灼等人,研讨文艺,其学日进。嘉庆四年至七年,客居京师,中进士,入翰林,选庶吉士,与师友、同年交往,扩大了交游圈,其文学与学术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传播。探讨张惠言京师交游,可以发掘被湮没的张惠言生平行迹,深化、细化张惠言生平相关研究。亦可借此了解地缘、学缘因素,对张惠言交游与学术的影响,并进一步探查江南学人在京师的学术活动与交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宏波[2](2019)在《张惠言《词选》的经学背景与词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乾嘉时期对经学的推崇,是张惠言编《词选》的文化背景;嘉庆二年,张惠言经学着作次第成书,是促成《词选》产生的另一重要因素。《词选序》以张惠言易礼经学为内核,集中体现了张惠言经学理念与素养。张惠言是典型的学士词人,《词选》是其经学思想的文学阐释与外化,亦是其经学素养的文学表达与展示。以"意内言外""比兴"为中心的《词选》理论,是常州词派理论体系的基点。周济、谭献等人在此基础上,不断阐释发挥,完善了常州词派理论体系。详研《词选》之经学背景与词史意义,既可见常州词派理论的集聚生发过程,亦可藉此对乾嘉学术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而具体的考察。张惠言《词选》秉承时代思潮,体现个人学养,促进了清后期词学理论的发展与派别更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9年10期)
陈凤英[3](2019)在《试论张惠言礼象解《易》的学术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治礼学和易学为务的清代学者张惠言,受启于郑玄以礼解《易》思想,确立礼象解《易》的治易视阈。这一视阈体现着张氏易学研究上的一定创新。其一,视阈确立本身同其以礼治进路创新清代实学形态的课题分不开;其二,礼象解《易》本身是对义理解《易》所注重的对形上之理进行玄解之治学方法的一种"解放";其叁,礼象解《易》本身也是对郑玄易学的创新。总之,经过综合创新的张氏易学以虞翻消息说取代了郑氏爻辰说,以阴阳二气的消息归正实现宇宙社会秩序,并把体现为宇宙秩序的"天地之序"作为礼治的天道基础和治理典范,以这个基础和典范贯通礼学和易学,把易象诠释成礼象,以更好地开显《易》书里的"推象应事"的礼治智慧。(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罗检秋[4](2019)在《桐城派与张惠言的汉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乾嘉之际,张惠言在和钱伯坰、王灼等人的交游中,受到桐城派文学思想的熏陶。但他又超然自悟,由追求"明道"而转治儒经,成为精研《易经》《仪礼》的汉学家。张惠言侧重经学,却始终不弃辞章,其经学和文学倾向也与桐城派宗师具有鲜明的一致性。张惠言及其家人的辞章之学成为学术传播的媒介,其经学和辞章相需相济,相得益彰。(本文来源于《安徽史学》期刊2019年03期)
蓝士英[5](2019)在《显隐并存:交游诗文产生方式及其影响——以赵怀玉与张惠言交游诗文考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人交游诗文历来备受关注,然其有显有隐。以赵怀玉与张惠言的交游诗文而论,两位常州精英之间既有显性的直接交游诗文,也有因共同好友触发而创作的相同题材的隐性交游诗文。从交游诗文产生方式考察两人交游及其影响,可以发现,文人交游及其影响有时候可能梳理出较为清晰的脉络,更多则是像赵怀玉与张惠言这样,有交游,但未必那么密切;有影响,但未必那么明显。这才是文化生态应有的样子,开放包容,无形万状,相容相生,相映生辉,乾嘉常州文坛正是如此。同道友朋切磋共勉、砥砺风发,不为家法、门户所限,亦无年龄、地位之别,最终成就了乾嘉常州文学、学术的辉煌。(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宏波[6](2019)在《乾嘉学术史视域中的张惠言》一文中研究指出乾嘉时期,常州张惠言既为经学大家,精通易、礼;亦为文学巨匠,开创阳湖文派及常州词派,是彼时学者型文人的代表,在学术史、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从学术史角度对张惠言的学术成就、地位进行分析与评价,既可客观地展现其学术生平,反映乾嘉经学时期学人间的相互影响,亦可剖析其时学术对文学的影响,追溯阳湖文派及常州词派的发展过程,进而对乾嘉学术的特征进行管窥。(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9年02期)
谷继明[7](2019)在《张惠言《易》学与晚清今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惠言是晚清今文学兴起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学问介于朴学与晚清今文学的交界点上,他做的汉《易》学上承惠栋。然而根据现有材料,以考证的方法来复原虞翻《易》学,只能是破碎的。张氏不取考证学的方法,而是抽绎出虞翻《易》学的精义,再加入自己的体会,建构出虞翻卦象的结构体系,再凭借这个体系来笺释虞翻《易》注。这种方法富有创造性,也算是今文经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张惠言的礼学,也非考证礼学,而是与公羊家的礼学相通。他会通《易》与礼,其实也蕴含着公羊学在其中。张惠言的方法传给刘逢禄,同时对黄以周、曹元弼等也有影响。(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张宏波[8](2019)在《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张惠言其人其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惠言作为清代乾嘉时期常州地区的学者代表,其人其学都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也因此表现出典型的常州文化性格——诤、慎、博、精。诤乃常州人处世交友之道;慎乃常州人修己立身之格;博乃常州人读书求知之路;精乃常州人治学立言之的。这种独特的文化性格是常州地域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从地域文化视域论析,能够展现张惠言其人其学的地域文化特性,并管窥清代乾嘉时期常州地区的文化自信、文化传承及文学文化生态样貌。(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李阿慧[9](2018)在《受命与改制:张惠言《虞氏易礼》的经学归旨》一文中研究指出乾嘉之际着名学者张惠言的《虞氏易礼》,是清代易学的代表性着作。此书以虞氏易象释礼,体现了《易》《礼》会通的经学特点,而开篇论"周家受命叁卦"和临卦"周改殷正"反映的文王受命与改制,则为全书之总纲。故此,张惠言认为《周易》乃为周初改制之书,《易》中所涉及卦爻辞,为殷周之际王朝更迭以及周初制礼作乐之史迹。《虞氏易礼》中强调"受命"与"改制",反映了今文经学的倾向,同样也体现其特殊的经学归旨。《虞氏易礼》虽未明言《春秋》,但多借重"公羊学"观念,而将礼象之变化与文质之变、周代制度之损益联系起来,显示出对《春秋》微言的重礼,而此书亦影响到后来常州学者刘逢禄等的经学观念,可见张氏之学实启清代今文经学之端绪。(本文来源于《原道》期刊2018年01期)
杨荷[10](2018)在《从张惠言的词学主张看词之“本色”》一文中研究指出词之"本色",一直是词论家无法避开的文体批评标准问题。从张惠言的词学主张看词的本色问题,大致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意内言外的立意之本,超脱于词本身而存在于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诉说,正是词的本色所在;二是幽微隐约的美感特质,这种特质无关风格,而是词内在与身俱来的审美蕴藉;叁是比兴寄托的创作追求,在创作中用兴寄表达个人所感所想。张惠言《词选·序》中主张的这叁个观点,无疑也表达了词学本色的最高理想:既保持着欲言而不能言的言外之意,又具有隐约蕴藉的传统词学之美。(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惠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乾嘉时期对经学的推崇,是张惠言编《词选》的文化背景;嘉庆二年,张惠言经学着作次第成书,是促成《词选》产生的另一重要因素。《词选序》以张惠言易礼经学为内核,集中体现了张惠言经学理念与素养。张惠言是典型的学士词人,《词选》是其经学思想的文学阐释与外化,亦是其经学素养的文学表达与展示。以"意内言外""比兴"为中心的《词选》理论,是常州词派理论体系的基点。周济、谭献等人在此基础上,不断阐释发挥,完善了常州词派理论体系。详研《词选》之经学背景与词史意义,既可见常州词派理论的集聚生发过程,亦可藉此对乾嘉学术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而具体的考察。张惠言《词选》秉承时代思潮,体现个人学养,促进了清后期词学理论的发展与派别更迭,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惠言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宏波.张惠言京师交游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宏波.张惠言《词选》的经学背景与词史意义[J].学术交流.2019
[3].陈凤英.试论张惠言礼象解《易》的学术创新[J].周易研究.2019
[4].罗检秋.桐城派与张惠言的汉学[J].安徽史学.2019
[5].蓝士英.显隐并存:交游诗文产生方式及其影响——以赵怀玉与张惠言交游诗文考察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19
[6].张宏波.乾嘉学术史视域中的张惠言[J].北方论丛.2019
[7].谷继明.张惠言《易》学与晚清今文学[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8].张宏波.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张惠言其人其学[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李阿慧.受命与改制:张惠言《虞氏易礼》的经学归旨[J].原道.2018
[10].杨荷.从张惠言的词学主张看词之“本色”[J].安顺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