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初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南昌市初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胡永萍[1]2003年在《南昌市初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本人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主修的《学习动机诊断测验》为研究工具从成功动机、考试焦虑、自己责任性及要求水平等四方面对南昌市初中尘学习动机的状况,进行实测,旨在了解南昌市初中生学习动机的状况,并为我们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心理学依据。

胡永萍[2]2003年在《南昌市初中生学习动机的状况及其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学习的内部动因 ,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主修的《学习动机诊断测验》为研究工具从成功动机、考试焦虑、自己责任性及要求水平等四方面对南昌市初中生学习动机的状况 ,进行实测 ,旨在了解南昌市初中生学习动机的状况 ,并为我们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初中生学习动机提供心理学依据

张学文[3]2011年在《吉首市农村留守初中生体育参与的现状及对策》文中认为留守儿童是由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社会急剧转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造成的一个新弱势群体。其生活、教育、心理等问题已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也是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处于初中生学习阶段的儿童正是身体成长、学习和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从生理、心理、学习、生活的关注意义十分重大。体育活动的参与对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社会角色的改变具有独特的价值。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逻辑分析法、实地考察、对比等研究方法。以吉首市农村中学的留守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参与学校、乡镇和家庭体育活动的状况展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吉首市农村留守初中生对参与学校、乡镇和家庭体育都有较高的兴趣,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的动机以增强体质和健身健美为主;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的方式均以班级同学一起和老师组织为主,参与乡镇体育锻炼的方式则以和朋友或同伴一起锻炼为主,参与家庭体育锻炼的方式则以自己练习及和爷爷或者奶奶一起练习为主;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以广播体操、跑步、羽毛球、篮球和乒乓球为主,也有一些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参与乡镇、家庭体育以篮球、羽毛球为主;参与学校、乡镇体育的场所主要是校内运动场、校外空地、公路、乡镇的中心运动场、街道或其他空地,参与家庭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是自己家房前屋后的空地、家里、树林等;学生每周参与体育课2次,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频次以1次为主,早、课间操的参与频率较高,参与乡镇、家庭体育的频次不高;持续时间主要集中在21~30分钟,参与的强度主要以中小强度为主。每学期体育消费金额集中在30元以下,主要用于购买一些便宜简便的体育产品;对学校体育指导的满意度总体评价要高于对乡镇、家庭体育指导的满意度,但对学校、乡镇和家庭体育场地设施、环境的满意度都不高。分析认为,影响吉首市农村留守初中生体育参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吉首市农村学校及社会体育资源匮乏,吉首市农村大多仍然处在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之中,学生生活压力大,现代传媒的影响,学校功利性的教育观念,以及不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片面的单生物体育价值观等。为了提高吉首市农村留守初中生体育参与的整体水平,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社会角色的改变,提出了采取转变观念,加大关注度、投入,改变教学条件,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因材施教、开发校本教材,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课外体育活动及乡村和家庭体育的开展,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体育师资水平,培养体育意识,提高体育参与度,构建体育教育体系,保持体育锻炼的连续性等对策措施。

肖思佳[4]2017年在《家庭体育因素与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活动水平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少年强则中国强,初中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不仅影响家庭的幸福安康,更影响国家乃至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因素众多。家庭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维度,不容小觑。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家庭体育因素与初中生体育活动兴趣与体育活动水平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影响初中生体育活动兴趣的因素包括:父母体育认识,父母体育情感态度方面,家庭体育氛围方面和家庭共同参与方面。父母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帮助孩子发展体育活动的兴趣,相反,父母对体育的认识是错误的会阻碍孩子体育活动兴趣的发展。家长对体育的喜好程度,家长对子女体育活动的情感态度会影响初中生体育活动兴趣。家庭体育氛围方面对初中生体育活动兴趣存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共同参与体育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加更多的亲子互动时间,另一方面家庭体育活动的快乐体验有助于体育活动兴趣的发展。2、在影响初中生体育活动水平的因素当中,家庭变量中的父母体育活动参与习惯方面,父母体育认识方面,父母支持方面和家庭居住环境方面。同时,初中生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体育活动间接兴趣和体育关注也与他们的体育活动水平存在相关性。3、建议:重视家庭的作用,父母要认识到初中生体育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初中生体育活动兴趣,督促青少年更多的参与体育活动;完善社区体育场地及设施,鼓励更多的开放校内体育场地及设施,为初中生体育活动参与创造更好的客观条件;学校要更多的开展体育文化节,家庭体育讲座等活动,为初中生和家长普及更多的体育知识,激发学生和家长的体育锻炼热情等。

王冠恒[5]2015年在《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如今是网络时代,网络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同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问题,特别是造成了很多初中生有很高的网络成瘾倾向。本研究调查南昌市初中生的网络成瘾倾向,着重从生活事件和网络社会支持这两个因素为重点,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分析了网络成瘾倾向的原因,并提出如何引导初中生合理使用网络的对策。方法:本研究以《网络成瘾测验》、《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和《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为工具,调查了南昌市620名在校初中生(有效问卷564份),使用spss17.0、Amos21.0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数据提出针对初中生合理使用网络的对策。结果如下:(1)在人口学变量上:男女性别在总分上存在显着差异,男生平均上网时间高于女生;年龄存在显着差异,年龄越高,网络成瘾倾向越高;年级差异显着,年级越高,网络成瘾倾向越高;户口不存在显着差异。(2)不同网络成瘾倾向初中生在生活事件的差异极其显着,高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比低网络成瘾倾向的初中生更容易遇到负性事件。不同网络成瘾倾向的初中生在网络社会支持上存在显着差异,高网络成瘾倾向的初中生比低网络成瘾倾向的初中生得到更多的网络社会支持。(3)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可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生活事件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间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预防对策:要监督初中生合理使用网络,要加强家校合作;有针对性地对初中生进行生活事件应对教育,引导初中生正确认识生活事件及科学应对;培养初中生兴趣爱好,转变评价机制,多鼓励孩子。

耿常乐[6]2018年在《体育中考对学生锻炼动机、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中考制度的实行是为了以测试为方法,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并且推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观,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带动学校所有的师生参与体育活动。本文采取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体育中考的提出、发展过程以及考试规则、评分等方面的研究去了解体育中考,同时对咸阳市区部分中小学学生业余时间利用情况、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体育中考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因素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1.通过对国内体育中考制度的提出、发展与完善的分析与总结,国家不断地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具体的措施,从开始的试考到最后的必考,说明政府越来越重视。根据陕西中考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在分数的总值、所占的比例以及必考项目和选考项目的选择方面,都体现了体育中考制度的灵活。并且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从人性的角度思考,不断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他们终生体育的观念。2.这篇文章将叁个阶段学生参与运动的情况作了比较,小学阶段学生运动项目选择单一、简单,而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在选择运动项目上就比较多样、复杂。从锻炼时间的选择来看,小学生倾向于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进行集中的体育活动,而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更倾向于周内、周末、寒暑假叁个阶段进行体育活动,说明这两个阶段的部分学生习惯于将体育融入生活,他们认为体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有较高的运动意识和良好的运动习惯。3.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持续性方面,初中阶段学生的持续性较高,与其他两个阶段学生体育活动的持续性存在一定的差距,小学阶段学生的持续性次于高中阶段,但是叁个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对于运动场地的选择要求都不高。4.学生参加锻炼的动机大部分是强身健体、健身减肥、释放压力、交际交流、消遣娱乐。大部分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娱乐性强,专业性较弱,仅有个别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迫于家长的压力。5.学校、家庭以及周围环境均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有影响。虽然大部分学生的家长都支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但是家庭体育锻炼的氛围不高,全民健身的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学校的体育环境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最基本的条件。

郑海[7]2014年在《初中生体育学习习得性无助感问卷的初步编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失败与挫折中,感觉自己没有能力和方法改变这一事实,并由此产生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失常,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消极的心理状态。本次研究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并参与了大量文献,对初中生进行深度的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写了初中生体育学习习得性无助感测量问卷。调查了初中生在年级、性别、和不同成绩水平上的差异。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问卷编制的初中生体育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由动机、行为和认知共叁个维度构成,各维度信度系数分别是动机0.910、行为0.846、认知0.750,总量表Cronbach’alpha系数为0.808,分半信度为0.835,说明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同时采用因素分析法等对问卷结构效度进行分析,表明本次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2.初中生体育学习习得性无助感总得分相对比较高,习得性无助感现象不是十分明显,处于中等较低水平。3.不同性别初中生体育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在动机无助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认知无助和行为无助维度上没有显着性差异。4.不同年级初中生在习得性无助感上差异明显:初一年级学生动机无助感和认知无助感低于初二和初叁年级学生,存在随年级升高而增高的趋势。初二年级学生行为无助感明显高于初一和初叁年级学生,初一年级学生略高于初叁年级学生。5.初中生不同体育成绩水平与习得性无助感叁个维度相关非常显着,其中认知无助维度影响最大,行为无助维度影响最小。因此,初中生体育学习习得性无助感水平的测量对体育成绩有更为可靠的预测作用。本研究所做的调查也为中学生体育教育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

王光明[8]2005年在《数学教学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效率不仅体现于学生掌握知识与学好当堂内容的近期学习效果上,还体现于学生获得发展的远期学习效果上,数学教学效率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发展。教学效率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2)在数学教学结果方面,指近期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与远期的学习效果——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教学效率是相对概念。同样的学习效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 数学教学效率研究对于数学教育的贡献包括: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比较教育研究的需要、数学教育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国内学者试图从对教学效率的测量与评价出发,界定教学效率,但不同程度存在试图套用自然科学意义下关于效率的认识,演绎关于教学效率的认识的问题。的确,教学效率是客观存在的,但评价的标准则因依赖教学观念会具有主观性。而且,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不仅多,而且错综复杂。因此,教学效率测量与评价不可能达到自然科学意义下完全的客观化,而只能做到尽量科学化。但是,认为只有定量化才是科学化的看法是片面的。教学效率更适宜运用优、良、中差等做评价。 主要结论包括:(1)数学教学效率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发展。(2)教学效率思想发展的主线为关注教师教的效率,逐步到关注学生学的效率,而目前更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效率。(3)我国学生数学双基与数学认知基础并不厚实。(4)我国数学教学效率亟待提高。(5)理性精神就是对逻辑、自由、普遍法则的追求和超越外在欲望的干扰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6)数学教育让学生形成理性精神是指在数学教学以及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对数学内在理性的感悟以及对数学家的理性精神的感受,学生所获得的精神层面的文化与价值体验。(7)数学教学的应然效果包括塑造学生的理性精神、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刻理解与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8)重视数学的内在价值主要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重视数学对思维的训练。(9)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外源建构、内源建构和辩证建构思维能力。(10)数学认知理解分为操作性、关系性和迁移性理解叁种水平。(11)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学生投入了很大精力,教师费了很大功夫,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远远没有达到深刻理解。(12)数学教师对数学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理解各存在操作性、关系性和创造性叁种水平。(13)数学教师对数学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理解水平是影响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14)只有那些自我评价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对数学与数学教师的评价才高。(15)在高的教学效率评价标准下,数学教学效率同样可以提高。(16)无所不适、无所不能的某种高效率数学教学方式是不存在的。(17)局限于技术思维是教学效率研究的大忌。(18)在认知教学中,高效率教学注重思维的教学,注重数学教学中的理解问题,注意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19)立足教学效率视角,要辩证分析我国数学教育的成绩和不足。(20)既涉及学生情感参与,又涉及学生思维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数学教学的高效率。(21)数学教学效率的理论基础并非仅是西方的某些主义,而是那些所有可以为数学教学效率研究带来启迪的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与相关学科的知识。(22)要用教育中的各种“主义”帮助我们思想和深入思考,而不是僵化我们的思想。(23)提高数学学习效率需要学生有先进的观念和良好的习惯。(24)数学教学与其说激发求知欲,不如说激发求识欲。

张模翔[9]2014年在《南昌市“万科四季花城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飞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闲暇时间也逐渐增加。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体育健身的需求越来越大,社区体育更加受到居民的重视。逐渐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南昌市“万科四季花城社区”是新世纪初建成的,也是全国比较规范的住宅小区之一。“万科四季花城社区”一直以社区居民居住满意为服务宗旨,构建幸福万科,大力完善居民闲时生活,发展万科社区体育活动。让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本研究以“万科四季花城社区”为实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对社区体育场地现状和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其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对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推动我国社区体育更快、更好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根据对“万科四季花城社区”场地设施现状的调查发现,社区内体育场地设施的种类、数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体育锻炼的需求,社区居民对场地使用的满意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意见。根据对“万科四季花城社区”居民活动的调查发现,社区体育开展的比较好,社区居民能积极主动的参加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社区内主要呈现叁种活动形式:“自由式”、“协会式”、“兴趣班式”。叁种形式涵盖着社区各年龄阶段的居民,形成一种全民健身的形式。这叁种形式都既有它自身的特点:“自由式”是最大的活动人群,它的特点就是自由,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想去就去,想什么时间都行,怎么练练多久也是自己决定的,但是既有懒散、无法坚持等一些问题。“协会式”的特点是大家的兴趣爱好都一致,协会活动趣味性比较高活动氛围比较好,有利于人们长期坚持锻炼,但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必须根据大家的时间而定活动时间、根据场地的多少而定活动人数。“兴趣班式”的特点就是通过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掌握一定的体育项目技术和体育知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但是这种形式存在着学生时间、教练等一些制约因素。通过对“万科四季花城社区”社区体育现状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1.通过政府、物业部门和自筹叁个方面筹集资金,解决社区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维修资金问题,避免资金短缺和中断。2.从高校引进社区体育专业人才指导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活动,提高社区居民体育活动能力,促使社区居民养成体育健身习惯。3.充分利用社区内体育场地设施,以及与周边体育互相利用、互补所长。4.在社区加强体育锻炼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居民在空余时间进行体育健身活动,让社区体育发展的更快、更好。5.“协会式”体育水平代表着社区的体育的水平,而且此方式能够使场地充分利用,因此社区管理部门应给以一定的资助鼓励“协会式”体育活动开展。6.优化发展兴趣班,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及身体条件对学生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兴趣班才能长久发展,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掌握运动技能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程淑琴[10]2017年在《初中生学业求助消极态度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南昌市某所中学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学业求助态度与学业求助行为之间的关系;继而探讨基于认知失调理论干预初中生学业求助消极态度对改善其学业求助不良行为的效果。方法:采用学业求助态度问卷和学业求助行为问卷调查了南昌市611名初一到初叁学生。在自愿报名的学生中,选出学业求助态度中求助益处低(末27%)、求助代价高(前27%),学业求助行为中工具性求助行为少(末27%)、回避求助、执行性求助多(前27%)的32名学生被试。将被试分为相同人数的两组,其中采用学业求助态度团体辅导活动对实验组进行为期八次的干预,采用其他无关的团体活动对控制组进行辅导。在干预之后对两个组的前、后测的学业求助态度和求助行为得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学业求助态度与学业求助行为显着相关,求助益处显着正向预测工具性求助;(2)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前后积极求助态度和求助行为显着提高,回避求助行为显着降低;(3)控制组前后测的学业求助态度和学业求助行为各维度得分均无显着差异。结论:(1)学业求助态度与学业求助行为存在较高相关,积极求助态度的初中生更倾向作出积极的求助行为。(2)以认知失调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团体辅导能够通过干预学生的学业求助消极态度而有效改善其学业求助不良行为,增加工具性求助行为,减少回避求助行为。

参考文献:

[1]. 南昌市初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D]. 胡永萍. 江西师范大学. 2003

[2]. 南昌市初中生学习动机的状况及其对策[J]. 胡永萍.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3

[3]. 吉首市农村留守初中生体育参与的现状及对策[D]. 张学文. 吉首大学. 2011

[4]. 家庭体育因素与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活动水平的关系研究[D]. 肖思佳. 江西师范大学. 2017

[5]. 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调查及对策研究[D]. 王冠恒. 南昌大学. 2015

[6]. 体育中考对学生锻炼动机、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D]. 耿常乐. 西安体育学院. 2018

[7]. 初中生体育学习习得性无助感问卷的初步编制及其应用[D]. 郑海. 江西师范大学. 2014

[8]. 数学教学效率研究[D]. 王光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9]. 南昌市“万科四季花城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模翔. 江西师范大学. 2014

[10]. 初中生学业求助消极态度的干预研究[D]. 程淑琴. 江西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  ;  ;  

南昌市初中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